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一谈学习政治对人生的意义

谈一谈学习政治对人生的意义

谈一谈学习政治对人生的意义
谈一谈学习政治对人生的意义

谈一谈学习政治对人生的意义

我记得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有些青年人追求时尚,不谈政治,实际上就是只关心自己的事情。社会就像一个巨大的滚动着的车,总有人在里面自顾自地行乐。所幸的是,总有人探出头来看看这辆车究竟跑在哪里。”在此,我无意也不能成为那探出头来的人。但是我可以在这里谈一谈我对政治的理解,以及他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

我们在历史课上或课外书里经常被伟人们的事迹所震撼。不论是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还是,毛主席的“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壮志。抑或是巴顿将军“我不想享乐,只想成功。我宁愿辛勤工作一百年去赢得一场战争,也不愿碌碌无为地活一千年”的奋斗目标。这些人成功,都是因为树立了一个伟大的理想并为之而不懈努力。而这理想的树立,又和他们对政治的理解是分不开的。陈胜吴广,虽然是一介农夫,但是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底层老百姓生活的艰辛,于是他们的心中种下了反抗保证的信念。并在以后的起义中结出了果实。毛主席在青年时代,研读二十四史,对我国历史上的政治有了很详细的了解,而且也读过马克思的著作,并且结合当时的环境,树立了为穷苦百姓打天下的理想,换了人间。巴顿将军,则是站在星条旗下,挥动着手中的皮鞭,无情的抽打着第三帝国高傲的身躯,实践者他儿时为国尽忠的抱负。无一例外的,他们理想的树立是与他们对当时社会政治情况的观察与理解是分不开的。对我们青少年来说,更是如此。青年人一腔热血更当在前同学少年之时,

观察社会,了解政治。用兼济天下的信念灯塔,来指引我们的学习事业。用济世为民的信仰之光,为我们注入能量与活力。

世界上,尤其是在我们中国,不少人认为政治是不切实际的空中楼阁,甚至认为政治是一些人玩弄手段,欺骗人民的把戏。在老舍的文章《茶馆里》,就提到裕泰茶馆中挂着莫谈国事四个字。姑且认为,这些人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做出的明哲保身的避谈政治之举,而非麻木不仁。但是,我也对她们的这种做法颇有微词。在这里引出了我的又一个观点,政治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

责任重于泰山,可见责任感之重要。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他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在所有的责任感中,又以对国家的责任感最为崇高。顾炎武提出过: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美国总统肯尼迪也说过:“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问一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无论古今还是中外,无数仁人志士揭示了责任与政治的关系。正是因为他们对政治的研习,对前途命运的认识,从而肩负起了对民族对国家的使命。因此,他们获得了人们的尊重,获得了有意义的人生,对国家民族做出了贡献。我们青年更应以此为榜样,这样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其次,政治帮助我们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政治里所包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都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原则。无数的先

烈与英雄,用壮烈的行动实践着他们的高尚情操。也影响着后人对自身品德修养的提高。使我们深深地被先烈志士的精神所影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如何死,更是因为他们如何活。当然在和平时期,不需要我们付出血的代价,但是具有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高尚情操,会使我们心灵得到清洗,自觉作出有益于国家社会他人的事情。

在政治学习中,不仅仅是国计民情,也有这些国计民情后所蕴含的人类社会规律。我们认识了这些规律,会使我们正确的分析与判断社会发展趋势,对我们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无论我们今后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我们对社会的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世界上的许多富豪,无一例外的都是对国家社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而把握住机会,成就了一番事业。

在对这些规律的学习总结中,我们又培养了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这些政治规律与现象的观察中,也培养了我们观察力。在对政治发展形势的分析时,提高了我们判断力。这些能力,无论我们是否从事政治事业,也对我们的学习事业有重要益处。

道家修养之最高境界

道家修养之最高境界 人生最咼之境界,在于人之自我创造,创造之目的,在求完成其人生。循一定之规范,求得自我之正确修养,精进不已,自能达到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夫养生之道,儒、释、道三家虽各有其法门,然共同之目的,不外要人真实本分做人”,教人如何完成其完美人生”为要旨。故三家之学,首重人生修养,亦各有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其中尤以道家之于养生更为精辟,期人人皆能由超凡入圣后,再进而能超圣入神,复进而能超神入化,与化为体,与道合一!将人类导入最高境界。惜乎芸芸众生,什九汨没于凡俗境界与功利境界中,不能解脱超越.良可慨也! 功利境界,亦可称之为凡夫境界。凡沉溺于富贵功名.与物质境界中不能超凡脱俗者,皆凡夫也。能用存养省察正心养性及克己归仁功夫,力自修养以向上者,即可由凡夫而为君子为贤人,上而超凡入圣。修养之道,在能去人欲存天理,去凡心存道心,以超脱凡夫境界(帝王卿相英雄豪杰等事功境界中人,亦皆在凡夫与君子贤人境界中)。人类大都为物尘所蔽,为名利所陷,生于斯,死于斯,代代相传,愈陷愈深,灵明尽丧,几难有人迷途知返,能毅然超脱功利境界者,深可叹也! 进而入于道德境界。主在能解脱功利境界、物质境界之束缚,尽心尽性、立德养气以修道,使气质变化,超世独立,动心起念,不堕凡俗观念中,保其本性灵根(即圣人种子),全其天真,即是圣人。

