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说课稿讲解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6
物态变化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物态变化的定义、三种物态变化的特征及其发生的条件。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物态变化的好奇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特征。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与物态变化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扩展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约5分钟)
老师可以通过展示几个不同物态的实物或图片,并提问学生关于物质的状态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判断这些物质的状态的?”“你有没有观察到物质的状态有变化的情况?”等等。
通过引导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2. 概念解释与知识点讲解(约15分钟)
首先,老师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物态变化的概念:“物态变化就是物质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然后,介绍三种常见的物态变化:固态变液态、液态变气态、固态变气态,并详细讲解每种物态变化的特征和发生的条件。
3. 实验操作(约30分钟)
为了加深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比如,在固体和液体之间进行转化的实验,如将冰块放入热水中观察,或将热水倒入冷水中观察。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感受物态变化的过程,并通过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加深对物态变化的理解。
物态变化说课稿物态变化说课稿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做物态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物态变化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说教材《温度和温度计》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教学内容。
它由4个活动构成:比较冷热程度不同的水、观察温度计、摄氏温度的读写、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是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教材进行举例,重点区别零上和零下。
指导学生准确使用温度计属技能训练。
它与后一课时测量水温的方法有所不同,前一方法适用范围更广。
二、说学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温度有一定的了解,本课的教学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来搭建知识的结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愉快地探究知识,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他们感悟到科学的乐趣,达成了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本教学在以学生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理念指导下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
2、过程与方法: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
四、教学重点、难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经历比较观察温度计的过程。
摄氏温度的读和写,训练学生的认读和记录温度是难点(特别是零下的温度),要增加一些几组温度加以训练,运用模型等方式,尽量结合运用,强化训练,提高课堂效益。
五、说教学程序(一)、比较水的温度1、比较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温度高,哪一杯温度低?提示温度是感知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2比较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
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引出温度计。
物态变化说课稿讲解学习物态变化说课稿物态变化说课稿孙秀玲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物态变化。
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
《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一级主题“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物态变化相关现象的探究和学习,是学生学习和探究其它热学理论的基础。
《物态变化》这一章在物理教学中属于相对独立的一章。
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加上八年级的系统学习,学生对物态变化现象及相关的知识掌握不会太困难1、教材的编写特点2、教材的编排体例教科书的形式生动活泼,图片是呈现科学情境的重要形式。
教材的版式新颖,以版块的形式区分各个栏目。
版面和内容的关系是辩证的。
在内容处理上能用图片表示的内容,不再用文字重复。
有时以叙述为主的教学内容在页面上表现为文字太多,教科书就增加一些图片以使全书图文基本均衡。
教科书的每章由情境引入──阅读指导──认识现象──探索规律──知识应用等内容组成。
每一章都用章首图和文字引导把学生带入美妙的物理世界;阅读指导使学生明确本章的重、难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从生活中大量的现象入手探索相关规律;最后使知识升华应用。
每一节用想想做做,想想议议,演示,探究,科学世界,STS,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向学生传递着各式各样的信息。
这种组成程序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程序,同时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科书不但为科学内容服务,与之相伴的还有大量的其他信息,同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例如:教科书图片中人物性别角色的呈现就特别注意。
如果进行物理实验的开动机器的都是男性唱歌跳舞的都是女性就会对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引导。
教科书通用的材料还反映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学生使用这样的教科书除了学到科学知识还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教材在处理涉及物理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内容时,十分注意世界上各种文明对科学发展的贡献,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贡献。
物态变化说课《物态变化复习》说课稿理综组甘涵绮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物态变化》这一章在物理教学中属于相对独立的一章,本章内容与生活和自然现象紧密相连,生活中每天都会有物态变化现象,如潮湿的衣服干了,出汗后吹电风扇感到凉快等等.自然界的雾、露、霜、云、雨、雪、雹的形成以及水循环都伴随着物态变化过程、吸热过程及能量转移过程.因此,在复习时要注意热现象与生活·物理·社会的紧密联系,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从而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是对物理知识“有用观”的升华。
2,教学的重点、难点,考点重点: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概括,归纳形成知识结构网络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重点的突破: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笔记本及相关资料归纳知识网络体系。
