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
- 格式:pdf
- 大小:986.16 KB
- 文档页数:14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1.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
迁徙的轻木骨架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黄河流域上游利用黄土挖出横穴做居室,称之窑洞;东北和西南大森林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2.木架建筑优势:a.取材方便;b.适应性强;c.有较强抗震性能;d.施工速度快;e.
便于修缮、搬迁。
缺点:a.木材越来越稀少;b.木架结构易遭火灾;c.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大。
3.我国木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成为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上再用木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的南方地区。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这种木结构多用与北方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4.(识图会画)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形式:硬山、悬山、庑殿、歇山(区别卷
棚)、重檐。
5.工官是城市建造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自周至汉,国家的最高工官称
为“司空”。隋代宇文恺------大兴城的规划;宋代李诫-----编修《营造法式》;明代蒯祥、徐杲-----明故宫。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1.“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推测,巢居是古代原始居住方式。
2.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房屋的实例: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距
今约六七千年。(干阑式)
3.中U哦最古老的神庙遗址发现于辽宁西部建平县。
4.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鄩,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
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5.西周代表性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一座相当严谨的四
合院式建筑,有两进院组成,中轴线上依次为影壁、大门、前堂、后室。
6.春秋开始用转的历史。
7.石建筑------四川雅安东汉益州太守高颐墓石阙。
8.石窟建筑分三种:塔院型;佛殿型;僧院型。
9.河北定兴北齐石柱
10.河北赵县安济桥,建造者为李春(隋)。
11.唐代建筑特点:
a)规模宏大,规划严谨;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面积83平方
公里,是今西安市区(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
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其他府
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b)建筑群处理俞趋成熟;
c)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型化;
d)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
e)砖石建筑进一步发展;
f)建筑艺术的加工的真实与成熟。
12.宋代建筑发展特点:
a)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b)木构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
c)建筑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此衬托出主
体建筑;
d)建筑装饰和色彩有了很大的发展;
e)砖石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f)园林兴盛。
13.清代建筑发展特点:
a)园林达到极盛期;
b)藏传佛教建筑兴起;
c)住宅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d)简化单体设计,提高群体与装饰设计水平;
e)建筑技艺仍有创新。
第二章城市建设
1.战国时成书的《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
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是我国最早的一
部城市规划学说。(曲阜鲁故都)
2.曹魏邺城: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布局。
3.汉长安城,在秦离宫兴乐宫基础上建立起来。
4.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近年增加杭州、安阳,合称
七大古都。
5.南朝建康
6.唐长安
7.清乾隆时北京城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
1.汉代创建新制---坞壁,即平地起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屋内建望楼,
四隅建角楼,略如城制。
2.明、清两代,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
院落;江南地区住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但方向不一定
的正南北。
3.住宅构筑类型:
a)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b)竹结构干阑式
c)木构井干式;
d)砖墙承重式;
e)碉楼;
f)土楼;
g)窑洞;
h)阿以旺;
i)毡包;
4.北京标准三进院四合院
5.大门等级:王府大门和一般贵族的光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
门。
6.窑洞分类:开场式靠崖窑;下沉式窑院(地坑院);砖砌锢窑。
7.安徽歙县棠樾村特征:
a)水系的建立十分重要;
b)祭祀建筑繁多,突出宗教礼仪;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
1.古代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
a)“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
b)盛行高台宫室阶段;
c)宏伟的前殿与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d)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2.清北京故宫三大殿
3.故宫三大建筑高潮:大清门北以500米长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
院,再接着一个300米余长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形平面,北端就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金水河桥,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进入天安门,是一区较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这种重复,是天安门形象得到加强。通过端门,进入一个300余米长的狭小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了第二个建筑高
潮。午门内是太和殿院落,宽度达到200余米,至此豁然开朗。过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4公顷多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广场,正中是太和殿有10余座门、楼和廊庑环列拱卫,达到全局的高潮。
4.故宫处理手法:
a)在建筑处理上,应用以小衬大、以低衬高等对比手法突出主体。如天安
门、午门都用城楼式样,基座高达10余米;太和殿用3层汉白玉须弥
座,配有栏杆、螭首,显得豪华高贵;而附属建筑就相应简化和降低
高度。
b)屋顶则按重檐、庑殿、歇山、攒尖、悬山、硬山的等级适用:午门、太
和殿用重檐庑殿顶;天安门、太和门、保和殿用重檐歇山顶,其余殿
宇相应降低级别。
c)建筑细部和装饰也有繁简高低之别,如太和殿斗拱上檐出4跳,下檐出
3跳,等级最高。
d)建筑色彩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调。
5.坛庙主要分三类:
a)祭祀自然神;
b)祭祀祖先;
c)先贤祠庙。
6.北京天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