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美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美学特征的思考

——以电视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这个春夏之交的季节,一部七集的美食纪录片(下称“舌尖”),引起巨大的舆论轰动,获得了几乎是众口一词的叫好。即便是向以挑剔视野和笔触发出批评和呐喊声音的评论人,面对这部“舌尖”上的纪录片,也都不吝给予抒情的笔调,用散文化的文本去抒发久违的情感,用融入其中的心灵去感悟音色情的完美共鸣。笔者没有全部看完这部片子,只是零落地在网络的分享中欣赏了下,但还是被“舌尖”震撼了,不仅嘴里有条件反射的“口水”,而且心里也充溢着久违的感动,----我知道那是心灵的共鸣与共振,是徜徉在美中的享受,是视听美、情感美和哲理美的一次完美结合。

悦耳悦目——视听美

在笔者不长的记忆中,央视很久没有让国人这么感动了,因为朴实的视角,毫不喧哗的基调。纵观整个“舌尖”,这其中没有矫情,没有刻意让片中的人物对着镜头刻意表达设计好的台词,而是用白描的手法看他们如何本真地炮制属于乡土特色的传统美食。这是中国影视制作者的突破,用朴实的镜头还原朴实的乡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主题。就此而言,“舌尖”是平民化生活的影像典型化塑造,简约地阐释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幸运的是,央视这回聪明地把平民关怀进行到底,而没有呈现出丝毫的国家电视台的倨傲,因为“舌尖”通篇都没有把艺术高于生活作为其追求的目标。所以,片中所有的镜头,乃至平民,都显得那样的真实,宛然我们的邻居。我记住了扎冬鱼的老爷子,做毛豆腐的淳朴乡姑,还有唯一一位记住名字的摘辣椒卖辣椒的四川农妇“素琼”。这些人物,当然还有那些色香味俱全但充溢着家常味情感的各式菜肴。

舌尖辅以中国佐料,几个感性或严肃词汇的性感叠加,总编导陈晓卿用自己的光影世界和民间美食文化不经意地让我们体验到一次声香色味文化之旅。这种性感的镜头和精神表达,就像看资深食客翻看沈宏非的食美专栏,酸甜苦辣咸,五毒俱全,一个“爽”了得。所以,不管是白山黑水的冻鱼捕猎和杂鱼乱炖,还是西南边陲土到掉渣的食传统,抑或是老徽州发酵过度的毛豆腐与臭鳜鱼和水箱绍兴的浓醇黄酒...每个人的味蕾都会发生化学反应,让四面八方的中国人脑海和心海激荡起怀旧的涟漪,脑髓神经穿越到过去,故乡的美也会发酵到更美更醇,让人品味无穷了。这种感受,就像鲁迅忆念故乡里少年闰土在明月夜里看守瓜田刺獾是一样的让人无限意味,让宁静的画面就那么定格,每每回忆,色香味俱全。

悦心悦意——情感美

在一个时不时曝出食品安全事故的国度,我们美食之国的名声被无良企业给亵渎了;在不乏宏大叙事的爱国纪录片巨制中,国人的爱国心被凝滞了。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给了我们新的感受:传统的美食依旧,依然流淌在我们淳朴的传统文化里;电视荧屏捕捉细碎真诚的民生场景,同样会让我们的情感被油然催醒的魔力...我们感动的是,“舌尖”给了我们每个人以主体的感悟与体味,即可以用个体的味蕾去品味我们曾经拥有过的美味,那是一种远离繁华和市场交换的回忆,是掺杂想家和养育的原生态生活滋味。

在从来不缺乏美轮美奂的电视美学的国度,在从来不乏高吭激昂的爱国宣教

的国度,当然还有在这个被国人嬉笑怒骂的诸多新闻和丑闻包裹的国度,我们平民缺少的正是一份情感上的归属。幸运的是,“舌尖”做到了,毕竟,中国是一个“民以食为天”的文化大国,不管从李白等文人墨客酒意诗性的美诗篇,还是刘曹青梅煮酒的莫测风云,不管是鱼肉乡里横行天下的“霸王餐”,还是饥鸿遍野的草根和观音土……大都离不开一个“吃货”,大都脱不过一个“吃”字!也许只有吃,才能将中国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其实从远古洪荒到唐宋元明清再到当下,在中国,美食文化永远是一场可怕的战争,从官场上的大吃二喝到小弄堂里平民式的油条,从毒大米到地沟油,目光过后,触目惊心。不过,也正因为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之大,也让“舌尖”看起来很美,看上去更美。但同时,“舌尖”的成功足以验证一个事实,只要把关切的镜头对准草根民间,只要不吝以民本情怀,足以拍出让民众叫好的片子来。

悦神悦志——哲理美

佛教有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追逐五欲六尘,体会“声香色味触法”。借用民间的说法就是:食色生香!相比之下,“舌尖”有情调地调情,不经意间触及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情绪,火得令人咋舌。而就“舌尖”这部纪录片的风格来看,现代独白和不动声色的叙述中不乏古典美学的味道,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皆有猎涉。只不过,相比《活着》等民生影片,这部纪录片拍得显然有些过于唯美,过于理想化,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乌托邦式、陶渊明田园式的美好中国。常言道,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动情之后自然容易接受理。“舌尖”以赏心悦目的视听动观众以情,后以触动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情绪晓观众以理,使观众经由知觉、想象、情感, 尤其是理解等心理功能的相互作用, 而被唤起的那种情绪上的愉悦状态、精神意志上的昂扬意志和伦理道德上的超越或完善动力。

民俗有云,革命就是请客吃饭,相比之下,我觉得“舌尖”其实描绘的是古典的中国,田园的中国,哀民生之多艰,美食也便成了一个美丽的信仰和精神传说。之所谓,六根追逐五欲六尘,“眼耳鼻舌身意”皆有影射。最终使观众在审美感受中达到悦神悦志层次的一种美,给国人一种超脱当前世俗喧嚣的乡愁和追忆,给其以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启迪,于是“舌尖”获得了该有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