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重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要注重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摘要:阅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师应当从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教学经历中获得一些启示,从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入手分析当前阅读中的问题以及阅读效率不高的原因,提出提高阅读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阅读;问题;原因;提高效率;途径
一、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能力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通过近年来我教学的实际经验,我发现目前中学生阅读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阅读量和阅读时间少。(2)阅读面相对狭窄。(3)阅读层次过浅。(4)很多语文教学受程式化教学模式的影响,基本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为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的自主阅读,教师往往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散到各节课的教学中进行具体讲述,进而传授给学生的是“教参”上的观点、看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得到的只是一些零星的、分散的、被肢解的知识碎片,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鉴赏作品,而这种阅读教学又是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并被广泛运用的,由于在教学中采用“从局部到整体”的模式,严重
影响了学生对作品的真正的整体把握。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1.整体感知文本
整体感知文本是对包括对文字符号、文字语言所负载的思想内容、文字材料组合的方式方法,文字符号所渗透的情感、韵味等的总体的综合性的感知和领悟。
2.形成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由于语感具有直觉性、内隐性和个体性,因此增加了我们认识语感的难度,但语感也不是不可捉摸的,它的语法性和习得性又为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言语训练,从而为提高语感提供了条件。现行初中所用的是新教材,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很多,培养语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并使之持久形成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另外,新教材的单元要求都是在培养语感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整体感悟、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提取信息、文学鉴赏等,因此,语感是学好语文的能力品质之一。
3.培养能力
通过初步阅读,有了整体感知,才能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在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察作品的情感,体味语言和写作技巧中形成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达到学习课文的最终目的。
三、语文阅读效率不高的原因探析
1.阅读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特别强调: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会精读、略读、浏览、品读、点评;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培养初步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因为忽视主体的差异性而千篇一律。拘守课文,局限课堂,套路僵化。没有对学生全方位的开拓,阅读教学也就走进了死胡同。
2.阅读目标不明确
目标就是通过某种行为所要达到的预定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或者教学目标不是依据课程标准而确定,而是依据考试而确定,教学目标就会出现偏差。教师自身不学习、理解、体会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出现了在教学过程中“新教材,老套路”的教学行为。至于读到了些什么,则是“雁过无声”、“踏雪无痕”,这样的阅读是没有价值的。
3.对思想内容的理解肤浅单一
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具有无限的开放性,其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甚至不同的对话主体间,作品会不断地显示出它的新的意义。然而,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师以自己和教参为中心,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认同教师及其知识,缺乏自身的感知和体验,缺失直接与作品的对话,因而丧失了自我感受、自我加工信息、自主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
语文审美意识与创造力的下降和语文思维方式的僵化。
四、提高阅读效率的途径
1.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阅读是最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一种最自由的精神活动,阅读的过程实质上是心灵体验和探究的过程。只有经过探究,才能使人产生智慧的爱。现在的文化市场可谓好坏并存,良莠混杂。教师在放手让学生读书的同时,应及时指点,引导学生读扬善警恶,移风易俗,励人向上的好书,会区分作品中的糟粕与精华,学会取舍。用正确的人生观去熏染他们,感化他们,使之思想沿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时,应遵循“由少到多,先易后难”的渐进原则。
2.阅读教学一定要把“教”的过程变为“学”的过程
以学生的求知需要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作品的平等对话,进而实现师生与作者的心灵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把对学生的教变成一种引导学生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想的行动。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认真分析,努力发现,激活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求异”“发散”。立体的、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主题立意、语言结构,尽量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发挥想象力,不断地去发现教材中作者的个性。
3.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阅读活动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读者主动、积极地从事阅读活动的心
理动因,对维系阅读注意力,增强阅读理解和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唤起情感体验等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突破口,更新观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感觉到常学常新,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趋向。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叶圣陶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阅读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终身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会读课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中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5.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审美、批判和创造
文章是思想文化的载体。阅读教学不只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起到培养学生审美、批判和创造的作用。审美是人类活动的高级体验,审美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感悟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在审美中获得体验,使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都成为精神愉悦的对象。学生在审美中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
6.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课外阅读从另外一方面弥补了课堂阅读的不足,进一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要注意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一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恰当的阅读材料,针对不同学生的年龄、经历选择不同的阅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