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1268-2010 冬季采暖期居民室内空气温度测定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145.15 KB
- 文档页数:6
ICS 91.020P 04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DB 11/T 745—2019代替DB11/T 745-2010采暖住宅室内空气温度测量方法Measurement method of air temperature in heating houses2019 -03-27发布2019 -07-01实施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测量方法一 (1)3.1 适用范围 (1)3.2 测量仪器技术要求 (1)3.3 测量条件 (2)3.4 测量点确定 (2)3.5 测量值读取 (2)4 测量方法二 (2)4.1 适用范围 (2)4.2 测量仪器技术要求 (3)4.3 测量条件 (3)4.4 测量点确定及测量值读取 (3)5 数据处理 (3)5.1 单点测量数据处理 (3)5.2 多点测量数据处理 (3)5.3 测量结果的修约 (4)6 测量记录与报告 (4)附录A(资料性附录)室内空气温度测量点选择示意图 (5)附录B(资料性附录)室内空气温度测量记录参考格式 (6)附录C(资料性附录)室内空气温度测量报告参考格式 (9)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中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11/T 745—2010《住宅采暖室内空气温度测量方法》,与DB11/T 745—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术语和定义”(见2);——修改了两种测量方法(见3和4,2010年版的5.1和5.2);——修改了测温仪器所需温度修正值的特定温度点(见表1,2010年版的3.1);——修改了“测量仪器技术要求”(见3.2和4.2,2010年版的3);——修改了“测量条件”(见3.3和4.3,2010年版的4);本标准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第一检测所、北京市特种设备检测中心。
室内空气检测的样品采集及处理摘要:在室内空气检测时,分析结果的质量与获得的样品代表性密切相关。
分析之前,采样和样品处理方法决定分析结果的质量,正确的方法才能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
关键词:室内空气检测样品采集样品处理Abstract: in the indoor air testing,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quality and get samples representative closely related. Before analysis, sampling and sample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determine the quality, the correct methods to obtain reliable test results.Keywords: indoor air test sample collection sample processing前言在实际分析之前,采样和样品处理方法决定着分析结果的质量,不合适或非专业的采样会使可靠正确的测定方法得出错误的结论。
因此,选择和制定周密的样品处理程序和完成准确无误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采集样品涉及从整体中分离出具有代表性的部分进行收集,因此无论是采集方法还是样板的处理都必须合乎规范。
一、采样布点和监测项目的选择1.1 采样点选择的原则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环境污染物浓度现场检测点应距内墙面不小于0.5m、距楼梯地面高度0.8—1.5m。
检测点应均匀分布,避开通风道和通风口。
布点应考虑现场的平面布局和立体布局,高层建筑物的立体布点应有上、中、下三个监测平面,并分别在三个平面上布点;确定采样时可用交叉点、斜线布点或梅花样布点的方法,民用建筑检验时应当覆盖受检住宅不同功能的自然间(如卧室、起居室、卫生间、储藏室等)。
在采样的同时,应该在民用建筑工程的上风向采集周围环境空气的空白值(氡除外)。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一、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明显异味、臭味。
二、空气质量标准见表其中:室内空气的质量参数(indoor air quality parameter)指室内空气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les with dimeters of less,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的颗粒物。
总挥发性有机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VOC):利用Tenax Gc或(Tenax TA)采样,非极性色普柱(极性指数小于10)进行分析,保留时间在正乙烷和正十六烷之间的挥发性有机物。
标准状态(normal state):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时的干物质状态。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1、新风量要求≥标准值,除温度、相对湿度外的其他参数要求≤标准值2、行动水平即达到此水平建议采取干预行动以降低室内氡浓度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2001(2006)1.01为了预防和控制民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保障公众健康,维护公共利益,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不适用于工业建筑工程、仓储性建筑工程、构筑物和有特殊净化卫生要求的房间。
