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义学中的编辑概念概要资料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见,唐代“编辑”与“编集”也是通用的。至 今,在日本“编辑”一词,用的还是“编集”这 两个汉字。
• 唐玄宗时,颜真卿的伯父颜元孙在《干禄字书序》 中说:“若总据《说文》,使下笔多碍,当去泰去 甚,使轻重合宜,不揆庸虚,久思编辑。”颜元孙 针对《说文》的缺陷,考虑按照自己设想的体例和 要求,在《说文》的基础上,删去那些过于侈泰的 材料,调整编排,使轻重和谐,更适合应用的新字 书。
• 这里的“编辑”,不同于李琰之修撰国史的编辑活 动,不同于刘苞为藏书阅读的编辑活动,也不同于 唐高宗为察民情而广泛要求收集材料的编辑活动, 而是在鉴审文化积累的已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实践, 主动创造新的文化结构的活动。发凡推陈,起例出 新,使已有的文化元素再组重构,成为新的文化媒 体。这样的编辑活动,在文化生产中已超越简单的 收集和排次,而近乎“编撰”或“编著”了。
• 唐代,还经常使用“编集”一词。因为在当时, 大量诗文被编为总集、选集,如《杜工部集》、 《李翰林集》、《樊川文集》等,个人“编集” 传播之风盛行。
• 据《白氏长庆集后序》云:为了“藏于家、传于 后”,“寻前好,结后缘”,白居易先后多次 “编集”自己的诗集,加上他去世后的元白合集, 唐时就有九种本子。“编集”一词可能是随着 《白氏长庆集》传播至“日本、暹罗诸国及两京 人家”的。
• 所谓“旧书”本是“圣人著之简策,传以告后进”的 (《管子·宙合》)。只因藏书不易,“史策有阙文, 时月有失次”(刘知几:《史通·惑经》),不得不 经常进行编辑、修复凡例,正其错简。这个工作量对 古代读书人来说是很大的。“筐箧盈满”,非虚言也。 今人有将纸书的这种编辑劳作,谑称谓“剪刀加浆 糊”,讥之谓“修书匠”,殊不知编修辑佚之难也。
– 《魏书·李琰之传》讲到李琰之“修撰国史……前后再居 史职,无所编辑”。“编辑”一词大概最早见于此书。
• 《魏书》是北齐中书令兼著作郎魏收奉诏于天保二至五年 (551~554)编撰的北魏史。李琰之是北魏末期大臣,多次 出任修撰国史的官职,“经史百家无所不览”,可惜没有编出 什么传世之作。很显然,这里的“编辑”是指修撰,“无所编 辑”也就是无所修撰。
• 我们列举上述四种含义的“编辑”,是想说明: 在我国历史上并没有把编辑概念局限在一个狭隘 的范围内。人类社会的文化大厦,正是由发展着 的编辑实践活动缔构而成的。
• 据林穗芳先生研究,欧洲大多数语言表示“编辑” 概念的用语源自拉丁语的redigeve及其过去分词 redactus。
– 例如法语reaiger及英语redact均见于15世纪,比汉语 “编辑”一词的产生大约晚八九百年。其词义演变过 程为:带回(bLeabharlann Baiduing back)——删削或归结(reduce to a certain state)——整理(arrange in order)——编辑(edit)。
——见《书籍编辑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第65—66页
• 唐代李延寿在《南史·刘苞传》中说:刘苞“少好学, 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 满。”
• 这段文字告诉我们,刘苞是根据自己藏书、读书的需 要,对家中旧书籍、残破蠹蚀、序例失损者亲自进行 修补整理。虽然不是“发凡起例”率先编创,但拾遗 补缺,使之序例清晰,便于阅读,也是一种编辑功 德。
• 《说文解字》及段注对于“编”和“辑”的解释, 意义非常丰富:
– (1)人们的编辑活动有收集、连接、系统之义; – (2)缔结材料使之达到中和统一的效果,即构成一个
文化知识体系; – (3)对材料加工,变无序为有序,形成有条理有秩序
的文化载体; – (4)使内含知识讯息的简册能够用车船运载传播而不
散乱; – (5)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次第编排书籍。用现代语
言概括表述,编辑是一种对文化载体进行收集整理, 使之次第有序、条理和谐,以便于传播和贮存的活动。
• 林穗芳先生考证,“编”与“辑”的连用,先是 写作“编辑”。“辑”古通“缉”。
– 从南北朝到清代,“编辑”常写作“编缉”。民国以 后才逐渐固定为“编辑”。
– 汉语和西方语言的“编辑”虽然不同源,但在词义演 变过程中获得了共同的意义——整理。这不是巧合, 而是编辑实践规律的一种反映。
——见《书籍编辑学概论》。辽宁教育出版 社,1996年版,第67页。
• 因为从事任何编辑活动都必须收集材料,把它们 加以分类、取舍、归纳、整理、使之有序化、有 意义、有价值并适合于传播和贮存。
• 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颁行新令制》说到, “然以万机事广,恐听览之或遗,四海务勤,虑 编辑之多缺。”
• 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编辑”一词的古“辑” 含义:“敛”与“和”。从全面了解各种讯息的 愿望出发,唐高宗追求的是广泛听览民情,对反 映国事民情的各种材料要求多多地编辑呈送。这 里的“编辑”含义,远远超出当时出版范围,甚 至超出书籍文化范畴,而有收集综合全部社会讯 息的意味。
一语义学中的编辑概念概要
• 汉语“编辑”是个多义词,既可作为动词指编辑 活动,也可作为名词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们—— 编辑人员。
• 作为编辑学研究对象的“编辑”,当是动词性名 词“编辑活动”,指由编辑群体全员参加的各种 不同方式的整个编辑活动。
• 古汉语中的“编辑”属于单音合成词。甲骨文中 已有“编”字,义谓用绳子编系版片,造成册典。 “编”和“辑”语义相连而接近。
–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载:“编,次简也;从系,扁 声。”段玉裁注:“以丝次第竹简而排列之曰编。” 可见,“编”就是排列竹简,变无序为有序的活动。
– “辑”,《说文解字》为:“辑,车舆也。”段玉裁 注:“舆之中无所不居,无所不载,因引申为敛 义。……又为和义。”这就是说,“辑”的本义指车 舆;因为车舆可以用来贮积、负载、运输众多物体, 越高山、行长路,又引申为聚敛、集合并使之中和、 协调,易于运行。
• 通过对语义学中的编辑概念的叙述,我们可以得 到如下几点认识:
– (1)人类编辑活动有悠久的历史;
– (2)收集材料、审选整理,用于社会文化的积累和传 播,是编辑活动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