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题汇总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 (一)研究鱼颜色的保护作用的实验。 (三)完成点燃花生米的实验,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研究内容:点燃花生米,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实验材料:火柴(打火机)、细铁丝、花生、小烧杯、软木塞、水等。 实验方法:(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水;(3)花生米燃烧完后,测一测水温。 实验结论: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四)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五)实验内容:用尺子挑报纸的实验。 实验材料:报纸,尺子等。 实验方法:(1)在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2)轻而慢的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3)快而重地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1)慢压时,能翘起报纸;(2)快压时,报纸哪怕是破裂,也不会轻易被抬起。 我的解释: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在慢压时,空气能进入纸下,是上下大气压相等,从而能翘起报纸;而在快压时,空气来不及大量进入纸下,作用在纸上的向下气压远大于纸下向上的气压,所以报纸哪怕破裂,也不会轻易抬起。

(六)研究问题: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为什么? 我的假设:小金鱼不会死。 实验设计: (1)实验器材:小金鱼、试管、试管夹、蜡烛、水等。 (2)操作步骤: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观察小金鱼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3)我的结论:小金鱼没有死。 (4)为什么会这样?请解释。 答:金鱼不会有生命危险。试管内的小金鱼之所以能够存活。一是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二是加热的位置在试管的上端;三是热的传递方向主要是向上。小金鱼虽然能存活,但能持续的时间不长。如果改变加热的位置,或者将试管尽可能平置,金鱼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了。 (七)研究问题: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盒上剪下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做一个“气垫汽车”。用力往纸杯里吹气,“气垫汽车”能开动吗?为什么? (1)我的假设:气垫汽车能开动。 (2)实验设计: ①实验器材:剪刀、纸杯、餐盒等。 ②操作步骤:剪下纸杯的杯底,按同样的大小,在餐盒上剪下一个圆圈,把纸杯插进餐盒的圆孔内,做一个“气垫汽车”。用力往纸杯里吹气,观察“气垫汽车”能否开动。 ③我的结论: 气垫汽车能开动。 (3)“气垫汽车”能行驶的秘密是什么?请解释。(3分) 答:气流进入杯中后受纸杯壁的阻挡向后下方吹出,向下方的力托起气垫汽车,向后方的力推动气垫汽车前进。

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实验】

一、(1、细胞)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我的材料:显微镜、洋葱、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碘酒。 我的方案:1、准备好显微镜。 2、将洋葱切开,掰下一块嫩的鳞片,用刀片在麟叶表面轻轻画个井字,用镊子在井字中间轻轻撕下一块洋葱鳞片表皮。 3、在载玻片上滴几滴水,用镊子夹住洋葱表皮,放在载玻片的水中展平,用镊子夹住盖玻片盖上,注意不要有气泡。 4、在盖玻片的左边有水处滴一滴稀释的碘液,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右边将碘液吸过来,给洋葱表皮染色。 5、将经过上述步骤做好的切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夹好。 6、利用低倍镜进行观察。 我的结论:发现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 二、(6、摆的秘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一)、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摆幅大小、摆线长度不变) 我的材料:细线、钩码、秒表、铁架台(带支架) 我的方案:1.用细线一端拴住钩码,另一端系在铁架台支架上,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三次,保证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4.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再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表格) 我的发现:在改变摆锤重量的情况下,10秒内摆动次数相同。我的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二)、改变摆幅大小的实验(摆锤重量、摆线长度不变) 我的材料:细线、钩码、秒表、铁架台(带支架) 我的方案: 1、用细线一端拴住钩码,另一端系在铁架台支架上,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三次,保证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4、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再增加,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表格) 我的发现:在改变摆幅的情况下,10秒内摆动次数相同。我的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幅无关。 (三)改变摆线长度的实验(摆锤重量、摆幅大小不变) 我的材料:细线、钩码、秒表、铁架台(带支架) 我的方案: 1、用细线一端拴住钩码,另一端系在铁架台支架上,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摆动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测三次,保证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线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4、在不改变其它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线再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10秒摆动几次,并记录。(三次) 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表格)我的发现:摆线长摆动慢,摆线短摆动快。 我的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 三、(7、钻木取火)摩擦生热实验 方法一:

最新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试题

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练习题 姓名:班级: 一、杠杆平衡的实验 实验器材:支架,杠杆尺,钩码 实验要求:将杠杆尺安装在支架上,确定阻力点(A处),用力点(B处),用不同的方法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是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说说用力情况。 标杆尺 阻力点用力点 用力情况到支点的距离(格)钩码(个)到支点的距离(格)钩码(个) 1 2 3 我的发现:通过以上数据,我发现的规律是: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省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费力;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标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二、斜面省力的实验(一)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表面光滑的木板1块,小木块3个(高低不同) 实验记录: 斜面的情况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高度2cm 高度3cm 高度4cm 使用力的大小 5 N 5.6 N 7.3N 该实验方法属于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等。 2、根据研究得出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三、斜面省力的实验(二)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一个,表面光滑长度不同的的木板3块,小木块3个(高低相同) 斜面的情况 沿不同斜面提升物体的力(N) 木板长度20cm 木板长度30cm 木板长度40cm 使用力的大小12 N 7.6 N 6.5N 1、该实验方法属于实验,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相同的条件是: 、、等。 2、根据研究得出的实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 四、滑轮

(1)(2)(3) 图1是滑轮,作用是。 图2是滑轮,作用是。 图3是滑轮,作用是。 1、研究问题: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 2、我的推测: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有关系。 3、实验改变的条件:,不改变的条件:。 纸梁厚度1倍厚度3倍厚度6倍厚度 垫圈数量2个5个11个 通过实验我知道了: ,我们还可能通过改变和增加来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 六、通电线圈和指南针 图1 图2 1、如图1,通电导线与小磁针的实验,在静止的指南针上方拉一根与指南针平行的导线,给导线通电,小磁针立刻发生,切断电流后,小磁针。这个现象早在1820年,由丹麦科学家在一次偶然实验中首先发现的。 2、图2与图1比较,在通电后的小磁针偏转角度大一些,这个现象说明了 。 3、通电的线圈还能作为检测器,检测电路中是否存在。 七、电磁铁(一)

(完整word版)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一、风格各异的建筑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建筑中融入了人类的[情感]、[信仰]、和[智慧]。 2、[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稳定]的生活。 3、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找到了能当房子的[山洞]进行居住。自来水、电、煤气、通讯、电梯等设施的采用,使[建筑功能]更具[综合性]。 4、[用兽皮做的可移动的帐篷]是人类最早建造的房屋。[山洞]是人类最早的房屋。 5、[建筑技术]的进步及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使[高层建筑]和[大跨度建筑]相继出现,我们现在的[建筑功能]更具[综合性]了。 6、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建筑技术的进步]及各种[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 7、人类房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建筑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房屋的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答: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现在的[高楼大厦],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建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房屋的。 8、不同风格的建筑:[傣族竹楼、四川山村民居、蒙古圆顶土房、伊斯兰特色房屋、北京四合院、陕北窑洞、江苏民居]。 9、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外形、材料、功能]等方面不同,但在[构成]上都有一定的层次,这主要是由当地[生活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的。 10、判断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异,但是它们在构成上都有一定的层次。对。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建筑物的功能是不同的。对 11、各种建筑物都有一定的结构,有的结构[简单],有的结构比较[复杂]。 12、楼板立柱为什么做成空心的?设计实验说明这个问题。 实验材料:直径相同实心和空心纸棍各1根、两摞书、钩码若干 实验过程: 方法:1.摆好两摞书,高度相同,相距适当的距离。 2.将实心棍架在书上,再挂上钩码,看能挂多少。 3.将空心棍架在书上,再挂上钩码,看能挂多少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单元 (一)实验目的:了解简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 实验器材:放大镜、挂历纸、剪刀、胶水 实验原理:一个放大镜能把另一个放大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 实验步骤: 1、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到划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 2、用挂历纸卷成纸筒。 3、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 4、试一试:做成后的显微镜是否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了。 实验现象:自制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结果:自制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明显增加了。 (二)实验(1)在图中标出相应部分:载物台、目镜、反光镜、物镜、调节旋钮 (目镜) (调节旋钮) (物镜) (载物台) (反光镜) (2)、实验中需要将镜筒下降,我们的眼睛应该注视目镜(填物镜或目镜)。 (3)、在目镜中观察到物体图像在左上方,如果要将图像移到中央,你认为应该把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向左下方移动。 (三)、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的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需要先制作成玻片标本,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以下材料,请将合适的材料填入括号内。 载玻片盖玻片碘酒滴管清水小刀吸水纸 镊子 (2)、在一块干净的载玻片的中央用(滴管)滴一滴(清水)。 (3)、用刀片在洋葱内表皮划一个#字,用(镊子)轻轻撕取内表皮。(4)、将撕下的内表皮置于载玻片上的清水中,再将(盖玻片)倾斜着慢慢盖到洋葱表皮上,注意不要在玻片间产生空隙。

