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27.74 KB
- 文档页数:6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近年来,我国城乡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我国城乡发展的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市经济发达,人均收入高,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人均收入低。
2.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
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3.城乡社会保障不平衡。
城市居民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待遇,而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相对较低。
二、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过快。
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城市化负担过重,城市资源环境受到极大压力。
2.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3.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的问题较多,包括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工资保障等问题。
4.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中找工作难度较大,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三、政策建议1.加强城乡规划。
应制定科学的城乡规划,做好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工作。
2.加强农民工保障。
应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和生活条件。
3.加强农村人才培养。
应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农村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4.加强城乡协调发展。
应加强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管理,优化城乡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布局,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总之,加强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和繁荣。
国外统筹城乡发展理论研究述评关键词:统筹发展;城乡发展;理论流派一、西方城乡统筹理论发展脉络演变(一)城乡统筹理论萌芽西方城乡统筹发展理论最早可以见诸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脑子中,如圣西门的城乡社会平等观、傅立叶的“法郎吉”与“和谐社会”、欧文的“理性的社会制度”与“共产主义新村”都体现了对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考。
早期城市规划理论研究者也注意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
城市规划理论的重要奠基者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思想;美国著名城市学家芒福德从保护人居系统中的自然环境出发提出城乡关联发展的重要性;赖特的“区域统一体”(RegionalEntities)和“广亩城”,都主张城乡发展应采取整体的、有机的、协调的发展模式。
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
他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列宁和斯大林也曾总结和阐述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型城乡关系一城市与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而非城乡差别的消灭。
(二)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城乡协调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的城乡协调理论主要是围绕城乡发展关系而展开研究的。
“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是这一时段研究的经典之作。
刘易斯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提出“二元经济”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部门经济发展模型,从而奠定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
后经拉尼斯和费景汉的发展深化(将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从而形成了“刘易斯一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
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和现代化需要“城市工业”加速的增长和向以城市社会为基础的社会转化,需要将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农业部门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因而城市掠夺农村的资源、资金和劳动力应理所当然。
乔根森对“刘易斯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等假设进行再思考,指出农业剩余是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认为从一开始就必须保持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平衡发展。
Journal of Chizhou University2020年10月第34卷第5期Oct.2020Vol.34No.5DOI :10.13420/ki.jczu.2020.05.005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的文献综述与展望杨萍a ,尚正永b(苏州科技大学a.图书馆;b.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摘要]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路径,多年来城乡关系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本文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城乡融合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城乡联系与城乡发展的评价研究、城乡融合的格局与过程研究、城乡融合的影响因素与驱动机制研究、城乡融合发展的调控策略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文献回顾与研究综述,对城乡融合发展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城乡关系,城乡融合进展,文献综述,研究展望[中图分类号]F2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20)05-0022-06收稿日期:2020-08-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171);苏州市乡村振兴软科学研究项目(391940003)。
作者简介:杨萍(1974—),女,甘肃兰州人,苏州科技大学图书馆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与图情服务;尚正永(1968—),男,江苏淮阴人,苏州科技大学地理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城乡规划。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以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从本质上看,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基础上的城乡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可见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
因此,加强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不仅是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创新的需求,也是更好地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
城乡统筹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城乡发展不平衡逐渐得到缓解,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在全国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首先,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供水、供电等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而在农村,农村公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加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其次,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随着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均衡配置。
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得到了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学生们接受的教育质量得到了提高,教育公平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再次,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普及。
政府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城市医疗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在农村,农村卫生院得到了改造和提升,农村居民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大病不再是致贫的主要原因。
另外,城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城市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而在农村,农业结构也得到了调整,农民增加了多种经营收入渠道,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最后,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城市和农村环境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指标持续向好。