1.03本规范控制的室内环境污染物有氡(Rn-222)、甲醛、氨、苯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
1.04民用建筑工程根据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不同要求,划分为以下两类:①Ⅰ类民用建筑工程:住宅、医院、老年建筑、幼儿园、学校教室等民用建筑工程;②Ⅱ类民用建筑工程:办公楼、商店、旅馆、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公共交通等候室、餐厅、理发店等民用建筑工程。
1.05民用建筑工程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ICS75.010E 08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1348—2010 地源热泵系统节能监测规范2010-12-28发布2011-01-20实施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规范由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归口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刘自强、刘伟、王建辉、彭国辉、李根华、刘京华、梁迎凯、周泉、杨鹏。
地源热泵系统节能监测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地源热泵系统节能检测的原理、检测项目、检测设备、检测步骤、节能量的计算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以岩土体、地下水、地表水为低温热源,以水或添加防冻剂的水溶液为传热介质,采用蒸气压缩热泵技术进行夏季供冷、冬季供热或加热生活热水的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9577—2004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DB13(J)63—2007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地源热泵系统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以岩土体、地下水或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
根据地热能交换形式的不同,地源热泵系统分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
3.2节能监测 energy-saving inspect节能监测是指依据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的法规(或行业、地方规定)和能源标准,对用能单位的能源利用状况所进行的监督、检查、测试和评价工作。
3.3运行周期 Operation cycle是指地源热泵系统正常运行一个采暖季或制冷季的时间。
3.4建筑冷/热负荷 Building cold /heating load为保持建筑物的热湿环境,在某一时刻应向房间供应的冷/热量称为冷/热负荷。
供暖测温国标
供暖测温国标有以下这些:
1.在供热期内,居民用热户安装供热设施的卧室、起居室(厅)温度应当不低于
18摄氏度,其他部位应当符合设计规范标准要求。
2.非居民用热户的室内温度应当按照其功能需要,由供热用热双方在合同中约定。
3.在每天8:00-21:00进行测温,如用热户有特殊要求,可与供热单位协商确定。
4.使用经检定合格的精密玻璃水银温度计或数字温度计,示值允许误差(准确度)
为±0.3℃,并且在测温时应出示检定证书。
5.选取被测房间中心位置(对角线交点)距地1.2±0.1米的高度为测温点。
6.测温时应关闭室内所有门窗,待房间温度稳定后开始测温,测温仪表示值稳定时
结束测温。
7.测温不得采用手持方法,所有人员应距离测温点1米以上。
8.对同一用热户测温,每天不超过两次。
9.新建房屋在供热设施保修期内,由开发建设单位按照本办法测温。
开发建设单
位可有偿委托供热单位进行测温。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面积房间的测温办法可能会有所不同,具体可以咨询当地供热部门。
I n t e l西安办公室装修工程室内环境检测方案ISG2012年9月11日一、工程简介我单位对位于西安市的Intel 西安办公室装修工程进行空气质量检测。
该项目属Ⅱ类民用建筑,按规范及协议要求,装修检测项目为: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氨、TVOC 六项指标。
二、检测依据及标准1.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2.国家标准《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GB/T18204.26-2000;3.国家标准《公共场所空气中氨的测定方法》GB/T18204.25-2000根据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的规定,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必须进行室内环境污染浓度检测。
检测结果应符合下表的规定: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限量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的有关规定,民用建筑工程根据室内环境污染的不同要求划分为两类:I类民用建筑工程:住宅、医院、老年建筑、幼儿园、学校教室等民用建筑工程;II类民用建筑工程:办公楼、商店、旅馆、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馆、展览馆、体育馆、公共交通等候室、餐厅、理发店等到民用建筑工程。
该工程为办公楼性质,按上述分类方法属于II类民用建筑工程。
三、检测前的准备工作1、检测前需与委托方签定合同,合同内容要明确:检测项目、检测方法、检测数量、检测日期、地点及特殊要求等。
2、检测前,委托方应提供以下资料及条件:2.1工程建筑平面图;2.2检测所需电源、水;2.3安排人员协助现场采样工作。
3、为防止现场检测过程中停电,检测前检测仪器备用电源应作好充电工作。
