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的实践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3
在数学教育中,接受文化的熏陶——读《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人们常说学生到学校是学文化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常常在想什么是文化?数学是文化吗?通过参加小学数学研讨班的学习,特别是阅读了张唯忠教授编写的《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理解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数学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从字面上理解,即为文字与教化,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具有的书本知识。
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也有些学者认为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什么是数学文化:数学的概念,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最新定义:“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这就是说“数学的对象绝非物质世界的自然的真实存在,而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
由此可知数学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数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在其三本著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和《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刻的阐述。
美国学者怀尔德在其著作《数学是一个文化体系》中提到数学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可被认为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日本学者米山国藏说:“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不到一两年,很快就忘掉了。
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因此,笔者认为数学文化是以现代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精神、观点、思维、方法、语言等以及其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所组成的人类文化。
我国数学家齐民友认为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过去和现在都大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人类无论是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生活上得益于数学的都实在太多,今后数学还会大大地促进人的思想解放,使人成为更完全、更丰富、更有力量的人。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研究的若干思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数学史如何有效地融入数学教学研究,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史不仅是数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本文将从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意义、方法、实践案例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数学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阐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意义。
数学史作为数学学科的一部分,记录了数学的发展历程和数学家们的探索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通过引入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的形成背景,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数学史中的故事和案例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探讨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方法。
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如选择适当的数学史内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历史比较法、情境模拟法等,并探讨这些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
本文将通过实践案例来展示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具体效果。
通过分析一些成功的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案例,可以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也可以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提供思路和方向。
本文旨在探讨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研究的有效方法和实践案例,以期为数学教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推动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
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还能够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数学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发展脉络和背景。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论文篇一: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学习体会重庆三峡学院现代数学进展课程论文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学习体会院系数学与统计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姓名年级 2021级学号指导教师2021年5月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学习体会姓名:张力丹(重庆三峡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2021级数本2班)摘要:通过实例叙述了中外数学发展进程中凝练出的数学哲学思想的变革和相互联系,概括了数学哲学思想的重要性、实用性以及数学和哲学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紧密联系。
最后分五个方面对数学史和数学文化课程学习的感悟体会和学习意义进行了总结提炼。
关键词:数学史;哲学;思想;数学文化;感悟.引言我认为: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作为一门课程一门学科,教授给我的绝不仅仅只停留在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在不断发展演变的历程中不胜枚举的中外数学家以及数学发展史中具体事例和思想运动,更内涵而又丰满地是教授我一种数学的哲学思想、事物的发展规律、唯物理性客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我们今后人生的指引和极大丰富。
同时也是对身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情操和文化素养的磨练及沉淀,这才是我认为学习完数学史数学文化这门课程的精神内核。
数学史的离不开数学哲学,否则,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
法国伟大的数学家亨利·庞加莱曾说:“如果我们想要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在谈到数学史对数学的重要性时,英国数学家格莱舍有一段经典名言:“任何一种企图将一个学科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我确信,没有哪一个学科比数学的损失更大。
”无独有偶,德国数学家汉克尔也形象地指出过数学的这一特点:“在大多数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被下一代人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
惟独数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
”数学是历史的科学,是由历史成果积累而成的。
经过数学史课程的学习,我被数学文化中深刻的哲学思想而深深吸引。
通过老师课堂上的丰富举例;通过一个个生动、紧张、严肃、活泼的数学家形象和事例;通过数学史上一次次的猜想、命题、假设、证明,一次次地发展变革,更是引发了我对数学的发展规律和其本质哲学思想变革的不断思索。
第1篇一、前言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谨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本手册旨在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教学实践的指导,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3.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策略1. 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1)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2)注重知识的连贯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通过课堂讲解、课后作业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1)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1)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从具体事物中发现抽象规律。