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不断促进城乡发展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
中外城乡关系问题研究综述(一)内容提要]城市与乡村及城乡经济是学术研究领域不同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重点内容之一。
如何科学处理城乡关系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城乡关系及其由此引起的矛盾和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比一般发展中国家更为突出。
本文对国内外城乡关系问题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国在新时期实践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城乡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依据。
关键词]城乡关系;二元结构;研究综述一、城乡关系问题的提出城市和乡村是构成社会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城乡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产物,自城市产生后,城乡关系便随之而产生。
城乡关系是广泛存在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普遍联系与互动关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关系、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等诸多因素在城市和乡村两者关系的集中反映i].城乡关系包含相当广泛的内容,如城乡发展关系(产业发展关系、经济发展关系)、城乡经济关系、城乡文化关系、城乡社会关系、城乡生存关系、城乡运行关系等。
查阅现有的城乡关系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领域的研究者重点从城乡线性经济关系来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城乡发展与规划问题,并且形成了相当丰富的研究结论,如发展经济学中的二元结构理论、核心—边缘发展理论,城市经济学中的城市空间扩散理论和城乡边缘区理论。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并不把城乡关系作为它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完全市场竞争和信息充分的严格假定下,它只是专注于研究资源配置的价格理论,无需考虑城乡差别及其相互关系ii].瑞典经济学家俄林从区域分工和贸易出发分析了生产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均等化趋势最终会导致区域差异的消失,可以隐约发现对于城乡关系的区域均衡分析思想。
总体上看,中外学者对城乡关系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基石,也是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和谐社会的重要依据。
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经济对于国家的发展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进行农村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差异和原因。
一、农村人口规模国内:中国是一个拥有庞大农村人口的国家,根据统计数据,约有七成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
农村人口庞大,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和挑战。
国外:相较之下,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规模较小,通常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
例如,欧美国家的农村人口普遍处于下降趋势,而亚洲一些发达国家如日本、韩国也面临着农村人口减少的问题。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内: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中国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农村公路、供水、通讯等设施不断完善,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国外: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农村基础设施已经十分完善。
例如,欧洲的农村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铁路、管道等先进的交通和供应网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农业生产方式国内:中国的农业生产方式还主要以传统的人工劳动为主,机械化程度较低。
然而,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国外: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现代化。
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机械化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效率极高,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
四、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国内:中国农村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一直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仍有待提升。
国外: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已经十分突出。
例如,法国的葡萄酒、意大利的橄榄油等农产品享有全球声誉,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五、农村人才培养和流失问题国内: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就业机会相对不足,很多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工作。
这导致了农村人才的流失,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于城乡规划的文献综述范文一、引言。
城乡规划就像是一场超级大的拼图游戏,城市和乡村就是那一片片形状各异的拼图块,规划师们则是绞尽脑汁想把它们完美组合起来的玩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规划的重要性那是日益凸显啊,就像你出门不能不穿衣服一样,城乡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
下面咱就来好好唠唠城乡规划相关的那些事儿,看看各路大神在文献里都有啥高见。
二、城乡规划的发展历程。
# (一)古代城乡规划的萌芽。
# (二)近现代城乡规划的发展。
到了近现代,西方工业革命一搞,城市就像吹气球一样迅速膨胀起来。
可这一膨胀就出问题了,什么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啊,全都冒出来了。
于是乎,现代城乡规划就开始诞生并发展起来了。
像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就像是给当时乌烟瘴气的城市开了一副良方。
他想把城市和乡村的优点结合起来,既有城市的便捷,又有乡村的优美环境。
这就好比是把鱼和熊掌想要兼得,听起来就很诱人。
在这个理论的影响下,很多城市开始进行规划改革,规划师们就像一群拿着手术刀的医生,试图给病怏怏的城市做一场大手术,让它重新焕发生机。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规划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慢慢转向了关注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规划。
就像是从只看一个人的外貌,到全面考察他的性格、能力、家庭背景等一样,规划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三、城乡规划的主要内容。
# (一)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那可是城乡规划的重头戏。
这就好比是分蛋糕,不同的功能区域就是蛋糕的不同部分。
城市里有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公共服务区等等,怎么把这些功能合理地安排在有限的土地上,是个很有学问的事儿。
比如说,如果把住宅区和工业区挨得太近,那居民就得天天闻着工厂的废气,听着机器的轰鸣,这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所以啊,规划师们得像个精明的厨师,把不同的食材(土地用途)搭配好,做出一道美味可口(功能合理)的菜肴(城市布局)。
在乡村,土地利用规划也很重要。
农田、宅基地、乡村企业用地等都得规划好。
搞好城乡统筹发展调查研究报告城乡统筹发展是新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愈发明显,城市的发展相对集中,而乡村则矛盾突出、不平衡不充分。
因此,为了解决乡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必须搞好城乡统筹发展调查研究,寻求有效的发展路径和措施。
一、搜集与整合城乡统筹发展相关数据在调查研究中,需要搜集城乡统筹发展所需的各种数据,如各地区城乡经济收入、人口分布、教育、医疗保障、文化娱乐等各方面数据。
通过搜集和整合数据,可以系统地分析城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城乡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城乡人口流动及职业机会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城乡人口流动导致的结果。
调查城乡人口流动,掌握城乡人口职业结构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正确把握人口流动趋势,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三、调查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现状城乡发展不均衡,往往造成城乡社会保障的不平衡。
因此,调查城乡社会保障现状,了解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进程,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可以大力推进城乡发展的协调性。
四、调查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与城乡协调发展密不可分。
必须调查城乡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现状,了解城乡建设间的差距和不平衡情况,确保城乡公共服务的同步建设,促进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协调发展。
