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说明文和议论文专项复习(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说明文和议论文专项复习(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说明文和议论文专项复习(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说明文和议论文专项复习(含练习题及答案)

一.说明文文体知识综述

说明文的类型: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说明文。

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说明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说明文采用的怎样的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读者的喜好灵活选择。阅读时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

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说明的方法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据: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

?“总(概说)——分(具体)”式

?“总——分——总”式

?“分——总”式

?并列式

?递进式

说明文的语言

说明文多数是对事物进行科学说明,因此说明的语言必须准确、周密。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二. 解题策略与方法

考点精析

1.整体感知,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准确概括中心意思。2.把握文章结构,划分文章的层次,看出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概括层意。了解说明顺序,理清作者思路。

3.语言准确性

(1)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阐述;对复杂句子、特殊句子、重要句子的意义能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能够发现文中的语病,找出并加以修改。(3)能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4)能够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阅读对文章的观点、说明对象等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5)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考点精析

4.辨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5.考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对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自然界对人类的启示;对人类关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针对生态环境情况,拟写警示性的标语、建议或公益广告等。

考点精析

6.考试选文。中考说明文阅读,目前主要是对科技说明文的考查,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这些题目将会更多地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出现。

解题指导:

第一步:粗读文章

所谓粗读,就是指通读文章,整体感知。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找中心句、划出要点、搜集文章的信息,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的特征、所用的说明方法等内容。

解题指导(精读)

第二步:精读文章

1.把握说明的对象或道理

阅读事物说明文,首先把握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要“三看”——看题目;看首段;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其次通读全文,了解重要信息,概括文章的说明中心。一般要围绕三个问题来进行:A、全文围绕什么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B、说明了这些事物或事理的什么特征。C、从哪些方面对该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2.抓住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还要弄清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3.理清顺序和结构、中心

文章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要看说明的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

4.把握方法

阅读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5.体会语言

A、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如:可能、大约、几乎、一般、近、之一等词。答题时常用删除法,即该词说明什么,如删去有什么不好。

B、同义词的选用:注意辨别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第三步:针对考题细读文章是指联系试题,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来再读文章。力争回答问题时,语言要简明,条理要清楚,信息提取要恰当。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

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

备考策略:

?第一,立足能力技法试题,稳拿基本分数。对于说明文基本解读能力和说明技法的考查,复习时要注意归纳规律,增强理解分析能力,真正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第二,注意科学素养试题,拿到发展分数。对于这些开放性试题,复习时关键要拓展思维空间,克服思维定势,注重思维创新,发表独到见解,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说明文阅读精练

(一)

1979年5月,美国和瑞典科学家合作的一个研究小组宣告“动物脑移植成功”。他们把9只雄大鼠的大脑深处一块叫黑质的结构破坏掉,大鼠们便不由自主地兜起圈子来。然后,取胎儿鼠的黑质组织,注填进这些大鼠脑的缺损处。4个星期后,大鼠的跑圈运动大大减少,其中有5只减少了70%。9个月后,通过组织荧光显影检查,发现植入的黑质组织,不仅完好地在脑中存活下来,而且还生长和延伸到周围的脑组织中,连任何病理性瘢痕都没有留下。接着,他们又用75只大鼠重复实验,获得了相同结果。对此,研究者十分惊讶:大鼠的免疫系统竟没有排斥掉这块脑中异物,而把它占为己有了。

动物脑移植的实验成功,引起了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人纷纷转向这个课题,短短几年内,已经果实累累。

例如有一只大鼠,因脑垂体不能产生抗利尿激素,患了先天性尿崩症,移植了一块从下丘脑取得的能产生这种激素的脑组织,尿崩症减轻了。更令人振奋的是1982年5月,瑞典卡罗琳斯卡医院首先向人脑做组织移植,迈出了新的一步。病人是一名严重的帕金森氏病的男性患者,他肌肉僵硬,手足震颤,动作缓慢,表情呆板,非常痛苦。科学家们取他一侧肾上腺髓质的三分之二的组织,移植到大脑的尾状核附近。因为,肾上腺细胞能产生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弥补了原脑的缺陷,手术后,患者症状有所减轻。

我国近年来也开展了脑移植的研究工作,例如贵阳医学院从1981年底开始采用脑移植术纠正大鼠的“转圈运动”,已赶上世界新潮流。

今天的科学已能把你的肾脏归我所有,但是,明天的科学一旦把你的大脑移植给我,那时,我还是我吗?

