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穿透技术方法简介——以周庵为例1
- 格式:docx
- 大小:2.56 MB
- 文档页数:19
浅谈常见的几种深穿透深部找矿技术
胡昌安;陈爱国
【期刊名称】《科技与生活》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深穿透勘查地球化学可以定义为能探测深部隐伏矿体发出的直接信息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方法.深穿透地球化学通过研究成矿元素或伴生元素从隐伏矿向地表的迁移机理和分散模式、含矿信息在地表的存在形式和富集规律,发展含矿信息采集、提取与分析、成果解释技术,以达到寻找隐伏矿的目的.本文主要对在矿产勘查中应用到的深穿透化探方法进行详细的解析.
【总页数】1页(P162-162)
【作者】胡昌安;陈爱国
【作者单位】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三大队,江西新干,331307;江西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六三大队,江西新干,3313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
【相关文献】
1.承德深孔取心钻探技术研讨会为深部找矿出谋划策
2.深穿透找矿模式及深部找矿效果分析
3.深穿透勘查集成技术在高原寒冷区找矿预测中的应用——以甘肃南部碌曲地区忠曲金矿为例
4.深穿透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在金属矿床深部找矿中的应用
5.承德深孔取芯钻探技术研讨会为深部找矿出谋划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穿透法在动脉穿刺置管技巧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穿透法在动脉穿刺置管技术中的应用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穿透法在动脉穿刺置管技巧中的应用,本文将着重介绍穿透法的定义和原理、应用步骤、优势和局限性、注意事项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穿透法的定义和原理穿透法是一种在动脉穿刺置管技巧中常用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穿透物质在穿透过程中对组织的作用力,将穿刺器具穿过动脉壁,实现动脉通道的建立。
穿透法的定义和原理主要基于穿透物质对组织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穿透物质的选择是关键,通常选择的穿透物质应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能够迅速穿过组织,同时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能够穿透动脉壁。
在穿透过程中,穿透物质对动脉壁的影响应该是可控的,以避免造成损伤。
穿透法的原理是通过穿透物质对组织的作用力,实现器具穿过动脉壁的目的。
在穿透过程中,穿透物质起到了降低动脉壁抵抗的作用,使得穿刺更容易进行。
穿透物质也有助于形成一个较为平滑的穿刺通道,减少了穿刺时的阻力,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穿透法在动脉穿刺置管技巧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合理选择穿透物质和掌握穿透原理,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损伤风险,对于临床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
2.2 穿透法在动脉穿刺置管技巧中的步骤1.准备工作:首先要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位置,通知患者手术过程并获得其同意。
准备好所需器械,如导管、消毒液等。
2.消毒和铺巾:进行手部消毒,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
然后铺好无菌巾,准备进行穿刺操作。
3.定位:找到适合穿刺的动脉,通常选择桡动脉或肱动脉。
用手指进行触诊,确认血管位置。
4.麻醉:使用适当的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麻醉穿刺点,减轻患者疼痛感。
5.穿刺:使用穿刺针从适当的角度和深度刺入动脉,一旦血液出现就需要将导管插入动脉腔内。
6.接通导管:确保导管稳固,连接监护仪器,并进行必要的护理。