(2)通过图形、符号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建模,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1)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使其能够从几何图形中发现规律。
(2)通过实物、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空间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1)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Teachinginnovation 教学创新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223学习数学史 欣赏数学美——基于新课程数学教师提升“数学文化”素养的策略管见文/段尔超摘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教师要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不断引导学生认识和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数学拥有璀璨而漫长的历史,站在历史的角度学习数学文化,教师将更能领悟会数学文化的本质;站在审美的角度学习数学文化,教师将更能感悟数学的文化价值、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文化;高中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03年版》中首次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的课程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进一步强调: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
要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不断引导学生认识和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并且首次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数学文化的概念: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语言、方法、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
由以上可以看到高中数学教育理念的新变化:高中数学教学将越来越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并且把数学文化的考查纳入考试范畴,因此要不断加强引导学生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认识和感悟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以此发挥和落实数学课独特的育人功能,改变目前教师只为考试教,学生只为考试学的现状,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显然,这样的数学教育要求,对数学教师特别是高中数学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3篇读书心得《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读后感精选3篇(一)最近拜读了张维忠教授的《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一书,书中从文化视角入手,结合我国正在实施的数学新课程,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与数学史等相关理论,重点探讨了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教育,让数学文化走进并促进数学课堂教学。
看完本书对我的触动很大,以下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现状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广大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专家及教师的积极探索下,各类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目标逐渐被发掘,但不得不承认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以短期目标为主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教师的教育观念潜移默化中已经逐步发生转变,也意识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下的新教育形式对学生学好数学有很大作用,对学生的终生发展也更为有利。
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无形影响,众多家长认为小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希望教师在课堂中能更多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他们眼中课堂改革是拿小孩作为“实验品”在进行实验;再者数学教师任教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在意社会的评价、班级分数的对比以及绩效的实际影响,导致教师教学过程中侧重选择短期内能够达到的目标-----提高学生成绩为主,其直接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中一旦发现数学知识讲解或者解题任务达成了,数学教育的功能也随之消失,不“浪费”时间在提高成绩以外的目标上。
(二)教学形式过于注重多样化教学过程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形式,尤其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的教学形式不但能够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还能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小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
但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则会走进误区。
比如:某一数学课上,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让学生进行游戏、唱歌、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表演。
的确,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教学目标却没有得到学生足够的重视,学生的注意只关注于表演,偏离了课堂的目标。
以数学史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文I肖京璟笔者所在学校自2006年3月起进行了数学欣赏课的教学实践,经历了初试欣赏课,在制订内容中师生触摸数学文化;聚思欣赏课,在实践总结中师生感受数学文化;深探欣赏课,在反思提升中师生领悟数学文化三个阶段,致力于将数学文化融人数学教学。
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策略是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研究的核心问题。
随着实践的深人,我们开始思考:能否进一步发掘数学文化的价值,从数学文化中,发展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呢?由此,我们以数学文化中数学史为切入点,进行了尝试。
一、数数为创造多样的算法奠基教师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每一种不同的算法都是一种不同的思维过程,是思维活动的体现。
在“认识1〜10”的教学中,教师将数字的发展史巧妙地融人教学:引导学生边学边体验用自己的十个指头计数;手指头不够用时,用石头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了解距今大约五千年前,才出现书写计数以及相应的计数系统,如古埃及象形数字、中国甲骨文数字、中国筹算数码、年代不详的玛雅数字等,直至最后的阿拉伯数字。
因为学生对算筹(图1)非常感兴趣,我们还开展体验活动:摆不同的数,比一比看谁摆得快。
123456789纵式:1I I川1111丨丨丨丨丨T I¥I横式:—===图11丄丄丄丄学到进位加法时,教师提问6+7的算法,立刻 有学生说:“可以用5+5+1+2=10+3=13的方法计算。
”教师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学生说:我想到了 算筹中的纵式,6和7都有1根横着摆的小棍,就是 5+5=10; 6有1根竖着摆的小棍,7有2根竖着摆的小 棍,就是1+2=3,然后再把它们合起来就是10+3。
”在这名学生的启发下,又有学生举起了小手:“算筹 中的横式摆法也能看出来……”数手指、数石子既是原始数学的发展,也是学生 进行计算的原始方法。
形形色色的数带给学生的不仅 仅是趣味,也带给他们创新的契机。
二、竖式的前世今生赋予竖式鲜活的生命数学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对某事某物的思考而产 生的,是有理有据的。
教学月刊·小学版2021/6数学JIAOXUEYUEKANXIAOXUEBAN挖知识源流,助文化互融——以基于数学史的“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刘树霞郑玲玲【摘要】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的教学绝非易事。
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说明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的教学,应以数学史的梳理为基础,以数学史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教学应用为重点,以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指向。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关键词】数学史;数学文化;知识源流;文化互融一、引言对数学文化的关注肇始于数学界对数学与文化关系的讨论,数学文化进入数学教育领域引发了“数学文化热”思潮,进而促进了数学学科自身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融合,对中国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1]目前,很多教师借助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进行教学,以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
