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道之行也》综合练习卷

《大道之行也》综合练习卷

《大道之行也》综合练习卷
《大道之行也》综合练习卷

《大道之行也》综合练习卷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选贤与.能()修睦.()矜寡孤.独()男有分.()编纂.()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故:)⑵、废疾者(废疾:)

⑶、女有归(归:)⑷、谋闭而不兴(兴:)

⑺、大同(同:)

3.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的及其意义。

⑴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矜、寡、孤、独、废话者皆有所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道之行也》选自,这是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西汉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5.研读课文填写:大道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6.《大道之行也》是一篇名文,有两个成语出自其中,它们分别是、。

7.所谓“大同”,用现代汉语回答即是。

8.译句:

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有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释词: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⑵不独子其子(子:)

⑶矜、寡、孤、独(孤:)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11.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

大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哪些句子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

14.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道之行也》综合练习2

一、基础部分

1.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jǔ,通“举”,选拔)B.盗窃乱贼.而不作(zéi,小偷)

C.男有分.,女有归(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D.货恶.其弃于地也(wù,憎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B.矜寡孤独C.便要还家D.出淤泥而不染

3.下列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B.寻向所志.,遂迷。

C.大道

..之行也。D.男有分.,女有归。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男有分,女有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同社会在当时能否变成现实?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一理想?

10.填空

(1)《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朝代)的(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篇。

(2)“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中的两个篇章.

二文段阅读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①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③?(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注:①语(yù):告诉。②王(wàng):统一天下。③与:语气助词,无义。

【阅读提示】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上述短文中,孟子认为,国君只有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称霸天下。当然,这一观点带有明显的阶级、时代的局限性。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的写法,需要我们好好体会。

【练习】

6、请摘出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语意思相同的一句。

7、孟子擅长以事作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文中运用什么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8、与课文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9、翻译下列句子。

①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大道之行也》答案

1.略2.⑴所以⑵残废人⑶女子出嫁⑷发生

⑸兴起⑹用门闩插门⑺有和平的意思

3.略4.《礼记》、儒家、戴圣

5.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6.鳏寡孤独、夜不闭户

7.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

8.⑴、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扶育自己的子女。

⑵、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要不为私利的劳动。

⑶、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9.第一方面,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第二方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第三方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10.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

11.“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12.略13.略14.成理成文即可

15.①识辨②回答③都④确实⑤除去⑥用

16.①这儿肯定是秦朝的牢狱所在的地方。

②于是派人把“怪哉”虫捉来放到酒中,过了一会这虫子就化掉了。

17.传说中因人含冤怨愤而变成的虫子,在酒中就会化掉。

18.东方朔的解说,含有劝喻汉武帝要宽待百姓的意思。

19.略20.略21.D

22.⑴略⑵他像落地的枯叶一样,虽然自己化作了污泥,却护住了红花。

15\《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着,男女衣作,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参考答案

一、1.B 害人

2.D(与—举;矜—鳏;要—邀) 3.B

4.(1)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

(2)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3)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4)所以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插门,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5.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效果:结构整齐,使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境界。

6.(1)三①德才兼备的人管理大家的天下。

②大家互相帮助,各得其所,不谋私利。

③总结大同社会的景象。

(2)总——分——总

7.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9.略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7、用了两个事例,一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一是“为长者折枝”,说明一个人是否想有所作为,关键要看他有没有真正付诸行动。