1. 第1段中“占为己有”在文中的意思是。

2. 从第1段中可以看出,动物脑移植的最大障碍是。

3. 第4段“赶上世界新潮流”中为什么用“赶上”,能否换成“超过”或“领先”?请在文中找出事实依据。

4. 本文在说明动物脑移植时主要运用了和两种说明方法。

5. 从全文看,动物脑移植的植入物来源,目前可以从其他同种动物的胎儿脑、、

三个方面入手,其中取自的植入物进行人类的脑移植遭到非议,患者只能自己救自己了。

(二)

酶能够溶解细菌,是本世纪的一个重大发现。而将酶应用于抗菌消毒领域,并证明它比抗生素更好地担负起对付细菌感染的重任,则是一个划时代的成果。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抗生素未被发现之前,细菌感染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物等相继问世后,人类平均寿命延长了几十年。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的严峻问题:耐药菌出现了。这使得抗生素的剂量越用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据美国媒体报道,因耐药菌感染,仅延长住院时间和必须使用昂贵的新型抗生素两项,每年就要增加300亿美元的开支。不仅如此,抗生素引起的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也令人吃惊和遗憾。据《健康报》报道,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有19.2万人,住院的有250万人。有人担忧,这样下去我们的后代会不会遭遇一个瘟疫横行却无药可治的悲惨世界。

奇迹就在此时出现,有人在葡萄球菌之中发现了溶菌酶。试验表明,它能有效杀灭革兰氏阳性菌,尤其对世界医学界极为棘手的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显著。随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展开了对它

的研究。1987年,我国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通过基因克隆方法从安全菌中获得了溶葡萄球酶(也称FE,意即复旦酶)。之后,复旦酶及FE复合酶制剂被认定为划时代的高科技成果。在原国家教委支持下,由全国174所名牌大学组成的、以开发高科技产品为宗旨的中国高科集团实施了其生产权和销售权的独家转让,并组建了全资子公司——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专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

几年的开发应用实践证明,FE及其复合酶制剂确是非常优良的抗菌剂。它的杀菌机理非常独特,不是简单地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一层屏障,而是通过直接裂解菌体细胞壁,彻底杀死细菌,因而不易产生耐药性。作为本质为蛋白质、能随人体新陈代谢而排泄的纯生物制剂,它还具有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它使得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的两大难题迎刃而解。以其为原料,上海高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相继开发出用于防止烧伤、外科手术后耐药菌感染的FE复合酶消毒剂,可广泛用于手术、器械、餐具、水果等消毒的FE复合酶消毒剂(Ⅱ),用于治疗咽喉炎、口腔溃疡、牙龈炎等的口腔喷雾剂,其中FE复合酶消毒剂成为目前惟一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说明顺序是。

2. 第2段说明的内容是,说明方法是。

3. 第3段中加点字“其”指代是内容是。

4. 第4段最后一句加点词“惟一”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5. 根据文章内容,说明用FE复合酶杀菌为什么不易产生耐药性?

6. FE复合酶的研制成功有什么重大意义?

(三)多功能的生物标

用计算机代替人类的思维与行为一直是计算机研究人员梦寐以求的理想。

就电视的后代来说,未来的主要业务是存储和转发数百万台远距离计算机的数字数据。这些机器将能调出或发送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影片或文件、新闻和剪报、课程和目录。这与目前以扩大频道来获取信息的思维方式完全是两回事。①在无需频道的世界里,观众想要什么,就可以下达指令调来所需,每一个终端都拥有今天的广播电视台所拥有的通讯功能,又不受制于任何一家。

据报道,用手势、眼神,甚至思维形式取代键盘和鼠标器,不久将成为与计算机交互作用的标准方法。目前有一种叫“生物标”的生物控制器,已由美国设计完成。给这种生物标设计程序,它便能识别与特定的肌肉运动或思维形式相应的信号,并将信号译成指令传输给计算机。

把小传感器系在头上,即可接收眼睛每次运动时肌肉所产生的微型电信号,随即把信息反馈给生物控制器,这时便可由用户的凝视来驱动光标,你的眼睛注视屏幕的什么地方,光标就移到什么地方。这种不用手的光标控制系统,为肢体残疾、眼睛尚好的人操作机器提供

了极大的方便,并可使医生在施行内窥镜外科手术时,用眼睛指导微型照相机动作。战斗机飞行员作战时,只要看一下敌机,就能指导导弹准确地袭击目标。

生物控制器按照编制的程序,通过系在臂上的传感器传递的肌肉运动信号,可识别特定的手势,从而实现控制恶劣环境中的遥控机械臂及操纵虚拟现实中的物体。研究人员预言,几年后,也许有可能通过神经系统直接与计算机交互作用,那时,人机之间的通信将会比使用开关、键盘或鼠标器迅速得多。

由澳大利亚研制的人工视网膜晶片,已首次应用于机器人的电子臂。这种视网膜晶片的许多功能酷似昆虫的视觉,可像蜜蜂一样看清周围的事物,并示意机器人在万分之一秒内作出反应。避开任何走近的物体,②比现行使用的以人眼模式为基础的镜片及需要用高效能电脑去分析每一个形象才能使机器人活动的视觉系统快得多。其安装费用也只有现有电脑视觉系统的1/10。这种新型的人工视网膜晶片,自从1994年起进入市场,被广泛地应用于机器人的视觉系统。

1. 下面是划线句①分解成的4句话,不合原意的一句是()

A. 观众只需下达指令调来所需信息而不受任何频道的限制。

B. 无需频道的电视由观众用指令获得信息。

C. 无需频道的电视每台都拥有今天的广播电视台所拥有的通讯功能。

D. 无频道电视的信息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2.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总特征是什么?