五、调查城乡环保现状城乡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调查城乡环保现状,分析城乡环境问题,以期制定环保政策和管理措施,促进城乡环境保障有序推进。
为了更好地搞好城乡统筹发展调查研究,我们需要深入调研实际情况,了解各地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同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统筹发展中,我们需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加强技术创新,推进工匠精神,推动城乡共同发展。
未来,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断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态度,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研究述评王浩(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400041)国外学者对统筹城乡发展中体制创新改革的理论研究成果是对我国城乡公共管理体制一体化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支撑,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充分分析,选择借鉴。
一、国外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的理论与观点国外关于城乡关系、特别是统筹城乡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领域,统筹城乡政府体制方面的文献较有限。
相关的文献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城乡整合论城乡融合理论试图通过城乡制度创新来促进城乡融合。
主要包括: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乌托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芒福德的城乡发展观、麦基的亚洲城乡融合区理论和根卓郎的“城乡融合设计”理念。
城乡融合理论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摩尔、傅立叶、欧文、圣西门等就希望通过他们心中所造的理想社会组织结构来实现城乡的融合,如摩尔以期通过构建“乌托邦”社会设想避免城市与乡村的脱离。
马克思主义的城乡融合理论是用历史的、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思想认识城乡关系的。
马克思、恩格斯将城乡关系分为,城乡依存、城市统治乡村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恩格斯在最早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概念”,并在《共产主义原理》一文中有所阐释。
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芒福德(Murnford)指出,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拿大著名学者麦(Mcgee)基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亚洲国家的城乡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城乡之间的传统差别和城乡之间的地域界限日渐模糊,城乡之间在地域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一种以农业活动和非农业活动并存、趋向城乡融合的地域组织结构,他用“desakota”(城乡融合区)来概括这种特殊的城乡地域组织结构。
日本学者岸根卓郎提出“城乡融合设计”概念,试图通过超越城市、农村界限的“人类经营空间”的建立,产生城乡融合的社会,他强调发展“农工一体复合社会系统”来实现城乡融合。
麦克.道格拉斯(MikeDouglass)通过对泰国东北部的研究提出采取城乡一体化的方式,建立城乡联系的区域网络系统可以促进区域城乡共同发展。
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存在。
为了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我们需要对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现状1.城乡发展不平衡。
城市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资金、技术等资源聚集,而农村经济相对滞后,贫困、落后地区仍然存在。
2.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
城市基础设施比农村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也有差距,城市居民享受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而农村居民则面临服务不足的局面。
3.城乡就业不平衡。
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而农村就业相对单一,收入水平低,农民工问题仍然存在。
二、问题1.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应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产力和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2.城乡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
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
3.城乡就业不平衡问题。
应加强农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吸引和鼓励农村居民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拓宽农民工的就业渠道。
三、政策建议1.优化城乡发展格局。
加强城乡协调发展规划,注重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农村产业规模,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财力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产力。
3.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4.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推行农民工就业与城市社会保险等政策衔接。
总之,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学 术 论 坛2007 NO.14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ulting Herald在英文和法文的城市科学资料中,与城乡一体化比较相近的有 integration(一体化),但是它很少与城乡(Urban-rural)一词搭配,经常是与“经济”一词连用。
还有一个词“城乡综合体”(Urban-rural composition),西方学者在 20 世纪 80 年代后在工业地理学研究中使用过,其含意是指自 20 世纪半期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制造业从原先的大都会中心向较小的聚落或尚未工业化地区转移,从而形成城市和乡村相混合的新型区域。
其中有与统筹城乡发展有直接联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相关理论。
1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恩格斯是最早提出“城乡融合”概念的人。
他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2 舒尔兹的城乡发展理论舒尔兹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其代表作是《经济增长与农业》,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一直强调农业、农村发展在工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人力资本开发对土业化至关重要。
他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像土业一样是经济的重要部门,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重工抑农的政策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工业化绩效,也不可能使经济社会现代化,反而会使推行这种政策的国家国民经济因比例失调、结构失衡而陷于停滞,人民尘活更加贫困,除了加强工业化过程中的物质资本投资,还应加强人力资本投资,舒尔兹甚至断言,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的生产技能,对人的投资收益率要远3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杜能(1826)通过分析产品运输成本与利润的相关关系发现,以城市为中心,周围土地利用的类型取决于离城市距离的远近,形成一个个同心圆环带,每一个圆环带都以一种农作物为主,形成各具特点的农作物组合耕作方式和经营方式。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对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进行总结和概括,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一、引言城乡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学术界对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将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对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进行综述。
二、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1. 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矛盾。
学者们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分析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2. 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城乡融合发展模式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学者们从国内外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出发,总结出多种融合发展模式,如产业融合、生态融合、文化融合等。
3. 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政策体系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保障。
学者们从国家、地方、企业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并提出完善政策体系的建议。
4. 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衡量城乡融合发展成效的重要手段。
