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doc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4
《记念刘和珍君》精品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
分析并欣赏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鲁迅生平简介及其文学地位。
《记念刘和珍君》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意义。
2.2 教学难点鲁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应用。
对作品中的社会背景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鲁迅生平、作品背景、人物形象等。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作品中的主题和社会背景。
案例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描写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
文学作品阅读:让学生阅读原著,深入理解作品。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共计2课时。
教学顺序:先讲解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分析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4.2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讲解鲁迅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2. 介绍《记念刘和珍君》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第二课时:1.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讨论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作业5.1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和思考能力。
作文写作:布置相关作文题目,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5.2 作业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
写一篇关于《记念刘和珍君》的读后感,包括对作品的理解和启示。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资源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朗诵会,增强对作品语言的感受力。
邀请文学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解读鲁迅作品的文学价值。
6.2 教学资源鲁迅作品集:《呐喊》、《彷徨》等。
相关研究论文和评论,了解学术界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动态。
记念刘和珍君(学生版)【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
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学习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一、导(一)解题——今天学习的《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
记念,我们现在一般写成“纪念”、“记”与“纪”在这里含义是相同的。
君,是对刘和珍的尊称。
(二)了解时代背景1、一九二六年,我国的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的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军阀皖系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着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在三月十二日派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
三月十六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一九○一年八国联军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起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
三月十八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后又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群众死四十七人,伤一百五十余人,造成“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烈士就是在这次惨案中遇难的。
2、“三·一八”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
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
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诬陷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同志等)盲目地引入“死地”。
3、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任教并编辑新文学刊物。
面对反动黑暗的统治,他无比愤慨,对爱国的青年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
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
“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写了好几篇倬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分析第三大部分(六七两节)的思路: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陶潜的四句诗:文中所引的四句诗是陶潜《挽歌》三首中第三首的最后四句,兹录第三首如下: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
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
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
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
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
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
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亲族、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
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
文章第6节第2段,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她们。
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意思是,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士们的鲜血就不会是白流的了。
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义,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分析第七节第一段中程度副词“竟会”“竟至”“竟能”:三个表程度的副词,层层推进,突出了对敌人的揭露鞭挞和对爱国青年的热情歌颂。
理解第七节第二段三句之间的关系:这三句之间的关系:一、二句是逐层加深,所以用关联词语“至于”“更”来连接;第三句的结论是由一、二句推出,所以借用“倘要……就”表示假设关系的句式来概括。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关键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深沉复杂的感情。
2.鉴赏艺术形象,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
【情境设计】
鲁迅先生称1926年3月18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我们班分为摄像师、现场记者、新闻主播三大团队,通力合作,借助《记念刘和珍君》,“重返新闻现场”,深度报道一系列相关事件,还原事件真相,循志士印迹,探时代价值。
【课堂探究】
任务一:摄像聚焦——直面罪恶现场,录制社会反应
活动1:作为摄像师,你将抓录现场哪些镜头来暴露罪行。
活动2:请跟踪录制惨案引发的社会各界的反应。
任务二:现场记者——重温学生时代,探寻志士形象
作为记者,要有通过语言材料识别真伪的能力,捍卫不能掩盖的真相。
请结合课文内容、时代背景和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探求志士形象,并思考时代风暴中个人的命运抉择。
任务三:新闻主播——高擎时代火炬,铸就民族脊梁
作为新闻主播,请对本次系列事件进行深度总结,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反思总结】总结参与本次新闻报道活动的收获
【课后作业】
1.整理现场记者、随行摄像师、新闻主播的优秀文字稿,张贴于我们的班级交流展示台。
2.阅读鲁迅的其它文章如《无花的蔷薇之二》《空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进一步理解他表达的深沉复杂的情感和体味独特的创作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编写者:王山业审稿人:孙秀丽2010.3【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清文章思路,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清正义与邪恶。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探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作者对词语的妙用,从而了解作者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明确人物形象,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
2.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能用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审视本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学习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案】预习课文、做好知识准备、扫清学习障碍(一)基础知识积累1、疏通文意,给划线词语注音寥落()菲薄()长歌当哭()当铺()桀骜()()喋血()浸渍()创伤()攒射()为虎作伥()道观()2、解释词义,积累词语噩耗攒射偏安殒身不恤长歌当哭3辨析词义干练\熟练依稀\微茫竟会\竟至\竟能(二)作者作品介绍学生阅读基训34页画出重要信息并背过(三)了解背景知识学生阅读基训34页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2、合并归纳: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教师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2.背景链接1926年初,帝国主义军队派军舰进驻大沽口,企图干涉中国人民如火如荼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行动。
当时北平的女子学校学生向当局请愿,要求驱逐外国舰只,并且要求驱逐破坏女子学校安定的杨荫瑜、章士钊等人,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
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洗涤.()桀骜..()..()租赁.()尸骸.()叱咤屠戮.()浸渍..()寥.落()菲薄..()芳菲.()风尘仆仆.()前仆.后继()攒.射()惩创..()长歌当.哭()锐不可当.()2.解释下列各词:长歌当哭:桀骜不驯:殒身不恤:3.分析文章总体思路(1)课文七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2)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课堂导学】一.默读一、三、四、五部分,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行事性格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一一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扌甚;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 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