深穿透地球化学应用于覆盖区地球化学填图和矿产勘查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
深穿透地球化学的概念:研究探测深部隐伏矿体发出的直接信息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技术。
战略性与战术性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金属活动态测量© (Selective Leaching of Mobile Metals in Overburden, MOMEO Leaching© )地球气纳微金属测量© (Collection of Nanoscale Metals in Earthgas, NAMEG Collection© )特点:* 适用于在调查程度较低或没有调查的大面积覆盖区的地球化学填图和迅速圈定有利于大矿巨矿或矿集区的战略靶区及矿体的战术定位,。
* 适用于各种覆盖区景观,包括冲积平原、戈壁沙漠、高寒草原、热带砖红土、森林沼泽等。
* 探测深度可达几百米,在覆盖厚度从几米至三、四百米都可以发现清晰的异常显示,异常不受地表覆盖物影响。
* 对下列矿种特别有效:Au、Ag、Cu、Ni 和PGE.试验与应用效果:上述两种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通过国家攀登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地矿部定向科研项目的实施,已经在国内外已知的巨型矿床,包括沙漠覆盖区的穆龙套金矿、热带深风化壳和后来沉积岩覆盖的奥林匹克坝Cu-U-Au-Ag矿和胶东金矿田的试验取得成功,并在中国的不同景观覆盖区进行了广泛的试验与应用检验,包括冲积平原的山东和安徽、干旱戈壁沙漠覆盖区的新疆、高寒草原覆盖区的川西北及热带砖红土覆盖区的桂西喀斯特地区等,总测量面积已达70万km2,采集各种样品10000余件,获得近10万个分析数据,圈出11个有利于大矿巨矿的战略靶区,其中有两处经检查已发现大规模的工业矿化。
机制探讨:1、成矿元素的溶解地壳中各种物质之间都充满了极其复杂的物理与化学作用,地下水对矿体作用所引起的成矿元素溶解是这种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深穿透水力射孔技术是一种把现有的排水、给排水、供电等设施新增
或修改的建设技术,它使用高压水的反压来将孔眼抬向地表或材料的
表面,可以节省50%以上的施工周期。
深穿透水力射孔技术由水力射流管道、电动马达、防爆宝塔、电源和
控制系统组成,深穿透水力射孔工艺主要步骤是:首先测量房屋、框
架或混凝土混合物的厚度,然后将高压水泵放置在需要射孔的位置,
回水管和排水管铺设到地面上,再将防爆宝塔安装在建筑物位置,防
爆宝塔使用高压油,此时,高压油将孔眼抬向建筑物的表面,再将射
流管道安装后,电源、水泵、电动机按要求呈Y形联接,安装完毕后,即可开始操作。
深穿透水力射孔技术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拔高护壁、拓宽街道,
还可以用于新建楼房、地坑、旧建筑改造等施工,它有效地减少了施
工量、存在射孔技术的设施的老化程度,简化了原有设施的更新维护。
深穿透水力射孔技术可以解决城市管网施工更新替换的困难,它运行
稳定、操作安全,大大的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成本,不仅能节约
施工时间,而且还可以降低噪音污染,提高施工环境。
可以看出,深穿透水力射孔技术实用性很强,应用前景广阔,几乎可
以解决城市建设管网技术相关的各种问题。
可以说,它给城市建设提
供了一种更先进、更全面的技术手段,优化和革新城市建设进程。
深穿透(DP)与大口径(BH)射孔弹在地层现场应用分析刘晓欣1,李继龙2(1.大庆油田采油一厂;2.大庆射孔弹厂,黑龙江大庆 163111) 摘 要:射孔完井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对油气井产能影响很大。
目前现场使用的射孔弹主要有深穿透(DP)和大口径(BH)两种。
深穿透和大口径的设计为了根据油田现场不同的地层渗透率而研制。
为了更好地发挥射孔弹的效果,要根据现场油层的渗透率来选择不同的射孔弹类型,更好地发挥射孔弹的功效。
关键词:深穿透(DP)射孔弹;大口径(BH);射孔弹;现场应用 中图分类号:TE2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6)08—0018—02 石油和天然气储集层是由碎屑的、碳酸盐的、粘土的或水化学沉积岩石形成的。
油气的勘探开发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就是打开储集层,即探井中要试验或工业生产时要测试的那些生产层位。
打开产层分两个阶段:一是钻井过程中打开产层,从钻头进入产层的顶部开始到钻头钻达这个层位的底部为止;二是在下套管并在管外空间注水泥固井之后将产层射开。
现代油气井射孔是用电缆或油管将聚能射孔器在套管中下放到产层后点火射孔,射流穿透套管壁和管外的水泥环并在产层岩石旱造成通道。