3. 由澳大利亚研制的人工视网膜晶片,其优点是:

(1)

(2)

(3)

4. 划线句②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 本文的3—5段能不能划分在同一个层次里,为什么?

(四)假如没有灰尘

①灰尘是人人讨厌的东西,它有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然而你可曾想到,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尖。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境地呢?

②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

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灰尘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和岩石。它们经过风化作用后,分裂成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和其他有机物颗粒一起在空中飘浮。它们在吸收太阳部分光线的同时向四周反射光线,如同无数个点光源。阳光经过灰尘的反射,

强度大大削弱,因而变得柔和。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晴。

③有趣的是,尘粒还有个“怪脾气”,容易反射光波较短的紫、蓝、青三色光,而“喜欢”

吸收光波较长的其他色光。由于下层大气中的灰尘含量较高,我们在地面上看到天空才是蔚蓝色的。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

④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依附在灰尘上,才能凝结成小水滴。这

样,当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分散的水汽便依附着灰尘而形成稳定的水滴,可以在空中长时间地飘浮。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严重的是,天空不可能有云雾,也不可能形成雨、雪来调节气候,从地面上蒸发到上空的水也就不可能再回到地面上来。假如地球上的水越来越少,最后于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由于这些小水滴对太阳光的折射作用,才会有晚霞朝晖、闲云迷雾、彩虹日晕等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大自然将多么单调啊!

⑤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即使是一些被人们看成是“废物“的

东西,往往也有其不容忽视的存在价值。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1.对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的中心意思是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

B.“灰尘大多具有吸湿性能“一句中的”大多“可以省略,因为省略后句子意思没有改变。

C.第⑤段文字和说明“假如没有灰尘”有直接关系,不可以删掉。

D.第④段的说明顺序是由主到次。

2.阅读②-④段,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三段主要介绍的是灰尘的特点。

B.这三段各用一句话回答了关于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人们将面临怎样境地的设问。

C.作者安排②-④段的顺序时,考虑到了人们接受的难易。

D.第④段最后写灰尘对阳光的折射而产生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色,使说明顺序有点乱。这两句话放在前段。

(五)固执的生物钟(节选)

①人类早就发现,许多生物有着极强的“时间观念”。例如南美洲有一种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叫上一阵,误差只有15秒;非洲丛林中还有一种小虫,每过一个小时就改变一种颜色,因此许多当地人把它们捉回去当“虫表”。不仅动物有这种本事,许多植物也能准确报时。例如南非有一种大叶树,它的树叶每隔2小时就要翻动一次。因此许多古代的学者或哲人推断说,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

②20世纪初,德国医生菲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斯瓦波达通

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人体存在着一个以23天为一周期的体力波动循环和以28天为一周期的情绪波动循环。20多年后,奥地利的泰尔其尔教授在研究了数百名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后发现,人的智力周期为33天。此后,科学家又发现人在一天之中也存在着器官敏感程度、体温、血压等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并把它称为“生物节律”。20世纪中叶,有的科学家开始把这种生物节律比作钟表,“生物钟”概念被正式提了出来。

③由于生物钟与日光照射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人们最初认为生物钟与大脑和视神经有关,并推测它的位置在下丘脑前端,视交叉上核内。它由一簇神经细胞组成,与视网膜神经相连。但是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钟遍布于全身的神经网络。例如雄性动物睾丸里就有明显的周期基因。另外一个实验还发现人的膝后也有“生物钟”,如果用强光照射膝盖后方部位,就能影响人体的作息规律。日本神户大学的冈村均教授通过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也发现,哺乳动物的皮肤组织里存在着大量生物钟基因。他还把位于大脑中的生物钟称为“母钟”,把皮肤等组织细胞里的生物钟称为“子钟”,两者互相连动,工作机制也完全一样。

④一般来说,每天6时—7时、10时—11时、18时—21时是三个适合学习的时间段,这些时间段里脑细胞活力强,记忆中枢敏感,是学习的黄金时间。6时—9时还是进行日光浴的最佳时间,这时的阳光以温暖柔和的红外线为主,最有利于美容。保健专家还提醒我们,子夜零时至1时人体内释放的生长激素最多,新陈代谢快,

皮肤细胞的增殖速度是醒时的8倍多,所以这段时间也被称为“美容睡眠期”,喜欢熬夜的人可要小心了。从运动角度看,16时—18时是理想时间,这时人的体力和耐力都达到峰值,听觉、视觉等感官也最敏锐,另外,此时日光中有益的紫外线光束增多,是一天中进行日光浴的第二最佳时间段。