人皆有圣性,返朴还真,以存其本来赤子之心与圣性,扩而充之,上登圣境,即入于圣人境界。圣人境界之极,则天地与我为体,万物与我为一,此亦即天人合一境界(在儒家亦谈天人合一,但无天人合一之修炼法)。至此则可称为天地境界中人。 再进而入于神人境界。此即超道德境界与超圣人境界,丹道派则称之为真人境界。于超凡入圣后,继续自圣人起修,向上迈进一步,而至于超圣入神,以期神化登真。此一段功夫,除变化气质之外,尚须变化心性,其着手处,宜使人心与天心合一,人性与天性同流,全其真我之本心本性之真。在道家不但主张尽人皆可成圣人,且进而力主尽人皆可成神人。盖人人本具神性,存之养之,保之充之,炼之化之,脱其后天,返其先天,人自成神。人与神合,无人无我,无物无相,无念无意,此人神合一境界,亦可称之为超天地境界。在此境界中人。尚须超思想,超知见,超信仰,超是非善恶,超寿夭生死。宗教家之神的境界,如佛陀境界,上帝境界,莫不可归入此一境界中。 最上一乘则为造化境界,亦即超神入化境界。老子所言之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自然境界即指此。道家内观丹派,于超圣入神后,尚有超神入化一步功夫。通过内观丹田由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修至出神境界后.尚须修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功夫,粉碎虚空,与化为徒,亦即上与造物者为徒之谓。至此境界,即能变化形骸, 变化万有,变化天地;无时空,无相对,无绝对,无形相,无分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论文 谈人生价值评价标准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班级:软件102 学号:101012221 姓名:陈宣宣

2011年05月05日 谈人生价值评价标准 摘要: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无论在那里工作,我们都要具备以下基本的三点: 1)健康的身体. 2)良好的人际关系. 3)充分的自信。一、"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 关键词: 人际关系、自信、体魄、信念、理想、社会价值、自我价值 价值观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决定的关于价值的基本观念,是人在对人生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的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点,其核心是关于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的基本观点.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任何价值都是表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意义,人的价值也是如此.不过在社会实践中,人在价值关系中的主体、客体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一个人,一方面是价值主体,他把他人和社会作为自己的价值客体,他是需要的主体,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会的活动及其成果来满足自身的

慎独--人生的最高境界

慎独是一种情操; 慎独是一种修养; 慎独是一种自律; 慎独是一种坦荡。 所谓“慎独”,是指人们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动,而不做任何有违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这是进行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性环节。 慎独在古往今来的名人志士的心目中都占有特别明显地位,而它在当今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人们都喜用慎独作为座右铭,其内涵已广为人知,但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说明。 慎独其实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养的重要手段。在古代的典籍中,人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其实,慎独,关键是一个“独”字。“独”,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郑玄的“闲居”之说;二是朱熹“人所不知而已所独之地”;三是《五行》传文“独立性(个性)”,即“舍体”,内心的意志、意念。笔者倾向于第三种。 慎独应该是一种人生境界。慎独是一种修养,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监督。柳下惠坐怀不乱,曾参守节辞,萧何慎独成大事。东汉杨震的“四知”箴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主,勿以善小而不为”。范仲淹食粥心安,宋人袁采“处世当无愧于心”,李幼廉不为美色金钱所动。元代许衡不食无主之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清代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叶存仁“不畏人知畏己知”,曾国藩的“日课四条”: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其所谓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以上种种, - 1 -

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

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 8 为什么要开展“两学一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开展“两学一做”(即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大意义。 自古以来,规矩就是一种约束,一种准则,就是一种标准,一种尺度,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境界。守纪律、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规矩很重要,不懂规矩、不用规矩、不守规矩,就要出问题,就会栽跟头。十八大以来相继落马的一些省部级高官,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不懂

规矩、不用规矩、不守规矩的反面教材。作为党员,作为干部,要先学会法律,懂政策,懂规矩,做到知晓规矩、认同规矩、遵守规矩、维护规矩。将规章制度入脑入心,严格按党性原则办事,按政策法规办事,按制度程序办事,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做到不越“雷池”,不乱“章法”。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党章党规。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党,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全党队列整齐、步调一致。讲看齐,对党员干部来说,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事关政治方向的大事;不是一般的品行要求,而是党性要求。确保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安排部署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善干方面来讲,就是要坚决反对从主观想象出发,想当然办事。要大力倡导尊重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以富民为先、以利民为要、以安民为本。所以我们必须学系列讲话,知道中央大政方针,知道政策、利用政策,立足实际,造福于民。 作为党员,作为干部,要公道正派,不徇私枉法。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始终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用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件事情,以敬业奉献的精神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要廉洁自律,树立良好的形象。党员干部的的形象严重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党员干部的守法意识和守法自觉是对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权威最强最有力的捍卫。所以我们要做合

生命的意义(教学反思)

