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专题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研究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历史知识点古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经济与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古代中国经济与文化历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经济历史知识点1. 农业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耕文化深植人心。
农耕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迭代升级,对于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农民在土地开垦、种植、灌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2. 商品经济: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起步较早,主要表现为物物交换和货币的使用。
在商业活动中,出现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和市场。
丝绸、茶叶、陶瓷等中国特色的商品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繁荣。
3. 科技创新:古代中国发展了众多的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例如,造纸术的发明大大提升了文字工作的效率,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等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都市经济:古代中国的都市经济逐渐发展壮大。
都市经济的兴起使得商业活动更加活跃,物质生活得到了提高。
大城市如长安、洛阳等成为了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文化历史知识点1. 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古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诚信和孝道等传统美德,并倡导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2. 佛教传入: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影响了中国哲学、艺术和社会伦理,催生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3. 诗词文化:古代中国有着丰富多样的诗词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唐代是中国诗词的黄金时期,许多伟大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文化财富。
4. 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小说和戏剧成为重要的文学形式,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高考历史专题——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考的重点。
经济史部分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频率较高,复习时要加以注意。
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其经济形态就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只是农业的补充,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业发展受到限制,但从唐宋时期开始,商业发展迅速,到宋元时期最为繁荣,而明清时期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施行使得商业发展明显受到限制。
在复习时注意: (1)要明确古代经济政策体现的是以农为本的思想。
核心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这也是盛世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典型就是盛世局面的出现,如汉代(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光武中兴)和唐代(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2)明确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这部分注意识记各个朝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大运河)、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纺织业、造船业)、商业发展的表现(都市的繁荣、交子)等内容。
这部分有时会结合图片来进行考查。
(3)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安史之乱后,完成于南宋时期。
要识记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尤其注意表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谚语,如“苏湖熟,天下足”等。
1.战国(1)措施:商鞅变法。
a.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2)农业发展表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2.西汉(1)政策:汉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措施:A.汉高祖:a.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使其成为平民。
b.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
c.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减免徭役及兵役。
B.汉文帝、汉景帝:a.重视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关心农桑。
b.进一步减轻赋税徭役: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3)农业发展表现:西汉时,通过丝绸之路,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传入中原。
3.东汉时措施: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
专题二中国古代经济史一、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原因1、国家统一安定局面的出现;2、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3、民族交往密切;4、中外经济交往频繁5、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二、古代经济发展概况(一)农业篇1、历代中央政府出台的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
(4)唐初:唐太宗“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即民本思想)。
实行租庸调制。
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唐玄宗前期重视农业。
(5)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6)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实行更名田;雍正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等制度。
2、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进步(1)奴隶社会①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③春秋晚期铁农具开始使用。
也开始用牛耕。
(2)封建社会①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
②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③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西域开始使用铁器。
④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
⑤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和引进⑴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
⑵西汉:X骞通西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⑶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
⑷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⑸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
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
清代前期,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4、兴修的重要水利工程⑴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灌溉农田;春秋楚相孙叔敖修的芍陂;战国秦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X国在秦国修的X国渠。
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知识点归纳中国古代历史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程,涵盖了多个朝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国古代历史经济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揭示其重要性和影响。
一、农业经济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导经济形态,基本农民社会为主体,农业生产是当时经济的支柱。
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如下:1. 种植技术: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种植技术逐渐改进和完善,如水稻的引种、改良和农业耕作工具的使用等。
2. 农业生产组织:古代中国的农业部门分为自耕农、细作和佃农,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生产日益细化和专业化。
3. 农业税负:古代的朝代对农民实行的税法多种多样,有时甚至压得过重,征收方式有以粮食为主的田赋和苛捐杂税等。
二、商业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也有较为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其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下:1. 市场与货币:古代中国有繁荣的市场,商品交换的方式主要是商品交换和粮食交换。
货币体系起初以物品作为交换媒介,逐渐演变为使用铜钱和其他货币形式。
2. 商业组织:古代中国的商业组织形式多样,包括行商、商帮、商行等。
这些商业组织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交换。
3. 丝绸之路:作为重要的贸易通道和文明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经济,促进了商品、技术和文化的传播。
三、手工业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与手工业相关的知识点:1. 制陶业:中国古代的陶器制作工艺精湛,制陶业在古代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汝窑、哥窑等瓷器种类享誉世界。
2. 编织业:中国古代的编织业技术非常先进,丝绸和棉布是当时的主要产品之一。
丝绸业在商业交流和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3. 金属冶炼:古代中国的金属冶炼技术相当先进,铜、铁等金属的冶炼为古代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四、财政经济中国古代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是与财政经济相关的知识点:1. 赋税制度:古代中国实行多样化的赋税制度,如田赋、兼带课税等,这些税收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主要是指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小商品经济(也叫一般的商品经济),它既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又与自然经济在本质上相互对立。
在自然经济下,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受到封建专制统治的限制,另一方面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并不断地瓦解自然经济,促使封建制度逐渐解体。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从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生产关系。
它的实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的形成。
从宏观上来看,本专题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即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
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微观上来看,商业发展、城市发展、货币演变和资本主义萌芽是本专题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况历史时期发展概况商朝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所以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商朝都城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的土特产品相互交流。
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
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郢等,都聚集着许多人口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战乱,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
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隋唐商业繁荣。
政府在市设置官员管理物价、税收等。
市中有邸店和柜坊。