1.对文中“生物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纳鸟每隔30分钟就会“叽叽喳喳”叫上一阵。

B.生物钟与日光的照射关系密切,因此它只是与大脑和视神经有关。0

C.人在一天之中的体温、血压等有规律的周期性“生物节律”。D.子夜被称作“美容睡眠期”。

2.根据第②段的内容试着给“生物钟”下定义。(3分)

(六)饮食习惯和癌症

英国剑桥大学最近在一项研究分析了十多个国家的人的饮食习惯和癌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饮食结构与癌症的发病与预防密切相关。总脂肪摄入量过高,特别是动物性脂肪摄入量过高可增加患癌症的危险。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癌症的重要因素。食用淀粉类事物越多,小肠、结肠和直肠癌变的几率越低。比如,以肉类食物为主食的澳大利亚人,结肠癌发病率是以淀粉类食物为主食的中国人的4

倍。

研究发现以肉食为主的人将会摄入过多的脂肪,这一方面能增加热能的摄入量,使人体总热量超过肌体的需要而导致肥胖;另一方面,许多致癌物质都是脂溶性的,存在于脂肪中,即膳食中总脂肪和动物性脂肪摄入量增加会增加致癌的机会。

而所谓淀粉类食物,主要是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如大米、玉米、小麦等,以及根茎类蔬菜,如土豆、山药、薯类等,此外,还包括各种豆类以及香蕉等含淀粉比较多的水果。

研究人员指出,高脂肪引发结肠癌、直肠癌的发病机理为:高脂肪使胆汁分泌增多,而胆汁中初级胆汁酸在肠道厌氧细菌的作用下转变成脱氧胆酸及石胆酸。脱氧胆酸和石胆酸是致癌物质。淀粉类食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抑制肠癌:一是当淀粉进入肠道后,经一系列反应有助于增加粪便,促使结肠排泄,加速致癌代谢物排除体外。二是淀粉在肠内经发酵酶作用,会产生大量的丁酸盐。实验证明,丁酸盐是有效的癌细胞生长抑制剂,它能够直接抑制大肠细菌繁殖,防止大肠内壁可能致癌的细胞产生。

在生活中应该如何选择含淀粉的食物呢?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超市中粗加工未去除谷皮的全谷食物,如谷类面包应是首选。购买谷类面包时应注意识别:如果成分表的第一位就是谷类,说明它的谷类含量的确丰富;如果谷类成分排在其他成分的后面,说明这种食物里谷类成分不多。还有一个方法是:用手拿着面包,如果感觉面包密实紧凑,有明显的麦粒,那么这就是谷类含量丰富的面包。除了

谷类面包以外,用荞麦做成的面条、凉粉、烙饼、蒸饺和米饭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富含B族维生素、E族维生素的五谷杂粮粥,如腊八粥、八宝莲子粥、荷叶粥等则更适合中老年人食用。

人类战胜癌症,最根本的出路在于预防。我们要提高防癌的意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减少“垃圾食品”的食用。总之,脂肪(包括饱和脂肪和不饱和脂肪)摄入总量与癌症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为有效避免癌症的发生,少摄入脂肪是最佳的措施之一。

1.下列对淀粉类食物的相关内容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淀粉在肠内产生大量的防止大肠内壁致癌细胞产生的丁酸盐。

B.面包是淀粉类食物的首选。

C.所谓淀粉类食品,就是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如谷物面包、面条等。

D.坚持大量食用淀粉类食物,能有效控制各种癌症的发生。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是预防癌症的最佳措施之一。

B.在每餐烹调时,加入大量淀粉,就能防止结肠癌的发生。

C.食用有助于增加粪便、能加速结肠排泄的食物,对预防癌症也有一定的作用。

D.以高热量、高脂肪膳食模式为主的西欧和北美地区,结肠癌发病率较高;而在亚洲、非洲等膳食中脂肪摄入量相对较低

的地区,结肠癌发病率较低。

【练习参考答案】

(一)1. 黑质组织在植入脑中存活、生长和延伸到周围的脑组织中。

2. 动物的免疫系统。

3. 不能。因为第1段中提到这项研究在1979年就已经由美国和瑞典科学家合作成功。

4. 举例子、列数字

5. 同一脑的其他组织、同一个体脑以外的组织同种动物的胎儿脑

(二)1. FE复合酶逻辑顺序

2. FE复合酶研制的背景举例子、列数字

3. 复旦酶及FE复合酶制剂

4. 不能。因为“惟一”说明获得卫生部批准的生物型消毒剂只有FE复合酶消毒剂,没有其他,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 它不是简单地在细菌细胞壁上形成一层屏障,而是通过直接裂解菌体细胞壁,彻底杀死细菌,因而不易产生耐药性。

