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二版)方汉奇 整理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4
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
汉代以后,邮铎制度进一步发展,两汉时以进入以文字传播的时代。
唐代的“开元杂报”“敦煌进奏院状”带有官方的性质,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近似于16世纪诞生与威尼斯的“新闻信”)
宋代官办的“邸报”:发布机构是进奏院;是由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按一定制度,编发给诸路州郡,向地方官员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官报。主要内容有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军事情报和刑罚。为了加强管理和控制,实行过“定本”制度。“小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始于北宋。它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
清代北京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内容基本上是宫门钞、皇帝御旨和臣僚章奏。
二、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19世纪初到《新青年》)
◎外国人办报:初由传教士创办,后有商人、政客加入,历史作用: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侵略行为;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介绍了世界各国历史、地理和现状,同时宣传了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主张。外报办报实践有助于我国报业发展:(1)报刊观念方面:将言论、出版自由等西方近代报刊观念引入中国;
(2)报刊内容与版式、传播机构设置方面分工明细;(3)物质技术方面:铅字、印刷机、有线电报等;
(4)这些外报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新闻工作者如王韬、钱伯欣、蔡尔康、何桂笙、高太痴等。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只能在南洋、澳门、广州办报,主要是宗教性报刊。
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考》Chinese Monthly Magzine 1815 马六甲英国传教士米怜《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①第一家境内近代中文报刊,1833年于广州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外文报刊中较重要的有《中国丛报》(出版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影响最大)、《广州纪录报》(商业性质报刊)、《广州周报》(出了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张号外)。
1822年:中国境内第一张外文报纸:葡萄牙文《蜜蜂华报》在澳门创刊。
1827年:中国境内第一张英文报纸:《广州纪录报》。
1831年:中国境内第一份美国商人报纸:《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广州)。
外文报刊创办者主要为商人,读者对象为在华的外国人,其宗旨主要是为西方殖民者提供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为侵略中国搜集情报、摇旗呐喊。客观上,为当时国人了解外人意图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林则徐、魏源等组织编译外文报刊。
鸦片战争后(1842—19世纪末):外人获得任意办报的权利,数量激增,先后达170多种,逐渐形成了以香港、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络;传教士办报依然活跃,以中文报刊为主,且宗教内容退居其次,商业性报刊迅猛发展,取代传教士报刊主导地位,成为这一时期报业发展的重要特点,六十年代后中文商业报刊崛起,《申报》、《新闻报》影响颇大;外文报刊最具代表性的是《字林西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向中国腹地扩展,法、德、日、俄等过在华办报兴起。
1、中文报刊:《万国公报》:
①传教士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中文报刊。
②其前身是1868年于上海由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的《教会新报》。
③《教会新报》创刊时为宗教性报刊,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实际上演变成为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最为典型地反映了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
④内容有三方面:a:为帝国主义侵略辩护,鼓吹用西方思想改造中国;b:大力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c:其目的是将中国完全置于西方控制之下。(另一教会报刊1853年创办于香港的《遐迩其珍》首次运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
《申报》:
①最具代表性且最为成功的中文商业性报纸,标志着外人在华办报进入高潮。②1872年于上海由英上美查等合资创办,以盈利为目的,其特点是由中国人担任主笔以吸引读者;采用廉价纸张,降低成本,赢得市场。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重视报纸言论工作,兼营书籍出版业务。③内容上涵盖新闻、言论、文艺(副刊)、广告四要素,基本成熟:a:中言论且新闻量多面广,注重时效性,看法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条由报社记者所发的电讯(新闻专电);b:主义刊载文艺作品和广告,申报馆出版了我国最早的文学刊物《瀛寰琐记》和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寰瀛画报》;c:第一个刊登新闻画。④1912年后由史量才主持后,锐意改革,聘请张竹平任经理兼营业部主任,发行量不断攀升,最高时达15万份。