生命的意义 ——一节主题班会课的教学反思 猪场乡自新小学:张鹏“叮铃铃,叮铃铃。”上课铃一响,我走进预先布置好的播放室。告诉学生这节班会课的主题——生命的意义,(这几个大字是我预先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写好的)于是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命吗?知道生命有什么意义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有关生命的话题!我先是播放了一段音乐,让学生回答听到了什么?(学生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这是人死了放的哀乐,非常悲伤和低沉。)接着我又问:人为什么要死呢?学生们众说纷纭,各种原因都有,我都一一给予肯定。然后我又问,人既然难免一死,那么人又是怎样来的呢?(生命的起源)我于是又播放了人的生命的来源的录相。(这个碟子科学书里配套得有)学生们都非常认真地观看了这段录相,大体知道了人的生命的来历以及变化过程。等学生回过神来,我又适时地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人死了是什么样子的吗?等学生们自由讨论一会儿后,我又播放了一组死人的图片,(从网上下载和收集的),学生观看后既害怕又惊奇,他们才知道人死后是这样让人恐惧和悲伤。回味之余,我给学生讲了几个小故事,都是有关身边发生的安全且死人的事件,如放假两个小同学因下塘摸鱼溺水而死,汽车翻车死人一案,前几天在某某处汽车撞死人一事,某同学爬楼顶摔伤一案等,这些都是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多数还亲眼目睹,我没有太多的讲解过程,而是与同学们一起分析原因。分析完原因后,我说:同学们,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既是顽强的,又是十分脆弱的。当车轮撵过的瞬间,生命血肉模糊;当波浪翻滚的刹那,生命永存水底;当山石塌来、洪水流过,生命奄奄一息。所以,生命既

是绿色的,也是红色的。(提示黑板上用红绿粉笔写成的“生命”二字)让我们珍惜自己的生命吧,让生命生机勃勃,永远充满绿色,让我们多为祖国和人类的伟大事业做贡献吧。这里我是边读边讲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关生命的意义的那一段话。最后,班会课在《鲜花与微笑》的歌声中欢快结束。 本节班会课开得非常成功,纵观全课,我认为成功的原因有几点: 一是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无论是班会课还是其它什么课,都应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就像这节班会课,我是提前了一个多星期都在收集资料,不管是下载资料、找碟子、还是临近的黑板设计、音响管理和学生的组织等方面,我都提前安排布置好,避免了临场的摸不着头脑或找得这样差那样,也减少了学生的课堂纪律乱,占用有限时间,所以我是首先安排了学生进入播放室。而我们有的班主任教师,对班会的认识不够,上成了“训斥课”或“批斗会”,有的干脆不上,变成了自习、语文或数学课,有的怕上,不知该讲些什么,从哪里讲起,加上有的学校领导不够重视,于是班会就成了可有可无、可上课不上的一节“多余”课了。等待发生了事情,就来训斥学生。俗话说:“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样的训话是毫无作用的。 二是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整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教学光碟,课外书本和学校音响设备等现代教学手段,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让他们切身体会,亲眼目睹;还从叙事与说理上使学生明白,受益匪浅。学生既新奇,又非常积极,兴趣很高。而我们有的教师,上班会课时,只是扛着一张嘴在那里吼几句,最多就是加一本本子带一支笔顺便记两下,算完事大吉。殊不知,这样的班会不但没有

美的最高境界-境界美.

美的最高境界-境界美 在古人的眼里,宇宙是生命的宇宙,“道”,既是万物之源、生命之源,也是善与美之源。道之尊,德之贵,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美本就在自然的普遍生命之中,与道德紧密相关,人要欣赏美,就要使自己全部身心与天道自然相统1,也就是说要以天人合1的道德观、生命观和世界观去领略美的内涵和意义。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瞬息万变,唯有天道永恒不变。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生生不息的运行规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阐述了为人处事原则,即人们的行为应该效法天道,才能包容1切,天下就会归从,也才能够长久。表现出人们对天道和永恒的感悟。天地极其广大,覆载万物,人们怀感恩之心,往往把“大”与崇高的境界联系在1起。孔子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子赞颂了天地的伟大,也赞颂了尧崇高的人格。这里的人格之美是对自然的1种顺应。周公循天道制作了礼乐,通过礼乐道德教化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礼义是天地之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音乐是天地之间的美妙声音,礼序乾坤,乐和天地,这是何等宏大的气魄!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当时的人们都非常重视和遵守礼乐制度,使国家得到大治。审美与伦理道德在天地同1节奏的合奏中实现了统1。老子认为,要真正达到“天人合1”,人们就必须要修身养德。思想上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坚守心灵的宁静才能做到静则生慧。待人不骄不躁,诚恳谦虚,包容万物。谦和之美是人生的1种境界,也是做人的美德。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孔子倡导人们做“君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有5美,“恩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这里,孔子将美与德等同起来,认为决定美的实质是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历史上人们敬天、敬德,提出以德配天,把品格德行的修养看的极其重要。道德的审美观使“比德”成为传统文化中的1个重要特点,即将1事物比拟成1种人的美德,如松象征“正直”,竹象征“节”,梅象征“骨”,莲花象征“出淤泥而不染”等,强调事物的内涵,凸显了任何美的艺术也离不开道德和伦理原则。纯洁的道德、高尚的勇气、尊严、端庄伴随着无畏、宁静平和的气质,使人感受到神圣的理性之美。不义、妒忌、恶毒、卑鄙而阴暗的心理、目光短浅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古人说:“自制、仁爱以及各种德性,都是理智和纯净,甚至就是智慧本身。” 孔子论《诗》3百,1言以蔽之,说“思无邪”,他赞赏“诗3百”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无邪”,合于善的要求。孔子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行,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强调了善的重要。孟子认为君子要仁民爱物,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1道行善,珍爱生命,爱护他人,爱宇宙万物,以达到至善的境界。古人探求真理和天道、追求崇高境界的精神感动着后人。

