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德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官德思想

5799

中国是文明古国,历朝历代重视官德的言论颇多,许多哲人、明君、贤相、清官留下了警醒当世、鉴示后人的浩如烟海的名言佳句。本文试从官德的作用、官德的内容、官德的建树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官德思想作一番审视,以期对我们今天的干部道德建设有所借鉴。

一、官德的作用

古代对官德的作用有深刻认识,这方面的言论可以从立国、为官、安民等三方面来概括:

(一)立国。西汉司马迁总结出“国君强大,有德者昌;弱小,饰诈者亡”的经验教训,他在纪传体史书《史记》中《天官志》篇把“修德”列为治国的三大方略之首,篇中云:“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正下无之。”南宋名相赵鼎也在《从政遗规》中,做出了“吏不善,政虽善不行”的诊断,认为没有好的官德,国家就不能得到好的治理。

(二)为官。春秋史书《左传》中《襄公二十四年》篇,对为官之道作了这样的排序:“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该篇把修养官德列在建功创业、建书立说之前,对官德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明代张居正在《辛末会试录序》中,发出了“宁有瑕而为玉,毋似玉而为石”的铮铮之言,暗喻自己要做一名虽有缺点但是品格高尚的好官。南宋胡宏《胡子知言•好恶》中有:“君子之游世也以德,故不患乎无位;小人之游世也以势利,故患得患失,无所不为。”说的是有德者不担心没有官位,而无德小人却依靠权势争夺利益,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孔子、孟子更有重德轻利的言论,《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里仁》中也讲,“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三)安民。西汉董仲舒在《对策(三)》中向汉武帝建议:“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强调官德的安民作用。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云:“无德于民,不足以兴”,亦从反面说明了这一道理。

二、官德的内容

古代对官吏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公、善、慎、廉上,这四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道德规范。

(一)公。清初朱舜水在《伯养说》中说:“公则生明,谦则生威”,说明为政必须用心公,持身廉。从为官公正与清明政治的关系方面进行论述的言论也不少。《商君书•修权》讲,“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嫉贤,而不肖者不护功”。宋人所撰纪传体唐代史《新唐书•陈子昂传》讲,“尚德行者无凶险;务公正者无邪朋。”《荀子•大略》讲,“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公以服人,公以治国,已成公论;而不公,则如《管子•七法》所云:“言是而不能立,言非而不能废,有功而不能赏,有罪而不能诛,若是而能治民者,未之有也。”

(二)善。清初唐甄《潜书•抑尊》云:“位在十人之上者,必处十人之下;位在百人之上者,必处在百人之下;位在天下之上者,必处在天下之下。”意谓无论是一般官吏还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必须谦以待众,绝不能自视高贵。《左传•定公五年》云:“大德灭小怨,道也”,西晋陈寿所撰《三国志》中《吴志•孙皎传》云:“爱人多容,可以得众”,两句讲的都是以善得众。《尚书•伊训》云:“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西汉杨雄《法言•修身》云:“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北宋林逋《省心录》云:“处内以睦,处外以义,检身以正,交际以诚。”清代魏源《默觚下•治篇一》云:“君子以细行律身,不以细行取人。”隋代王通《中说•天地篇》云:“过而不文,犯而不校,有功而不伐。”以上说的都是对人宽、对己严的自修之道。

(三)慎。儒家经典《礼记》中《大学》篇云:“一人偾事,一人定国。”意谓国君说一句错话就可以使事业失败,谨慎处事就可以使国家安定,说明治国

者必须谨言慎行。北宋王禹偁《待漏院记》中说:“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大政,数以万计的人的性命,掌握在宰相一个人的手里,说话办事,不谨慎行吗?北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事篇》中收录其师程颐语:“天下之事,苟善处之,虽悔,可以成功;不善处之,虽利,反以为害。”唐代刘禹锡《口兵诫》云:“五刃之伤,药之可平,一言成疴,智不能明。”宋代胡宏《胡子知言•文王》云:“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明代张居正《赠毕石庵先生宰朝邑叙》云:“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上述各论,讲的都是慎言慎行。

(四)廉。儒家经典《书经》中《皋陶谟》篇云:“无教逸欲有邦。”意思是说,不使人们贪图安逸,滋长私欲,国家就会长存。《荀子•儒致》也讲:“志忍私然后能公。”意思是说,在意志上能够抑制私欲然后才能为公。北宋张载《正蒙•有德篇》云:“荣利非乐,忘荣利为乐。”意思是说,名得并不是可高兴的事,只有头脑中没有名利才值得高兴。春秋末孙武所撰军事名著《孙子》中谋政》篇云:“上下同欲者胜。”宋代胡宏《胡子知言•纷华》云:“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宋代林逋《省心录》中说:“为善者不云利,逐利者不见善。”西晋傅玄《傅子•曲制篇》中说:“天下之福,莫大于无欲;天下之祸,无大于不知足。”

三、官德之内涵

官德就是权力道德,即居官从政者的职业道德,亦即各级官员运用权力、执行公务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中国历朝历代关于官德的具体规定有所不同。如:西周朝有知(智)、仁、圣、义、中、和“六德”和孝、友、睦、姻、任、恤“六行”;秦朝有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等“五善”;汉朝有质朴敦厚、逊让、节俭等“光禄四行”;晋朝有忠恪匪躬、孝敬尽礼、友于兄弟、洁身劳谦、信义

可复、学以为己等“中正六条”;唐朝有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等“四善”。宋元明清各朝的有关规定大体上与唐朝一样。

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德高望重的名臣也曾从不同角度申论管德之内涵。他们首先都强调居官者必须具备“公正无私”之德。《尚书》说:“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就是说执政者能以公心灭私欲除私利,百姓才能信赖归服;不偏袒少数人利益,不结党营私,国家的政令就能畅通,国家就能兴旺发达。《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淮南子》说:“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意为居官从政者有公正无私之德,说一句话也能使万民听从,团结一致。宋臣陈师道诗云:“百年富贵今谁见,一代功名托至公。”金臣元好问诗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清廉勤谨,自然也是最重要的管德,古人所论甚多,清朝名臣陈宏谋在所著《从政遗规》一书中总结说:“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又说:“亲民之官,以廉为基。”

纵观历朝官方文献和私人著作对官德条目的种种规定和论述,可以认为中国古代官德的内涵最主要的两条就是:公正无私;清廉勤谨。

四、官德之重要性

自古以来,各行各业都有各自的职业道德要求,也有相应的一些规定和说法。但要求标准最高最严的、最受人们重视的则莫过于“师德”和“官德”两种。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德才皆备人才的培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然要“高尚其德”才能“为人师表”,当好受教育者的楷模。那么,官德直接为什么同样受到高度重视呢?原因很简单: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安危和社会风气的好坏。在这个意义上说“官德”的意义,比“师德”的意义可要大得多。

关于官德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安危的问题,古人早有深刻认识。孔子认为以德治国才能真正治好国,以德理民才能真正理好民,实行“德治”才能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