6. 它使得抗生素带来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的两大难题迎刃而解。(三)1. D 2. 生物标多功能

3. (1)准确看清周围事物

(2)特快地指示机器人作出反应

(3)安装费用较低

4. 作比较突出其能特快地指示机器人作出反应的优异功能。

5. 能。因为这一层次都在介绍“生物标”的有关问题,从“生物标”的设计完成、工作原理到它的各种优异功能。

(四)1.(3分)(B项,“大多”不能省略,因为“大多”准确地表现了有这种性能的灰尘的数量。

2.(3分)(C项。2、3两段先讲阳光蓝天,因为它们离人们生活近,容易想象,易于接受。第4段说明的是没有灰尘,地球的水会最终干涸,使生物不能生存的道理,离人较远,不容易想象。A项,这三段都是从灰尘的特点说起的,而主要介绍的却是灰尘对人类的作用。B项,读文不能光看每段段末的一句话。第4段中还讲了没有灰尘最终生物就不能生存的问题。D项,顺序并不乱。因为此处说的不是灰尘反射阳光的问题,而是“小水滴”对阳光的折射作用。因此放在此段是合适的。作者特别用了“此外”两字,以示和本段其他内容的区别。)

(五)1.B 2. 人体内存在的体力、情绪、智力和器官敏感程度、体温、血压等有规律的周期变化。(“周期变化”信息点1分,前面6个信息点每个0.5分。)

(六)1.A 2.B

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人称: ①第一人称(我、我们):便于直接表情达意,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③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生活较为自由、灵活。 (3)线索: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某种思想感情,也可以是某句话、某种行动。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时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方法显示,有时文章的题目就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4)详略:突出中心的主要材料详写,次要材料略写。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5)顺序: ①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顺叙容易把事情叙述得有头有尾,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鲜明。 ②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6)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兼有说明、议论和抒情。 (7)人物五种描写方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8)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形象生动;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此外还有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9)语言风格:亲切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朴素自然、生动形象、新颖精美等。(10)常见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 (11)过渡:为了保持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连贯性,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下文既可自然过渡,也可利用词语、句子、段落过渡。 (12)照应:文章后面对前面的内容作必要的回应。照应可以使文章前后连贯,浑然一体。 (13)描写: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 ①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的直接刻画,以便具体、形象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周围事物间接地表现人物,比如用写景烘托人物性格;借助他人的反映来表现所刻画的人物;用其他人物对比衬托出主要的描写对象。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主题而进行地描写。说明文知识总结 1、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l)按时间顺序作说明,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说明文往往采用这种顺序。 (2)按空间顺序作说明,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大都采用这种顺序。 (3)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或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整体到部分等进行说明。说明事理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引资料等。 (l)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2)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3)举例子。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这样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精确、更具体。 (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7)画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 (8)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引资料说明,会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2.(2011·浙江宁波市)“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内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根据《百科知识》等有关资料综合编写而成) 11.从文章内容看,“浅层地温能”有哪几方面的优点?请简要列举。(3分) 1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浅层地温能的主要来源是太阳辐射。 B.地球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1.7亿倍。 C.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 D.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的能量。 13.文中第④段介绍“热泵”时为什么要从“水泵”说起?(2分)

2021年新人教版中考说明文、议论文语段阅读题及答案

中考说明文、议论文语段阅读 说说低碳生活 ①近日,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在江西南昌落下帷幕,大会向世界发出了值得关注的“中国碳信号”。其实,在此之前,低碳生活已经悄然走到我们身边,如今,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 ②所谓“低碳”,指的是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一种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活方式。 ③那么,如何“低碳”地享受生活呢? ④要过上“低碳生活”首先要摆脱自己的“电动依赖症”。因为电动电器会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消耗大量高含碳原材料以及石油,交相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此外,室内设计应以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减少使用风扇、空调及电灯的几率。 ⑤其次,在交通方面要尽量节省能耗。如果出行到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工具可以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开车出门的朋友,在购物时,要优先考虑使用轨道交通工具。如果迫不得已开车前往,一定要在购物前列好清单,尽可能一次购足。 ⑥对于一些不想挤公交、地铁的开车族来说,要牢记以下几点:避免冷车启动、减少怠速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挡位、避免低挡跑高速、用粘度最低的润滑油、定期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轮胎气压要适当。另外,在购车时,要尽量选择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 ⑦再次,要低耗办公。要尽量多用电子邮件、MSN、QQ等通讯工具,减少打印机和传真机的使用。在午休和下班后要关闭电脑,离开办公桌时,要把电脑调至“睡眠”状态。笔记本电脑在不使用时要把电池完全放电,尽量不使用外接设备,关闭暂不使用的设备和接口。 ⑧办公室内要多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如吊兰、非洲菊等。它们可吸收办公室内的甲醛,也能分解复印机、打印机排出的苯,并能够咽下尼古丁。办公中的废纸可以集中重复利用或回收循环再用。 ⑨最后,“低碳”还跟饮食息息相关。我们每吃一公斤牛肉所排放的二氧化破量约36千克,这其中包括屠宰、加工、运输等过程中众多的能源。相比之下,吃蔬果消耗的能源则要少得多。而我们日常所喝的碳酸饮料和果汁,从工厂处理、灌装、运输到销售,已经耗费了很多不必要的能源,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有些容器甚至是不可降解的,所以很容易造成污染。 ⑩今年“世界地球日”的宣传主题特别把“倡导低碳生活”作为重要内容。让我们自觉行动起来,珍惜地球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存家园吧! 1、第①段从“首届世界低碳与生态经济大会暨技术博览会”说起,有什么作用?(2分) 2、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低碳生活的?(2分) 3、第⑥段为什么要提到划线句,有什么目的?(2分)