(5)、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酒),并将玻片微微倾斜,用(吸水纸)将多余的染液吸去,玻片标本制作完毕。 (四)、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 1、在图(3)空格处写出显微镜的结构名称。 2、现有甲乙两台显微镜(甲:目镜10×,物镜20×;乙;目镜,5×,物镜10 ×),若要在视野中看到较多的细胞,应选择乙(放大倍数小,视野宽阔)显微镜。 3、下面制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正确步骤是 2、1、 4、3、5 。 ①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②把载玻片、盖玻片擦干净③盖好盖玻片④用镊子把撕下的洋葱内表皮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展平⑤染色 4、请在图(4)中,画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模式图,并注出细胞核。(见14页) (六)研究题目:研究水中的微生物 方法和步骤:1、取一些池塘里的水 2、用滴管吸取一些池塘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3、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4、把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现象:水中有微生物在迅速运动 结论:水中含有微生物 2、按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在空括号中填上序号。(5分) (6)调整细准焦螺旋,将镜筒慢慢升到标本出现在视野里为止。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一个亮的光圈。 (2)转动转换器,将低倍物镜转到镜筒下。 (5)调节粗准焦螺旋,降低镜筒,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7)慢慢移动载玻片,观察标本的各个部分。注意标本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 (1)一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着镜座,将显微镜向光摆在平整的桌面上。(4)调节粗准焦螺旋,将镜筒抬起,使低倍物镜距载物台大约2—3厘米。将要观察的标本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并使标本恰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 二单元 实验一:探究铁生锈与空气有无关系 (1)、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系吗 (2)、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3)、实验材料: 3个盘子、3枚铁钉、水、菜油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一、实验名称:探究建筑结构与力的关系(3.12-3.16) 我的猜想:三角形可以使四边形变稳固 实验器材:木棒、橡皮筋、 实验过程:1.用橡皮筋捆扎一个四边形。拉拽四边形的对角,发现容易变形。 2.在对角的地方捆扎一根木棍,形成两个三角形。拉拽后发现不易变形。 3.在四边形的另一个对角再捆扎一根木棍,形成四个三角形。拉拽后发现不易变形。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说明三角形可以使四边形变稳固。 二、实验名称:观察细胞(3.26-3.30) 实验材料:学生用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装片。 实验过程:1.将洋葱表皮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2.调节显微镜,直到能看清楚洋葱表皮细胞为止。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描述细胞的形状。 三、实验名称:模拟呼吸过程(4.2-4.4) 材料:2升塑料瓶子、气球、橡胶皮膜、胶带 实验过程:1.制作模型:瓶子去底;底部蒙上橡胶皮膜,用胶带固定;瓶嘴套入一个气球。 2.对着瓶嘴的气球吹气,观察变化。 实验结论:实验中气球吹起来,橡皮膜向外鼓;气球变扁,橡皮膜恢复原状。说明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膈肌向下移;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膈肌向上移 四、实验名称:测量心率(4.9-4.13) 材料:听诊器。 实验过程:1.测量时要保持平静。 2.通过测量30秒钟的心跳次数然后乘2,从而计算出心率。 实验结论:测量时要保持平静。 五、实验名称:心跳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4.9-4.13) 假设:心跳快慢与运动有关。 实验过程:1.先测量平静时心跳的次数,然后分别做剧烈程度不同的运动,并测量每次运动1分钟后的心率。 2.做好活动记录 3.整理数据做柱状图 实验结论:运动剧烈心率会加快。 六、实验名称:做个生态瓶(5.7-5.11) 实验假设:模拟池塘生态系统 实验要求:探究池塘生态系统的平衡 实验器材:有盖的2l以上的透明广口瓶,小鱼(或小虾)两条、田螺两个、水草(如金鱼藻)两棵、洗净的沙砾、河水。实验过程1.洗净玻璃瓶,并用开水烫一下瓶子和瓶盖。在瓶子中放入3cm厚的沙砾,再将河水倒入瓶中至瓶口6cm左右。 2.待瓶内水澄清后,放入水草和水生动物,拧紧瓶盖,并在瓶子上贴标签,注明制作日期、制作者姓名。 3.将制作好的小生态瓶放在不直接被阳光照晒的窗台上,或有其他光源照射的地方。 4.在一周内,每天观察自制的生态瓶,将瓶内情况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 ) 实验内容1使用工具 实验目的使学生了解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实验器材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钉有三个图钉、2个铁钉、两个木螺丝钉的木板一块 实验步骤用克丝钳将一根铁丝夹断。 2、用开瓶器打开一个啤酒瓶,用剪刀把一张纸剪碎。 3、将一颗铁钉从木头里起出来。 实验现象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实验结论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备注 实验人实验时间2011年9月7 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 ) 实验内容2杠杆的科学 实验目的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实验器材杠杆尺、钩码、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实验步骤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 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 实验现象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实验结论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杠杆尺的状态会随之改变。 备注 实验人实验时间2011年9月12 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 实验内容3杠杆类工具的研究实验目的杠杆是否省力