4、民用建筑工程及室内装修工程的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检测,应在工程完工至少7天以后、工程交付使用前进行,检测时应在门窗封闭1小时后进行测试。
5、为了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委托方应安排专人配合检测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检测数量1、根据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中规定,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应抽检有代表性的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抽检数量不得少于房间总数的5%,并不得少于3间,房间总数少于3间时应全数检测。
冬季供热采暖室内空气温度计量技术规范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在冬季供暖期间未采取热计量收费方式的辽宁省居民住宅、办公、生产及公共场所室内空气温度的检测。
2 引用文献本规范引用下列文献GB/T18204.13—2000《公共场所温度检测方法》JJF1101—2003《环境试验设备温度、湿度校准规范》JJF1007—1987《温度计量名词术语》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59—1999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辽宁省城市供热管理办法》(2003)使用本规范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 术语3.1温度计量器具temperature measuring instrument用以直接或间接测量出被测物体的温度值的计量器具。
3.2 分辨力resolotion [of a displaying device]显示装置能有效辨别的最小的示值差。
注:对于数字式显示装置,这就是当变化一个末位有效数字时其示值的变化。
3.3已修正结果corrected result系统误差修正后的测量结果。
3.4 未修正结果uncorrected result系统误差修正前的测量结果。
3.5 测量结果result of a measurement由测量所得到的赋予被测量的值。
3.6 热辐射heat radiation依靠物体表面对外辐射可见或不可见的射线(电磁波或光子)而传递热量。
4 检测仪器和设备4.1 温度检测仪器检测用温度计量器具最小分辨力应不大于0.2℃,最大允许误差:±0.5℃。
4.2 时间检测仪器计时器:分辨力小于或等于1s 。
4.3 距离检测仪器测距仪:分辨力小于或等于1mm 。
4.4 测温支架4.5 热辐射屏蔽器材5 检测条件在检测过程中——被检测室内的门、窗应关闭; ——检测点离墙壁应不小于0.5m ;——所有检测点应离开冷源和热源不小于0.5m ,如达不到要求,则必须采取热辐射屏蔽措施;——检测点的感温元件不可让阳光直接照射;——室内应无人员移动,人员必须移动时,应慢速且距感温元件0.5m 以上。
室内环境现场检测方案编制1.工程概况6号楼:1~2层为商铺及物业用房,初装修;3~27层为住宅,每层3单元共6户,有A、B、C三种户型,初装修,无分隔。
7号楼:1楼临街商铺5间,初装修;2~33层为住宅,每层6户,其中2户为2室1厅1厨1卫、4户为1室1厅1卫,全装修。
2.检测目的和检测参数为满足民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的要求,经委托方委托,对该工程项目进行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的检测,根据工程设计要求及《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 50325-2020规定,检测参数为:氡、甲醛、氨、苯、甲苯、二甲苯、TVOC。
3.检测依据及限量要求3.1检测依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 50325-2020《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化学污染物》GB/T 18204.2-2014《居住区大气中甲醛卫生检验标准方法分光光度法》GB/T 16129-19953.2限量要求根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 50325-2020第6.0.4条规定,民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室内污染物浓度应符合表6.0.4的规定:表6.0.4 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限量注:1 污染物浓度测量值,除氡外均指室内污染物测量值扣除室外上风向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测量值(本底值)后的测量值。
2 污染物浓度测量值的极限值判定,采用全数值比较法。
4.抽检点确定4.1依据《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GB 50325-2020第6.0.12条规定: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应抽检每个建筑单体有代表性的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氡、甲醛、氨、苯、TVOC的抽检量不得少于房间总数的5%,每个建筑单体不得少于3 间;当房间总数少于3间时,应全数检测。
解释:房间:条文中的房间指“自然间”,在概念上可以理解为建筑物内形成的独立封闭、使用中人们会在其中停留的空间单元。
计算抽检房间数量时,指对一个单体建筑而言。
一般住宅建筑的有门卧室、有门厨房、有门卫生间及厅等均可理解为“自然间”,作为基数参与抽检比例计算。