但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的教学绝非易事,因为这不仅要关注数学发展的历史,更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规律[2],同时教材的内容编排并未重视历史脉络的显性呈现或隐性渗透。
笔者以“三角形的面积”为例,介绍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教学实践。
二、历史材料及其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自古埃及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表1呈现了不同时空中与三角形面积计算有关的历史素材。
表1历史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莱茵德纸草书》《九章算术》用一数乘另一数的一半,但不能确定另一数表示的是边还是高等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半广以乘正从(zòng )(广:三角形底边长,正从: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来源相关史料刘徽《九章算术注》欧几里得《几何原本》海伦—秦九韶公式其他方法术曰:半广以乘正从。
半广知,以盈补虚为直田也。
亦可半正从以乘广。
即利用出入相补(以盈补虚)原理,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进行面积计算,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半广以乘正从,半正从以乘广第一卷命题37和命题38论证同底等高、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ʌ课堂研究·特设专栏:HPM课例研究(之二十四)ɔ编者按:随着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数学文化逐渐融入数学教育教学,日益受到师生的关注㊂为推动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课例教学的实证研究,2021年,本刊将继续特邀华东师范大学汪晓勤教授及其HPM研究团队分享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文化课例教学的实证研究,旨在让大家更好地认识数学本质㊁洞见数学价值㊁品味数学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落实数学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㊂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课例研究余庆纯1,汪晓勤2(1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上海㊀200241;2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㊀200062)ʌ摘㊀要ɔ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课例研究聚焦数学的知识源流㊁学科联系㊁社会角色㊁审美娱乐与多元文化五个维度,彰显数学四大价值㊂数学文化课例研究强调数学史内容㊁实证方法与技术融合㊂ 互联网+教育 时代,数学文化课例研究要不断深挖数学史素材,扎根实证教学,融合信息技术,促进文化育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㊂ʌ关键词ɔ数学史;数学文化;课例研究;实证方法;技术融合ʌ作者简介ɔ余庆纯,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汪晓勤,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㊁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㊂ʌ基金项目ɔ上海高校 立德树人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研究项目 数学课程与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研究(A8)什么是数学文化?有研究者基于国内数学文化研究,分别从数学学科㊁文化㊁数学共同体㊁数学活动等多元角度阐释数学文化的内涵,即数学文化是指一群人(数学家),当他们从事数学活动时,遵循共同的数学规则,经过长期的㊁历史的沉淀,形成了关于数学知识㊁精神㊁思想方法㊁思维方式等的共同约定的总和[1]㊂‘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提出,数学文化不仅是指数学的思想㊁精神㊁语言㊁方法㊁观点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还包括数学在人类生活㊁科学技术㊁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和意义,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2]㊂其中,数学史是数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数学概念公式㊁定理命题㊁问题解决㊁思想方法等的演进过程,而且展现了多元文化背景下数学的学科联系㊁社会角色与人文活动㊂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强调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㊁民族观㊁国家观㊁文化观,开展中小学教师活动,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3]㊂因此,如何在数学课程中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已然成为新时代数学教师队伍改革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㊂有研究表明,学科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㊂早在21世纪初,顾泠沅教授便开展了基于数学学科的课例教学研究,依据行动研究的实证范式,总结数学教师教学特征与实践智慧,推进新世纪数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4]㊂HPM(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其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在科学严谨的数学逻辑体系中渗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㊂从21世纪初至今,在HPM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课例研究不仅提升了数学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㊁教学能力与人文情怀,而且帮助一线数学教师㊁教研员与高校数学教育研究者共同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y,简称PLC)㊂其中,在课例教学环节里,已有实证研究表明,教育取向的数学史在不同程度上彰显知识之谐㊁方法之美㊁探究之乐㊁能力之助㊁文化之魅㊁德育之效等教育价值[5]㊂然而,在HPM教学实践中依旧存在 高评价㊁低运用 的现象㊂为了突破这一教学实践困境,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基于‘标准“中数学文化的概念内涵与数学四类价值,提出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理论框架[6-7],借鉴该理论框架,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一系列的数学文化课例实践,旨在推动数学文化走进课堂㊁助教学㊁促成长㊂鉴于此,本研究主要阐述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内涵与理论框架,介绍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课例研究的基本要素㊁实证方法㊁技术融合等内容,为促进文化育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㊂一㊁数学文化内涵扎根于西方学者总结的数学史教育价值,结合‘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㊁教学建议等内容,构建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的概念内涵与理论框架,将其分成知识源流㊁学科联系㊁社会角色㊁审美娱乐与多元文化五个维度(见表1),指向数学的科学价值㊁应用价值㊁文化价值㊁审美价值四类价值(见表2),进一步基于德尔菲法㊁文本分析法对该理论框架进行修正与论证,且以初中和高中HPM课例实证该理论框架的普适性(如图1)[8]㊂表1㊀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内涵的五个维度五个维度具体内涵知识源流在某个知识点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涉及的人物与事件㊁概念与术语㊁问题与求解㊁命题与证明等学科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社会角色数学在人类生活㊁科学技术㊁社会发展中的价值㊁贡献与意义审美娱乐数学美(包括对称美㊁奇异美㊁简洁美㊁统一美等)与趣味数学,展现出人类对美学标准㊁智力好奇㊁趣味娱乐的追求多元文化不同时期㊁不同地域的数学家在同一数学课题上的贡献,以及与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表2㊀数学的四类价值四类价值价值内涵科学价值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而且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帮助人们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本质㊁关系与规律应用价值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关联,数学应用渗透到现代社会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助力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价值文化价值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数学相关的人文活动展现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丰富底蕴,彰显数学的人文内涵审美价值数学能陶冶情操,让人从感性走向理性,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数学改善思维品质,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增强理性思维能力图1㊀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理论框架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理论逐渐走进一线教学实践,分别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实证性的课例研究,旨在探寻数学学科文化育人的本质内涵,更加深刻地揭示数学文化的核心教育价值,促进数学学科立德树人的有效落实㊂二㊁数学文化课例研究(一)研究内容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课例研究,是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围绕某一特定的数学概念术语㊁公式定理㊁问题解决等内容,借助线上线下融合式研修的形式,携手开展主题课例的系列研修活动,如资料习得㊁教学设计㊁交流研讨㊁实践教学㊁反馈评价㊁反思整理㊁课例记录等㊂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课例研究,其主要流程有五个基本环节(如图2)㊂图2㊀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课例研究流程(1)确定课例主题㊂数学文化课例研究强调数学史内容,聚焦某一特定的数学概念术语㊁公式定理㊁问题解决等内容,进行教育取向的数学史料研究,且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五个维度展开分析㊂(2)规划教学设计㊂聚焦该主题的数学文化㊁课标要求㊁教材比较㊁教学实况㊁学情基础等相关内容,综合考虑 