徐华喜:人生要学会经常反思自己

徐华喜:人生要学会经常反思自己 人应该是向前走,但“万事回头看”也是一种智慧。 很多的时候,人生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去。常回头看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回头,有我们的出发点,有我们的前车之鉴,有我们成功的欢愉。 回忆过去,就是要经常梳理自己的经历。 常回头看看,就是要常检点自己的为人处世,把自己走过的路看得更清、更全、更远,从而站在高处主动校正自己的坐标和目标,把今天的路走好,把明天的路走得更坚实、更稳健、更成功。 回忆过去,就是要检查自己的缺点,就是看自己的性情、说话做事的方式、对待困难的态度、面对名利的心境,从而使自己更清醒、更理智、更智慧。 回忆过去,就是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教训,就是将自己的缺点看的全一些、严一些,从而使自己常处于清醒的状态,避免顾影自怜。 回忆过去,把自己的教训看得深一些、重一些,主动吸取,谨慎把握,使自己的人生多一份快慰,少一份惋惜;多一份幸福,少一份不幸;多一份成功,少一份失败。

回忆过去,人人都渴望成功,而迈向成功之路的回头看也是不可少的。因为向前看是梦想、是目标;而向后看是结果、是弥补。有多少事,如果当初回头看看,就会做得更好;有多少人,如果能回头一看,就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 回忆过去,数一数自己走过的脚印和道路,总结一下有没有走偏方向,做没有做错事,清点未完成的心愿,捡拾失败的教训,这是一种睿智和练达。 回忆过去,可以减少忧愁,可以多增快乐,可以少做错事,可以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不乱放寸…… 回忆过去,让我们拨开生活的迷雾,找准前进的方向。 回忆过去,让我们重温成功的甜美。成功似酒,愈久愈醇厚。当风烛残年之时,无需悲叹,因为曾经辉煌。凋残的花,应记住盛开的绚烂,而不至于感时伤世。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边上的壮士若是回想从前的辉煌该会卷土重来吧。何至一蹶不振,凄惨如此!常回看看,让我们找到人生的价值,而非自暴自弃。 回忆过去,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的人事纠纷、功过是非、恩恩怨怨,也有太多的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与遗憾。做人,做一个大气的人,需要足够的心胸、清醒的心智,走过岁月,笑对人生,淡泊自如。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没有是非,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超然的灵魂对待生活和人生。古人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我们远离尘嚣,淡泊名利,人生真谛方在其中。

文学艺术与人生观

文学艺术与我的人生观 进入大学,经常听到大家谈人生观,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我的人生观又是怎样的?选了这门选修课,第一次知道原来人生观的树立与自身的文学修养是有关的。以前喜欢看小说,看名著,却仅仅把他们当作一个故事来读,认为只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够了,然后骄傲满满地说自己读过多少名著,自己知道多少剧情,却从来没想过一部作品的精华重在以小见大,主人公的人生贴近社会背景,从一个人的人生之经历来揭示整个社会。 现在终于懂得如何去读一本书了,首先要了解这本书作者,他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很喜欢听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向我们表述一部部经典名著。像《呼啸山庄》,自己当时读的时候,一直认为男主人公报复心理太恐怖了,难道一份爱得不到就要毁了他吗?也许在我观念里,有些东西既然有缘无分,既然无法挽回,又何不放过别人,祝福别人,也放过自己呢?听了老师的分析,才明白,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爱的反面就是恨,爱得越深,恨也就越深,一份沉甸甸的爱,一份守护多年的爱,哪有那么容易轻易放下?恨对方太懦弱,败给现实,恨自己没能力守护好这份爱,心中的不舍和濒临崩溃,让他做出一系列疯狂行为,谁能说主人公心中不苦呢?顿时,又有点同情主人公,也许每个人的人生观念不同,在主人公这里,爱情是他的一切,一个失去一切的人怎能期待他的理智。 雨果的《悲惨世界》可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名著了,也许在当时那个社会观念中,主人公冉阿让是个进过监狱的人,坐过牢的人都是

坏人。当时读这本书时,却一直感慨那是个怎样的世道,一个人竟然用一生去赎罪,就只因偷一个面包,拿了小孩子一块钱,不管他为别人做了多少,人们都会在知道他的过去时毫无疑问地嫌弃他,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人生,也许让人唯一欣慰的是他遇到了米里哀主教,让他曾有一丝温暖。清楚地记得,当时在看完这本书,合上书本时,很感动也很难过地对着《悲惨世界》说了句,“冉阿让,你是我见过最善良的人!”当再次回味这本书时,还是会很同情冉阿让,用自己的一生在弥补这个我们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错误,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有爸爸妈妈说过的“知错就改还是好孩子”;有孔子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朱熹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经意回头间,才发现自己多么幸福,从小到大多少错误都被宽容,都被原谅。 说到我的人生观,其实之前并没意识到他的存在,虽然他一直确确实实存在,并指引我去完成每一件事。从小就很喜欢高尔基的一句话:幸福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为群众去谋幸福。一直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标准,也是这样说得太宽,太广。记得从小学初中写作文谈理想时总喜欢引用这句话,喜欢自信满满地跟好朋友说:我将来一定要当一名医生,帮病人远离病痛。现在在医学院里学习,觉得自己离梦想又进了一步,穿上白大褂瞬间,有一种神圣感,有一丝莫名的感动,好想让家里人都看看。虽然开学来一系列讲座谈论不一定医学生将来就从事医学工作,但心中还是很坚定我就为我的医生梦来的,也许很无知,说得太绝对了,但每次跟家人这么说时是心中却无比骄傲。记