高中语文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第3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理清第三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法指导】朗读法、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边读边思,互动探究1.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
3.“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
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怎样理解这段话?5.理解下面文句中划横线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6.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在文中的作用。
二、感悟总结小结:1、2部分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悲痛的回忆和哀悼.3、4、5部分是记念的主体,侧重于愤怒的揭露和控诉.6、7部分侧重探求死难者对于将来的意义。
作者的笔触及到三类人: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爱国青年,处于中间状态的所谓“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同学们: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过很多鲁迅的文章。
接下来我们还要学习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
由于不同的时空环境,不同的语言习惯,加之文章深邃的内涵,导致我们读这篇文章时会出现很多困难。
对于我们来说,学习这篇文章是一个挑战。
但是,一旦读懂了这篇文章,我们必然会对鲁迅,对鲁迅的文章,对自己,对事物都有更深的认识;有心的同学还能在文章中获得情感表达的心得。
以我的亲身经历,学习鲁迅是让自己变得丰富而深刻的捷径。
为了能节省课上时间,并且使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我为大家做了导学案,关于这篇导学案如何来使用,我有以下几点要求:1.通读全文,不要看任何参考资料包括这份导学案,只参照书下注释。
用笔将自己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在旁边标好哪里不懂(要求字迹工整)2.再读全文,结合导学案中的相关知识链接,如果对之前不懂的地方有了新的认识标注出来;将自己有感触的地方标注出来,写下你的感触。
3.三读课文,回答预习案中的问题。
预习案一、相关知识连接1.鲁迅与青年学子鲁迅曾经就任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可以说鲁迅与青年学子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时,新型天花疫苗刚刚进入中国,简单而有效。
但是普通大众对这种天花疫苗没有信任度,所以接种率非常低。
为了鼓励学生们接种新的天花疫苗,鲁迅在自己已经接种过疫苗的情况下,带着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接种疫苗,并且现场接种,以表示范。
在就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期间,与学生们一起反对校长杨荫榆不合理的管理,因此被政府免去了教育部部长的职务。
但是鲁迅依然跟学生们站在一起,支持学生自治会的工作。
期间教育部官员曾经雇佣流氓讲学生干部强行脱出学校,但依然没有压倒学生对校长的反抗。
学生们自发组织,在北京西城宗冒胡同租赁房屋作为临时校舍,鲁迅就和一些进步老师一起去义务讲课。
2.三一八惨案1926年3月12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作战期间,日本军舰掩护奉军军舰驶进天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一、整体感知:《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对遇难的左联五烈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残害革命者的反动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照本文,思考作者对待为革命而牺牲者有怎样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1、作者:阅读《导学案》“作者简介”,回顾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背景:参看《导学案》“背景简介”,了解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3、预习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导学案》41页“边读边练”。
三、合作探究:(1)概括段落大意,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文章一共7小节,为什么单是写作缘由就用了两节来说?(3)文中对刘和珍做了怎样的描写?她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四、引领探究:(一)试具体分析三大部分的思路,讨论分析作者感情发展脉络: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
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3、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
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
五、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27页第二、三段2.选择文中一些议论性语句思考其含义。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揣摩重点语句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悼念刘和珍,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记念刘和珍君》教案3
血.红字.罪与罚——《记念刘和珍君》创新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文本中十次出现“血”字,这激起了教者想从一个全新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想法。
基于这一点,我采取专题形式,从文本三个核心元素(血、红字、罪与罚)出发去实施教学,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含量进行了较为深透的挖掘。
第一课时
一、导语,了解课文背景
1、鲁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
”中国历史正是如此,无数的英烈浴血奋战,新中国才迎来了今天的祥和和繁荣。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那一页页洒满了先驱者鲜血的历史。
(大屏幕显示一滴滴逐渐放大的鲜血)。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沉痛和敬仰的心去回顾中国现代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流血惨案---1926.3.18惨案。
2、了解课文背景(3。
18事件的概况)(见教材45页注释①)
对于这一事件,许多有良知的作家都曾撰文批露,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执政府大屠杀记》、林语堂写的《悼念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记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对于这篇文章,大家预习过了,我想先请几位同学谈谈初读感受。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修身名句·爱国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赏读: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享福之后才享福。
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赏读:自古以来,人终免不了一死!但死的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赏读: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意思是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
★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体味作者感情。
2、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提高理解句子含义及表达作用的能力。
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优秀品质,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字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
其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散文集有《________》;散文诗集有《______》;杂文集有《_华盖集__》《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2、写作背景:“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 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见课下注释①)。
洗涤.()不惮.()攒.射()尸骸.()菲.薄.()浸渍.()桀骜..()黯.然()凭.屋()寥.落()长歌当.哭()殒.身不恤.()喋.血()立仆.()三、快速阅读课文,完成1——3题。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高中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之三推荐文章高一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热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考试期中试卷热度: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集锦热度:高一语文基础知识汇总热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热度:《纪念刘和珍君》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篇写人记事散文,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之三,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一: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二、背景资料“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参考0927 1757《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情况,完成字词训练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音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踌躇黯然噩耗尸骸虐杀攒射辗转呻吟不惮和蔼陨身不恤长歌当哭二、导入课文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引导学生阅读注解①,补充介绍背景知识: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鲁迅先生忍无可忍,遂写此文。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
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关键字句,整体把握思路。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
一、自主学习
正确理解划横线词语含义: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
二、合作探究
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
(1)此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2)鲁迅先生对徒手请愿的方式持何种态度?