历史发生序 数理逻辑序 心理认知序 三个序列的有机统一,经历数学文化课例主题的教学设计㊁共同研讨㊁优化设计等过程㊂现以 锐角三角比的意义 课例主题为例,进行阐述说明㊂①知识源流:借鉴20世纪上㊁中叶英美教科书中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引入方式,选择性地进行教学重构,以校园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基于不同实际情境,探究系列 不可测问题 的解决方法,在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锐角三角比的概念定义,学会根据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长求解锐角三角比的值,揭示学习锐角三角比的重要性㊁必要性,为学生在高中学习三角函数奠定基础㊂②学科联系:在跨学科联系中,锐角三角比是天文学㊁航海学的重要内容之一㊂③社会角色: 日晷 作为古代计时工具,凝结着锐角三角比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展现出数学源于生活㊁服务于生活的重要角色㊂④审美娱乐:正切和余切等锐角三角比有着密切关系,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㊁统一美㊂⑤多元文化:基于20世纪早期英美教科书,将数学家们探索 锐角三角比的意义 的过程转化为校园生活中 不可测问题 的活动探究㊂通过古今对照,表现出不同时期㊁不同文化下数学家们对 锐角三角比 研究的贡献,展现多元的数学文化㊂(3)实施课堂教研㊂开展数学文化课例教学与研究,要聚焦课堂教学的自然生成㊁数理人文的和谐统一;同时要注意收集学生反馈㊁同行评议等实证数据㊂(4)反思课例教学㊂反思主题课例教学中数学史文化素材的运用与教育价值的达成㊁教师自身专业知能的发展㊁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合作等,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课例㊂(5)撰写课例记录㊂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课例研究流程,记录课例研究过程的实践智慧㊁心得体会与专业成长,进一步聚焦数学文化课例的教学与评价,为今后开展主题的数学文化课例提供参考㊂(二)研究主体数学文化课例研究的主体是由一线数学教师㊁教研员与高校HPM研究者共同组成,形成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㊂近年来,其从个体化学习转向合作式学习,聚焦特定的课例主题,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在设计 教学 观察 反思中螺旋式地优化数学文化课例研究㊂教师学习(teacherlearning)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9],教师主体角色从教学者向学习者转变㊂对于数学文化课例研究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来说,需要树立共享学习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如一线数学教师㊁教研员扎根于基础教育实践,提供本土化的教学智慧;高校HPM研究者立足数学文化课例研究等教育理论,聚焦国际化的教育洞见㊂这将打通基础教育阶段与高等教育阶段之间的教育鸿沟,形成 中小学 大学 合作机制(schoolanduniversitypartnershipmechanism,简称SUPM)㊂(三)研究形式数学文化课例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㊂(1)专家引导㊂采用专家讲座的方式,自上而下对数学史㊁数学文化㊁课例研究等相关内容进行专业性的引导㊂(2)自主学习㊂学习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等HPM相关理论,阅读相关主题的数学史素材,分析数学文化内涵不同维度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版本的课标㊁教材之间的异同等㊂(3)合作学习㊂聚焦某一课例主题,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课例主题汇报㊂同时,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基于理论或实践视角,对该课例汇报内容进行反馈与评价㊂(4)实践应用㊂融合数学文化素材,开展课例教学,收集学生反馈㊁同行评价等数据,不断优化数学文化课例实践㊂(四)实证方法一般而言,教育研究分为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类㊂思辨研究主要解决 应然 问题,注重概念㊁理论与观点等内容的构建,通过逻辑推理来回答概念性㊁规范性的问题,而实证研究主要关注 实然 问题,基于收集与分析数据信息得出研究结果㊂实证研究又分为质性研究㊁量化研究与混合研究㊂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思辨研究范式主导下,理论研究常常具有较大的争议性㊁不确定性㊂近年来,随着对科学化㊁规范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探索,数学教育研究逐渐摆脱思辨研究的束缚,开展了实证研究新范式㊂在数学文化课例研究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主要基于行动研究范式,开展课例设计 教学 观察 反思,这与21世纪初顾泠沅教授开展的课例研究有相似之处㊂在数学文化课例研究的不同环节,呈现出不同的教育实证研究方法,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为以下几个方面㊂(1)在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中,高校研究者往往采用历史研究法,按照历史演进的时间顺序㊁数学文化内涵的分类维度等,对不同主题的数学史料进行解析㊂(2)在数学文化课例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问卷调查㊁深度访谈㊁视频分析等方法,对学生反馈㊁同行评议㊁教师反思等方面的实证数据进行收集,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共同评价数学文化课例的教学质量㊂其中,问卷调查聚焦课例教学前后学生认知水平的变化情况㊁数学文化的感知异同与情感信念的转变发展;深度访谈关注学生在教学前后转变的深层动因;视频分析常运用于课例教学,通过分析教学片段中的师生互动㊁生生互动,深度解析数学文化融入教学的分布状况与价值彰显,助力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其专业化发展㊂(五)技术融合在 互联网+教育 时代,技术在数学文化课例的研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线上线下融合式的课例研究成为主流㊂基于在线网络平台开展数学文化课例研究,常采用线上形式进行资料共享㊁主题汇报㊁交流研讨,线下形式进行自主学习㊁教学设计㊁实践教学㊁观察反思等,助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多元发展㊂其中,线上课例研讨可借助腾讯会议㊁钉钉㊁Classin㊁微信等在线网络平台搭建网络学习社区,运用腾讯文档㊁思维导图等技术工具呈现教学设计,开展在线编辑;在课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几何画板㊁GeoGebra㊁希沃白板㊁流转笔记等信息化工具,再现数学家探寻概念公式㊁命题定理等过程,揭示化曲为直㊁以直代曲㊁数形结合等方法的本质;基于PPT㊁数位板㊁白板等演示工具制作的HPM微视频㊁微课,生动地展示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㊁数学思想的古今传承,彰显不同时期㊁不同国家数学文化的历史性㊁人文性㊂三㊁结语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课例研究聚焦数学的知识源流㊁学科联系㊁社会角色㊁审美娱乐与多元文化五个维度,彰显数学四大价值㊂数学文化课例研究强调数学史内容㊁实证方法与技术融合㊂在 互联网+教育 时代,为进一步提升数学文化课例研究的数理人文,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需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㊂(1)深挖数学史素材㊂数学文化课例扎根于数学史研究,为数学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与思想养料,然而在教学实证研究中,笔者发现数学文化内涵的五个维度运用却不均衡,因此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需要进一步深挖数学史素材,梳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与文化维度的分布情况,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发现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运用,品味数学奇趣之美,揭示东西方数学文化的互融互通㊂(2)扎根实证教学㊂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课例研究,承载了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性知能与人文情怀,支撑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与专业发展㊂可见,数学文化课例教学不仅要聚焦教学实践,而且要注重教育实证方法㊂基于问卷调查㊁深度访谈㊁视频分析等实证方法,还原数学文化课堂的自然生成,揭示数学的教育价值㊂(3)融合信息技术㊂信息技术为数学文化课例研究插上腾飞的翅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水平,推动信息化课例研修的历史性嬗变㊂数学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基于数学文化的章节起始课㊁基于问题解决的探究重构课㊁基于历史命题的单元复习课,巧妙地融入翻转课堂㊁同步课堂㊁云课堂等多元教学形式,借助电子学习单㊁流转笔记㊁电子档案袋等形式,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数学阅读㊁数学写作等活动,助力 互联网+教育 时代数学文化课例的实践㊂参考文献:[1]杨豫晖,吴姣,宋乃庆.