图1 油气井射孔过程示意图射孔是通过在地下产生裂缝,增加地层渗透率,深穿透射孔弹是根据聚能装药原理、利用高能炸药爆轰产生的能量迅速压垮药型罩形成高速金属射流,达到大穿深目的;而大孔径射孔弹是依据药型罩头部翻转形成射流速度梯度较小的粗短射流,达到大孔径目的[1]。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进入中后期,油气层类型更加复杂,中、低渗透油层、致密砂岩油层在油气储量中占较大比例,油田开发出现“三低一高”的现实难题,即“低丰度、低渗透率、低孔隙度、高致密”油层的开采状况已经在各油田普遍存在,如何保证油田产能成为油田勘探开发急需解决的问题。
射孔参数对油气井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表明,射孔器的性能指标是影响油气井产能的最主要射孔参数,提高射孔的性能可以在射孔层段建立更好的油气开采通道,达到提高油气井产能的目的。
穿透法在动脉穿刺置管技巧中的应用动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动脉内压监测或动脉采血等情况下。
动脉穿刺置管技术并不是一项容易的操作,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为了提高动脉穿刺置管技术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穿透法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辅助技巧。
本文将重点介绍穿透法在动脉穿刺置管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其优势和注意事项。
一、穿透法简介穿透法是一种通过触觉感知动脉的特殊方法。
在进行动脉穿刺时,医护人员应该能够准确地判断动脉的位置和深度,以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血管。
穿透法的原理是通过医护人员的触觉感知来确定动脉的位置和深度,从而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动脉穿刺置管术操作不慎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出血、血肿、感染等。
通过穿透法可以避免因为穿刺的不准确或过深而引起的并发症,保障患者的安全。
3. 缩短手术时间穿透法能够有效地缩短动脉穿刺置管的手术时间。
采用穿透法,医护人员可以迅速准确地判断动脉的位置和深度,从而快速完成穿刺过程,减少了手术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穿透法的优势1. 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和成功率通过触觉感知动脉的位置和深度,能够准确地进行动脉穿刺,提高了穿刺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2. 减少对辅助设备的依赖传统的动脉穿刺置管术需要依靠X线或超声等辅助设备来确定动脉的位置和深度,而穿透法通过医护人员的触觉感知就可以完全替代这些设备,减少了对设备的依赖。
3. 提高工作效率穿透法能够缩短手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为医护人员节约了时间和精力。
四、穿透法的注意事项1. 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穿透法在动脉穿刺置管技术中的应用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
只有经过专业训练和反复实践的医护人员才能够熟练掌握穿透法,并在临床实践中得心应手。
2. 调整力道和深度在进行穿透法时,医护人员需要准确地调整力道和深度,以确保穿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过轻或过重的力道都可能会影响穿刺的效果,甚至引起并发症。
穿透法在动脉穿刺置管技巧中的应用穿透法是一种常用的技术,在动脉穿刺置管中被广泛应用。
它的主要优点是在操作过程中减少了损伤和出血的风险,并大大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
下面将详细介绍穿透法在动脉穿刺置管技巧中的应用。
穿透法的主要操作步骤包括麻醉、穿刺、导管置入和护理等。
在麻醉环节中,患者被给予局部麻醉药物,以使其感觉不到疼痛。
然后,医生使用针头穿刺动脉,将导管插入动脉内。
插入导管后,可以通过连接器将导管与监测仪器连接,以便监测患者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理指标。
在护理环节中,医护人员需要定期对导管进行观察和护理,以确保其畅通和安全。