(3)那么鲁迅先生赞成什么样的斗争方式呢?试从鲁
迅作品中查阅出相关资料深化你对课文的理解o
2、如何理解“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
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3、理解“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99
在文中的作用
三、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演论》,真理的第一道台阶
(1)周树人不爱游玩,不爱交际,不爱说话,他把
整个的身心都投入学习之中。
他是那般亢奋,勤勉,精力充沛。
(2)矿路学堂最使他满意的是平等的空气。
汉文仍旧是“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外加一点《小学集注》,论文题目也是什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之类,但还有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德语和体操,过去所未曾学习过的科目。
至于生理学,虽然并不讲授,却可以看到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
比较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他已经悟到,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无意的骗子罢了。
(3)他以非常浓厚的兴致,学习这些课程,尤其是地质学和矿物学。
一本英国赖耶尔的《地学浅说》,就不知给了他多少惊奇和喜悦;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课后,他的讲义, 都用毛笔抄写得十分细致和工整,插图则用铅笔绘制,也一样的精密。
(4)凡是新课程,都得使用洋课本,这些课本对于中国的情况是无从顾及的。
为此,他常常联系对比中国矿冶的实际,在《金石识别》一类的边页上写下批注,补订其中的纟比漏和错误。
纸上谈兵,照抄照搬,无论如何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他特别喜欢采集矿石标本,不但因为标本可以加深对矿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喜欢
那嶙峋而不规则的形体本身,它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在荒无人迹的旷野间显示自己的存在。
(5)他于物质生活无所求,穿一条夹裤,吃吃辣椒, 照
样过长长的冬天;而精神生活却是充实的,他的心灵,似乎长驻着一个火热的季节。
每当功课作完,他便从书架上检取一部《红楼梦》,或是《西厢记》,或是别的小说杂书,徉徜于人类历史的原野和心灵的幽洞之中。
那里,是自然科学所无法窥觅的又一个奇妙的世界。
(6)知识之火既然点燃起来,他就不会围着炉子取暖。
比起周围的同学,他越来越热心于阅读课外的书籍。
他愿意像篝火那样,在无遮的天幕下作野性的燃烧……
(7)第二年,学校变得相当自由化,看新书的风气也流行起来了。
这时候,听说《天演论》出版了,他特地趁星期天跑到城南书店去,花五百文钱买了回来。
这白纸石印的厚厚的一本,一翻开,就使他坐不住了:
(8)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
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
其籍征人境者,
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
而灌木丛林,
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
(9)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恢宏的气魄!多么新颖的思想!一口气读下去,苏格拉底出来了,柏拉图出来了,斯多嗜派也出来
了。
这些人物,各各带着自己的思想,走向纵深的历史。
思想超乎一切,甚至比创造它的思想者更崇高!“物竞天择”呵,“适者生存”呵,“世道必进,后胜于今”呵,“保群进化,与天争胜”呵……他觉得,“天演”的思想,无不与矿石、动植,以及自己周围的物质世界息息相关,但显然有着更为炫目的光耀:他读得那么贪婪,一遍又一遍,《察变》和另外的好些章节,他都熟落得能够背出来了。
(10)《天演论》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头猛犬”赫胥黎于1893年在牛津大学作的演讲,原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h 1894年,他加写了导论,并与其他三篇论文合编成集。
他坚持了达尔文学说内在的真理性,把关于生物学的理论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开拓了近代科学思想的新课题。
严复,将其中的导论及前半部意译出来,结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天行人治,同归天演”的思想,淋漓酣畅地发挥了自己的观点。
由于严复立足于民族存亡的基点,以最富于说服力的科学事实和最富于煽动性的文学语言,阐述“取法于人”的中心思想,得出“非最宜不能独存独盛”的结论, 因此,《天演论》在中国的出版,首先引起的就不是自然科学的革命,而是整个思想界的“一种当头棒喝”。
(11)每读到澳洲土蜂的沦灭,美洲红人和澳洲黑种的耗减,周树人就明显地感觉着一种危机感在压迫着自己。
民族的危机。
家庭的危机。
个人的危机。
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