中国数学文化研究述评[J].数学教育学报,2015(1):87-90.[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张侨平,陈敏.课例研究的缘起和流变:回顾与前瞻[J].全球教育展望,2020(8):75-91.[4]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1):44-49.[5]WANGXQ,WANGK.Acategorizationmodelforeduca⁃tionalvaluesofhistoryofmathematics:anempiricalstudy[J].Sci⁃ence&Education,2017(26):1029-1052.[6]汪晓勤.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内涵课例分析[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9(2):37-43.[7]余庆纯,汪晓勤.基于数学史的数学文化内涵实证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20(3):68-74.[8]林庄燕,汪晓勤.初中HPM课例中的数学文化内涵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9(1):57-63.[9]桑国元.教师作为学习者:教师学习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42-148.(责任编辑:陆顺演)(上接第4页)本技能和基础性核心素养的落实㊂在此前提下,教学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㊂不同区域㊁不同家庭背景㊁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对教学目标的设立㊁教学内容的选择㊁教学方法的运用㊁教学评价的指标都有所不同㊂当然,教学的差异应该统一在一个课程标准㊁一本语文教材中,即无论何时何地的教学,都应该努力实现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所设立的基准,以基准为轴心并在基准上,向左右拓展㊁向纵深发展,形成丰富多彩的差异化㊁风格化教学㊂(三)高标期求与底线坚守语文教材为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获得提供了基本资源,也提出了基本的达标要求㊂但是,作为 语文要素 和 人文主题 双线并进的语文教材,没有明确的人文达标的标准和具体要求,这一问题不仅表现在教材中,也表现在‘课程标准(2011)“中,或许正是‘课程标准(2011)“对人文素养语焉不详以致语文教材无从做实做细㊂这就给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带来了难题㊂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时常 天马行空 ,不仅内容上空疏高远而不切实际,而且在目标与程度上也混乱模糊㊂有些语文教学热衷于在人文主题教育上往高处飘㊁往大处行㊁往空里谈㊂况且,语文教材中涉及人文教育的内容,一般是宏大叙事㊁英雄典范㊁道德楷模㊁君子圣贤,有些教学更是喜欢对此拔高渲染,要求学生与之看齐,自以为这样做可以收到感动㊁震动的效果㊂殊不知,这样过高过大的道德教育不仅没有实效,反而适得其反,会导致学生道德的低能感和挫败感㊂因为,我们的孩子往往终归平凡㊂事实上,基础教育阶段就是平凡的教学教平凡的人㊂语文教学中关于人文教育的着力点主要是底线教育㊁准则教育,引导学生坚守道德底线,在日常生活中恪守准则,这便是基础教育基础性的人文要义,也是基础教育阶段人文教育的重心所在㊂如何处理好人文理想教育与道德底线教育关系,是当代语文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㊂参考文献:[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责任编辑:罗小荧)。
2024年高二数学教师个人总结范文5篇篇1一、教学背景2024年,我作为一名高二数学教师,深感责任重大。
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断探索、创新,力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教学成果1. 提升学生数学成绩通过一年的教学,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期末考试中,我所教授班级的平均分、最高分和及格率均有所上升,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
这充分证明了我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有效的。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我认为,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模式。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通过引导、启发和讨论,我帮助学生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推广数学竞赛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我积极推广数学竞赛。
通过组织参赛、辅导和总结经验,我帮助学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热爱。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注重启发式教学我认为,启发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问和解答,我帮助他们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讨论和互动等。
这些方法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注重课后辅导我认为,课后辅导是提升学生成绩的关键。
因此,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解惑。
这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四、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1. 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
有些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强;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薄弱,学习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我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2. 课堂互动有待加强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和互动,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数学文化选修课心得体会五篇论文(5篇)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
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
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
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
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
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
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
教学篇•教学反思数学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了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且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2002年版)》提出了对数学文化的教学要求。
虽然大纲与课程标准强调了数学文化的重要性,明确了数学文化的教学目标,但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数学文化的教学仍出现了很多问题。
其中笔者遇到较多的问题是对数学文化教育的忽视与对数学文化理解的偏差。
本文将主要以数学教育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理论基础,简单剖析、探讨以下关于数学文化的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关系如何文化在各研究领域并没有统一、严谨的定义,通常被理解成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它是指通过人的活动对自然状态的变革而创造的成果,即一切非自然的、由人类所创造的事物或对象。
关于数学内涵方面的界定和理解,在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数学是一种文化,属于人类文化的范畴,前者是后者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体现出的逻辑性、严谨性、特有的思维方式等,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那么数学学科又是如何融入人类社会文化中的,如何与社会文化交互影响呢?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在观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来分析和研究客观世界的种种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的过程,就叫数学化。
简单来说,数学地组织现实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化。
在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理论中明确指出,数学化是数学教育的目标。
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将客观世界的规律提炼、升华至理论,使学生学习相应的基础知识、夯实基本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其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过来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将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改造客观世界。
