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李白_1500字优美范文
- 格式:pdf
- 大小:240.71 KB
- 文档页数:2
我眼中的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题记李白,生于盛唐时期,在后人眼中,他的一生如盛唐一样绚丽多姿。他的一生有“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斗酒诗百篇之精彩;亦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仙侠之浪漫;更有“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的游者的潇洒。而我眼中的李白却是有着“苟无济世心,独善亦何益”的志向,一生在为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而上下求索。
李白青年时期正是唐王朝发展的鼎盛时期,唐王朝高度发达的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给了李白成长的良好条件,使得李白从小就有了济世安民的政治报负。青年李白更是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大鹏之志,又有“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的自命不凡。然而心中有着“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他天生豪放不羁、浪漫形骸,自然不愿通过科举这种需要经过长期的人生自由“禁锢”和心理煎熬的方法,于是他选择了“终南捷径”。
开元十三年,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元十八年,李白一入长安,但魏阙森森,庙门难入;开元二十三年,为了寻找出路,李白到荆州拜访荆州大都府长史韩朝宗,自荐“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的抱负和“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的才华,希望韩朝宗帮助他“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可铩羽而归。时间流逝,一入长安的他虽广交名士,向玄宗进奉《大猎赋》,可此时的他仍做客长安,无缘实现自己的大鹏之志,只能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慨叹,愤然离开长安。
他离开长安,心灰意冷。在嵩山遇昔日挚友元丹丘,此时的李白甚是羡慕,他也想忘身物外,心游无极。而仕途不顺的他也只能醉与酒中,沉与诗境,漫游与世界。他继续周游,妻子却不幸离世,来到山东,想跟大唐第一剑客裴旻学剑,到了鲁却又发出“鲁国一杯水,难容横海鳞。仲尼且不敬,况乃寻常人”的慨叹。散漫的隐居,临时起意的旅行,在大唐盛世里,李白似乎无处落脚。
天宝元年,四十余岁的李白扪胸雄心已甘,举目大势已去。此时的他看似“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无比逍遥,可他心中又有多少无奈呢?正遗世而独立
之时,皇帝的一纸诏书来到他面前,命他进宫。“垂死病中惊坐起”似乎最能形容他此时的状态了。心疲于仕途之黑暗无光时,光明似乎来到了他面前,李白终于以其诗名叩开长安之门,奉旨入京。多年的东奔西走、寻寻觅觅,终于长舒梗塞于心的郁闷之气,“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于是他二入长安。
李白进宫,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与玄宗对话之时,他更是以自己的胸有成竹,满腹文采得到了玄宗的大加赞赏,即供奉翰林。可是,好景不长,李白受到玄宗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产生了嫉恨之心。与此同时,他望着长安想施展才华,可唐玄宗看中的仅是他的诗才,而不是他所谓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自己虽在长安,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朝政的腐败,同僚的诋毁,使李白不胜感慨“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加之“一生傲岸苦不谐, 思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的傲岸不羁,唐玄宗认为他“非庙宇之器”,被赐金放还。
到这个时候,李白的求仕之路可以说结束了,但是,他仍不死心。天宝十五年十二月,李白接受永王李璘的邀请,入其幕府,卷入王室权利之争,结果以“附逆作乱”的罪名入狱,虽最终拾得一条性命,但他这次入永王幕府,在政治上输得赤身裸体。
上元三年,李白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他的仕途一生,从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到“力不济”,虽悲犹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