穿透法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由于动脉较浅且表面清晰可见,穿透法可以通过直接刺入动脉,而不需要进行组织推开和探查,减少了对其他组织的损伤风险。
由于穿透法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较快,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生活和活动。
穿透法对于一些特殊患者群体,如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更加适用,因为它可以减少对血管和组织的压力和伤害,降低了围术期的风险。
在穿透法的操作中,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操作者在穿透时需要掌握合适的角度和力度,确保针头能够正确穿透并进入动脉。
在插入导管时,需要注意导管的方向和位置,以避免引起血管堵塞或损伤。
穿透法虽然减少了组织的损伤,但仍然有可能引起感染和其他并发症,在术后需对患者的切口和导管进行正确的护理和观察。
穿透法在动脉穿刺置管技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减少损伤和出血的风险,并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和监测需求。
为了确保穿透法的安全和效果,操作者需要掌握正确的穿刺和置管技巧,并注重术后的护理和观察。
epa计算穿透深度穿透深度(penetration depth)是指电磁辐射或粒子束在物质中传播时能够到达的最大深度。
在环境保护领域,美国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经常使用穿透深度来评估污染物在土壤或水体中的传播情况。
本文将介绍穿透深度的计算方法以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穿透深度的计算方法主要基于电磁辐射或粒子束在物质中的衰减规律。
不同类型的辐射或粒子具有不同的衰减方式,因此计算穿透深度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计算方法:1. 电磁辐射传播的穿透深度计算:当电磁波通过物质时,其能量会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根据电磁波的频率和物质的特性,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电磁波的穿透深度:穿透深度= 1 / (α × ρ)其中,α表示物质的吸收系数,ρ表示物质的密度。
2. 粒子束传播的穿透深度计算:对于粒子束(如电子、质子等)在物质中的传播,可以使用布拉格公式来计算其穿透深度。
布拉格公式可以表示为:d = λ / (2 × sinθ)其中,d表示粒子束的穿透深度,λ表示粒子波长,θ表示粒子束的入射角度。
穿透深度的计算方法虽然有所不同,但其背后的原理都是基于辐射或粒子在物质中的相互作用过程。
通过计算穿透深度,可以评估污染物在土壤或水体中的扩散范围,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环境保护中,穿透深度的应用十分广泛。
以土壤污染为例,当有害物质进入土壤中时,它们可能会通过渗透、扩散或迁移等方式向周围环境传播。
了解污染物的穿透深度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其对地下水的影响范围,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此外,穿透深度的计算还可以用于评估空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范围,为制定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除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穿透深度的计算还可以在其他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医学领域中,穿透深度的计算可以用于放射治疗的剂量计算和预测;在材料科学中,穿透深度的计算可以用于表征材料的光学或电学性质。
水力深穿透射孔在钻井、完井、增产措施、生产和注入等各个作业过程,由于入井液体中固相的浸入或生产、注入等引起的地层内微粒的运移、物质沉淀等多种原因,用于油田生产的油气水井的近井带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层伤害。
在低渗透油藏中,这种伤害更为严重,对生产的影响也更大。
地层伤害造成油气井产量下降,注水井的注水量降低或注不进去。
如何有效消除近井带的地层伤害,提高单井产量或注入量,是石油工程中一直在力求解决的问题之一。
到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67.91亿吨,其中低渗透占28%,动用程度仅50%左右;预计今后每年新增探明储量低渗透占50%以上。