可见,将客观世界的事物或对象,用数学的思维抽象化、符号化、形式化、公理化,将其上升至理论不断完备,同时反过来应用到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数学文化的具体体现。
数学史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一部分:引言与背景1.1 引言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小学阶段,许多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恐惧感。
为了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本文提出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1.2 背景分析(1)数学史的内涵与价值数学史是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数学史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数学的发展过程,更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数学家的智慧,为现代数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2)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目前,虽然数学史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地位逐渐被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数学史的应用仍然有限。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史的融入。
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感受到数学学科的魅力和数学家的智慧。
(3)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将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有助于以下几点:1.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素养;3. 引导学生从数学家的智慧中汲取灵感,培养创新意识;4. 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人文关怀,促进全面发展。
1.3 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素养。
具体目的如下:1. 分析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2. 提出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3. 结合实际教学案例,验证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4. 为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1.4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数学史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本文提供理论依据;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数学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提出应用策略提供参考;3. 实证研究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数学史融入教学的策略,观察学生的反应和教学效果,验证本文提出的理论和方法的可行性。
数学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一、数学史教学模式数学史教学模式是将数学史作为教学手段,通过讲故事、展示画面、演示互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数学成就和研究者的方法、思想和成就。
其中,数学史教学可以融合在具体的数学知识点讲解,并在知识点中让学生感受历史的渊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数学史节日引导学生在节日之前了解与该节日相关的数学知识和历史文化,例如圆周率日、勾股日等。
在节日活动中,通过展示历史文化的图像、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与该节日相关的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数学发明展通过选取与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点相关的发明,如零的发现、勾股定理等,在教材讲解的基础上,配合充满历史氛围的背景、图片、文物等,通过展示、讲解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史的魅力和历史渊源。
3、数学家科普介绍一些著名的数学家、数学理论、数学进展和数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启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研究思维。
通过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收集资料、制作PPT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与表达能力。
4、数学史竞赛比如设计数学历史知识的解谜游戏、演讲、习题解答等方式,通过竞赛综合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历史文化的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1、提高学生兴趣通过数学史的讲解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渊源,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研究探索能力。
2、提升学生思维通过历史教材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如何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数学史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综上所述,将数学史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是非常有益的,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思考。
小学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的数学知识点和历史背景,来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并且在教学完成后对于教学方法与手段,总结反思,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第1篇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传承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有幸参与了数学文化教学实践,现将我的心得体会分享如下。
一、数学文化教学的意义1. 传承数学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数学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通过数学文化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传承数学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数学文化教学以生动、形象、有趣的方式呈现数学知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同时,数学文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素质数学文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知识,还关注学生的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
通过数学文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二、数学文化教学实践方法1. 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面在数学文化教学中,我们要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面。
例如,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生平事迹、数学成就;讲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了解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展示数学之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
2.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文化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通过讲述数学故事、开展数学游戏、组织数学竞赛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 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创新能力数学文化教学要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让学生参与数学实验、设计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综合素质数学文化教学要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数学讨论、开展数学课题研究、参与数学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团队中共同成长。
5. 融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在数学文化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第1篇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教研活动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自从参加教研活动以来,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长。