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这比欧洲地中海的金融机构要早六七百年。
那时的店铺不能任意扩大铺面、摊位。
市的买卖时间也有限定,仍有日中为市的古风。
唐朝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里有了夜市。
在广大的农村,包括偏远的地区,都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由于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中国古代经济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规划训练一、选择题(48分/24min)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
这一现象说明()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
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知识点汇总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经济的相关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的知识点进行全面汇总。
一、农业经济1. 农业生产方式:中国古代的农业主要采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方式。
农民靠种植和养殖获取生活所需。
2. 农业生产工具:古代农民使用的主要工具有犁、耙、锄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犁。
犁的发明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3. 农业生产技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了许多生产技术和方法,如灌溉、耕作制度、农事活动的分工等。
二、手工业经济1. 手工业的兴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在农业经济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手工业的兴起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2. 主要手工业:古代中国的主要手工业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作等。
其中,丝绸业是最具代表性的手工业之一。
3. 工匠和手工业工具: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由熟练的工匠完成,他们使用的工具有纺车、织机、轮盘等。
三、商业经济1. 商业的发展:商业经济在古代中国逐渐兴起,商人通过商品交换获取利润,推动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2. 商业中介:为了方便商品的交换,商业中介角色的出现至关重要。
商业中介包括商人、市场和货币等。
3. 著名的商业道路:古代中国有几条重要的商业道路,如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等,这些道路连接了东西方,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四、货币与物价1. 货币的出现:中国古代的货币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货币是贝壳、铜钱等。
2. 货币的演变:货币形式经历了从贝壳到铜币,再到纸币的演变过程。
纸币的使用提高了交易的便利性。
3. 物价的变动:中国古代物价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变动较大,如自然灾害、战乱、政府政策等,导致物价的波动。
五、税收和赋役1. 农业赋役制度:在古代中国,政府对农民征收一定比例的农产品作为赋役,以满足政府的需要。
2. 商业税收:商业发展后,政府开始对商人征收税款,如商税、商调等。
税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国古代经济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坛,……有财不行商,有相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自耕农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式,下面对这一经济形势认识正确的是()①自耕农经济是社会进步的表现②自耕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③自耕农经济形势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④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汉代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且有专职官员管理②唐代“市”中出现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③宋代益州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④元代大都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关于古代“坊市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A.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市”定时开启B.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C.宋朝市坊界限打破,但官府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D.明朝时出现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5.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请你为这本专著选择一个合适的书名()A.《坊墙倒塌以后》 B.《汴河两岸》C.《长安城的落日》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6.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①业交易受到严格控制②城市功能以军事为主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7.“重农抑商”政策与明清闭关锁国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②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③使中国与世隔绝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8.《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的核心思想是()A.民贵君轻 B.重农抑商 C.施行仁政 D.闭关锁国9.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B.自耕农主数量减少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 D.土地兼并加剧10.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经处于“近代的前夜”。
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租佃制经营方式的推广B.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取值”D.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11.明代《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写一商人在县城入厕时,“偶然官府在街上过”,吓得他“心慌起身”逃走,惊慌中把装银子的袋子遗忘在厕所。
为何—官员隔墙路过就将一个本份的商人吓得魂飞魄散?《拍案惊奇》总结了这一社会通则:“那富的人,怕的是见官。
”材料反映了()A.农本思想根深蒂固 B.明代商业发展迅速C.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D.专制统治严重压制了商业的发展12.下列语句出自不同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甲:“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乙:“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丙:“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丁:“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A.甲乙的观点相似,都认为农业涉及民生,应加以重视B.乙丙的观点相对立,乙强调农本,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C.丙丁的观点相对立,丙强调农商相互依存,丁强调工商为末D.甲丁的观点相对立,甲强调农本,丁反对工商为末13.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记载,但……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
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现象多,是因为唐宋对“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突破了B.“营商致富的动机”包括经商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或用于子女科举入仕C.“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指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D.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14.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A.“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的压制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D.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15.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社会转型期,下列哪些观点体现了这一历史特征()①公作则迟,分地则速②公室将卑,大夫皆富③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④天不边,道亦不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6.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盖都人公私营干,夜深方归也”,这一记载,反映了北宋的商业()A.江南经济的繁荣 B.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C.城市的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 D.市的启闭不再受官方统一规定的时间17.《齐民要术·序》曰“舍本逐末。
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此书()A.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B.总结6世纪前南北方人民的生产经验C.含有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 D.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贫富悬殊状况18.下列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述,正确的是()①自然经济的产物②曾在封建社会的早期起过一定积极作用③最终阻碍着中国近代技术和生产力的形成④是完全消极反动的政策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19.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
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以上现象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有利于巩固统治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20.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
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21.(2010·福建卷)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2.(2010·浙江卷)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23.(2010·四川卷)“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24.(2010·四川卷)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影响深远。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材料二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
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材料三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
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
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
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
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
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官方以法令来保护手工业技术的世代传习。
有时,为了技术的世代传习,官府还要干涉到某些手工业者家属的婚姻,使民间技术的传习成为顽固的传统。
从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
”可见一斑。
一直到不久以前,各地还有所谓“祖传秘方”的存在。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卷材料二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一文中,热情洋溢地为春秋以来30多位著名的商人立传。
他肯定追求富裕是人的本性,“富者,人之性情,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赞扬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总结了经商的经验和原则,如“人弃我取,我取我与”等。
他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也之争”,强烈反对政府与民争利。
请回答:(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
(2)中国古代为什么会出现手工业世代传习的特点?(3)说说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