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 JGJ132--2001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JGJ132-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贯彻国家有关节约能源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检验采暖居住建筑的实际节能效果,制定本标准.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严寒和寒冷地区设置集中采暖的居住建筑及节能效果检验时,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投制性标准的规定.第2章术语第2.0.1条水力平衡度(HB)hydraulic balance level 采暖居住建筑物热力入口处循环水量(质量流量)的测量值与设计值之比.第2.0.2条供热系统补水率(Rmurate of water makeup 供热系统要正常运行条件下,检测持续时间内系统的补水量与设计循环水量之比.第2.0.3条热像图thermogram 用红外摄像仪拍摄的表示物体表面表观辐射温度的图片.第3章一般规定第3.0.1条对试点小区应检验下列项目: 1.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 2.小区单位采暖耗煤量; 3.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4.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5.建筑物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6.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7.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8.供热系统补水率; 9.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第3.0.2条对试点建筑应检验下列项目: 1.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 2.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 3.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4.建筑物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 5.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第3.0.3条对非试点小区应检验下列项目: 1.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 2.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 3.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 4.供热指法统补水率.第3.0.4条对非试点建筑应检验下列项目: 1.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 2.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第3.0.5条节能检验必须在下列有关技术文件准备齐全的基础上进行: 1.国家有关部门对节能设计审核文件; 2.由国家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外门(或户门),外窗及保温材料的性能报告; 3.锅炉或热交换器,循环水泵等的产品合格证; 4.节能隐蔽工程施工质量的验收报告.第3.0.6条检测中使用的仪器仪表应在检定有效期内,并应具法定计量部门出具的校验合格证(或校验印记).除另有规定外,仪器仪表的性能应符合标准附录A的有关规定.第3.0.7条建筑物体形系数(S)类型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当S≤0.30时应为第一类; 2.当S>0.30时为第二类.第3.0.8条建筑物窗墙面积比(WWR)类型可分为以下两类: 1.当WWR≤0.30时为第一类; 2.当WWR>0.30时为第二类.第3.0.9条当采暖居住建筑物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应视为同一类采暖居住建筑物: ---相同的外围护结构体系; ---相同的建筑物体型系数类型;---相同的窗墙面积类型.第3.0.10条代表性建筑物根据层数,朝向和采暖系统形式在同一类采暖居住建筑物中综合选取.4.1 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第4.1.1条与建筑单位采暖耗热量有关的物理量的检测应在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检测持续时间不少于168h.第4.1.2条对建筑物的供热量应采用热量计量装置在建筑物热力入口处测量.计量装置中温度计和流量计的安装应符合相关产品的使用规定.供回水温度测点宜位于外墙外侧且距外墙轴线2.5m以内.第4.1.3条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应按本标准第4.3节规定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第4.1.4条室外空气温度主应设置在百箱内;当无百叶箱时,应采取防护措施;感温测头宜在建筑物不同方向同时设置室外温度测点.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外平均温度应按下列公式计算:tea=∑mi=1∑nj=1tei,j/m.n(4.1.4)式中tea---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外平均温度();℃tei,j---第i个温度测点的第j 个逐时测量值();℃m---富强外温度测点的数量; n---单个温度测点逐时测量值的总个数; i---室外温度测点的编号; j---室外温度第i个测点测点测量值的顺序号.