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谈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 发布于2012-10-08 10:17 作者:萧天石 学道首在学为人,学为好人,学为君子贤人。尽人所以为人之道,使不与禽兽同生死,不与草木同朽腐,此即为学道之起步,进而方可学仙学佛学圣人,修仙修佛修圣人。三者其名虽异而其旨则同,其文虽异而其道则同。本天道以立人道,尽人道以合天道,此为三家人生修养之二大纲宗。人牟于人,天人合一,便超凡入圣矣。世未有做人做不好,而能成仙成佛成圣人者,此为道佛门中子弟第一金石药言。儒家谓:「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又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仙者,山人也,以学究天人,德参造化,而能不用世为务。是即神仙之修养标准,务必有圣而不可知,充周不可穷之学问与品格,再能超世独立、守道藏用、以自隐为务、归真反朴、同乎天地方可。余常谓:学做神仙,须先学做圣人,到了圣贤境地,再修神仙事。否则名神仙亦非神仙矣! 儒家做人重修养,以居敬存诚,履仁蹈义,克己复礼,守中致和为条目;以正心尽性为总纲;以修齐治平,经世济物为大用;而以配天地,赞化育,顺生死,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主在世间中,于事功内,以成就一个我,完成一个人,期能超凡入圣为主旨。 佛家做人重修持。以解脱尘缚,破迷开悟,转识成智,舍执成觉为条目;以明心见性为总纲;以修净修戒,修定修慧,无念无生,无相无法为大用;而以涅槃究竟,顿悟圆通,彻见本来面目,以了生死为最高境界。主出世间,绝尘物,以成就一个我,完成一个人,期能了性成佛为主旨。 道家做人重修炼。以虚无恬澹,守道明德,清静无为,柔弱无争,因应自然为条目;以炼心炼性为总纲;惟揉合阴阳,性命双修,返朴还淳,竊天地机缄,夺阴阳造化为大用;而以出神入化,还虚合道,羽化登真,超生死,超天地而驾神明,块然与宇宙精神独往来为最高境界。主超世间,合太虚一体,以成就一个我,完成一个人;最后并粉碎虚空,虚亦不立,期能了道入真为主旨。 综赅三家旨要,无论其所标举者,为圣人境界,佛陀境界,真人境界(神

人生要经常学会反思自己

很多的时候,人生需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去。常回头看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回头,有我们的出发点,有我们的前车之鉴,有我们成功的欢愉。 回忆过去,就是要经常梳理自己的经历。 常回头看看,就是要常检点自己的为人处世,把自己走过的路看得更清、更全、更远,从而站在高处主动校正自己的坐标和目标,把今天的路走好,把明天的路走得更坚实、更稳健、更成功。 回忆过去,就是要检查自己的缺点,就是看自己的性情、说话做事的方式、对待困难的态度、面对名利的心境,从而使自己更清醒、更理智、更智慧。 回忆过去,就是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教训,就是将自己的缺点看的全一些、严一些,从而使自己常处于清醒的状态,避免顾影自怜。 回忆过去,把自己的教训看得深一些、重一些,主动吸取,谨慎把握,使自己的人生多一份快慰,少一份惋惜;多一份幸福,少一份不幸;多一份成功,少一份失败。 回忆过去,人人都渴望成功,而迈向成功之路的回头看也是不可少的。因为向前看是梦想、是目标;而向后看是结果、是弥补。有多少事,如果当初回头看看,就会做得更好;有多少人,如果能回头一看,就可以得到自己需要的。 回忆过去,数一数自己走过的脚印和道路,总结一下有没有走偏方向,做没有做错事,清点未完成的心愿,捡拾失败的教训,这是一种睿智和练达。 回忆过去,可以减少忧愁,可以多增快乐,可以少做错事,可以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情操,可以不乱放寸…… 回忆过去,让我们拨开生活的迷雾,找准前进的方向。 回忆过去,让我们重温成功的甜美。成功似酒,愈久愈醇厚。当风烛残年之时,无需悲叹,因为曾经辉煌。凋残的花,应记住盛开的绚烂,而不至于感时伤世。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边上的壮士若是回想从前的辉煌该会卷土重来吧。何至一蹶不振,凄惨如此!常回看看,让我们找到人生的价值,而非自暴自弃。 回忆过去,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也有太多的人事纠纷、功过是非、恩恩怨怨,也有太多的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与遗憾。做人,做一个大气的人,需要足够的心胸、清醒的心智,走过岁月,笑对人生,淡泊自如。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没有是非,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超然的灵魂对待生活和人生。古人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当我们远离尘嚣,淡泊名利,人生真谛方在其中。 回忆过去,人生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也许,应该属于你的“名”,得到者非你;也许应该是你的“利”,拥有者非你。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真正体现人生价值的,不是一个人名利的多少,而是看你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你是否拥有足够的自信与坦诚。天空如洗,远山如黛,世界恒久,人乃烟云,看透,方能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看透,大可利国,小可利家、利身。 回忆过去,是为明了下一步踏向何处;回头看,是为展望更美好的未来。风物长宜放眼量,看远,既是人生目标,也是追求过程,更是人生境界。目标引领成长,过程充盈人生,境界提升形象。 人生需要沉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更加优秀。人生需要积累,只有常回头看看,才能在品味得失和甜苦中升华。常回头看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生有惰性,人生常迷失。你会抱怨老天的不公,你会慨叹命运的不济;你会怨恨领导缺少慧眼,你会遗憾朋友无由背叛;数落别人的缺点你可以如数家珍,反省自我的不足你可以搜肠刮肚……所以,人生回头看,需要一定的诚意和心胸,需要一定的毅力与韧性。

