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1)》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71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2.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沉淀溶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及表达式2. 溶解度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4. 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5. 实验:沉淀溶解实验及结果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 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思考。
2. 理论讲解: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沉淀溶解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规律。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奥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4. 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溶解度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过程。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沉淀现象,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讲解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进行解答。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评价1. 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
问题解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讨论。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智慧共享。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沉淀的与溶解过程。
2. 评价策略: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和溶解度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知识与技能:1.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2.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常数(溶度积)的含义,知道溶度积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3.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与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够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利用栏目和补充实例展开讨论,从而激发兴趣,在“观察思考”先演示在解释现象,更深层次的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概念。
从前面所学分析平衡问题的思路出发,遵循规律进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认识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起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溶度积常数的含义,沉淀的溶解、生成和转化的本质教学难点:沉淀的转化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引入】已知牙齿表面有一层坚硬的牙釉质羟基磷酸钙[ Ca5(PO4)3(OH)],它对牙齿起到保护作用。
使用含氟牙膏能生成更难溶且耐酸的氟磷酸钙[Ca5(PO4)3F]覆盖在牙齿表面,抵抗H+的侵袭。
另外溶洞的形成是石灰石岩层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岁月侵蚀之后形成的。
它是难溶性的CaCO3与溶洞中的CO2以及地下水作用生成了可溶性的Ca(HCO3)2,后Ca(HCO3)2在受压或地壳运动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又分解成CaCO3、CO2和H2O,这些变化都与难溶电解质的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有关,即与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有关。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是绝对的,不溶是相对的。
【说明】【教师】下面我们来看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沉淀的相关知识 【板书】一、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探究实验】(1)将少量的PbI 2固体加到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一段时间。
【分析】PbI 2(s) Pb 2+(aq) + 2I —(aq),溶解就是固体变成水溶液中离子的过程。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第四单元沉淀溶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溶解和沉淀的转化问题。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动手实验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课前预习】1、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2、写出*化银、*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新课学习】板块一、沉淀溶解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实验探究】1、在学习初中化学时,我们曾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
如*化银、硫*钡就属于难溶物。
那么,它们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2、请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1)将少量agcl(难溶于水)固体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
(2)取上层清液2ml,加入试管中,逐滴加入na2s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
3、请分析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从中得出什么结论?【归纳整理]一、沉淀溶解平衡1、概念:2、特点:【巩固练习】:分别书写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和沉淀溶解平衡方程式baso4caco3【交流与讨论】根据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讨论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1、内因(决定因素):讨论:对于平衡agcl(s)ag+(aq)+cl-(aq)若改变条件,对其有何影响2、外因:板块二、溶度积常数【交流与讨论】写出*化银、*氧化铁溶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归纳整理】二、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1、定义2、表达式:3、意义:4、特点:【当堂巩固】:1、写出难溶物baco3、ag2cro4、mg(oh)2在水中的沉淀溶解平衡的方程式和溶度积的表达式。