高考英语作文各种类型模板

高考英语作文(完美万能结构)必得高分 对比观点题型 述两个对立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1.有一些人认为... 2.另一些人认为... 3.我的看法... The topic of ①-----------------(主题)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recently. There are two sides of opinions about it. Some people say A is their favorite. They hold their view for the reason of ②-----------------(支持A的理由一)What is more, ③-------------理由二). Moreover, ④---------------(理由三). While others think that B is a better choice in the following three reasons. Firstly,-----------------(支持B的理由一). Secondly (besides),⑥------------------(理由二). Thirdly (finally),⑦------------------(理由三). From my point of view, I think ⑧----------------(我的观点). The reason is that ⑨--------------------(原因). As a matter of fact, there are some other reasons to explain my choice. For me, the former is surely a wise choice . (2)给出一个观点,要求考生反对这一观点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①----------------(观点一). For example, they think ②-----------------(举例说明).And it will bring them ③-----------------(为他们带来的好处). In my opinion, I never think this reason can be the point. For one thing,④-------------(我不同意该看法的理由一). For another thing, ⑤-----------------(反对的理由之二). Form all what I have said, I agree to the thought that ⑥------------------(我对文章所讨论主题的看法). 阐述主题题型 要求从一句话或一个主题出发,按照提纲的要求进行论述. 1.阐述名言或主题所蕴涵的意义. 2.分析并举例使其更充实. The good old proverb ----------------(名言或谚语)reminds us that ----------------(释义). Indeed, we can learn many things form it. First of all,-----------------(理由一). For example, -------------------(举例说明). Secondly,----------------(理由二). Another case is that ---------------(举例说明). Furthermore , ------------------(理由三). In my opinion, ----------------(我的观点). In short, whatever you do, please remember the say------A. If you understand it and apply it to your study or work, you”ll necessarily benefit a lot from it. 解决方法题型 要求考生列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1.问题现状 2.怎样解决(解决方案的优缺点) In recent days, we have to face I problem-----A, which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First, ------------(说明A的现状).Second, ---------------(举例进一步说明现状) Confronted with A, we should take a series of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pe with the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答题格式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答 题格式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记叙文 (总述)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公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公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公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注: ①写人为主——公式: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②记事为主——公式:记叙了……(批评了)歌颂了……表现了…… ③写景状物——公式: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抒发了…… ④游记——公式:描写了……表达了……的感情 ⑤议论——公式:文章论述了……阐明了…… (1)文首——公式: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公式: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公式: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①比喻——公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了……,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

②拟人——公式:……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赋予人的情感与性格来写,十分形象,生动(或栩栩如生,逼真),表现了作者对……的感情。 ③夸张——公式:……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联想奇特,富于形象感。 ④反问——公式:……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用反问的句式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更强烈,表达的思想也更突出(或强烈)。 ⑤排比——公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情景,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节奏明快,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⑥对偶——公式:……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抒发了作者对……的感情,节奏明快,富于美感。 (1)找出文段开头、中间或末尾的环境描写语句。 (2)明确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 ②渲染环境气氛; ③烘托人物心情; ④烘托人物形象; 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公式:①……的景物描写,写出了……的景色(或环境),烘托了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②……的景物描写,结合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③……的景物描写,反映了……的情景,为全文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注:

说明文议论文解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2、说明文的语言: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总到分,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整体到局部,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现象到本质,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浅入深,个别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2018年1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7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鳍尺寸小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眼睛及尾鳍尺寸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年第4期,有删改)(1)为什么说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 (2)指出下面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①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鰭的尺寸。________ ②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46%,尾鲭尺寸小40%。________

高考英语作文说明文常用高级句型

高考英语作文说明文常用高级句型 导读:本文高考英语作文说明文常用高级句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简要说明图表内容的句型: 从图表可以看出 The table/chart shows that …… As can be seen from the chart…… From the table/chart/forms we can see… The table tells us that…… 2表示变化/比较的句型: There was a great / slight increase/rise in …… There has been a sudden /slow/rapid fall/ drop in…… It is 20% lower /higher than…… The number/rate has nearly doubled, as against that of last year. The number is … times as much as that of…… It increases/rises/decreases/reduces by ……times/ ……percent/ 2/3. 3说明原因的句型:

The reason for ……is that…… One may think of the change as a result of…… The change in…… largely results from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several causes for this significant growth in …… First…… This brings out the important fact that…… 4 结尾句型: In summary, it is important…. From what has been discussed above, we may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Obviously, if we want to…., it is necessary …. There is no doubt that attention must be paid……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的定义和分类】 1、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功能和特征,或阐明 事理,目的都在于给人以知识。 2、从说明对象的角度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分为平实的说 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说明文知识点梳理】 1、说明对象: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及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 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方法:判断说明对象时一看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2、说明语言: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词语、句子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三类 A、准确严密。主要是对修饰、限制词语的体会。如“大约”“几乎”“之一”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词语的意思;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删除后对句意的影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B、生动形象。主要是通过运用修辞表现出来。分析时可运用以下句式:运用……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C、准确把握说明文中的关键词句,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关键词句主要包括中心句、过渡句、指示代词(这、那)等。 『具体题型』 类型一: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高考英语作文满分技巧-说明文

写作指导(7) 说明文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从而给读者提供知识的一种文体。 2.在高考书面表达中,其主要命题形式为图表式作文,有时也以图画式和提纲式作文来呈现写作材料。 3.它要求语言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说明过程讲究层次性和条理性。 4.这种文体通常用第三人称,时态以一般现在时为主。 根据以下图画,写一篇英语短文,描述今昔通讯方式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注意:1.词数:100左右; 2.参考词汇:通讯communicate (with sb.)vi.,communication n.;互联网the Internet n.。 案例分析⊙ 从材料的呈现方式(两幅图对比)及材料所提出的要求“描述变化及影响”可知,本文应该用说明文体来写作。时态的把握是本文的一大难点,一般情况下,说明文应用一般现在时,但本文描述的是今昔通讯方式的变化,所以在描写过去通讯方式的时候要用一般过去时,例如:In the past,people kept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mainly by writing letters or using the public telephone及 It used__to__take several days to hear from each other.在描写过去发生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时,谓语动词要用现在完成时,例如本文的起始句可用“Great changes have__taken__place in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in people’s life in recent years”及讲述影响的过渡句“With these changes,people’s pace of life has__been__quickened__and people’s work has__been__made more efficient ”。相对来说,本文用第三人称容易把握。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in people’s life in recent years. In the past,people kept in touch with each other mainly by writing letters or using the public telephone.But now almost everyone has his own mobile phone.People can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lmost at any place and at any time.What’s more,people have easy access to the Internet,which enables them to send and receive emails whenever they like.With these changes,people’s pace of life has been quickened and people’s work has been made more efficient.It used to take several days to hear from each other,but now it takes only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

二)说明文 ②保护地球的天然“防线”(17分)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的星球。它有着一道道的“防线”。尽管这些“防线”是天然的,但都像人为安排的一样()。靠着这些铜墙铁壁般的天然(),地球才能抵御各种各样的天外袭击,()着地球上的生命。 在地球的重重“防线”中,人类直接感受到的就是大气层了,大气层像外壳一样,紧紧包 裹着地球。大气层可以分为几个壳层。 从地面到10余千米的低空为对流层。对流层厚度尚不及整个大天气层厚度的1/10,但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其质量却占了大气层的3/4。对流层之上为平流层,它的顶界在50-55千米的高空。再上为中间层,顶界为80-85千米。然后是热成层,顶界高达500-600千米。最高的一层称外层,顶界不甚分明,约在800千米以上。外层空气极其稀薄,粒子间碰撞 的机会很少,并且地球对它的引力很小,所以大气质点不断向星际空间扩散。因此,外层有一个形象的别名——逃逸层。 在形形色色的天外来袭中,能够看得见的就是流星了。A宇宙高速射入大气层天体碎粒微小。流星并不少见,但极少给人类造成危害。这应当归功于大气层。当进入120千米至80千米的高空时,B①化为灼热的气体②与稠密的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③从 而燃烧升华④偶有烧不尽的残骸降入地面成为陨石。 太阳射向地面的紫外线是否会对地球的生命构成威胁呢?不会。原来大气层里有一个 臭氧层,它含有大量臭氧。臭氧层底具有大量吸收紫外线的本领。由于它的吸收,太阳射向 地面的紫外线的本领。由于它的吸收,太阳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决不会因为过量而危险地球的 生命,而是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正好满足人类和动植物的需要。 地球深处的地核中存在着熔融状态的金属。这些铁水般的物质不断运动,其间有复杂 的电流在流动,众所周知,带电导体周围会产生磁场。在距离地面150千米以上的空间区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