人生最高境界的思维

人生最高境界的思维 在这样一个时代,大多数人所看到的都是外在的虚幻表象,所以总是追求外在的浮华,而忽略了内心的修养。 当我们学会把自己的思路转换,探究自己的“心体本源”,才能减轻外在的痛苦与得失,而且自己的内心也会有不一样的丰盈和充实。 在俗世中,许多人提到修行的时候,总是向往诗和远方的脱离红尘,而真正的修行,即便是自己处在苟且的生活中,也有一份心安和坦然。 又如同许多人盲目追求的名利,他们把人生幸福的所有希望,都放在外在物质的满足之上。 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即便是外在物质得到了满足,内心仍然是有一种空虚和匮乏,那是因为外物只是我们丰富人生的一个工具,并不是我们人生的主宰和全部。 像这样一些太过于的依靠外物来给予自身的方式,只会让自己陷入更多的空虚之中,而转向内在,才是真正的修身智慧。 而在道家思想中,修行“心体本源”的智慧,就有充分的体现和运用。《道德经》中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外在的五色五音五味,就是让我们产生欲望的根源,很多人在欲望琐事之中接触的诱惑多了,内心的妄想也就多了。 当外在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产生的必然是痛苦的情绪,而满足了,内心的欲望则会更加膨胀,这只会让自身更加的痛苦。所以《道德经》又说:塞其兑,避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就是说堵塞欲望的孔门,关闭欲望的心门,终身都没有劳烦之事;开启欲望的窍门,就增添了繁琐的事情,终身都不能救治。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所有心思只放在外在的时候,必然是忽略了内心的丰富和修养,还会惹来繁琐之事,给自己徒增烦忧。 有一天,一个小和尚问师傅:“师傅,你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师傅说:“我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饿的时候就吃饭,困的时候就睡觉。”小和尚特别不理解,说:“这是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有什么区别呢?”禅师说:“这当然不一样,有的人吃饭的时候想着别的事情,睡觉的时候也想着别的事情,导致经常做梦。 而我不一样,睡觉的时候不做梦,睡得安稳,吃饭的时候踏踏实实吃饭,这都是与众不同。” 太多的人总是追求表面的繁华,甚至产生千般妄想,让自己的思维只是停留在表面之中,这样的人生并没有真正的丰富。 只有把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有真正的自由,这叫做明心见性,也叫做平常心。 总之,这一切修养的都是“心体本源”,只有端正自己的“心体本源”之后,外在才有一种丰富,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该怎么活着。内心的丰富,能成就人生的厚重感,内心有一种富足,才是人生真正的自由。国学文化《菜根谭》之中说这样一句话:夸逞功业,炫耀文章,皆是靠外物做人。不知心体莹然,本来不失,即无寸功只字,亦自有堂堂正正做人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夸耀自己的功业,炫耀自己所写的文章,这些都是依靠外来事物做人,但是殊不知,只要保持心地的干净洁白,不失自然的本性,即便是没有半点功业,没有片纸的文章,也可以堂堂正正的去做人。 修养自己内心纯正的本性,才是做人最好的一个方式。

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

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Life 或许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一个无名小卒,来写些胡言乱语的文字讨论这个问题显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味道。不过也许在这写下自己的看法恰好是我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有意义吗?这是一个长久的追寻。 “生命”是什么意思?“意义”又是什么意思?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会不会仅仅是个语言的陷阱?因为如果这个问题 有一个一般性的答案的话,它就预设了生命史一个一致的、统一的、连贯的东西;然而,现实中作为生命主要组成部分的日常生活却是琐碎的、零散的、充满矛盾的(这里矛盾仅指不一致)、跳跃的(不连续的,用断裂似乎有些夸张了)。但是,当我们用语言来言说生命时,往往将生命的复杂简单化为某一主题化的存在(有一个或几个主题),或者特别强调了生命的某一方面,以使我们在使用“生命(或者生活、人生)”这一语词时,保证了这一语词指代的一致连贯统一,然而此时,在场的“生命”这一语词是否有能力有资格指代现实中复杂的生命存在状态呢?如果说生有什么意义,是否也意味着它也同时是死的意义,当这些生的意义不再时。 当我们用语言来言说生命时,实际上是将我们生命中的各种活动(行动)、情感、欲望、体验、经历等理性化、条理化、理智化、合法化(以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形式和方式呈现出来)、关系化(和前人、他人的活动相联系,并在与这些活动的关系中予以评价,寻找其位置)、放入因果链条中(因为……,所以我……)的过程。正是在这理性化、关系化的过程中,生命的各种活动生成了意义。这种理性化、关系化、予以因果解释常常是在活动之后、事后进行的。(这是不是说生命活动的意义都是事后赋予的呢?如何理解人们事先的计划、预想、打算(intension)?) 如果生命的意义是既定的、先在的,那么生命活动是否就仅仅降为对这些既定、先在意义的展开?在这种生命活动的轨迹在其开始之前就已经预先确定好了的情况下,人还有“自己的”意愿和自由意志(will)吗?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认为 从先在意义的角度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虚无,生命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人的本质就是没有本质。如果要说生命有什么意义的话,它的意义就在于生命的各种活动本身,人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的创造、选择;没有先在意义使得生命没有依托,因而生命活动的过程“不得不”持续创造,生命不停,创造不息,意义不止。生命的意义是开放的。也许一个东西是否存在关键是要看它是否能(会)造成一些不同(make a difference):是否占据一定得空间和时间(物质的存在),是否会对他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笔记