难点: 物态变化曲线图的认识理解,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难点的突破:从众多图象题中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并掌握,从应用知识解释现象中让知识得到升华.考点: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考点的突破:知识迁移实际演练中掌握解题技巧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3.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5.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复习,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物态变化的复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章知识思索讨论,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冷静自信应对中考的临场作战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2.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良好生活习惯。
2024物态变化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物态变化》是人教版小学化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属性和变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物质的三种常见物态及其转化过程。
②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
③情感目标:在物态变化的实践中,让学生体会科学的乐趣和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物质的三种常见物态及其特征,理解物质物态之间的转化;难点是:理解气态物质的无形和可压缩性性质。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涉及到物质状态和变化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概念导入法、实验演示法、讨论交流法;学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探究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实验演示所需的材料和器材,如水、冰、热水、玻璃杯等。
同时,我还会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图文并茂地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另外,还会准备一些小组活动的材料,如图片和实验记录表等,以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环节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将通过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例如让学生观察冰块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冰的变化前后有什么不同。
然后,我会结合实践操作,进行一个小实验来展示冰的融化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物态变化的概念。
环节二、探究物态变化的特征我将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描述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常见物态的特征。
同时,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观察和讨论不同物质的物态及其特征,并进行记录和总结。
环节三、实验演示,加深理解通过实验演示,我将展示物质状态的变化过程,例如通过加热将水从冰态变为液态,再通过加热将水从液态变为气态。
《物态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态变化,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教学过程、板述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接下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本节内容出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学习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内容。
物态变化学习是继“热膨胀”和“热传递”之后,对热现象的再次探索和进一步的认识。
本节内容在分子运动和物质三态的基础上,知道物态变化与温度有关,进而学习六种物态变化并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已经获得了物质有三态的认识,本节教学在分子动理论基础上通过粒子模型认识物质在不同状态的结构和特征。
根据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知道物态变化,通过水的三态变化的实例认识六种物态变化,利用DIS研究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知道晶体与非晶,通过对比认识沸腾和蒸发。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并体验学习的乐趣,懂得交流与合作的重要。
第二点是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有三态。
(2)理解熔化和凝固,知道晶体、非晶体。
(3)理解汽化和液化。
(4)知道升华、凝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了解物质三态的结构和特征,感受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
(2)经历“用 DIS 研究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通过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感受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4)经历观察与描述自然界中的霜、雪、雨、露、雾等天气现象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水与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增强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通过“霜、雪、雨、露、雾”的学习,了解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重要联系。
(3)在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喜悦和懂得合作与交流的必要性。
(4)通过使用 DIS体验技术发展为研究带来的变革。
第三点是针对学生特点的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突破方法重点:升华、凝华、汽化的变化过程。
《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和技术中的物态变化》。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温度、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物态变化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入手,如露珠的形成、冰雪的消融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物态变化的过程。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一些与物态变化相关的技术应用,如电冰箱的工作原理、人工降雨等,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紧密联系。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但对于物态变化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具体应用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探究问题,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相对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生活和技术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理解物态变化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原理。
(3)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物态变化在技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热爱科学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及其应用。
(2)电冰箱、空调等技术设备的工作原理。
2、教学难点(1)人工降雨、舞台烟雾等技术中物态变化的原理。
(2)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物态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态变化”这一章节。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教材分析“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转变。