以下是我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个人成长历程。
一、提高教育教学理念在参加教研活动之前,我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较为保守。
通过参加教研活动,我了解了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如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等。
这些理念使我认识到,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丰富教学方法教研活动中,我学习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使我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在教授“圆的面积”一课时,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自主发现圆的面积公式。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提升教学技能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在活动中,我向其他教师请教教学经验,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
以下是我从教研活动中提升的教学技能:1. 板书设计:通过学习其他教师的板书,我学会了如何将复杂的概念用简洁、明了的板书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 教学语言:在教研活动中,我注意观察其他教师的教学语言,学习他们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手段:教研活动让我了解到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等,使我能够更加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四、拓展知识面参加教研活动使我接触到了更多的数学知识,拓宽了我的知识面。
在活动中,我学习了数学史、数学文化、数学应用等内容,使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我还学习了其他学科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等,使我能够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研活动使我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一项团队协作的工作。
高中渗透数学文化教案及反思主题:高中渗透数学文化教学目标:1. 了解数学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背景。
2. 在数学学习中融入数学文化元素,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3.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4.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数学史故事或数学名人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2. 探究:分组讨论不同数学文化元素的意义和影响。
3. 实践: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文化实践活动,如解密数学谜题、观赏数学艺术作品等。
4. 应用: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5. 总结:通过小结和讨论,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数学文化知识。
【反思范本】教学目标是否达到?- 学生是否了解了数学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否体会到了数学的文化元素,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是否得到了增强?教学方法如何?- 导入环节是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探究和实践环节是否设计合理、有趣?- 应用环节是否能够让学生运用数学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学生在哪些环节表现得较好?为什么?- 学生在哪些环节有困难?如何改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是否得当、有效?教学效果的评价?- 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数学文化知识有何反馈?-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是否有明显提升?- 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改进与展望?-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有何可以改进的地方?-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数学文化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下一节课如何延续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
2024年数学史学习体会范文数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神秘的学科,对于人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2024年,数学史的学习让我体会到了数学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深刻认识到了数学的伟大和智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于2024年数学史学习所得到的体会。
数学史学习的第一个收获是深入了解了数学的起源和发展。
通过学习数学史,我了解到数学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希腊等地。
古代人们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逐渐形成了简单的计数和测量方法,并开始研究几何学、代数学和三角学等基础数学概念。
在中世纪,阿拉伯数学家的工作为数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引入了阿拉伯数字和无穷小的概念,并广泛传播了古希腊和印度的数学知识。
随着文艺复兴时期的来临,欧洲的数学开始复苏,人们开始深入探索微积分学、代数学和几何学等数学分支。
到了现代,数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不断发展和创新。
借助数学史学习,我还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数学的智慧和应用。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逻辑性强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智慧和思考方式。
数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通过抽象和逻辑推理,我们可以发现数学背后的美丽和结构。
同时,数学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等领域的应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数学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它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物理学中的力学和电磁学,经济学中的优化问题,计算机科学中的算法和密码学等等。
在2024年的数学史学习过程中,我也意识到了数学的困难和挑战。
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需要我们具备扎实的基础和极高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遇到各种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证明,需要不断思考和努力才能理解和解决。
然而,正是这种困难和挑战,让我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和热爱。
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过程,就如同一场奇妙的探险,让我感受到了思考和发现的乐趣。
最后,数学史学习也让我认识到数学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始终在不断发展和演进。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的实践与反思
随着人们对数学史和数学文化研究的深入,以及2 1世纪社会发展对“既具有数学理性精神又具有人文素养,既掌握科学方法又懂得人文价值”的高素质人才的呼唤,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将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和理念纳入教材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新课标(2 0 0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 0 1 1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2 0 1 1)》)中。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时代的需求,目前很多的高师院校都开设了数学史或数学文化课程,而《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作为一门数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来开设的院校却比较少。
本文将对2 0 1 0年以来天津师范大学《数学史与数学文化》优秀课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初步实践作一介绍。
一、《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的实践
本课题结合国内外关于“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参考了有关教材、文献以及兄弟院校相关课程建设经验,对《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评价方法等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鉴于本课程是数学教育方向的必修课程,我们确定“教学内容设定”依据的基本原则:以数学历史发展顺序为依托,深入挖掘数学史料中的文化价值,将与基础教育数学教材中涉及的背景知识进行拓展与延伸。