目前,我国的低渗油田开发效果并不理想,开采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现象普遍存在。
据我国部分已开发的低渗油田统计,单井自然产能一般<5t,采收率≤20%,开采速度<0.5%,产油量年递减率一般在25~45%之间,最高达60%。
如何找到经济有效的开发手段,进一步改善低渗油田开发总体效益,对我国石油工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20 年来的相关研究和应用表明,水力深穿透射孔技术对于油田增产增注、低渗透油田近井带改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部分气田的开发中,采取打悬空水泥塞或井口水泥塞的方式完井后,再次入井作业时直接钻开水泥塞存在井喷失控的危险。
用水力深穿透垂直钻孔系统钻泄压孔泄压后再作业,可保障作业安全。
1 水力深穿透射孔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1 系统构成与基本原理水力深穿透射孔技术利用高压水射流钻孔的方式形成清洁孔道,借助对喷管、喷嘴的送进实现深穿透,孔深达到2m,孔径为φ20以上,孔道的流通能力为常规射孔的10~20倍。
属于一种零转向半径的微型水平孔钻进技术。
系统主要由井下工具和锚定器、过滤器等井下配套工具构成。
地面采用小型高压泵组(配套功率110kw)供液,也可使用压裂车或水泥车分流后供液。
目前形成的系统主要适用于φ139.7mm或φ177.8mm垂直套管井。
低渗层深穿透压裂技术的介绍
水力压裂是强化开发低渗层的基本方法之一,如果仅仅用于处理地层的近井地带,只能取得很有限的效果。
近几年来深穿透压裂技术的发展,使其产生的裂缝长度可达300~1200m,极大地扩大了低渗层的可采储量和产量,有力地提高了开发低渗层的效益。
前苏联借助电子计算机对利用该技术开发低渗层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结果表明,目前可有效开发的低渗层储量占其总储量的50%以上,其中24%属于由于利用了该技术而成为新增可采储量,76%属于利用该技术可成倍地提高开发速度和提高最终采收率的高效可采储量;并认为对于深度不超过2500m的井可以用现有的70MPa压力的压裂设备和石英砂,而对于较深的井,特别是超过3000m的井,需要用105MPa压力的压裂设备和更可靠的支撑剂。
借助于近年迅速发展的先进的压裂工艺、材料和技术设备,深穿透水力压裂技术从设计到实施,已有可能较好地实现。
为了保证该技术有效地广泛应用,目前需要尽快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研究应用该项技术处理的井的最佳水动力学系统。
为此国内外都在致力于利用电子模型和数学模型研究水力裂缝对油田开发指标的影响,处理好油藏、流体特性和裂缝几何尺寸、方位及导流能力与开发注采系统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油田的开发指标和经济指标。
低渗透深穿透水力压裂在北美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
美国25%~30%的原油储量是利用该项技术采出来的。
每年进行4000~6000次作业,加拿大的低渗层储量所占比例更大,每年进行大约1500次作业。
深穿透技术方法简介——以周庵为例1
深穿透技术方法简介
鉴于寻找隐伏矿床的迫切需要,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应运而生。
深穿透地球化学被定义为探测深部隐伏矿所发出的直接找矿信息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技术(王学求,1998)。
深穿透地球化学是E.M.Cameron与谢学锦院士于1997年在第16届国际化探大会期间谈话时提出的,两人当时正在讨论一些能够有效的探索数百米以下隐伏矿的新方法。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勘查地球化学家们开始关注能够有效探索数百米以下隐伏矿床的方法研究。
特别是1990年以后,大量等离子体质谱仪进入地质样品分析领域,实现了地质样品多种痕量元素同时测定,一些痕量或超痕量元素无须通过繁琐的预富集过程即可测定,同时分析测试的检出限大大降低,分析领域的这些进展为选择性提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一些新的勘查地球化学方法开始出现,并且在覆盖区矿产勘查方面逐渐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些方法主要有:瑞典的Kristiansson与Malmqvist(1984)提出的地气(geogas)方法,美国的Clarke 等人(1990)提出的酶提取方法,前苏联的地电地球化学方法(CHIM)(Shmakin, 1985; Ryss et al., 1990)和元素有机态方法(MPF)(Antropova et al., 1992),澳大利亚的Mann (1995)等人提出的活动金属离子方法(MMI),以及中国地球化学专家提出的金属活动态方法(MEMEO)(王学求,1998)。