实验器材长竹筷、螺丝帽、棉线、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剪刀、小刀 实验步骤1、杠杆的比较和分析。 2、小杆秤的研究。 实验现象 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 实验结论 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备注 实验人实验时间2011年9月14 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 实验内容4轮轴的秘密 实验目的使学生知道合理使用轮轴可以省力。 实验器材轮轴实验装置1个,钩码、线、铁架台。 实验步骤1、将一个轮轴实验装置安装在铁架台上,并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2、将另一个轮轴实验装置也安装在铁架台上,再在它的轮和轴上分别挂上钩码,直到平衡。 实验现象1、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实验结论1、在平衡时,轮上挂的钩码少而轴上挂的钩码多,即在轮上省力,轴上费力。 2、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备注 实验人实验时间2011年9月19 日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5) 实验内容5滑轮的研究 实验目的 使学生分别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工作特性。实验器材 定滑轮和动滑轮、铁架台、线、钩码、测力计。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说课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六年级科学实验 实验1 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三张32开的白纸、两个木块、数个垫圈。 实验目的:拱形的物体比平面的物体承重力大。 实验步骤: 1、用一张32开的白纸,两个大小相同的木块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平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2、再用另一张32开白纸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拱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3、用最后一张白纸折成波浪形,搭在相距10厘米的两个木块上,看看此时最多能放多少垫圈。 4、比一比哪种桥上放的垫圈多。 实验现象:波浪形桥上放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无数个拱形叠加在一起承受的重力最大。 实验2 实验名称:探究建筑物的结构与力的关系。实验材料:两张相同的16开白纸、小圆铁数个。 实验目的:验证直径相同的实心纸棍比空心纸棍抗弯曲能力强。 实验步骤: 1、用一张16开白纸卷成一个空心纸棍。 2、再用另一张16开的白纸卷成一个与空心纸棍直径相同的纸棍,把里面塞满小纸条,使它变成一个实心纸棍。 3、先在空心纸棍上悬挂小圆铁,依次增加,直到纸棍不能承受为止,看最多能悬挂几个。 4、再在实心纸棍上悬挂小圆铁,同样依次增加小圆铁,直到纸棍不能承受为止,看最多能悬挂几个。 实验现象:实心纸棍上悬挂的小圆铁多。实验结论:直径相同的实心物体和空心物体抗弯曲能力不同,实心物体较空心物体能力强。 实验3 实验名称:建筑物的结构与力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木棒(或小塑料棒)6根、橡皮筋4根。 实验目的:证明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最稳固。实验步骤: 1、用4根小木棒和四根橡皮筋捆扎成一个四边形,扎成后用手拉一拉四边形,试一试它的稳固性如何。 2、把四边形的其中一对对角用一根较长的小木棒连接起来,并用橡皮筋固定住,此时再用手拉一拉这个四边形,试一试此时四边形的稳固性如何。 3、把四边形的另一对对角用另一根较长的小木棒连接起来,并用橡皮筋固定住,此时再用手拉一拉这个四边形,试一试此时四边形的稳固性如何。 实验现象:用2根较长的木棒和2根橡皮筋把四边形的两对对角固定住时,四边形的稳定性最强。 实验结论: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最稳固。 实验4 实验名称:探究建筑物的结构与力的关系实验材料:几张16开白纸、一本重0.5千克的16开图书、胶条 实验目的:探究哪种形状的纸能把重0.5千克的图书支起10厘米的高度,并且用的纸最少 实验步骤: 1、先把16开的白纸剪成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再卷成圆柱体,此时把重0.5千克的图书放上面,看是否能撑起。 2、依次用16开的白纸剪成长和宽分别为 10厘米、8厘米,10厘米、7厘米,10 厘米、6厘米,10厘米、5厘米、10厘米、 4厘米五种规格的长方形纸,并把它们分别 卷成五个不同的圆柱形。 3、分别用五个不同的圆柱形纸筒支撑重 0.5千克的图书,看是否能撑起。 实验现象:能撑起重0.5千克图书的纸最 少是长10厘米宽5厘米的纸。 实验结论:能撑起重0.5千克的16开图书 所用的白纸最少是长10厘米、宽5厘米的 白纸。 实验5 实验名称:制作“建筑物” 实验材料:卡纸数张,剪刀,尺子,不干 胶。 实验步骤: 1、剪取长和宽分别为:20厘米,6厘米; 14厘米,6厘米;8厘米,4厘米三种规 格的长方形卡纸. 2、用三块20厘米×6厘米的长方形卡纸组 成三棱体,在虚线切口处插入8厘米×4厘 米的长方形纸片,把3块14厘米×6厘米 的纸片分别撑在主体的侧面,做成一个基 本单元。 3 、将若干个基本单元插接在 一起。 ☆实验6☆ 实验名称:观察细胞 实验材料:显微镜一架,各种动植物的细 胞装片 实验目的:让学生认识各种动植物细胞的 形状,同时学会使用显微镜。 实验步骤: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大 约放在距离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 装好目镜和物镜。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 离)。 4、把一个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 视目镜内(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 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 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5 、把所要观察的细胞装片放在载物台上, 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 直到物镜接近装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 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 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 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 的物象更加清晰。 