学者们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维度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评价体系,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参考。
三、城乡融合发展研究的展望1. 深化城乡融合发展理论创新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深化理论创新。
未来研究应关注城乡融合发展规律、动力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2.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政策体系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
未来研究应关注政策体系的完善,包括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3.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创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未来研究应关注城乡融合发展实践创新,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融合发展路径。
4. 加强城乡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研究应关注城乡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四、结论城乡融合发展研究是一个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课题。
城乡一体化文献综述201301360011 陆媛媛摘要: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
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
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文献综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乡差距一、研究背景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
因此,研究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二、文献综述顾益康等(2004)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度、差异度和协调度为一级指标,并以42个二级指标构成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
岳丽萍等(2006)以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等四项指标对陕西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判断。
赵锋(2010)确立了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协调水平两个测评维度,再将其分解为18个二级指标。
国外城乡发展经验对我国中部地区城乡统筹的启示世界各国城乡关系的]变都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同样的过程:乡村孕育城市—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乡融合。
本文通过总结国外城乡发展的优秀经验模式与拉美陷阱现象,从生产要素流动性角度出发,对我国中部地区城乡统筹提出几点建议:保证资金要素,加大农业投入;发展技术要素,加大农技推广与农业信息化力度;促进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解决就业;实施城乡统一的国土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与农村合作组织制度。
生产要素,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它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
传统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的才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
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来区分,社会经济体系分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在农业社会,土地与劳动力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工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则是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中部地区地处我国内陆中心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但是目前深受城乡差距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等问题困扰,究其原因,与中部地区长期以来资本、劳动、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配置失衡有一定关系。
为了促进中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中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协调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借鉴分析国内外城乡发展的各种模式与经验,从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角度对中部地区城乡的统筹发展进行研究分析。
一、城乡关系发展较好的国外经验模式(一)美国的自由经济市场调控模式美国的城乡关系发展属于比较典型的自由经济模式,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
美国小城镇的迅速发展,在城市发展出现问题时起到了平衡城市格局、协调城市发展的作用。
美国的城乡关系大致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一体化”三个阶段[1](P285)。
1850—1920年为美国城市化初始发展阶段。
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经济学理论论文摘要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是一个世界难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但对我国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相当少。
西部地区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 民族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特征集于一体的特殊地区。
因此,应借鉴国内外经验围绕“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区域联合与协作”等方面实现西部地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顺利实施。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s a global difficult problem.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have studied it from different viewpoints but few of them dealt with this problem in China's western area. The western area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layout of big cities and vast rural areas multi-nationalities residence and vulner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y referring to both foreign and native experiences the paper presents some measures of improving the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this place under the principle of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project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labor force employment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fundamental collective services coordina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infrastructural facilities coordinating the region union and the cooperation”. Key words overall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ynthetic supporting reform experiment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是一个世界难题。
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和成都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是继南部的深圳、东部的上海浦东、北部的天津滨海之后 中国首次在西部地区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其中 批准重庆市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以省为单位的改革试验区 是中央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和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部署。
重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 为两地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显著的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收入差距、城市化滞后、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农民市民化缓慢、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等方面的矛盾与问题严重阻碍着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的顺利实施。
笔者紧紧围绕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这一主线 在全面把握西部地区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大城市带大农村发展格局的条件下 详细剖析阻碍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体系。