《季羡林谈人生》读书笔记 进入“耳顺”之年,细细拜读了“国学大师”季羡林 先生所著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自觉受益匪浅。他用平白朴素的语言, 谈论了人生无法回避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以感悟人生的心态,诠释了人生的 纷纷扰扰,读后让人思想得到洗礼与升华。 季老以“过来人”的经验 娓娓道来,贴近生活,耐人寻味。他的座右铭是:“纵浪大化中,不喜亦无 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现实中人到了一定年纪,心态复杂,嗜好回忆 过去。 比如年轻时, 盼望自己早日“老成”起来, 而真正到了暮年, 却又害怕老; 年轻时,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是金钱,而花甲之后,则认为健康比金钱更重要;年 轻时,不珍惜时光,总觉得“来日方长”,而两鬓染霜,才痛惜时日不多;年轻 时,有个好胃口,但吃不到好东西,而到了唇齿嚅嚅,什么好吃的东西都有,却 没了胃口;年轻时,总盼着养儿防老,一切寄托在下辈身上,后来儿女成家,劳 燕分飞,顿感空虚和失落,徒留忧伤和遗憾??如是者或众,当明白事理,人生 在世,要学会“看气候”“识时务”,使自己的情绪适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 律,学会不气馁、不暴躁、不自卑、不退缩、不卖“能”,始终保持宠辱不惊的 心态,达到始终如一的境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事实上,从坎坎坷坷走过来的人,在追忆消 逝了的岁月时, 对人生会有着更加深沉的感悟。 季老在 《谈人生》 书中写道: “每 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 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人活世间,世事见长,关键是要调整好自己 的心态,淡泊名利,不为名利所累,抱着“而今迈步从头越”,一切从零开始, 尝试培养新的兴趣。 历史上, 皇帝不是也有想当老百姓的先例吗?史载秦二世胡 亥被囚后曾书简请罪,表示不当皇帝了,提出“愿与妻子为黔首”,就是夫妇当 普通的老百姓。皇帝尚能如此,何况凡夫俗子呢!人过了花甲,犹如进入人生中 的晚秋,生活脚步慢了,却可以细细品味人生,欣赏旅途中各种风景,从自己向 社会提供辛勤劳动的成就感中享受无忧无虑的轻松生活, 漫漫于昔日峥嵘的回忆 所带来一番别致感觉中,领略别有滋味的风采。 季老从情、理、法的层面解读出人生的秘籍。《谈人生》讲,人要紧的是做 到“清心寡欲”,“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本性的人,就是 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 格的人。 ”如今社会充满了诱惑, 没有钱的追求金钱, 有钱的寻求刺激。 苛求“无
1/5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人与人之间谈论到人生的意义时,总会大为感慨,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也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一种成功后的完美,也有人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一种平淡舒心,自身心理的满足。说的是,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每个人认知不同见解也不同。但内心的潜意识里的人生意义,我认为大致是相同的,这就是既然幸运的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在这短暂的 人生中,让生命中的意义光彩闪亮。 每个人的人生肯定是不同的,每个人一次一次的具体选择着人生组成,而这种人生的组成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仰望世间、仰望心中的目标、仰望心中的偶像,所制定的人生观念,而这种人生观念是随着时间、随着环境、随着心态的变化而变化着。所以人生是多变的,人生更具有酸甜苦辣的味道。人生如一个立体感很强的点的连接,如果人生中一个点出问题,人生就会在停顿中迷惑,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认知的改变,心态的调整,点就会重新连接,只是连接的方向会有所改变而已。人生就是不由自主的随着生命的时间往下走,走到老,走到死,那就是人生,人生辉煌就辉煌,人生平凡就平凡,人生不是先做个计划,就能计划出 来的,如果能计划人生,世间无凡人。 人如果对自身的生命意义不明白的话,那我认为,行为就没有了标准尺度,生活的态度也会无从确定,生活是痛苦的,生活就会彷徨歧路,感觉生命的空虚,于是一切行为茫无所措。所以人,大都会知道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解释着,,用自己心中的目标,实现着自己的人生意义。但人随着外部的境况,内心认知的变化,审视着、怀疑着人生,也在不断的追求更新中,把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在定位的同时,转身反思,遗憾 中寻找自我。 人生的不快乐,很多人认为是外部原因造成的,不否定,但我更认为自身的原因要多一些,要重一些,人可怕的不是外部环境中所造成的窘困,而是接受不了这种窘困心态的改变。如果我们别想自己的所谓感觉,所谓得失,所谓过去与将来,也别想他人的对与错,也不要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那就快乐,但这种快乐,简直就是人生的大智慧,达者又有几人呢?不过人生的不如意,就是人自身追求的不满足,欲望中的不满足。可是作为一个活灵活现,有思想意识的人,怎么能没有私欲呢,而这些人生哲理也就成了人的矛盾思想所在。既要人生快乐,又要没有人生的困难,肯定是不可能的,人生也是不可能兼顾的,人生给予你一样 东西,就不会给予你另一样东西。 有人说人生完美,没有遗憾,那是最好的。我认为那只是一种追求,那只是人的渴望,现实中肯定没有这样完美的人,太完美,真不知道怎样形容,三大教派中所崇拜的佛、神、先知都有缺憾,何况人呢。所以我觉得人生中的缺憾有时也是美,因为有了这种缺憾,更突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摘要】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教人要“自知自己无知”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在物质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有成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问题追随他的门徒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柏拉图、色诺芬等当时最著名的奴隶主贵族思想家、政治家。苏格拉底自称是爱智者他一生最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他叫人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他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基点。这种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特别大。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由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又推出了一个“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苏格拉底是借一个神话故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说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 1 所在。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人都“自知自己无知”。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认识你自己”让我们到底要认识什么1、感悟生命的重要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命题中首先包含着要直面人生、要感悟人之生命的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作为人的生命与一般动物的生命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而动物则没有社会性。但人的生命又具有个体性我们必须重视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的整体依靠个体生命的合成无数个体生命凝聚成整体。正是个体的有效聚合才产生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量。既然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人的生命就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自然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是生命