实验现象:观察到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 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表皮。 实验结论:画出或描述出洋葱表皮细胞。 ☆实验7☆ 实验名称:制作消化道模型 实验材料:纸、橡皮泥、胶水、剪刀、裁 纸刀、笔、尺子头的吸管、带刻度的标记 纸条。 实验目的:了解消化道功能 实验步骤: 1、选择适当的材料(如纸、橡皮泥),制 作消化道模型。(成人的小肠6米左右,大 肠1.5米左右) 2、用报纸剪出自己的躯干部的轮廓,大致 标出腹部的范围,将制作成型的消化器官 固定在身体轮廓的恰当位置,并把各种消 化器官看、连接起来,组成人体的消化道。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人体的消化系统由 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消化道: 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等。 消化腺主要有唾液腺、肝脏和胰腺。 ☆实验8☆ 实验名称:测量肺活量 实验材料:水槽、较大的玻璃瓶或塑料瓶、 胶皮管或带弯头的吸管、带刻度的标记纸 条。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方法自己测量肺活 量。 实验步骤: 1、选一个尽可能大的透明瓶子作为测量 瓶,将胶条垂直贴在纸上。 2、用200毫升的烧杯向测量瓶中加水。 每200毫升在胶条上做一个刻度标记。 3、找一个大水槽,向水槽中加入3/4容量 的水。 4、将装满水的测量瓶倒扣在水槽中,不让 瓶中的水流出来。 5、深吸一口气,然后通过胶皮管或塑料管 用力向倒置的测量瓶中呼出,呼气过程中 不要停顿。呼气完成时,迅速封住管口, 记录瓶中气体的容量,这就是自己的肺活 量。 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肺活量不同的原因 有,不同同学的肺功能不同,参加体育锻 炼的程度不同,也有可能测量时操作不够 准确造成的差异。 ☆实验9☆ 实验名称:制作肺的模型,模拟呼吸的步 骤、体验呼吸 实验材料:2升塑料瓶子、气球、橡胶皮膜、 胶带 实验目的:了解了人体的呼吸过程 实验步骤:1.制作模型:瓶子去底;底部蒙 上橡胶皮膜,用胶带固定;瓶嘴套入一个 气球。 2.对着瓶嘴的气球吹起,观察变化。 3.瓶子模拟胸腔、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 膈肌。气球吹起来,橡皮膜向外鼓;气球 变扁,橡皮膜恢复原状。 实验现象:实验中气球吹起来,橡皮膜向 外鼓;气球变扁,橡皮膜恢复原状。 实验结论:说明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 膈肌向下移;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膈 肌向上移。 实验10 实验名称:制作肺的模型 实验材料:细线、气球2支、橡皮筋、剪 刀、圆珠笔管、橡皮泥、塑料瓶。 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人体是怎样呼吸的。 实验步骤: 1、先把塑料瓶的瓶盖拧开,底部再剪空。 2、把气球套在圆珠笔管的一头上,防止漏 气,再用橡皮筋牢牢固定。 3、把它们塞进瓶中,有气球的那一头放在 瓶中。 4、在瓶口沾上橡皮泥,把圆珠笔管固定住。 5、再拿一只气球,减去一半,剩下有嘴儿 的那一半气球。 6、把此气球套在瓶子底部,用细线固定住。 7、在气球的吹嘴儿那里绑上一段细线,做 好了有两种方法: a吹圆珠笔管,让气球鼓起来。 b往下拉瓶子底部的带吹嘴儿的气球的吹 嘴儿上的线,让气球震动。 实验11 实验名称:测量心率 实验材料:胶管、漏斗、秒表、网球(较 硬的皮球) 实验目的:能用自己制作的简易听诊器测 出自己和同学的心率,让学生体会到脉搏 的频率与心率是完全一致的,能体验出心 脏工作的“辛苦”。 实验步骤: 1、把胶管的两端分别装上漏斗,简易的听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集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集合 (一)观察加热白糖的变化 加热前加热后的变化结论 白糖白色晶体 颗粒首先固体的白糖在加热的情 况下变成液体的白糖;然后 继续加热, 白糖的颜色逐渐 变深,直至全部炭化,如果继 续加热,黑色的炭还会燃烧. 加热白糖的过程 中.先发生物理 变化————白 糖的熔化. 随后发生了化学 变化————白 糖的炭化. 在加热白糖的过程中.蜡烛也在不断地燃烧.它也同时发生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蜡烛熔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气化厚燃烧是化学变化. (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粉末或细微结晶.无臭、味涩.易溶于水.白醋的特点:无色的液体.闻上去有一股酸味.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 产生大量气泡.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感觉比原来凉了一些. (2)探究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探究的问题: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什么气体? 我的假设: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方法: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观察发生的现象.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以上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3、将产生的气体导入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透明玻璃杯中.观察澄清石灰水的 变化. 实验现象: 1、往杯子里插入燃烧的细木条.火焰立刻熄灭. 2、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蜡烛火焰熄灭. 3、将气体导入澄清的石灰水时.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和实验结论: 产生的气体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和澄清的石灰水发生化学变化.小苏打