8、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9、

①(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

②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是什么原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大道之行也》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大道之行也》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 (1)选贤与能,讲求修睦与:睦:(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3)男有分,女有归分:(4)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选贤与能。通意思:(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通意思: (3)可爱者甚蕃。通意思:(4)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通意思: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男有分,女有归分:归:(2)货恶其弃于地也恶: (3)盗窃乱贼而不作乱:作:(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闭:大同: 4.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盗窃乱贼而不作。 5.指出加点字在句中的词性及用法。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亲:子: 6.填空 (1)《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朝代)的(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有篇。 (2)“四书”是公认的儒学经典,它不是一本书,而是《》《》这两部书和《大学》《中庸》这两篇文章的统称。其中《大学》《中庸》是《》中的两个篇章。 7.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文中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给下列各字注音。 睦()矜()分()恶()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讲信修睦信:修:(2)货恶其弃于地也货: (3)盗窃乱贼而不作贼:作:(4)故外户而不闭闭: 10.给选文加标点。在“”内填入正确的标点符号。 11.根据对上面文段的理解,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看法。 (二) 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礼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学记》)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大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不可不学也。 (《曲礼》) 12.给下列字注音。 弗()琢()兑()尚()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弗学而能弗:(2)其次务施报施: (3)玉不琢,不成器琢(4)人有礼则安安: 14.《礼运》中“然后能为之”中的“之”是指文中的(原句)。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大道之行也》 教案 大道之行也 渠县第三中学向超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4.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探究创新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理清文章整体思路,指导学生诵读;探究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内化课文内容,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学生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2、关于《礼记》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别于戴德的《大戴礼》,故称《小戴礼》。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有一定的思想意义,如流传很广的“苛政猛于虎”,就出自《礼记·檀弓》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当时文物制度的参考书。《礼记》的语言也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总结范文]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总结范文]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学习总结一: 《大道之行也》 ——节选自《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

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必须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必须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社会。 学习总结二: 大道之行也 原文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

说课稿《大道之行也 》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结合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朗读视频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周,我们学习了《桃花源记》,在这篇文章中,陶渊明对当时社会战乱频发、赋税繁重、人民生活困苦的现状非常不满,却又无力改变,于是给我们虚构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其实,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就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 二、介绍《礼记》及写作背景 三、朗读----熟悉课文 1、听读,播放朗读视频,注意字音、停顿 重点生字词:与,同“举”,选举;睦,mù,和好,亲近;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分:fèn,职分,指职业;恶,wù,憎恶。

2、仿读,找两个学生读,其他同学评价 3、再次听读,注意感情。 4、找学生读,教师总结 5 、学生齐读,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关系?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大道”是手段,大同是结果 四、研读----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1)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2)前后同学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3)师生共同学习,翻译全文 (4)齐读课文 五、细读----探究课文 1、如何实现天下大同(大同社会的指导纲领) 国家属于全体人民天下为公 选举德才兼备者治理国家选贤与能 社会和平安定讲信修睦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层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层 3、总结全文:大同社会的美好图景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专题《大道之行也》(含答案解析)

大道之行也 课内精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故人不独亲.其亲( ) (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 (3)不独子.其子( ) (4)男有分,女有归.( )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相与步于.中庭 C.达于.汉阴 D.告之于.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构想的理想社会具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大道之行也》教案、说课稿、教学反 思、教学实录 一、授课班级:八年级(上) 二、授课时间:XX年5月31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四、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五、学习时间:十分钟

六、学习准备: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找出不懂的词句,课堂发问。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展示一幅和平宁静的社会图片,引入课文——大同社会。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盼望自己生活在一个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没有权、利的纷争,没有名誉的搏斗,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和睦相处、各尽其责,在这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快乐的。今天我们就走进《礼记》中的大同社会。 (二)解疑时刻 解答学生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难懂字词句。 (三)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课文,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大同社会的特征。 (四)分析大同社会特征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够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责任、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意思是对各种年龄段的人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大道之行也先秦:佚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同:鳏)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反对把财务弃置于地的浪费行为,但并非据为己有;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注释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为:是,表判断。与:通“举”,选举,推举。修:培养。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归:

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藏:私藏。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故:所以。外户泛指大门。闭:关闭。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文言知识古今异义大道之行也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古义: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造反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通假字〔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⒊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⒋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⒌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动词,从外面。 7.选贤举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举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 说课稿

22虽有嘉肴说课稿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 各位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

