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生物课标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初中生物课程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课程目标方面,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
其中,知识目标强调学生对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能力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关注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环境保护意识、生命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课程内容方面,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按照“人与生物圈”的思路设计课程结构,将课程内容分为“生物与环境”、“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四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设若干个模块。
这种课程结构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和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方式方面,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等。
这些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标准还强调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学校应积极开展生物学实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命现象和规律。
在评价方式方面,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纸笔测试、观察评价、作品评价、小组评价等多种形式。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总之,2011版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是初中生物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它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目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这一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是对初中生物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方面的规范和指导,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2011年颁布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进行解读,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首先,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初中生物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该标准要求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中,应当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了解生物科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培养对生命现象和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技能。
这些要求为教师在教学中的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其次,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生物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
在生物学科的基本内容方面,该标准要求学生学习细胞和遗传、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生物演化和生物技术等内容。
这些内容涵盖了生物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
在教学要求方面,该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和生命伦理的意识。
这些要求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方法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再次,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生物学科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
在教学组织方面,该标准要求教师注重生物学科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注重生物学科的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评价方面,该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注重对学生环境保护和生命伦理的评价。
这些要求为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最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明确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发展。
该标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生物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积极的教育情怀和良好的师德师风。
这些要求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一)关于课程性质的变化:新课标(2011版本)强调了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应当展示生物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应当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课程:不仅习得科学知识,还要领悟科学方法;不是被动地记忆和理解科学知识,而是通过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习得知识,体验过程,领悟方法,训练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关于内容标准的变化:1、强调重要概念新课标(2011版本)在“课程内容”的十个一级主题中,都列出了本主题的重要概念。
对重要概念以描述概念内涵的形式进行描述,实际上是强调核心概念。
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重要概念是课程内容中重要知识内容的提炼,以陈述句表述,以表达概念内涵的形式表述重在让学生理解概念,明确理解的程度。
2、增加动物类群新课标(2011版本)“生物多样性”主题下概述无脊椎动物不同类群(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概述脊椎动物不同类群(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让学生对生物界的全貌有较全面的认识,避免对动物重要性认识不足的误导,(“课程设计思路”中删除了“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增进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认识,为学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打基础,为学习生物的进化内容打基础。
3、调整部分条目的目标行为动词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中“说明”改为“说出”,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中“解释”改为“举例说出”,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中“形成”改为“认同”。
总之,降低了要求。
4、案例集中移到最后作为附录新课标(2011版)中将“案例”改为“教学与评价实例”,删去了“案例: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
2011 年版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知识二、能力三、情感 -态度 -价值观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科学探究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三、生物与环境四、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五、生物圈中的人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七、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八、生物的多样性九、生物技术十、健康地生活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一、教学与评价实例二、学习目标的说明第一部分前言生物科学从 20 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例如,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些都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人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本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以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一、课程性质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2011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的生物学课程标准是指中国国家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
实施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这一标准规定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以及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根据2011年生物学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遗传与进化、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稳态与环境、物质与能量的转换、信息传递与细胞分裂、生物技术与人类生活、生态环境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理解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1年生物学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生物
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同时,课程标准还强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之,2011年的生物学课程标准是中国高中生物学教育的指
导性文件,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
2011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
莱西市城关中学张春松
1.生物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国际上科学教育发展迅速。
如:2011年7月美国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框架》,并即将颁布《美国下一代科学教育标准》。
(2)国内对学生学习科学的研究结果支持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3)2011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有标志性的进步,可以说与全球同步。
2.我国初中生物学课标修订要点
2.1. 修订工作的基本思路
(1)在课程宗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框架及学生学习方式等重大方向、思路和框架等方面保持稳定;
(2)执行基于研究和证据的课程决策程序,确保《生物学课程标准》的高质量;
(3)基于研究成果修改或补充,新课标有以下四方面的变化变化:
–课程性质
–内容标准中对适合各年级学生学习和理解的生物学重要概念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2.2. 原《生物学课程标准》中对于课程性质的表述: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
关于《标准》的研修
1、《标准》主要修订的主要容是什么?
主要体现在降低部分具体内容要求和增加部分具体内容等四方面,包括
(1)降低部分具体内容要求;
(2)增加部分具体内容;
(3)修订、删除或添加部分活动建议;
(4)删除部分实例等方面。
也体现在增加“重要概念”及增加“重要概念教学建议”和增加“重视检测知识目标的达成”等方面。
2、降低部分具体内容要求是什么?(共五处)
“科学探究”主题:
①将“评价”证据、数据;改为“尝试”评价证据、数据。
②将“撰写”探究报告;改为“写出”探究报告。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题:
③将“说明”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改为“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生物与环境”主题:
④将“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改为“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原要求属于理解水平,而现要求属于了解水平。
“生物多样性”主题:
⑤原“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改为“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原先要求达到“领悟水平”变为“反应水平”
3、增加部分具体内容是什么?(七个生物类群1植6动)
“生物多样性”主题:增加了“苔藓植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两栖类”、“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修订、删除或添加了那些活动建议?(各一处)
“生物圈中的人”主题:
①原“探究某种动物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活动建议,改为“观察人或动物的某些反射活动,说明其意义”。
将“探究”改为“观察”,难度也明显降低,给予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更大的自主选择的余地。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主题:
②对应于“说明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具体内容,增加了“为班级或家庭中的植物浇水、施肥”活动建议。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主题:
③对应于“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内容,原“有条件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养鸡场,了解鸡的产卵、孵化过程”被删除。
5、删除的实例有哪些?(两点)
《标准》将原先分散在各部分的12个教学实例(原先称为“案例”)集中到附录中。
①删除了“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这一实例。
②在“生物进化主要历程”拼图游戏;这一实例中在“引导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建议中,增加了相关内容:“5.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
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到教学目标。
”
6、除以上修改外《标准》还在那些地方作了一定的修订?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改为《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②对“前言”的文字作了较多的修改。
《标准》则改动为“生物科学从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
例如,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哺乳动物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克隆获得完整个体的成功、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等,这标志着本世纪人类已进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时代。
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在解决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随着与物理学、化学、数学以及其他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生物科学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标准在继承我国生物科学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
学和生物技术的最新进展,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
本标准期望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生物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环境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
修改后不仅文字更加通顺、更富逻辑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环境意识的重视
③对“课程性质”的文字作了较多的修改。
《标准》则改动为“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是农林、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
生物科学经历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并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生物科学有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同的性质。
它不仅是一个结论丰富的知识体系,也包括了人类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一些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过程。
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努力和不断探索。
这些是生物学课程性质的重要决定因素。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科课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学的基本内容,反映自然科学的本质。
它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
学习生物学课程是每个未来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经历,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
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学科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
这更强调生物学是科学课程,反映了自然科学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其学习成果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