隔世传音_心灵的救赎-品位儒家思想中积极地人生意义

隔世传音,心灵的救赎 ——品味儒道思想中积极地人生意义 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当时的思想构成可谓千姿百态,经过时间与实力的验证,儒、道、墨、法四家逐渐崭露头角。而究其对人生与生命的有效探讨,又以儒道两家最为出彩。 一、孔子的“仁”与“恕” 儒家思想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为先驱,其后,孔子的孙子——子思,以及孟子(名轲,字子舆,世称‘亚圣’)、荀子也是儒家的杰出代表。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所以说,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 讲儒家学说必然要了解《论语》,古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大智慧呢? 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孔子的学生问他说,老师您能否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受益?你说什么教育什么道理能缩成一个字。孔子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宽恕的意思。然后孔子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宽容,就是你自不想做的事,不要强迫别人做。人一辈子能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就这一个经验够活一辈子。这就是孔子告诉他学生的话。所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几个字就够一辈子用。因此他的学生曾子也说过孔子这一辈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两个字。但是宽容有时候很不容易,现实生活中,多少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的心里却过不去。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困顿,很多都是自我折磨:人们老在那里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的伤害了自己,然后就不断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总想着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每天早上醒来想的都是复仇。其实当你一次一次玩味这个痛苦的时候你被折磨得就更深了。

圣严法师《人生与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圣严法师《人生与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如果人生而没有目的,生活便显得十分空虚。如果生命欠缺意义,便会像行尸走肉一般,何必要生活着受苦。假使生存而没有价值,不仅生存的本身变成多余的赘物,而且也白白地浪费了世界的许多资源。人生的目的,凡夫是来受报还债,菩萨行者是来修道还愿。人生的意义,则因人的身体难得,而又能够知善知恶,能够为善去恶。人生的价值,是在能够自利利人,成己成人,多积功德,增长福慧。 我曾听到一位母亲叹着气说:‘像我这种女人,出身寒微,目不识丁,存活在世上,既没有用处也没有意思。’当时,她有一个不到十岁的男孩,听到之后,似乎觉得有点恐惧,马上对他的母亲说:‘妈妈,千万不要说这种话,我很需要你,对我来说,这世界上你是最重要了!我不能够没有妈妈!’母亲听后,便体会到,她在小孩的心灵里,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便感到虽苦犹乐,非常安慰,这也就是她对人生价值观的确定。 动物本能形态的人生观 告子曰:‘食色性也。’也就是说,饮食、男女,乃是人的本能。不论是文明人或野蛮人,都会有其求生的本能,便是饮食;也都会有传宗接代的本能,便是生儿育女。渴望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不能没有饮食,同时在生理成熟之后,渴望得到配偶,便有男女的夫妇生活。这被称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因为跟其它动物如狗、猫、老鼠甚至鱼类等均十分相似。所以,人类生活的目的,若止于此,便是最低层次的人生观,那跟一般动物的本能相同。 很多人对人生的目的感到茫然,认为人生是件无奈的憾事。既然接受了生命,便唯有凡事听天由命,苟且偷安地活下去。基本上,这还是属于动物本能层次的人生观。一般人往往也会产生这些念头而不容易察觉。当然谁也不喜欢承认,自己是属于这个动物本能形态的层次。但是,我经常会被问及:‘阿弥陀佛,师父,我为什么要在这世界上活受罪?’‘我为什么这样苦?’‘师父,我前辈子欠的债究竟有多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还清?’许多人知道自己有苦恼,却找不出为什么要生活的根源,但也无法摆脱生命的负担,既不能心甘情愿地活下去,又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活下去。 痴迷的人生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