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 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的内涵。 3、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巧引入、知作品、齐诵读、释文意、析文章、妙拓展 1、巧引入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 ③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 男有分,女有归。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⑤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⑥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就会得到杜绝而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⑦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于:<介>“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不翻译。 而:<连>“就” 表示顺承关系 有: 因此 于 “在” 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外户而不闭 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3.为:是,表判断. 4.〔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 5.〔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6.〔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 7.子:以.为子 8.〔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9.〔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10.〔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11.〔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1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13.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14.〔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15.〔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16.故:所以.17.〔外户〕泛指大门.18.〔闭〕用门闩插门.19.谓:叫做.20.〔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平的意思).

(完整word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务实高效再创辉煌 ——2009-2010上学期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及备课组工作安排 陈少君 一、教材分析 (一)概况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九年级教材中,八年级上、下册属于一个阶段,这两册教材在编排上呈现出来的共同点是各单元仍以专题组元,但同时也兼顾文体。八年级上册一共有六个单元,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 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前两个单元以记叙类文章为主,后两个单元以说明类文章为主。本册教材要求学生了解两种文体:记叙文和说明文;同时相应地了解两种表达方式:记叙与说明。另外,从八年级上册开始,文言文和白话文分编。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 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1)立足学生实际(2)体现现代意识(3)弘扬人文精神(4)突出开放性(5)注重策略引导。 (二)具体内容 第一单元以战争为主题。五篇课文,有反映解放战争的《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有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罪恶的《蜡烛》,有以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有反映抗日战争的《芦花荡》,有反映德国法西斯暴行的《亲爱的爸爸妈妈》,“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也以战争为主题“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以普通人的“爱”为主题。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一单元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第三单元所选课文以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为主题,文体类别上侧重于说明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阅读目标中没有关于阅读说明文的要求,只是提出“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而在写作目标中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清楚明白”。《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则有“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没有提出对写作的要求。由此可知,《课程标准》把阅读说明性文章的要求主要放在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年级阶段,把写作说明性文章的要求放在高年级阶段。由于学生在中年级阶段所学的说明性文章较为简单,对有关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和要求也知之甚少,所以在本册教材中设置了两个说明文单元,以期完成《课程标准》的有关目标。 第四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 本册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跟前两册显然不同;前两册是分散在各个单元里,每单元一篇;本册则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课文篇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这个变化表明:过去一年里的文言文(含古代诗歌)教学只是“入门”的准备,而本册则是“入门”的正式启动。 (三)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为保证课程基本目标的完成,本册特地安排了写作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练习。本册教材中写作、口语交际训练有三种呈现方式: 1.整合于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如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就要求学生写一篇记叙文,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中让学生就一座桥“写一篇介绍性的文字”,或者就“家乡城市里某座立交桥写一篇‘司机指南’式的短文”,这些都是对写作说明类文章的训练。

《大道之行也》课文解读

《大道之行也》课文解读 隆都中学曾华遂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孔子迫切希望有一个太平盛世,于是他构想了一个大同社会——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一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安居乐业、人人平等、互敬互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画卷。这是多么吸引人的理想啊!难怪千百年来,从孔子孟子到陶渊明,从洪秀全康有为到孙中山,无数仁人志士视之为最高理想。 本文是从《礼记》中节选的一段文字,编者以第一句话作为标题。全文只有107个字,言简意赅。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第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一句是总提,以下三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不必为已。”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第三层:“是故谋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语。 “大道”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

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的“大同”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它跟陶渊明描绘那个“世外桃源”有相似的地方。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小孩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理想。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陋室铭》的说课稿