2、将足量agcl分别溶于下列试剂中形成agcl饱和溶液①水中②10ml0.1mol/lnacl溶液③5ml0.1mol/l的mgcl2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流与讨论】5、溶度积的应用:a、已知溶度积求离子浓度:例1:已知室温下pbi2的溶度积为7.1x10-9,求饱和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在c(i-)=0.1mol/l的溶液中,pb2+的浓度最大可达到多少?b、已知溶度积求溶解度:例2:已知298k时mg(oh)2的ksp=5.61×10-12,求其溶解度s(设溶液密度为1g/l)。
第四节沉淀溶解平衡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转化过程进行分析,并使其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且能对相关实验的现续以及生活中的—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教学重难点沉淀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沉淀转化的本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播放溶洞景观的图片,指出溶洞里有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乳石,你知道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吗?通过本节课《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你将从反应原理上弄清楚这个问题。
【板书】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复习提问】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2.向2 mL 0.l mol·L-1 NaCl溶液中滴加几滴0.l mol·L-1 AgNO3溶液,有何现象?【师生互动1】1.有易挥发、难溶物质或弱电解质生成。
2.有白色沉淀生成,发生的离子反应为Ag++Cl-=AgCl↓【过渡】Ag+和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二、讲授新课教学环节一:Ag+和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思考交流1】阅读教材表3-3,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表中数据谈谈对酸、碱和盐的溶解度表中“溶”与”不溶“的理解。
2.根据对溶解度及反应限度、化学平衡原理的认识,说明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
【师生互动2】1.溶解度可以很小很小,但仍有度(难溶物质的溶解度小于0.01g但不等于0)。
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
2.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不能真正进行到底。
完全反应是相对的。
教学环节二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实验探究】实验步骤1.向2 mL 0.1 mol·L-1的NaCl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的AgNO3溶液2.向所得白色浑浊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的KI溶液实验现象离子方程式【师生互动3】实验步骤1.向2 mL 0.1 mol·L-1的NaCl溶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的AgNO3溶液2.向所得白色浑浊液中滴加几滴0.1 mol·L-1的KI溶液实验现象1.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2.白色浑浊液变为黄色浑浊液离子方程式Ag++Cl-=AgCl↓AgCl+I-=AgI+Cl-【思考交流2】在第一步反应中NaCl是过量的,那么第二步反应中的Ag+是哪里来的呢?【师生互动4】这是因为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反应:AgCl(s) Ag+(aq)+Cl-(aq)人们把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剖析(一)教材剖析苏教版本节教材知识建构线路:■ 这个建构线路体现了由理论到运用主线。
在理论部分有两个要点,一是通过实验让学生建立沉淀与溶解是可逆过程观点;二是通过类比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构建沉淀溶解平衡概念。
教材编写体现以下四个特点:①充分考虑学生认识能力。
②特别注意生产、生活与实验情境创设。
本节生活情境美丽溶洞、误食钡盐中毒救治、氟化物防治龋齿等体现了本节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而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知识,则被全部置于生产生活情境之中。
③注意运用直观方式说明问题。
在“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是可逆过程”建构时,采用了直观描述微观图景方法;在“形成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概念”时,采用相关化学平衡知识类比迁移这种比较直观建构方法。
④能注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二个活动与剖析、三个交流与讨论,涵盖了上述知识建构线路中全部环节。
(二)学生情况剖析学生此前深入地学过物质溶解与化学平衡,也经历过将化学平衡知识迁移运用于电离与盐类水解,这些为学生学习沉淀溶解平衡奠定了知识与方法层面基础。
但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沉淀与溶解问题仍有错误认识。
具体为:①沉淀与溶解是两个对立统一现象,在学生那里却常常是割裂。
②生成沉淀复分解反应因其反应迅速、现象明显、反应灵敏,常使学生形成单向反应错觉,妨碍了其为可逆反应建构。
③习惯上将沉淀物看作不溶物前概念,对沉淀在水中有微少溶解认同有强干扰。
二、设计思路要进行追求科学本质剖析,就要关注科学中观点与证据,即观点产生过程要被追问,获取证据实验要经历紧扣目标思路层面构想,这些在下面学习过程设计中将被显性化。
第1课时从帮助学生产生“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存在着沉淀溶解可逆过程”核心问题开始,到用反证法设计实证方案并实施实证,证实该核心问题结束。
第2课时内容是沉淀溶解平衡移动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第1节课核心问题是:难溶物在水中真存在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可逆过程吗?围绕这一问题,笔者设计了如下学习过程:三、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难溶物亦溶,难溶物在水中真存在沉淀溶解与沉淀生成可逆过程。
第四单元沉淀溶解平衡第1课时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一、教学目标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沉淀溶解平衡。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理解溶度积常数的含义,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并能应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
二、教学重难点沉淀溶解平衡和溶度积常数三、教学过程【课程引入】【温故知新】根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
那么难溶的物质在水中是否完全不溶呢?【新知讲解】【实验探究】1.将少量碘化铅(PbI2,难溶于水)固体加入到盛有一定量水的50mL烧杯中,用玻璃棒充分搅拌,静置。
2.从烧杯中取2mL上层清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充分振荡,静置。
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现象及结论】现象:上层清液中生成黄色沉淀。
结论:上层清液中含有I-,部分PbI2溶于水。
虽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很小,但在水中仍有极少量的溶解。
【微观分析】尽管PbI2溶解度很小,但仍有部分Pb2+和I-离开固体表面进入溶液,而进入溶液的Pb2+和I-又会部分结合形成固体沉积下来。
当这两个过程的速率相等时,Pb2+和I-的沉积与PbI2固体的溶解达到平衡状态,溶液中Pb2+和I-的浓度不再增大,PbI2固体的量不再减少,得到PbI 2的饱和溶液。