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看一种新物质————二氧化碳.这种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三)铁片和铁锈比较记录表 颜色光泽空隙手感敲击导电磁铁 铁片灰白 色有无光滑较韧能导 电 能吸 引 铁锈红褐 色无有粗糙较脆不导 电 不能 吸引 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吗?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答:通过观察比较可以确定.铁锈和铁不是相同的物质.即铁锈是一种新生成的物质.所以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四)铁生锈与空气的关系 研究的问题: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吗? 我们的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因为我们发现铁钉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已经生锈.铁钉在木板中的部分没有生锈. 实验材料:3个同样大小的盘子.3枚同样的铁钉、水、菜油 实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盘子.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菜油.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盘子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菜油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4、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5、观察到的现象 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空盘子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有点生锈 水盘子水变色生锈锈多了绣更多了 菜油盘子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无变化 实验结果:铁钉在空盘子里是会生锈的.但是生锈的速度很慢;铁钉在菜油盘子中没有生锈;铁钉在水盘子中生锈的速度很快.而且生锈的量也很多.现象很明显. 原因分析:铁生锈与空气有关.并且铁生锈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五)铁生锈与水和空气的关系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单新版

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六年级学 生 姓 名 实验形式分组观察 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晶体实验时间实验目的用放大镜观察晶体。 仪器器材放大镜、食盐、白糖、碱面、味精 实验过程1、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把观察到的图像用铅笔在白纸上描绘下来。 实验结果 教师批注实验成绩

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六年级学 生 姓 名 实验形式分组观察 实验名称放大镜的观察及怎样的放大镜倍数大实验时间实验目的知道放大镜把物体放大了多少倍。 仪器器材 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实验过程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实验结果 教师批注实验成绩

六年级下科学实验报告单 班级六年级学 生 姓 名 实验形式分组实验 实验名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时间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说明植物体是由细胞组成的。 仪器器材 学生显微镜、洋葱、载玻片、盖玻片、碘酒、清水、培养皿、美工刀、镊子、烧杯 实验过程 1、按要求取镜、安放、对光。 2、制做临时装片。 3、安装临时装片:将临时切片放到显微镜上,调整显微镜与临时切片位 置,直到可以观察到清晰的图像为止。4、调好后各小组轮流观察。并画出洋葱表皮细胞图。 实验结果 教师批注实验成绩

