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 格式:ppt
- 大小:2.94 MB
- 文档页数:2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法规名称】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颁布部门】市人民政府【法规文号】【颁布日期】1994-02-27 【实施日期】1994-02-27【是否有效】有效【效力级别】规性文件【批准部门】国务院【批准日期】1993-10-06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至2010年)(1993年10月6日国务院批复,1994年2月27日市政府发布) 总则一、城市性质二、经济发展三、社会发展四、城市规模五、城市总布局六、卫星城和建制镇的建设七、市区的调整和改造八、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九、住宅和社区建设十、城市交通十一、对外交通十二、城市能源十三、城市水源和供排水十四、城市通信和广播十五、城市环境和绿化十六、城市防灾十七、近期建设十八、实施措施总则1.八十年代,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好形势下,贯彻实施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原则批准的《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依据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发展战略目标,以及中共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适应新的形势,对原规划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2.总体规划修订的重点是:(1)调整城市发展规模,开拓新的城市发展空间。
(2)优化城市布局,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
(3)保护和发扬历史文化名城的优良传统,创建社会主义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
(4)完善市域规划,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5)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完整的城乡绿化系统。
(6)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
3.总体规划期限为20年(1991年至2010年),若干重大问题考虑到21世纪中叶的长远发展需要。
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为本世纪末。
4.城市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功能,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成为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最发达、首先风尚和法制建设最好的城市;建立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第三产业发达,产业结构合理,高效益、高素质的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国家政治、文化、科技和国际交往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指导城市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特制定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本规划旨在为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背景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其城市发展具有独特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面临较大压力。
因此,制定一份符合北京实际情况的城市总体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三、规划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根据北京市的地理特点、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本规划将城市空间布局划分为中心城区、新城、乡镇和农村四个层次。
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城则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功能,乡镇和农村地区则注重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
2. 城市交通规划本规划将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绿色的交通网络。
包括完善道路网络、建设轨道交通网络、推广公共交通等措施,以提高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
3. 生态环境保护本规划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包括加强城市绿化、保护水源地、防治大气污染、加强垃圾分类和处理等措施,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4. 城乡一体化发展本规划将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和协调发展。
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措施,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五、实施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成立专门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2. 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政策,为规划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来了!2017-09-29 23:56《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
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
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
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
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
2.优化人口结构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
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
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升人口整体素质。
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
北京十二五规划首提重点区域与此同时,在此次规划编制当中,“重点区域规划”的概念被首次提及,其中包含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建设规划这个市级综合专项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规划以及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区域合作发展规划共4项专项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将北京定位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到2020年全面实现现代化。
提出“宜居城市”概念■西部、北部山区,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
■平原地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
形成若干与大环境绿化融为一体的农业区,改善城市总体生态环境。
■中关村为核心完善一区多园式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结构。
■亦庄为核心形成沿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高新技术产业带。
■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含大栅栏、琉璃厂)建成商贸文化旅游区。
■公主坟、木樨园、望京、北苑、石景山等建成集商业、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
■顺义、通州、亦庄等新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商业区。
■以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物流基地为主构建物流体系。
■北京将成为亚洲最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城市。
在顺义、通州、朝阳十八里店、石景山各建一座综合性会展中心;在奥林匹克中心区建设国际会议中心,在怀柔、密云等新城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整合提升服务水平,建设若干会议培训中心。
■建设和培育6个文化中心(全国的文艺演出中心、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中心、影视节目制作及交易中心、文化会展中心、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动漫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中心)。
■积极支持民办教育产业,建设成为全国培训产业基地。
■在城市东部、西部和南中轴具备良好交通条件的地区,预留大型休闲娱乐用地。
大力发展具有首都特色的旅游业。
城八区功能定位(1)东城区是北京市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全国性文化机构聚集地之一,传统文化重要旅游地区和国内知名的商业中心。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城市总体规划在推动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概况以及在2004年至2020年期间的发展成果。
二、概况1. 城市总体规划制定背景北京的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于2004年,旨在引导北京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规划的重点包括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公共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
2. 规划原则和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节约型、绿色型、宜居型、现代化国际化首都”为目标,强调城市生态、文化和宜居环境的建设。
规划引导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和人民的福祉。
三、发展成果1.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在规划期间,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土地整合和空间重构,建设了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
这些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得城市功能更加分明,提升了城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2. 交通系统改善北京在规划期间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修建了地铁和城市快速路网,并对道路进行了扩建和改造。
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城市交通效率,方便了居民出行。
3. 生态环境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推动绿色发展。
多个生态保护区和公园被建立,城市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
同时,加强了大气污染治理和水资源管理,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4. 公共设施建设规划期间,北京加大了公共设施建设力度。
大量的教育、医疗、文化和体育设施得到改善和扩建,提高了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了居民的多样需求。