本章节位于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第三册,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此外,学生还将学习到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以及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及其特征,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态变化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物态变化的过程及热量变化。
2. 教学难点:学生对物态变化过程中热量变化的理解,以及物态变化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物态变化过程,加深理解。
3. 讨论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物态变化的规律和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不同物态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初步认识,为新课做铺垫。
2. 讲解新知- 详细介绍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
- 讲解物态变化的过程及热量变化规律。
3. 实验演示- 演示冰变成水、水变成蒸汽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并记录。
- 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体验物态变化。
4. 讨论与应用- 分组讨论物态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物态变化》概念复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物态变化》这一章在物理教学中属于相对独立的一章,知识目标简单、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因此“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充分发挥本章应有的‘载体’作用”就成了本章的主要任务。
二、学情分析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作为九年级复习,学生因长时间没有知识反馈,遗忘非常大,复习有难度。
所以我预设:本章的复习,以知识网络----考点复习----针对训练----链接中考为主线,对本章所涉及到的概念进行全面回顾,突出晶体熔化过程和水的沸腾现象等重点内容,突破用图像法描述物质特征的方法。
三、复习重、难点重难点:重点:1、知道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2、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和各种变化中的吸、放热情况,能列举生活及自然界中六种物态变化的实例。
3、用图像法反映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难点:用图像法反映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变化。
四、复习方法、学法学法: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探究为主,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具体学法是:知识梳理、自主学习、图像对比、练习巩固等方法。
五、复习过程(三学生自主复习通过阅读,让学生独立自主的完成课件上的相应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梳理各种概念,简单理清各物态变化之间的联系,对《物态变化》这一章有一个整体的回顾。
(五展示评价提升以上设计的题目学生自己完成之后先在小组内部展示评价,再由小组推荐优秀成员在全班展示,组与组之间相互评价。
教师则根据情况适当引导,以保证评价过程不偏离复习目标,同时做适当补充。
最后由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共同总结,使学生自主建构并完善这一单元的知识体系。
(六当堂反馈检测通过精选的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概念,并能运用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的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涉及到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转变。
本次说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展开。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初中物理教材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三种基本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即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包括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华和凝华六种过程。
这些过程不仅是物理学的基础概念,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将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应掌握物质三种状态的特点以及六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过程。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在教学重点与难点方面,重点是理解物质状态的特点和物态变化的过程。
难点在于掌握物态变化的条件,特别是升华和凝华这两种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过程。
为了突破难点,我将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教学方法方面,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态变化的过程,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工具,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形象化、直观化。
下面是教学过程的具体安排。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将通过展示不同物态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提出问题:“物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状态?”“状态之间是如何转变的?”接着是新课讲解,我会详细解释物质的三种状态和六种物态变化,并通过实验演示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然后是学生活动,学生将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和凝结,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小组讨论。
在巩固提高环节,我将利用多媒体展示升华和凝华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两种变化的特点。
《物态变化温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态变化温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物态变化温度》是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后续学习热和能等知识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包括物态变化的概念、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原理和使用等内容。
通过对物态变化和温度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物质存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同时能够掌握测量温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例如,教材中通过展示冰的熔化、水的沸腾等现象,引出物态变化的概念;通过介绍常见的温度计,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物态变化和温度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比如知道冰会融化成水,水会蒸发成水蒸气,冬天会感觉冷,夏天会感觉热等。
但是,他们对于物态变化的本质以及温度的准确测量还缺乏系统的理解和科学的认识。
在学习能力方面,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演示和生动的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培养他们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以及物态变化的概念。