班级六年级学生人数39人实验形式分组实验实验名称生物细胞的观察实验时间3月23日实验目的 1. 学会临时装片的制作。 2.认识并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仪器器材学生显微镜、植物叶切片 实验过程1、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 2、观察 3、收镜 实验结果学生通过观察了解了生物的细胞组成和结构。 教师批注实验有序实验成绩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实验操作题 一、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斜面是否省力? 1、实验题目:斜面是否省力? 2、我的猜测: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3、变量:是否利用斜面。 4、常量:物体提升的高度、提升的重物、测力计 5、实验过程:①用测力计测出直接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②测出利用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高度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两次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结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二、斜面的坡度大小(倾斜角度)是否对省力多少有影响?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这个问题。 1、我的猜想:斜面的的坡度大小对省力多少有影响,坡度越小越省力。。 2、需要改变的条件:斜面的坡度大小 3、不改变的条件:斜面的高度、测力计、小重物_。 4、操作方法:①用长度不同的四块木板搭在同一高度的木块上,形成四个相同高度不同坡度的斜面; ②分别利用不同的斜面提升重物到相同的高度, 并用测力计测出所使用的力的大小; ③比较四次提升重物所使用的力的大小,得出结论。 请你仔细分析实验结果,说说你的发现: 利用斜面可以省力,而且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三、要比较报纸和普通白纸哪一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要求写出题目,材料,实验步骤。 1、实验题目:报纸和普通白纸,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2、我的猜想:普通白纸的抵抗弯曲能力更强。 3、实验材料:报纸、白纸、小木块、大头针 4、变量:纸张的不同(白纸和报纸) 5、常量:纸张的大小、小木块之间的距离(桥墩的距离) 6、实验过程:①用两块小木块做成桥墩,把报纸放在上面做桥面,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②把普通白纸放在桥墩上,看能放几根大头针。 ③比较哪一种纸放的大头针多,哪种纸的抵抗弯曲能力就更强。 四、检验电磁铁磁力与线圈圈数关系的研究计划。 1、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与线圈圈数多少有关系吗? 2、我的假设: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 3、检验的因素(变量):线圈的圈数。 4、怎样改变这个条件:①20圈;②40圈;③80圈。 5、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常量):铁芯的大小、电流强度、导线、大头针。 6、实验过程:①把导线在铁芯上绕20圈,接上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 ②把导线在铁芯上绕40圈,接上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 ③把导线在铁芯上绕80圈,接上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 ④比较三次电磁铁吸的大头针的数量,得出结论。 (结论:电磁铁线圈的圈数越多,磁力越大,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五、检验电磁铁磁力与电流强度关系的研究计划。 1、研究的问题:电磁铁的磁力与电流的强度大小有关系吗? 2、我的假设:电流越强,磁力越大;电流越弱,磁力越小。 3、检验的因素(变量):电流的强度(电池的数量)。 4、怎样改变这个条件:①一节电池;②两节电池;③三节电池。 5、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常量):铁芯的大小、线圈的圈数、导线、大头针。 6、实验过程:①把导线在铁芯上绕40圈,接上一节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 ②把导线在铁芯上绕40圈,接上两节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 ③把导线在铁芯上绕40圈,接上三节电池后,能吸引多少根大头针; ④比较三次电磁铁吸的大头针的数量,得出结论。 (结论:电磁铁的电流越强,磁力越大,电流越弱,磁力越小。)

冀教版六年级上科学实验

1、实验: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 实验目的:验证食物在温暖、潮湿、不通风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实验材料;两块面包冰箱盘子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法,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 将实验组放在露天盘子里,放在浴室里 将对照组一块放在冰箱里 实验结果:三天后放在冰箱里面包的正常,放在浴室里面包的长霉了。 实验结论:食物在温暖、潮湿、不通风的地方容易发霉 2、实验名称:模拟细菌的繁殖 实验目的:使学生感悟到细菌繁殖的速度和数量都非常惊人,会计算细菌繁殖的数量。 实验材料:8个透明杯子,无数颗豆子。 实验步骤: 1、将8个同样的透明杯子按1—8编号。 2、在1号杯中放入一颗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 3、在2号杯中放入两颗豆子,代表第一代分裂后的第二代细菌 4、以此类推,在其他各个杯中应放入多少颗豆子? 实验现象:3号杯子放4个、4号杯子放8个、5号杯子放16个、6号杯子放32个、7号杯子放64个、8号杯子放128个 实验结论:细菌成倍地增长,繁殖相当迅速。 3、实验名称:制作酸奶 实验目的: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 实验原理:借用细菌制作酸奶 实验器材:新鲜酸奶、鲜牛奶、杯子、瓶子、金属小勺、竹筷、温度计 实验步骤:1、将所准备的容器和工具消毒准备好; 2、将鲜牛奶煮开后,凉至30摄氏度左右,平均分装在已消毒的杯子中; 3、分别向装有鲜牛奶的杯子中加入等量的酸奶,搅拌均匀后盖上盖子; 4、将其中的一杯放在温暖环境中,另一杯放在阴凉环境中,24小时后观察。 实验现象:处于温暖环境下的鲜牛奶变成了酸奶。 实验结论:温暖的环境适合酸奶的生成。 4、实验名称:探究植物能量的来源 实验目的:植物能量来源于何处 实验材料:燃烧匙、酒精灯、淀粉、沙子或湿毛巾 实验步骤:1、点燃酒精灯2、把燃烧匙里放入淀粉3、用酒精灯给淀粉加热 实验现象:加热一段时间后淀粉会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淀粉里含有能量 5、实验名称:常见能量控制装置 实验目的:让学生感悟到能量控制装置可以节省能源 实验材料:一段铅笔芯、一节电池、几节导线、一个小灯泡 实验步骤: 1、把线路连接起来 2、改变铅笔芯的长度 3、通过改变铅笔芯的长度从而改变灯泡的明暗 实验现象:1当铅笔芯的长度较长时,灯泡较暗2当铅笔芯的长度较短时,灯泡较暗 实验结论:改变铅笔芯的长度可以改变灯泡的亮度 6、实验名称:鸟喙与取食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体现不同的鸟喙适合吃不同的食物 实验材料:米粒、葵花子、橡皮虫、泡沫塑料粒、硬纸剪的兔子或泥捏成的兔子、钳子、汤匙、镊子、起钉器 实验步骤:1、把学生分成四组。2、每组用不同的工具分别拾取不同的食物。3、记下拾取“食物”的数量。4、每组把拾取“食物”的数量展现给同学。5、比较这些数字 实验现象:用不同的工具拾取不同的“食物”,拾取的数量不同。实验结论:鸟喙的多样性使得它们适合吃不同的食物,适应不同的环境。 7、实验名称:显微镜观察常见细菌 实验目的:让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并了解细菌的特点 实验材料:显微镜、几种常见的细菌装片 实验步骤: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4、把一个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5、把所要观察的细胞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装片为止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实验现象:细菌很微小,有球状、杆状、螺旋状三种,并以成对、成链、成簇等形式生长。 8、实验名称:风动装置的制作 实验目的:能自己设计并制作出一个风动装置,能分析出自己制作的装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使学生了解风动小 鼓的能量转化过程。 实验材料:卡纸、风车轴、高粱杆、小金属片、支架、鼓体、橡胶膜、鼓膜卡圈、鼓槌、橡皮筋、串珠、轴卡圈等。 实验步骤: 1、用卡纸设计制作一个纸风车,并将风车用卡圈固定在细轴上。 2、将支架插接成型,再照图将风车轴、串珠、高粱秆穿一起, 固定在支架上,最后把两块金属片对应地插在高粱秆上。 3、把橡胶膜套在鼓体上,做成小鼓,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 4、用鼓槌缠绕橡皮筋,使鼓槌一端与鼓面相接,另一端与金属片部分相触。 5、把风车放在有风的地方,让风车转起来,使小鼓发出声音。实验现象:风车的转动带动了金属片的振动,金属片的振动又带动了鼓槌的动,从而使鼓槌敲击了小鼓。 实验结论:风车的转动使小鼓发出了声音,风动小鼓的能量转化过程是:风能→机械能→声能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精修订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汇总(一)研究鱼颜色的保护作用的实验。 (二)科学探究:通过实验寻找仙人掌耐旱的原因。