教学内容整体分为教师精讲和小组合作研究两部分。
小组合作研究内容的具体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研讨,共同制作完成约1 5分钟展示资料,最后由主讲教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完成展示;而且除了上台展示之外,还要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小组学习报告”。
在选择教学内容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鉴于基础教育阶段涉及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属于常量数学内容,与此相应的数学发展史内容主要介绍1 7世纪及之前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等所创造的数学专题。
其次,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应该包含这样的意思,就是一种数学印象、数学的“感觉”和“知道”。
由于学生们的基础数学后续课程(比如,拓扑学,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等)没有学习,所以1 8世纪及以后近现代数学发展史的内容主要由学生以小组合作研究完成。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们对相应史料有大致的了解,而且促进他们对数学发展过程获得较完整认识,为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和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第三,为了开阔学生们的眼界,本课程将百家讲坛中“相识数学”的视频资料作为小组合作研究内容之一,这样就相当于将数学教育名家请进了课堂,让学生有幸聆听和欣赏“数学大家”的思想、智慧以及理解他们所具有的数学精神。
最后,为了促进职前教师对数学教材中的数学背景知识熟悉、理解及应用,本课程将“初等教育阶段数学教材(人教版或北师大版1 2册)中背景知识”及“H P M专题”作为小组合作研究的另一内容,以帮助她们将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进行有效的融合,即不仅要了解“教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教”。
(二)教学方式与评价方法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采用系列专题讲座,辅以小组合作及撰写“小组学习报告”的教学方式。
课前,教师精心收集、组织资料,科学设计。
课上,教师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精讲和学生汇报相结合,师生一起成为该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主要采用多媒体授课形式,课件内容充实,图片丰富,辅以必要的动画,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增强教学效果。
课后,由于学校提供了课程网络建设平台,借此平台教师可以把所使用的课件、作业、学生讲课的视频以及相关的文献和资料及时上传,方便学生学习以及师生在课余时间交流。
在讲授过程中,力求将数学内史与外史相融合,着重介绍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数学家的创造性活动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精神、里程碑性的事件及著作等,尤其是与教育阶段数学知识相对应的数学史料、背景知识及文化价值的分析。
在讲解中注重采用数学知识与其时代的文化背景相结合的方法和跨文化比较的方法。
比如,希腊数学的迅速发展是和希腊与波斯战争之后,希腊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以及民主政治制度的实施等社会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在某些时候却和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在魏晋南北朝和宋辽金元时期数学产生了两次高潮,但当时社会战乱纷争,而在汉、唐、明、清的鼎盛时期,数学却少有创造性成果。
再比如,在讲到埃及的算术成果——倍乘时,从多元文化的角度介绍中国筹算、阿拉伯的格子乘法、印度的棋盘算法以及历史上的其他笔算乘法形式,学生们惊叹古代不同民族人们的奇思妙想,同时了解了现在笔算乘法在过去曾是数学中一道绚丽的彩虹。
以此促进他们学会尊重和欣赏各种不同的文化,从而具有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创造新文化的胸怀与志向,进而将来以一种正确的观点影响他们所面对的学生——对于世界上其他群体和异质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期末采用闭卷考试的方法,主要涉及数学中主要的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重要的数学事件、在数学发展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数学家及成就、里程碑性的重要著作及某些中西数学文化比较等。
总评成绩采用过程性与结果性综合评价,由平时四个研讨专题的展示、学习报告撰写及期末成绩组成。
(三)教学效果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的开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对学生写的“本课程的学习心得”的整理和分析,发现:
首先,学生们对《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阶段教材中的数学背景知识进行巧妙的融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促进了学生们对相关内容的文化渊源的了解与感悟。
比如“对于课程来说感触最深的是不同民族文化中与基础教育阶段数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原来大学数学也可以这样很接地气,让我有动力、有兴趣愿意主动的去学,去探究”。
其次,通过该课程的讲授,为学生们打开了数学学习的另一扇窗。
对数学、数学的本质、数学的精神和数学教学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一位学生这样写到“只有学习过《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才是真正的学过数学,才能深刻地理解数学”。
这种改变无疑将助力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第三,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位学生感悟:“课程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通观数学发展历史,让我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丰富、应用的广泛、特有的简洁美、对称美……它不再那么枯燥,
因为每一个公式和符号都有许多或悲或喜的故事,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将来站在讲台上的自信”。
最后,学生们对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也表示了普遍的喜欢和认可。
比如“课程组织形式丰富多彩,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大家一起准备一个项目时,有争辩、有讨论、有欢笑、有惊喜,培养了我们的小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二、反思与建议
时代的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导致了高师院校课程体系及内容调整以及相应
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
《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一)通过《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的讲授,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习必要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情感和价值观上有所观变,以促进他们“应知”“会做”及“愿持”的教师专业素养结构的达成。
当然,课程对于学生们的观念、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的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及数学精神对其内心有某些触动,进一步,如果这些职前教师能够对自身所持有的数学教育理念有些许再认识,这也许就是本课程的成功所在了。
而有研究表明《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开设的越早,越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数学的深层感悟。
(二)教师教育课程的选择与构建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构建《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内容体系时综合考虑了高师院校所具有的文化传统、学生数学素养存在的问题以及专业发展需求三个方面的因素,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超于预期的效果。
然而在这个由“封闭”走向多元开放的时代,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已经打破了由师范类院校承担的单一模式,一些综合类大学参与其中,吸收了非师范教育资源,因此加强各类院校开设相关课程的经验交流,将有利于课程内容选择与模块构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促进教师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的实践促进了学科组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的发展与提高。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力求能将自身所持有的数学精神以及数学思想方法自觉地融入日常教学,循序渐进,促进学生们能够情智共生。
(四)《数学史与数学文化》课程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
比如,数学史与数学文化如何才能达到更为有效的融合;适合初等教育专业数学方向必修课程使用的《数学史与数学文化》教材的编制问题等,期待更多的学者关注此课题并将相关研究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