第4.1.5条在有人居住的条件下进行检测是时,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应按下公式(4.1.5-1)计算;在无人居住的条件下进行检测时,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应按公式(4.1.5-2).qhm=Qhm/A0.ti-te/tia-tea.278/Hr+(ti-te/tia-tea-1).qIH(4.1.5-1)qhm=Qhm/A0.ti-te/tia-tea.278/Hr-qIH(4.1.5-2)式中qhm---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W/m2; Qhm---检测持续时间内在建筑物执力口处测得的总供热量(MJ); qIH---单位建筑面积的建筑物内部得热(W/m2),应按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的规定采用;ti---全部房间平均室内计算温度,一般住宅建筑取16;℃te---计算用采暖期室外平均温度();,℃应按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附录A的规定采用; tia---检测持续时间内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tea---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外平均温度();℃A0---建筑物的总采暖建筑面积(mW),应按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附录D的规定; Hr---检测持续时间(h); 278---单位换算系.4.2 小区单位采暖耗煤量第4.2.1条与小区单位采暖耗煤量有关的物理量的检测,应在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检测持续时间应为采暖期.第4.2.2条耗煤量应按批逐日计量和统计.第4.2.3条在检测持续时间内,煤应用基低位发热值的化验批数应与供热锅炉房进煤批数相应一致,且煤样的制备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业锅炉热工试验规范>>(GB10180)的有关规定.第4.2.4条小区室内平均温度应代表性建筑物的室内平均温度的检测值为基础.代表性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的检测应按本标准第4.3节规定的检测方法执行.代表性建筑物的采暖建筑面积应占其同一类建筑物采暖建筑面10%以上.第4.2.5条室外平均温度的检测和计算应符合本标准第4.1.4条的有关规定.第4.2.6条小区室内平均温计按下列公式计算:tqt=∑mi=1ti,qt.A0,i/∑mi=1A0,i(4.2.6-1)ti,qt=∑nj=1ti,j.Ai,j/∑nj=1Ai,j(4.2.6-2)式中tqt---检测持续时间内小区室内平均温度();℃ti,qt---检测持续时间内第i类建筑物的室内平均温度();℃ti,j---检测持续时间内第i类建筑物中第j栋代表性建筑物的室内平均温度(),℃应按本标准公式(4.3.3)计算; A0,i---第i类建筑物的采暖建筑面积(m2); Ai,j---第i类建筑物中第j栋代表性建筑物的采暖建筑面积(m2),应按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附录D的规定计算; n---第i类建筑物中代表性建筑物的栋数;m---小区中采暖居住建筑物的类别数.第4.2.7条小区单位采暖耗煤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qcm=8.2×10-4.Gct.Qydw,av/A0,qt.ti-te/tqt-tea.Z/Hr(4.2.7)式中qcm---小区单位采暖耗煤量(标准煤)(kg/m2.a); Gct---检测持续时间内的耗煤量(kg);当燃料为天然气时,天然气耗量应按热值折算为标准煤量; Qydw,av---检测持续时间内燃用煤的平均应用基低发热值(kJ/kg);当燃料为天然气时,取标煤发热值; A0,qt---小区内所有采暖建筑物的总采暖建筑面积(m2); Z---采暖期天数(d),应按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附录A附表A的规定采用.4.3 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第4.3.1条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应在采暖期最冷月检测,且检测持续时间不少于168h.但当该项检测是为了配合单暖耗热量或单位采暖耗煤量的检测而进行时,其检测的起止时间应符合相应项目检测方法中的有关规定.第4.3.2条温度计应设于室内有代表性的位置,且不应受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第4.3.3条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应代表性房间室内温度的逐时检测值为依据,且应按下列式计算:tia=∑nj=1trm,j.Arm,j/∑nj=1Arm,j(4.3.3)式中tia---检测持续时间内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trm,j---检测持续时间内第j个温度逐时检测值的算术平均值();℃Arm,j---第j个温度计所代表的采暖建筑面积(m2); j---室内温度计的序号; n---室内温度计的个数.4.4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第4.4.1条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现场检测宜采用热流计法或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的其它方法.第4.4.2条热流计及其标定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用热流计>>(JG/T3016)的规定.第4.4.3条温度传感器用于温度测量时,测量误差应小于0.5;℃用一对温度传感器直接测量温差时,测量误差应小于2;用两个温度相减求取温差时,测量误差应小于0.2.℃第4.4.4条测点位置应根据检测目的确定.测量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时,测点位置不应靠近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制冷装置的风扇的直接影响.第4.4.5条测点位置应根据检测目的确定.测量主体部体的传热系数时,测点位置不应靠近桥,和有空气渗漏的部位,不应受加热,制冷装置和风扇的直接影响.