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5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摘要:本文从企业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对企业和高校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首先改革高校经费来源渠道,推行校企利益一体化模式。高校应改变观念,创新与企业合作模式;企业应从资金、市场、管理入手提升合作的价值和效益;与其如此,才能发挥校企资源互补,优势共享,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对社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性、针对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制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nterprise point of view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necessity,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must first reform the sources of funding channe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mode of intere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he idea,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enterprise should from capital, market, management to enhance cooperation between value and benefits; and so, in order to play the advantages of sharing,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achiev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purpose,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employment pressure on the communit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targeted.
Key word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3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2012年11月,人社部向社会公布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待业共57万人;据重庆市人社局2012年11月公布仅重庆市高技能人才15.44万人,占本市技能人才66万人总量的23.4%。这两类数据说明固然
存在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引发了我们思考,我们的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怎样的人才?面对社会庞大需求竟有多
少毕业生为社会所用?
在当今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工作的一大难点,他涉及社会稳定和谐和经济均衡发展。校企合作是解决有效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事业及其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和企业各是两种不同的创新主体,高校有知识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优势,企业有资金、市场、管理优势,高校和企业在资源上互补性,为他们合作创造条件,于此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科研――产品――市场”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移――产业化――商品和服务”价值链看,也决定他们合作的机缘。伴随国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颁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效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也为校企合作创造成长环境。
在20世纪的中国,我们不难发现,企业作为经济竞争的先锋,他们不断捕捉市场最新信息,更新产品、创新管理方式,那么具有战略性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他们在思考未来发展方向,提出需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研发具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产品,甚至有些新兴行业的企业,向高校提出很高的人才、研发能力等需求。而反过来,对企业的需求“热”,高校显得有点“凉”,放不开手脚、瞻前顾后,让企业比较失望。因此,要实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为高校和企业共同面临合作的重要课题。
“按系统论观点,‘机制’一词指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合作制约,从而使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规则、程序的总和”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为制约的关系,即是校企合作的机制。
任何机制形成,必须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产生高校这种状态的原因,个人认为源于高校对校企合作的需要不足。
让我们来看下,高校的经费分三个阶段:1949-1980年中央管理、
政府投入;1980-1990年分级管理、部分经费个人开始负担;1990-至今,多渠道进入机制初步建立,据2003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市场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一文介绍,1993年至2000年,政府预算拨款占82.4%下降47.9%,而社会服务、社会捐赠、个人学杂费由15.5%上升到38.2%。
我们知道,虽然高等教育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者之间,应该属于混合产品,即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依靠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公共产品依靠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如果只靠市场配置,不会考虑高等教育给社会带来的外部效应,而只在自己的预期收益起其私人成本时才愿意付费,造成外部效应的无人承担,因此应通过政府和市场两个渠道进入资源投入和配置,改变过去由国家拨款的单一模式,纵观欧洲国家、美国等国高等教育吸纳社会资金办学成为其经费主要来源。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也提出“增加教育投资是真正贯彻和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性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集资和投入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综上所述,校企合作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是否需求合作问题,首先将高等院校经费投入国家拨款比例逐年降低,提高社会集资的比例,除国家关键性、核心技术和短缺人才,保障国家经费重点投入外,其余院校的经费应全面推向市场,自主寻找资金来源渠道,解决高校院校体制改革滞后、经费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院校设置重复等问题,推行与企业合作利益驱动一体化模式尤为迫切。所谓利益驱动一体化模式,就是因各自利益需要,迫使双方合作,产生各自需要的发展,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对接,而不是捆绑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效率、公平、可持续的、双赢共同发展长效机制。
下面我们来看太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艳丽就校企合作发放
调查表的统计结果。
表1 企业寻求高校合作的动力因素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