PbI 2(s) ⇌Pb 2+ + 2I -(一)沉淀溶解平衡1.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在一定温度下,当难溶电解质溶于水形成饱和溶液时,溶解的速率和生成沉淀的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我们把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2.表达式 PbI 2(s)Pb 2++ 2I - AgCl(s)Ag ++ Cl - M m A n (s)m M n ++ n A m -注意:(1)在沉淀后的括号内标注状态“s”;(2)离子符号前的数字表示电解质中相应离子的个数比; (3)用“”连接。
3.特征沉淀溶解平衡具有其他平衡的的平衡特征。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沉淀溶解平衡”(一)教学案例解读“沉淀溶解平衡”〔一〕教学案例1教学思路沉淀溶解平衡的知识是《化学反响原理》中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之后的一块区别于老教材的新增内容,所以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和总结,进步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才能。
此外,本课的知识又与生活、消费和科学研究有非常严密的联络,所以为了更好的检验新知识落实的效果,教学中我以消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分析^p 问题的过程中,不但理解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而且进步了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体验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 2.1引入阶段[引入]:展示一瓶PbI2悬浊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师]介绍:PbI2是一种难溶性盐,颜色为黄色。
[问]过滤后,上层清液中有I-存在吗?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结论。
结论:上层清液中有I-存在。
方案:取上层清液,滴加HNO3酸化的AgNO3溶液。
假设有黄色沉淀生成,那么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I-。
[学生活动]:请学生做演示实验。
(实验结果明显,说明上层清液中含I-。
) 2.2知识预备阶段[师]:总结:实际上,难溶物质在水中还是有一定的溶解度,只是相对来说比拟小。
所以根据物质溶解性不同,可分为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
而PbI2那么属于难溶性盐。
[投影]:[过渡]:既然难溶物在水中仍有少量的溶解。
如:在25℃时,AgI的溶解度为2.1×10-7g,能不能说浓度到达饱和后溶解是就停顿了呢?[讨论]:难溶物在水中饱和后,溶解是不是就停顿了,请从平衡的角度考虑分析^p 。
2.3新课知识落实——知识迁移与总结阶段[学生活动]观点:饱和后,溶解没有停顿,只是在溶解的同时,又有PbI2固体析出,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师]请大家结合课本,理解什么是沉淀溶解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①通过分组实验,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能准确说出沉淀溶解平衡的特征
②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问题
③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并能说出溶度积常数的含义
④通过案例学习,关注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溶度积常数
三、教学难点: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问题法、讨论法、练习法、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探究实验观察思考
【探究一】
问题一:在饱和NaCl 的水溶液中,再加入
固体溶质,固体有没有溶解过程?
【图片展示】将形状不规则的NaCl 固体放在
饱和食盐水中经过一昼夜后发现变成形状规则
的固体且质量不变。
你得到什么启示?
问题二:NaCl 能不能与盐酸反应?在饱和
NaCl 溶液中加入浓盐酸有什么现象?
思考回答:
有溶解也有结晶的过程,质量不
变说明这两种过程的速率相等
【学生分组实验】
在饱和NaCl 溶液中滴加浓盐酸
【学生分析讨论】
白色沉淀是NaCl。
原因:
选取生活
中常见的
NaCl 的溶
解与结晶
作为课堂
的引入,
既体现了
化学与生
活的联系又
创设了一
个很好的
问题情景,
初步
N aC l(S)N a+(a q) +C l-(a从q)平衡的
【探究二】
如何证明难溶电解质在水中能极少量的溶解?
【归纳总结】
沉淀是难溶物,但不是绝对不溶,只不过溶
解度很小,难溶物在水中也存在溶解平衡。
【动画演示】氯化银的溶解过程
少量的Ag+ 和Cl-脱离AgCl 表面进入水中(沉
加入浓盐酸,C(Cl-)增大,使平衡
向左移动,有NaCl 固体生成.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
(1)将少量的PbI2 固体加到盛有
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一
段时间。
(2)向上层清液中逐滴加入KI
溶液,振荡。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析讨论】
在上层清液中滴加K I溶液后,
有黄色沉淀产生。
说明上层清液
中有Pb2+
视角研究
物质的溶
解问题。
通过明显
的实验现
象,对学
生已有知
识形成冲
突,激发
学生思考
和探究,
建立沉淀
溶解平衡
淀溶解过程);溶液中的Ag+和Cl-又回到AgCl
的表面析出(沉淀生成过程)。
当沉淀溶解的速
率和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时,达到一种平衡状
态,我们把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聆听,观看
【分析】
PbI2(s) Pb2+(aq)+ 2I-
(aq),
模型
引导学生
从宏观现
象到微粒
之间的相
互作用的
问题分析
深入理解
沉淀溶解
平衡反应
② Ksp 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的Ksp 越小,溶解能力
越小,越难溶。
【巩固训练四】
学生回答用到Ksp 中来。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
交流认识、感受和体会
解决问题
CaCO3 (s)Ca2+ + CO3
2-
+
H2O+CO2
2HCO -
3引导学生
拓展提高本节课的收获自我完成
课堂小结解释溶洞的形成原因与本节课
开头呼应
提高学生
学习化学
的兴趣
课后作业查阅资料,分析龋齿产生的原因,并从沉淀溶解平衡的角度提出预防龋齿的措施,写出一篇有关小论文。
板书设计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一、沉淀溶解平衡
1、定义:一定温度下,沉淀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形成饱和溶
液,固体质量和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特征:逆、等、动、定、变、
3、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1.浓度:①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②增大相同离子浓度,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2.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二、溶度积常数(Ksp)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离子浓度保持不变。
其离子
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为一个常数,称之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 表示。
2、
表达式:
3.溶度积性质:
①溶度积(Ksp )的大小与难溶电解质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
② Ksp 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