地气法(geogas)
地气的概念是于1982年由瑞典Kristiansson 和Malmqvist (1982)提出。
王学求(1999)初次提出地气流迁移假说,他认为,地下深部存在上升的地气流,当气体流通过矿体时,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活动态部分(离子、纳米级颗粒、超微细亚微米颗粒、胶体等)会被带到地表,在地表遇到地球化学障(各种次生可溶性盐类、氧化物、粘土、胶体物质或有机物等)时,地气流携带的金属元素将被卸载(图1)。
王学求提出地气流的来源可能有4种:地幔排气、矿体风化产生的气体、与大气有关的气体和当地土壤产生的气体。
地气采样选用的滤膜孔径为0.4μm,但考虑到孔径的不均匀性,最大可达1μm,所以只有
直径小于1μm的颗粒才能通过滤膜。
采样介质选用液体吸附剂或聚氨酯泡沫塑料并加上特殊的负载。
图1 地气流迁移异常模型(引自王学求,2005)金属活动态法(MEMOG)
地表疏松介质中存在着能够反应深部矿化信息的活动态元素叠加含量,基于这样的事实,王学求等人(1996)研制了元素活动态的特殊提取方法。
不同于以往的偏提取是针对载体的提取,元素活动态提取方法提取的是载体中呈活动态形式存在的元素。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金属矿床及其围岩中,与成矿相关的超微细金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相应增多,并在某种营力(地下水、地气流、电场、浓度梯度、蒸发作用等)的作用下迁移至地表,到达地表后的金属、金属离子或化合物会被地球化学障(可溶性盐类、粘土、胶体、有机质、氧化物等)所捕获,在原介质元素含量基础上形成活动态元素叠加含量,用合适的提取剂提取活动态叠加元素,从而达到寻找隐伏矿床的目的。
王学求、姚文生等人(2011)针对不同矿种发明了贵金属(MML-Au)、铀(MML-U)、贱金属(MML-Cu)专用提取剂,并分别在新疆金窝子Au矿床、内蒙古鄂尔多斯砂岩型U矿及河南周庵Cu-Ni矿床开展了一系列应用试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异常效果。
周庵矿区实验效果(姚文生,2011):
通过在该矿区的应用实验研究工作,获得以下认识:
(1)在周庵实验区土壤中,元素活动态有明显在地表(0-20cm 深)富集的趋势,这与地表有机质较高从而形成元素活动态的地球化学障有关。
(2)不同粒级的全量与活动态测量结果表明,元素活动态具有在细粒级中富集的趋势,但全量分析结果,不同粒级间的差别较小。
该区的活动态测量需将样品的物理分离技术与活动态化学提取技术相结合,以提高元素活动态的提取率及应用效果。
(3)应用实验在已知矿床与围岩接触带上方土壤中探测到了较明显与深部矿体有关元素的元素活动态组合异常,还在未知区发现了具有相似元素组合的元素活动态异常。
活动态分析方法在该区深部矿勘查中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周庵隐伏铜镍矿异常形成机理(王学求,2012)
河南南阳周庵400~700m深隐伏铜镍矿开展深穿透地球化学试验中,使用微粒分离和活动态提取,在含矿隐伏岩体与围岩接触带获得清晰的环状异常,与矿体分布相对应(图2)。
这种环状异常可以用图3所示迁移模型进行解释。
(1)矿体环绕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带分布;(2)地气流在岩体与围岩接触带部位具有最大的气体通量,气体携带矿石中纳米铜微粒垂直向地表迁移,到达地表后一部分纳米颗粒仍然滞留在气体里,另一部分被土壤地球化学障所捕获形成环状异常。
图2河南南阳周庵隐伏铜镍矿环状异常
图3河南南阳周庵隐伏铜镍矿深穿透地球化学迁移模型
周庵隐伏铜镍矿床纳米铜存在形式与成因(叶荣,2012)
在铜镍矿床覆盖层土壤颗粒中和其下伏原生矿石中同时采集到金属纳米颗粒,颗粒在其粒径大小、形貌、连接和簇聚形式、微粒元素组合等性质上相似,表明两者为同成因物质,是内生成矿作用元素存在形式,土壤颗粒中金属纳米颗粒来自深部矿体。
此研究结果在实用意义上,可为以土壤作为采样介质的深穿透地球化学勘查探测覆盖区隐伏矿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纳米微粒是内生成矿作用成矿元素稳定存在形式,具有穿越地质时空性质,可作为地球化学的示踪微粒。
微粒从深部到达地表并被土壤地球化学障吸附滞留。
因此以土壤作为采样介质的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可用于识别覆盖区隐伏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