一、国内外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综述(一)国外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从历史上看,各国在发展初期都经历了城乡关系失衡的非良性互动状态。
发达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经济和城市经济领域。
然而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 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十分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及其区域二元社会经济文化结构问题的研究则集中在较广泛的领域和视野展开。
其中 刘易斯(W. A. Lewis)(1954)提出的“二元经济论”、费景汉、拉尼斯(John C. H. Fei、Gustav Ranis)(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费景汉——拉尼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乔根森(D.W. Jorgensen)(1968)提出的“二元结构模型”、哈里斯、托达罗(Harris、Todaro)(1970)提出的“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缪尔达尔(Karl Gunnar Myrdal)(1957)提出的“地理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二元结构理论”等从发展经济学角度出发 把城乡关系成为其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他们探讨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城乡关系、结构变迁劳动力转移、资本积累、技术选择、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人口增长极变化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
同时 霍华德(E. Howard)(1898)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沙里宁(E. Saarinen)(1910)提出的“有机疏散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赖特(Frank Lloyd Wright)(1932)提出的“广亩城理论”、芒福德(L. Mumford)(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城乡发展观”、麦基(T.G.Mcgee)的亚洲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20世纪开始的“城乡边缘区理论”、岸根卓郎(岸の根卓の男)提出的“城乡融合设计”概念等从社会学和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对统筹城乡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二)国内学者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新中国建立后 毛泽东同志的城乡关系论对计划经济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骆子程等学者以城乡二元结构为基本线索 系统分析了城乡矛盾的特殊性、演变过程、体制原因及影响后果 并提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思路。
接着周叔莲(1996)、郭克莎(1996)、金碚(1996)、王建(1996)、王积业(1996)、农业部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1998)等学者对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21世纪初期 曾菊新(2002)、张平军(2004)、周一星、石忆邵和张翔、柴彦威、金艳、曾磊、鲁奇(2002—2005)等学者从社会学、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对城乡统筹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进行了系统研究。
目前党和国家制定的重大方针、政策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对学术界提出了重大的研究课题。
2007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重庆和成都市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学者们对其中一系列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可以发现其一国外学者研究的理论大多是在发达国家城乡关系问题并不明显的条件下创立的 且一般把城市与乡村分离开来研究 这对发展中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针对性明显不足 其二 国内学者多数集中在宏观层面 围绕社会热点就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展开应对性和政策式讨论紧紧围绕城乡关系问题展开研究的论文和专著一般散见于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之中 而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特殊性进行重点研究的更不多见 其三 国内大多数学者主要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城乡统筹问题进行研究 而对我国欠发达地区统筹城乡问题缺乏相应的研究。
因此 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或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经验和成果。
结合西部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及其原因 运用投资学、运筹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理论来研究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符合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及政策建议。
二、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存在阻碍着城乡统筹战略的顺利实施的主要问题。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思想观念上的制约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观念思想制约是限制城乡进一步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等靠要”、“为搞实验区而搞实验区”等消极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积极主动性发挥 不利于重庆市在制度上进行自主创新阻碍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二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战略工程 必须要做好近期与远期目标想结合的战略规划戒除一蹴而就式的改革观念。
第三重城市、轻农村 城乡分治的传统观念和做法 人为地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加大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
(二)城市化进程滞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对工业、农村对城市的依存关系日趋增强。
但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滞后 使得城市负担不断加重削弱了城市的先头带动作用。
表现在第一 整体城市化水平偏低 决定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处于较低的水平。
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低2006年仅26.9%。
第二区域差异显著。
2006年都市城市化率达到61.5%而其他地区城市化率分别只有20.8%。
第三 城镇体系建设不合理。
城市两极分化较为严重 中等规模城市出现断层 影响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功能及城市化进程。
滞后的城市化进程减弱了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不利于统筹城乡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城乡劳动就业不协调是西部地区城乡统筹问题的根本所在。
表现在 第一 农村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
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3/4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城市就业吸纳能力较弱。
目前 西部地区城市优势产业培育不足导致城市劳动承载能力的不强 已经成为城乡就业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三城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的不匹配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进而影响到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平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严重制约着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制约着西部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表现在 第一 基础建设投入的不平衡城市投入的总量高于农村。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础设施投入的不平衡 2006年 西部地区城市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为农村的14.29倍。
第二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广大农村不能分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第三 医疗卫生水平的不平衡 不健全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远远滞后于城市。
第四 科技文化的不平衡 科技文化的投入、应用推广等城市大大超过农村。
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平衡阻碍了农村的快速发展 扩大了城乡间发展差距 对统筹城乡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五)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合理不仅影响了西部地区消费与投资结构的协调 而且从长远来看关系统筹城乡的成败。
表现在 第一 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始终要高于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