第4.4.6条热流计和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流计应直接安装在被测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上,且应与表面完全接触; 2.温度传感器应在被测围护结构两侧表面安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宜在与热流计相对位置安装.温度传感同0.1m长引线与被测表面紧密接触,传感器表面的辐射系数应与被测表面基本相同.第4.4.7条检测应采暖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后进行,检测时间宜选在最冷月且应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检测持续时间不少于96h.检测期间室内空气温度应保持基本稳定,热流计不得受阳光直射,围护结构被测区域的外表面宜避免雪侵袭和阳光直射.第4.4.8条检测期限间,应逐时记录热流密度和内,外表面温度.可记录多次采样数据的平均值采样间隔宜短于传感器最小时间常数的二分之一.第4.4.9条数据分析可采用算术平均法或动分析法.第4.4.10条采用算术平均法进行数据分析时,应按下式计算围护结构的热阻,并符合下列规定:R=∑nj=1(θIj-θE j)/∑nj=1qj(4.4.10)式中R---围护结构的热阻(m2.K/W); θIj---围护结构内表面的第j次测量值();℃θEj---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的第i次测量();℃qj---热流密度的第j次测量值(W/m2). 1.对于轻型围护结构(单位面积比热容小于20kJ(m2.K)),宜使用夜间采集的数据(日落后面h至日出)计算围护结构的热阻.当经过个夜间测量之后,相邻两次测量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于5%时即可结束测量. 2.对于重型围护(单位面积比热容大于等于20kJ/(m3.K)),应使用全天安数据(24h(的整数倍)计处围护结构的热阻,且只有下列条件得到满足时方可结束测量: 1)未次R计算值与24h之前的R计算值值差不大于5%;2)检测期间内计算第一个INT(2×DT/3)天内与最后一个同样长的天数内的R 计算值相差不大于5%. 注:DT为检测持续天数,INT表示取整数部分.第4.4.11条围护结要的传热系数应按下式计算:K=1/(Ri+R+Re)(4.4.11)式中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k); Ri---内表面换热阻,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附录二附表2.2的规定采用; Re---外表面换热阻,应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设计规范>>(GB50176)附录二附表2.3的规定采用.4.5 建筑物围护结构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第4.5.1条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宜采用热电偶等温度传感贴于表面进行检测;检测仪表符合本标准第4.4.3条和第4.4.4条的规定;也可采用红外摄像仪测量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但应符合本符合标准第4.5.4条的规定.第4.5.2条内表面温度测点应选取在热桥部位温度最低处.室内空气温度测点距离地面应为1.5m左右,并应离开被测墙面0.5m以上.室外空气温度测点离地面的高度应为1.5-2.0m,并应离开被测墙面0.5m以上.空气温度传感器应采用热辐射防护措施.第4.5.3条内表面温度传感器连同0.1m长引线应与测表面紧密接触,传感器表面的辐射系数应与被测表面相同.第4.5.4条检测应在供热系统正常运行且进行,检测时间宜选在最冷月,并应避开气温剧烈变化的天气.检测持续时间不少应少于96h.温度测量数据应每不时记录一次.第4.5.5条室内外计算温度下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应按下式计算:θI=tdi-tim-θIm(tdi-tde)/tim-tem(4.5.5)θI---室内外计算温度下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 ℃θIm---检测持续时浊内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逐次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tim---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内空气温度逐次测量值的算术值();℃tem---检测持续时间内室内外空气温度逐次测量值的算术值();℃tdi---室内计算温度(),℃应根据具体设计图纸确定或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第4.1.1条的规定采用;tde)---围护结构冬季室外计算温度(),℃应根据具体设计图纸确定或按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第2.0.1条的规定采用.4.6 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第4.6.1条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宜采用红外摄进行定性检测.第4.6.2条红外摄像仪及其温度测量范围就合冬季现场测量要求.红外摄像仪传感器的使用波长应处在2.0-2.6μm,3.0-5.0μm或8.0-14.0μm之内,传感器不应低于0.1,℃其测量误差应小于0.5.℃第4.6.3条检测应在供热系统正常运行后进午.围护结构处于直射阳光下时不应进行检测.第4.6.4条用红外摄像仪对围护结构进行检测之前,应首先对围着护结构进行普测,然后对可位进行详细检测.第4.6.5条应对实测热像图进行分析并判断是否存在热工缺陷以及缺陷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可通过与参考热衷像图的对比进行判断.必要时可采用内窥镜,取样等方法进行认定.