5. 文化传承和保护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注重文化传承和保护。
在规划期间,北京保护了大量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并修复了一批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
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了北京的历史文脉和风貌,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四、总结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第三章城市规模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五章新城发展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第十六章规划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城市性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
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的10%左右。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创造品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7.09.13•【文号】•【施行日期】2017.09.13•【效力等级】其他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批复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你们《关于报请审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同意《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密对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注重长远发展,注重减量集约,注重生态保护,注重多规合一,符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对于促进首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规划》的理念、重点、方法都有新突破,对全国其他大城市有示范作用。
二、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北京城市的规划发展建设,要深刻把握好“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的关系,履行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工作服务,为国家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基本职责。
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明确首都发展要义,坚持首善标准,着力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到服务保障能力与城市战略定位相适应,人口资源环境与城市战略定位相协调,城市布局与城市战略定位相一致,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三、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旧城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区域空间结构规划示意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市政用地规划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中心城功能结构规划图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
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作为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和经济中心。
在不断的发展和建设中,城市总体规划变得至关重要。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调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融,保障城市的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将对这一时期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背景、原则及目标进行阐述,为后续具体实施规划打下理论基础。
二、制定背景与原则首先,制定这一时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背景基于国家宏观发展需求,也基于北京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
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了规划的重要性。
为确保城市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等原则。
三、总体规划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城市服务能力;三是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城市;四是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四、具体实施规划为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以下具体实施规划:1. 空间布局规划: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外围新城的开发与建设,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同时,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保持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
2.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服务能力。
建设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设施,缓解交通压力;加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保障供水安全;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加快信息化步伐,提升城市管理效率。
3. 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城市绿化率。
严格保护生态红线,加强森林、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推广绿色建筑,降低建筑能耗;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4. 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继续推动北京市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全球影响力、竞争力领先的国际城市。
一、坚持以人为本,推动人口合理调控。
充分发挥北京市的城市导向和承载优势,逐步落实人口规模控制和疏解非首都功能等政策,精心规划和稳妥推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服务能力和生活质量,实现人口优化结构和均衡发展,推进重点人口区域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二、加强城市空间格局优化。
整体调控和优化北京市空间布局,发展协调有序的区域格局。
加强首都核心功能集聚区建设,提高城市核心区的功能和品质,实现城市功能及经济发展的高度集聚。
统筹布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促进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构建联动发展的区域空间格局。
三、推动资源环境高效利用。
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措施,推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清洁生产和生活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现代化交通、信息、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功能的支撑能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基层公共服务能力。
五、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创新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六、加强社会治理和市民素质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七、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展示北京市的城市形象和发展成就,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频次,加强与国内外城市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提升北京市的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竞争力。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篇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一、引言作为中国的心脏和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自新世纪的伊始,即担负起不断深化发展与创新的重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与城市地位之下,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应运而生,成为指引北京未来发展的重要蓝图。
二、规划背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推动下,北京经历了快速的城市扩张与发展。
2004年的北京已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
而这份总体规划,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规划不仅体现了国家战略要求,更是基于对首都的长期战略考量和对资源、环境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三、总体目标与定位本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北京的定位是成为世界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中心。
四、城市发展策略(一)空间布局本规划中,城市空间布局坚持均衡发展与特色化发展的统一。
按照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的三级体系,有序地拓展和开发城市空间,特别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化带的建设。
同时,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古都风貌的保护给予高度重视。
(二)人口管理在控制人口规模的基础上,提升人口素质与结构。
积极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推动人口的城乡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投入,确保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
(三)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新兴产业。
同时,优化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在区域协同发展的框架下,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本规划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将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在生态空间保护上,严格实施生态红线管理,保护好森林、水源地等重要生态空间。
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绿色生态屏障。
六、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本规划强调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