(2)理解温度的概念,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3)掌握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经历物态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物态变化》优秀说课稿范⽂(精选3篇) 作为⼀名默默奉献的教育⼯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物态变化》优秀说课稿范⽂(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物态变化》说课稿1 各位评委、各位⽼师,⼤家上午好! 我是第⼀实验学校的刘⽉英,我说课的题⽬是《物态变化复习课》。
下⾯我将从设计理念、学情分析、学习⽬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预设等⽅⾯来分析这节课。
【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教科版《物态变化》这⼀章的复习课。
为了打破以往章节复习课的枯燥练习,让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我在这节课中以“三态六变”为知识主线,加⼊了《中国成语⼤会》的设计元素,⽤知识问答⽐赛的形式来贯穿整个课堂,有必答题、抢答题、描述题,使学⽣在游戏娱乐中主动积极地去学习。
最后以《找朋友》游戏让学⽣归纳本章的知识要点。
以竞赛的形式考查学⽣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既掌握了学⽣的学习情况,⼜调动了学⽣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学会与他⼈进⾏交流合作,有利于提⾼学⽣的主动学习意识,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学情分析】 物态变化是我们⽇常⽣活、⾃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本⾝有⼀定的感性认识,作为九年级中考复习课考虑到学⽣已经学过这部分知识,对于⽐较基础的部分知识学⽣还是掌握的⽐较好,但有⼀些遗忘,⽽且学⽣对物态变化的判断以及对物态变化图像分析得不够准确。
【学习⽬标】 1、知识与技能⽬标 (1)会判断常见的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现象; (2)会从图象中读出对解题有⽤的相关信息; (3)能⽤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活和⾃然界的⼀些现象。
2、过程与⽅法⽬标 (1)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2)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综合概括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探索精神和研究⾃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
物态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师长、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讲解“物态变化”的知识。
一、概念物态是指物质存在的状态,主要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物态变化指物质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状态转换。
二、固液气三态1、固体:固体是一种化学物质的一种常见形态。
固体具有一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一般在常温常压下不易变形、不易流动,其原子或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小,分子间存在一定的排列规律和相对位置关系。
2、液体:液体是一种既没有固体的锐利形状和体积,又没有气体的自由活动状态,它的分子间有一定的距离,自由移动并减少分子之间的接触力。
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可以流动且不成固定形状。
3、气体:气体是一种化学物质的一种状态。
在常温常压下,气体具有一定的体积,且容易自由扩散和逸出。
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移动自由,速度很大,间隔并不规则。
三、物态转换当温度和压力改变时,物质可能会发生固液、液气、固气三种物态之间的转化。
1、固液转化:当固体的温度升高或者压力变小时,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接触力减小,固体的形状或大小将发生变化,出现液体的流动性质。
而从液体到固体的转化,就是冷凝而成的。
如水从冰变成液态,或者汞从温度升高时从液态变成固态等等。
2、液气转化:当液体加热或者减压时,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相对运动变剧烈,液体分子获得的能量增加,很容易脱离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变成气体。
当气体冷却或增压时,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小,很容易被液体中的分子所吸引而转变为液体。
如熔融态的铁随着温度升高就会变成气体态的铁气;气态的水,当被冷却到0℃时就开始变成液态的水,成为水凝。
3、固气转化:当固体加热或减压时,固体中分子的能量增加,分子运动剧烈,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小,出现气体的流动性质。
当气体加压或冷却时,气体分子之间距离变小,分子正是在等离子体相互作用下无限接近而形成固体。
如水分子被高压使分子之间距离变小,使分子之间的力作用增强而形成固态的水。
物态变化说课稿一、说课目标分析本堂物理课以物态变化为主题,通过学习和探讨物质的三态变化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状态,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2、掌握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对应的温度条件;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4、激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对应的温度条件,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
2、教学难点:物质状态的改变如何与温度的变化相联系,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黑板、粉笔、温度计、冰块、水杯、火柴等实验用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新知1、通过问题导入:孩子们,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物态的变化。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水会变成冰,冰又能变成水蒸气呢?2、以观察作为导入:请你们拿出一个水杯,并将水杯中的水倒入烧杯中。
现在我们用温度计测量一下水的温度,记录下来。
第二步:学习新知1、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水杯中的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
例如,将水杯放入冰箱中,观察水的变化;将水杯放在温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2、让学生围绕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当水杯放入冰箱中,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当水杯放在温水中,水会发生什么变化?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三态变化。
3、针对物态变化的规律,教师给出相关的定义和解释,并通过黑板板书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总结。
第三步:巩固扩展1、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物质状态的变化。
例如,让学生将冰块放在火柴上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将水倒入锅中并进行加热,观察水的变化。
2、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状态改变的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第四步:课堂小结通过本堂物理课的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掌握了物质的三态变化及其对应的温度条件。
物态变化说课稿物态变化说课稿孙秀玲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物态变化。
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