第4.6.6条围护结构空气渗透性能宜采用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定的测试方法时行检测.4.7 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第4.7.1条水力平衡度的检测应在供热系统运行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第4.7.2条在水力平衡度检测过程中,循环水泵的运行状态和设计相符.循环水泵出口总流时应稳定维持为设计值的100%-110%.第4.7.3条流量计量装置应安装在供热系统相应的热力入口处,且应符合相应产品使用要求.第4.7.4条循环水量的测量值应以相同检测持续时间(一般为30min)内各热力入口处测得的结果为依据进行计算.第4.7.5条水力平衡度应按下式计算:HBj=Gwm,j/Gwd,j(4.7.5)式中HBj---第j个入口处的水力平衡度; Gwm,j---第j个热力入口处循环水量的测量值(kg/s); Gwd,j---第j个热力入口处循环水量的测量值(kg/s);j---热力入口的序号.4.8 供热系统补水率第4.8.1条补水率的检测应在供热系统运行稳定且室外管网水力平衡度检合格的基础上进行.第4.8.2条检测持续时间不应少于24h.第4.8.3条总补水量应采用具有累计流量显示功能的流量计量装置测量.流量计量装置应安装在系统补水管上适宜的位置,且应符合相应产品的使用要求.第4.8.4条供热系统补水率应按下式计算:Rmu=Gmu.100%/Gwt(4.8.4)式中Rmu---供热系统补水率; Gmu---检测持续时间内系统的总补水量(kg); Gwt---检测持续时间内系统的设计循环水量的累计值(kg).4.9 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第4.9.1条室外管网输送效率的检测应最冷月进行,且检测持续时间不少于24h.第4.9.2条检测期间,供热系统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且锅炉(或换热器)的热力工况应保持稳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锅炉或换热器出力的波动不应超过10%; 2.锅炉或换热进出水温度与设计值之差不大于10.℃第4.9.3条各个热力(包括锅炉房或热力站)入口的热量应同是时测量,其检测方法应符合本标准第4.1.2条的规定.第4.9.4条室外管网输送效率应按下式计算:ηm,t=∑nj=1Qm,j/Qm,t(4.9.4)式中ηm,t---室外管网输送效率; Qm,j---检测持续时间内在第j个热力入口处测得的热量累计值(M); Qm,t---检测持续时间内在锅炉房或热力总管处测得的热量累计值(MJ); j---热力入口的序号.5.1 检验对象的确定第5.1.1条试点小区及非点小区建筑物节能效果的检验应以同类建筑物中的代表性建筑物为对象.第5.1.2条检验建筑物单位采暖耗热量时,其受检面积不应小于一个热力入口所对应的采暖建筑面积.第5.1.3条试点小区及非试点小区单位采暖耗煤量的检验以整个供热系统(含锅炉.管网和热用户)为对象.第5.1.4条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的检验部位应为底层,顶层和中间层的代表性房间,且每层的测点数不应少于3个.第5.1.5条每一种保温结构体系至少应选择一处对外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进行检验.第5.1.6条热桥部位内表面温度检验部位的数量可依现场情况而定,但在同一类建筑物中,其检验部不应少于一处.第5.1.7条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缺陷应实行普测.第5.1.8条水力平衡度,补水北和输送效率的检验均应以独立的供热系统为对象.5.2 合格判据第5.2.1条建筑物物单位耗热量或小区单位采暖耗煤不应大于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附录A附录A中相关指标值.第5.2.2条建筑物室内温度的逐时值最不低应低于16,℃最高不应高于24.℃第5.2.3条建筑物围护结构主体部位的传热系数应符合设计要求.第5.2.4条在室内外计算温度条件下,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且在确定室内空气露点温度时,[到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按60%计算.第5.2.5条建筑物外围护结构不应存在热工缺陷.第5.2.6条室外供热管网各个热力入口入的水力平衡度应为0.9-1.2.第5.2.7条供热系统补水率不就大于0.5%.第5.2.8条室外管网输送效率不就在小于0.9.附录A 仪器仪表的性能要求第附录A.0.1条在按本标准进行节能检验过程中,除另有规定外,所使用的仪器仪表的性能应符合表A的有关规定.仪器仪表的性能要求表A序号测量的目标参数测头的不确定度()℃二次仪表总不确定度功能精度(级)1空气温度≤0.5应具有自动采集和储数据功能,并可以和计算机接口0.1≤5%2空气温差≤0.4应具有自动采集存储数据功能,并可以和计算机接口0.1≤0.1≤5%3水温度≤2(低温水系统) ≤3(高温水系统)宜具有自动采集和储数据功能,并可以和计算机接口0.1≤5%4水温差≤0.5(低温水系统) ≤1.0(高温水系统)宜具有自动采集和储数据功能,并可以和计算机接口0.1≤5%5水流量-二次仪表应能显示瞬时流量或累计流量,或能自动存储,打印数据,或可以和计算机接口-≤5%6热量-集成化热表具有自动采集和自动存储瞬时或累计数据的功能,并能打印数据或可与计算机接口-≤10%7煤量--2≤5%附录B 本标准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ICS17.020
A 50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 1268—2010 冬季采暖期居民室内空气温度测定方法
2010-08-20发布2010-09-10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沧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沧州市标准化协会、沧州市计量测试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征、王峰、王培军、高健。