《新闻报》1893年英商丹福士等主办的(首创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
另外两张具有广泛影响的中文商业报纸:1882年创刊于上海的《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和第一个晚刊《夜报》)
2、外文报刊:《字林西报》:
(1)、近代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外文报纸。
(2)、1850年在上海由英商奚安门创办,前身叫《北华捷报》。
(3)、政治倾向明显,充当英国驻沪领事馆和租界当局的“喉舌”,仇视中国革命运动。
(4)、新闻来源广泛,以消息灵通著称,首家采用路透社电讯稿。
另外,1845年在香港由英商肖德锐创办的《德臣报》是具有代表性的英文商业报纸,时间长,影响大。
1887年基督教书包出版机构同文书会在上海成立,后改称广学会。
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字林沪报》《新闻报》《申报》形成三(商业性)报鼎立的格局。
◎国人办报:
(林则徐译报汇编《澳门新闻纸》;洪仁玕《资政新篇》(近代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理论设计)、郑观应《盛世危言》)1、《昭文新报》,1873年,汉口,艾小梅,国人在国内所办的最早的近代报纸。
维新派报刊:2、王韬和《循环日报》:王韬:①中国近代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创办了我国第一家政论报刊《循环日报》【1874年于香港,宗旨为“强中以攮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在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开创了我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对报刊政论文体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为梁启超的“时务文体”奠定了基础。特点:直陈时事,浅显通俗,不附典雅。商业经营性报纸】;②早年游历欧洲诸国,是我国最早提倡学习西方、变法自强的先进知识分子之一;③提出了一系列办报主张(办报立言),并撰写数百篇政论文章,直陈时弊,内容广泛,所著《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3 、康有为与《万国公报》1895→《中外纪闻》、《强学报》(1896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
《知新报》,康广仁,1897年2月22日,创刊于澳门,是维新派在华南重要的舆论阵地。
《湘学报》,谭嗣同、唐才常,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特点:①言论最为大胆;②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湘报》,谭嗣同、唐才常,1898年3月7日创刊于长沙,是华中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报刊,被成为全国最好的维新报纸。《国闻报》,严复,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是维新派在华北重要的舆论阵地。①维新党人第一张日报;②严复翻译的《天言论》发表于其旬刊《国闻汇编》;③注重翻译介绍外国报纸书刊,讲究斗争策略,报道了戊戌六君子事件。
4 、《时务报》与梁启超(后来还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
(1)《时务报》:①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黄遵宪筹备,梁启超主笔;②维新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也是宣传维新变法最具影响力的报刊;③《时务报》因梁启超大胆而新颖的言论震动朝野,风靡一时,创下当时最高的发行量;④形成了“时务文体”【又称“新民文体”,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对辛亥革命乃至“五四”前后的报刊文章有很大影响】,发表了第一次全面阐述维新变法的纲领性文章《变法通议》;⑤围绕着《时务报》,在维新派与洋务派(汪康年)之间展开的斗争以维新派失败而告终,这一方面说明报纸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梁启超新闻思想:认为报刊的功能是“去塞求通”,其两大天职是“监督政府”、“向导国民”。其办报的四大原则是:“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道却而速”。健全舆论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宣传艺术:浸润法、煽情法。
《清议报》和《新民丛报》(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海外报刊,宣传保皇立宪)①《清议报》,1898年创办于日本横滨,改良派海外第一个机关报;②《新民丛报》,1902年创办于日本横滨,改良派最重要的机关报,从1905年与《民报》展开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一次报刊大论战,以保皇派失败而告终。
维新派政治家办报的特点:大多数报纸宣传变法维新;创造了适合报刊宣传要求的“报章文体”,影响一代文风;从办报方式上看,形成学会、学堂、报刊“三位一体”的形式。新闻业务上的特点P96
新闻思想及贡献:(1)、维新派新闻思想较早期资产阶级新闻思想如王韬等有新的发展:①认为报刊有强烈的政治性,是宣传政治主张的有力工具;②对报刊功能与作用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如梁启超《论报馆有益于国事》)(2)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①向读者进行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②向读者进行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③推动维新运动,促进变法实现。④冲破封建言禁,为报刊赢得实际上的合法地位;⑤开中国报业史上政治家办报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