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多媒体利用图形、图象、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教学课,学生的兴趣一定是很高的,多媒体教学是我们的好帮手。我在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时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我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多媒体教学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先用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谈:你们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是如何过的?学生这时丝毫没有拘束的感觉,都非常积极地向老师、同学讲述自己的生日。然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2岁了,可他却只过了3个生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抢着回答,学生以极浓的兴趣投入到了探索之中。
二、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在小学教学中,大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插图是静止的,如果借助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化圆为方、变曲为直和平移、拼图准确、方便的独特功能,多层次地把圆等分成若干份。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把圆拼成已学过的近似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诱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随着等分份数的增加,每一份越少,拼成的形状就越接近,它们的长(底)、宽(高)由曲变直的过程就能充分展示出来,及时地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多媒体启动思维、培养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程度是衡量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良好的思维能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与一个人的思维素质所受的思维训练密切相关。根据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教师要为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帮助学生破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增加思维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互相讨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新知识后,教师利用计算机“出”了一道题:你能用今天
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多媒体演示:小猴分别坐在车轮是方形和椭圆形的车上行走,会产生颠簸的现象。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学生回答。)继续演示:猴子坐在车轮是圆形的车上行走,却十分平稳。“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答。这样做不仅较顺利地将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运用多媒体巧设练习、巩固新知
学生对新知识掌握得如何,要通过练习检测才知道,巩固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智能的基本途径。一般在这时候,学生经过大半节课的积极探索、紧张学习,思维处于疲劳状态,这时若出示具有趣味性、针对性的练习,配上轻松的音乐和醒目的画面,就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巩固总结新知。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犯“角的大小与构成角的两边长短有关”的概念性错误。为了克服学生这一错误的认识,我们运用多媒体自制了一个CAI 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做法是:在讲完《角的认识》新课后,反馈练习时,依次出示一组练习:⑴根据屏幕上提供的各种图形(图中有的是角,有的是两条没有相交的射线,摆放的形式多种多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⑵接着出示一组两个大小相等而边的长短不相等的角和两个边的长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画面,要求学生判断每对角的大小。⑶为了直观验证他们判断的正误,我在屏幕打出了一个以黑色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时,我提醒学生注意两条边长短变化时这个角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结论。这种非常直观的演示,为学生积极思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学生根据观察,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