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 【中考说明文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 1 、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文章主要信息的筛选概括; 2、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3.对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与把握; 4.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析与分析; 5.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及对说明语言的品味; 6.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或经验进行联想、想象; 7.对文章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与评价 8.对文本与链接材料进行综合理解。 ——近年来中考说明文的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 【说明文基础知识】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按照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如《中国石拱桥》; 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地,如《统筹方法》等。 2、以其介绍的客观规律及其知识体系的不同: 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3、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的不同: 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也可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

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 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例如《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以逻辑顺序说明事物的。又如:《向沙漠进军》一文,讲了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方法,人类向沙漠进军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说明,运用了逻辑顺序。《苏州园林》运用了整体到部分的说明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一)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二)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三)并列式。例如,《苏州园林》一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 五、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要求: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引资料(8种) (1)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作用: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作用: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作用: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增强文章的趣味性。。(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作用: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6)分类别:就是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作用: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说明文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2013·达州市)二.科技说明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咖啡因对人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咖啡因大概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的中枢神经兴奋剂了。它存在于多种植物、食物(咖啡、茶、巧克力、可可、可乐等)以及非处方的精神类药物中。通常,人们认为咖啡因是一种营养型的机能增进剂,但实际上它并不具有营养价值。咖啡因摄入后会迅速被吸收,1~2小时后在体内达到最高浓度。体内绝大多数组织都能吸收咖啡因,因此它可以潜在地影响体内各个系统。未被吸收的咖啡因在肝脏被降解,随尿液排出体外。 在运动方面,有学者认为咖啡因能增强机体耐久型运动的机能。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咖啡因能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进而促进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自由脂肪酸的释放;参与运动的肌肉在运动初期会优先动用这些脂肪酸,降低身体对肌肉中碳水化合物(肌糖元)的需求,节约出来的肌糖元为后续的运动提供能量,因此可延迟疲劳的发生。最近的实验室研究显示,在运动开始前1小时摄入3~9毫克/千克体重的咖啡因,能显著提高受试者在耐久型运动如长跑和长距离自行车运动中的表现。咖啡因如何增强机体耐久性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运动早期肌糖元的节省发生在咖啡因摄入之后,但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实这是咖啡因增加骨骼肌中自由脂肪酸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咖啡因能增强机体在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表现。持续约5分钟耗氧量为最大耗氧量90%~100%的运动强度下,机体需要从有氧反应和无氧反应两个来源同时获取能量。这种情况下,咖啡因对运动机能的提升,可能是由于咖啡因直接促进肌肉中无氧反应的能量供给和肌肉收缩,也可能是由于咖啡因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组分对努力尝试程度的感知。 总之,运动开始前摄入咖啡因,能增强在长时间耐力型运动以及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身体机能。不过这个结果来自在实验室内对专业运动员以及训练有素的业余选手开展的研究,还有待于真正来自运动场的研究确证。 (选自《科学世界》2013年第6期张丽娜) 6.下列有关咖啡因作用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一些研究发现,在运动开始前摄入适量的咖啡因,能增强人在长时间耐力型运动以及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身体机能。 B.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咖啡因能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进而促进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自由脂肪酸的释放。 C.大量实验充分证明,运动早期肌糖元的节省发生在咖啡因摄入后,这是咖啡因增加骨骼肌中脂肪酸的直接结果。 D.通常,人们认为咖啡因是一种营养型的机能增进剂,其本身并不具有营养价值。

小说 议论文 说明文 散文 阅读技巧

小说阅读技巧 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二、小说的三要素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 三、小说中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四、小说的人物形象 1、人物描写的方法:⑴正面描写: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面对这些题型,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五、小说的环境描写: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的特点手法作用等。 1、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感情,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主题。④渲染气氛。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社会环境(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六、小说的情节(细节)结构 (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盾发生、展开、发展的过程)。 1、情节的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起到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3、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答题思路:按顺序归纳情节,然后指出性格) 5、看情节的发展如何表现主题.(答题思路:先归纳情节,后点出主题) 七、小说的开头和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小说常用的结局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2020高考英语作文写作模板:说明原因型说明文模板

2020高考英语作文写作模板:说明原因型说明文模板2020高考英语作文写作模板篇二 记叙文模板 One day, ________, ________.(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When I was ________, something strange happened ________.(事情发生的过程)Finally, ________.(结果) I’ll never forget ________(感受) 2020高考英语作文写作模板篇三 口头通知模板 Ladies and gentlemen,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 I have an announcement to make.(称呼语及开场白). (正文部分,说明具体通知事项) All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attend it. Please take your notebooks and make notes./Please listen carefully and we’ll have a discussion in groups. Make sure you’ll come on time and don’t be late.(说明通知对象和注意事项) Please come and join in it./Everybody is welcome to attend it./I hope you’ll have a nice time here.(重申希望大家参加之情) That’s all. Thank you.(结束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