(三)完成点燃花生米的实验,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研究内容:点燃花生米,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实验材料:火柴(打火机)、细铁丝、花生、小烧杯、软木塞、水等。 实验方法:(1)用细铁丝或针将一粒花生米固定在软木塞或橡皮泥上;(2)点燃花生米,加热适量水;(3)花生米燃烧完后,测一测水温。 实验结论:燃烧一粒花生米,加热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学能就转换成光能和热能。 (四)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五)实验内容:用尺子挑报纸的实验。 实验材料:报纸,尺子等。 实验方法:(1)在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2)轻而慢的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3)快而重地向下压尺子时,观察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1)慢压时,能翘起报纸;(2)快压时,报纸哪怕是破裂,也不会轻易被抬起。

我的解释:向下压尺时,尺成为一根杠杆。在慢压时,空气能进入纸下,是上下大气压相等,从而能翘起报纸;而在快压时,空气来不及大量进入纸下,作用在纸上的向下气压远大于纸下向上的气压,所以报纸哪怕破裂,也不会轻易抬起。(六)研究问题: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冷水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金鱼会有生命危险吗为什么 我的假设:小金鱼不会死。 实验设计: (1)实验器材:小金鱼、试管、试管夹、蜡烛、水等。 (2)操作步骤:把一条小金鱼放进一个装了三分之二的试管里,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的底部,把试管的上半部分放在蜡烛上烧,观察小金鱼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3)我的结论:小金鱼没有死。 (4)为什么会这样?请解释。 答:金鱼不会有生命危险。试管内的小金鱼之所以能够存活。一是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二是加热的位置在试管的上端;三是热的传递方向主要是向上。小金鱼虽然能存活,但能持续的时间不长。如果改变加热的位置,或者将试管尽可能平置,金鱼就会处于危险境地了。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冀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科学复习计划 一:六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1、主要优势 学生喜欢上了科学这门课,通过做实验、做游戏、讲故事、上网查资料等,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能用所学的有关知识解答一些浅显的实际问题。 2、存在问题 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太端正,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也是比较的肤浅,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科学精神有待进一步的培养。大部分学生乐于表达但不善于书写和归纳,还有个别学生学习态度很不端正,对科学学习很不重视,科学综合表现很差,需要采用恰当方法强化辅导。 二、复习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单元进行复习,分别为“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环境和我们”。 三、复习重、难点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运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运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通过自拟的试卷体现,便于学生整体有序把握科学知识。 重点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概念正确理解。难点是对实验操作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探究科学知识。 四、复习采取措施 1、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难理解的地方进行重复辅导,在降低难度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采取互相帮助的办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每个单元都要将学习内容作简单指导,让学生每节课都复习到重点知识六年级科学复习计划六年级科学复习计划。认真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精读精练,加强小组自主交流,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