冬季采暖期居民室内空气温度测定方法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冬季采暖期居民室内空气温度(简称气温)测定的环境条件、操作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冬季采暖期居民室内气温的测定,其它非居民建筑中,其房屋体积、结构类似居民建筑的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204.13 公共场所空气温度测定方法
GB/T 1888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JJF 1058 商品房销售面积测量与计算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GB 50096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被测房屋
气温测定所针对的成套住宅或整幢房屋。
如一套(户)居民住宅或一栋办公楼等。
3.2
可供测量房间
被测房屋内所有符合测试条件的房间总称。
3.3
测试房间
实际设置测试点的某一房间。
3.4
房间面积
房间内部空间面积。
按房间现有内墙线水平投影计算,门、窗洞口面积不计。
4 测定前准备
4.1 测试房间的选择
4.1.1 选择人员滞留时间相对较长、活动较频繁的房间,如起居室(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作为测试房间。
阳台、平台、过道、走廊、楼梯间、电梯间、地下室、半地下室等保温效果差、空气流速大的地点不得设置测试点。
4.1.2 测试房间总数应不少于可供测量房间数的1/3,且实际测试的阴/阳面房间数量,应分别不少于可供测量的全部阴/阳面房间数的1/3。
4.1.3 所选测试房间应在可供测量房间布局内均匀分布。
4.2 测试点的确定
4.2.1 室内面积不足16 m2,测室中央一点;16 m2以上但不足30 m2测二点(居室对角线三等分,其二个等分点作为测点);30 m2以上但不足60 m2测三点(居室对角线四等分,其三个等分点作为测点);
60 m2以上测五点(二对角线上梅花设点)。
4.2.2 测试点应避开通风口。
4.2.3 测试点距地面高度0.8 m~1.6 m,并距离墙壁和热源不小于0.5 m。
4.3 测试环境控制
4.3.1 应提前关闭门窗1 h以上。
4.3.2 测试过程中房间门窗应处于关闭状态,测试房间内应避免无关人员活动。
4.3.3 测试过程中不得利用遮盖、喷淋等人为方式影响供热设施正常工作,并应避免其它冷、热源影响测温。
4.3.4 测定点的空气流速、湿度应符合GB/T 18883的规定。
5 测定方法
5.1 房间面积的测定
5.1.1 仪器选择
应选择最小分度值不大于1 mm,量程满足0 m~100 m要求的长度测量器具,如钢卷尺、手持式测距仪等。
必要时配备刻度直角钢尺、量角器、经纬仪等。
5.1.2 测点选择
测点应在室内墙面取点,一般取距地面(1.2±0.2)m高度处,两测点间应保持水平,测量线应与被测量边保持平行。
房间边长较长时,应适当增加测点数。
5.1.3 测量方法
5.1.3.1 以矩形房间测量为例:测量房间内长边、短边的边长,每边连续测量两次,两次测量之差应不超过表1规定。
表1
5.1.3.2 非矩形房间,可将其分割成矩形、梯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扇形、弓形等规则几何形状,分别测量。
5.1.3.3 长度读数精确至0.001 m 。
5.1.4 面积计算
5.1.4.1 房间面积精确至0.01 m 2
,最大允许误差±0.5 m 2。
5.1.4.2 矩形房间面积计算:
公式:
S i = L ___i ·D ___
I ……………………………………………………………...(1).
式中:
S i ——————————第i个测试房间的面积;
L ___
i —————————房间长边边长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D ___
i —————————房间短边边长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
5.1.4.3 非矩形几何面积的计算可参照JJF 1058附录C 中的相关公式进行。
5.1.4.4 具有准确建筑图纸的房间,其面积可按图纸计算。
5.2 房间对角线的测量参照5.1.1、5.1.2条规定进行。
5.3 气温的测定 5.3.1 仪器选择
应选择最小分度值不大于0.2℃ ;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士0.5℃;测量范围为:0℃~100℃的测温仪器,如玻璃液体温度计、数显式温度计等,并配置支架等辅助设备。
5.3.2 测定频次
5.3.2.1 日平均气温的测定,可采用:
a ) 测定法一:12 h 内,以2 h 为间隔,对每测试点分别进行7次测温。
b) 测定法二:(仲裁法):24 h 内,以4 h 为间隔,对每测试点分别进行7次测温。
5.3.2.2 月平均气温的测定
自当月上、中、下旬各随机抽取一天进行测温,间隔不少于5天。
三个日平均气温的算术平均值为当月室内平均气温。
5.3.2.3 其它特殊时间段内的气温测定频次,可参照5.3.2.1、5.3.2.2条设定。
仪器名称
允许偏差 m 钢卷尺
△L /=±0.0005L (L >10)
=±0.001L (L ≤10) △L /——两次测量读数之差 L ——被测边长
手持式测距仪 │△L /│≤0.005 其他仪器
参照以上规定执行
5.3.3 测定步骤
玻璃液体温度计和数显式温度计的操作方法可按照GB/T 18204.13中给出的方法进行,其它仪器的测定可参照使用说明进行。
5.3.4 测定结果
5.3.4.1 被测试房间气温
以特定时间段内,被测试房间内所有测试点获取全部数据的算术平均值,为此时间段内该房间气温测定结果。
5.3.4.2 被测房屋平均气温
以特定时间段内,被测试房屋内各测试房间气温的加权平均值,为此时间段内被测房屋平均气温测定结果。
公式:
t ____
测 = 1
n
i =∑t ____
房i p i ...................................................... (2)
式中:
t
____
测
————————被测房屋平均气温;
n ————————实测房间数; i = 1,2,…,n;
t
____
房i
————————第i个测试房间的气温测定结果;
p i ————————第i个测试房间气温测定结果的权。
注:
1
n
i =∑
p i = 1 (3)
S i
p i = ———— ……………………………………………………..(4) S 总 式(3)(4)中: S i ————————第i个测试房间的面积; S 总 ————————所有测试房间的面积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