《陋室铭》的说课稿 《陋室铭》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陋室铭》是编排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讲读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爱莲说》。本教材从这一册开始,文言文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七年级是分布在各单元中的),这个单元课文还有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的《桃花源记》,有介绍表现古人高超技艺的《核舟记》,有描述理想社会,引人深思的《大道之行也》,以及杜甫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望岳》、《春望》和《石壕吏》。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二)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文的篇幅短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方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又可达到在多次诵读之后能基本了解课文大意,因而我把多形式诵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短文使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述了作者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对正在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因此我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一)学情分析:我班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首次采用集中编排方式,且所有的课文都有背诵要求,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成为必要。 (二)相应对策:教师示范背诵,形成师生竞赛;通过互动板书设计,指导学生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养成良好的诵读文言文的习惯;用游戏法来进行背诵竞赛。 (三)学法指导: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中1、表现诗人感时恨别,触景生情的诗句是: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2、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中1、表现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诗句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说明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说明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战死。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出入无完裙。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含悲度日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形象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写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7、能概括全诗内容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相似的地方; 它们都是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是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举例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幼所长”和“桃花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相似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甚么?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追求的是像桃花园一般的没有苛刻的税收,官兵的欺压的安逸的社会,但他比较消极; 而后者则是对着大同社会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翻译: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望岳》中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春望》中1、表现诗人感时恨别,触景生情的诗句是: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2、反映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心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石壕吏》中1、表现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诗句是: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2、说明兵役之苛酷的诗句是:三男邺城戍。说明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战死。说明战争破坏严重的诗句是:出入无完裙。3、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含悲度日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4、形象写出“吏”与“妇”尖锐矛盾的诗句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5、写老妇自诉自解,意在使差役同情的诗句是: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6、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的诗句是: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7、能概括全诗内容的诗句是: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相似的地方 ; 它们都是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是大同社会的艺术再现。举例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男有分,女有归“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鳏、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大道之行也中“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幼所长”和“桃花源”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相似 《桃花源记》和《大道之行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甚么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追求的是像桃花园一般的没有苛刻的税收,官兵的欺压的安逸的社会,但他比较消极; 而后者则是对着大同社会一种美好的构想,是相对积极的态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大道之行也教案

大道之行也 24 大道之行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半个世纪以前的中学生差不多能背诵如流,今天的中学生也应如此,必须读得烂熟,才能较好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要保证至少读10遍,课堂上时时有琅琅书声,营造浓浓的学习氛围。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关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动;教师点拨,师生互动,这样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3.探究创新法。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并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而努力学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选好的一张科幻VCD、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大道之行也》知识点复习

《大道之行也》复习要点 1.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二、文言词语: (一).重点字词 行:施行 2.为:是3.与:通“举”,选举4.修:培养5.亲:以……为亲6.子:以……为子7.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8.寡:老而无夫的人9.孤:幼而无父的人10.独:老而无子的人11.废疾:残疾人12.养:供养13.分:职分,这里指职业,职守14.归:这里指女子出嫁15.恶:憎恶16.谋:奸邪之谋17.而:表并列,不译18.乱:指造反19.贼:指害人20.作:兴起21.外户:泛指大门22.谓:叫做23.大同:指理想社会24.同:有和、平的意思 (二)1、辨析古今异义词 (1)归(古:女子出嫁今:回家,回来) (2)贼(古:害人今:小偷) 2、找出文章的通假字并解释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3、一词多义 (1)故人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译为“奉养”) 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2)故人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子,译为“抚育”) 故人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 4、词类活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人、以……为子女)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作名词奸邪之谋的行为)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常识】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成语】 1、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2、老有所终:年老者能有个合适的归宿。 3、矜(鳏)寡孤独:guān guǎgū dú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的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 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其实还有 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下面一起来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的相关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2.理清层次;背诵课文。 3.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桃花源记》)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 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 为“大同”( 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

之行也》。先请学生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停顿正确。好,读起来——(板书:大道之行也《礼记》)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师生点评。 )分(fèn)恶(wù) (1)关注生字读音。与(jǔ)矜(guān (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故谋闭而 不兴 三、理解文意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屏显如下练习。 (1)解释加点的字。 ①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②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女子出嫁。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 (2)翻译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②天下为公。 ——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