《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一级主题“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物态变化相关现象的探究和学习,是学生学习和探究其它热学理论的基础。
《物态变化》这一章在物理教学中属于相对独立的一章。
物态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本身就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加上八年级的系统学习,学生对物态变化现象及相关的知识掌握不会太困难1、教材的编写特点2、教材的编排体例教科书的形式生动活泼,图片是呈现科学情境的重要形式。
教材的版式新颖,以版块的形式区分各个栏目。
版面和内容的关系是辩证的。
在内容处理上能用图片表示的内容,不再用文字重复。
有时以叙述为主的教学内容在页面上表现为文字太多,教科书就增加一些图片以使全书图文基本均衡。
教科书的每章由情境引入──阅读指导──认识现象──探索规律──知识应用等内容组成。
每一章都用章首图和文字引导把学生带入美妙的物理世界;阅读指导使学生明确本章的重、难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学生从生活中大量的现象入手探索相关规律;最后使知识升华应用。
每一节用想想做做,想想议议,演示,探究,科学世界,STS,动手动脑学物理等栏目向学生传递着各式各样的信息。
这种组成程序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参考程序,同时也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科书不但为科学内容服务,与之相伴的还有大量的其他信息,同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例如:教科书图片中人物性别角色的呈现就特别注意。
如果进行物理实验的开动机器的都是男性唱歌跳舞的都是女性就会对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引导。
教科书通用的材料还反映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学生使用这样的教科书除了学到科学知识还感受到时代的脉搏,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教材在处理涉及物理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内容时,十分注意世界上各种文明对科学发展的贡献,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贡献。
3、教材的内容结构根据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教材按声、光、热、电的顺序展开。
首先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基本观象入手,通过探究引出声音的特性,从而拓展到声的利用。
又从光的直线传播入手,通过探究得出的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等重点内容;进一步拓展到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眼睛与眼镜等光学知识的重要应用上来。
还从霜、雪、雨、露入手,详细剖析了物态变化与温度的辩证关系。
最后一章介绍了电学的初步知识——电流和电路;为八年级下册电学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这种安排既适应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规律,又体现了课程标准在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特别倡导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教材每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核心内容和重、难点内容展开,并为其服务,使学生心中的知识树更加系统更加丰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物态变化一章主要涉及了温度的概念;固、液和气三种物态;以及三种物态之间的变化过程。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
知道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等自然现象,及物态变化过程中吸热、放热等基本特点。
本章教材的知识内容涉及大量的物理实验,这些实验大多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呈现,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初步认识思考和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认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这章内容与九年物理教材第十六章热和能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初中热学体系。
物态变化主要介绍热学中的宏观现象及相关应用;热和能主要介绍热学中的微观现象及相关应用;它们是相互依靠,相互支持,相辅相成的。
5、教学建议宝贵的建议是学习的捷径。
我首先说的是教学建议:我利用教材中的9个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还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帮助学生重视科学探究过程。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所任教学生的认识特点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五环三步模式)以第四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计为例。
因为物体的温度学生非常熟悉,所以由学生提出问题(本节课想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明确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要知识点。
在解决问题时,我把自制温度计和怎样使用温度计变为分组实验,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借鉴,再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最后解决了问题。
接着学生归纳概括重现重、难知识点,教师精选习题进行巩固应用。
最后布置学生课后测量自己感兴趣的温度(如室温,洗澡水的温度,妈妈的体温等)进行拓展创新。
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生成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这种教学模式激活了课堂、活跃了学生。
接下来我说的是评价建议:课程标准倡导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惟一的评价式,倡导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纳入评价的范畴,这就提倡评价的多样化。
多样化的评价指引教材的内容选择广而不深,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化。
例如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现象。
为了注重能力,注重探究,本册教材安排了九个探究实验。
我根据实际教学条件还增加了一些探究实验:如物态变化这章增加了怎样加快水的蒸发和怎样使用温度计两个探究实验。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即时评价和推迟评价相结合,操作评价与笔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用记录卡片的形式记录学生学习情况,用课堂日志把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发生的事情如实记录下来。
坚决不用同一模式对全体学生在同一时间用统一标准进行评价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
最后我说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教科书、实验室、录像带、视听光盘等校内资源;工厂、农村、科技馆、电视节目等校外资源。
我认为资源的选择应该注重针对性和适应应课程标准要求,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教师既可以根据不同的教科书精选教学内容,还可以补充教学内容。
例如:利用音像资料、多媒体等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难以见到的,课堂难以完成的现象。
如航天发射、激光手术、磁悬浮等。
也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开发新的实验为教学服务。
校外资源的使用更要有选择性的进行,有目的引导。
如鼓励学生关心电视中的科学节目,通过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养成关心科技发展的习惯;鼓励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向学生介绍一些好的科学教育网站等。
通过近期对课程标准的研究和学习,我相信我和我的学生将会在物理知识的海洋中收获更多的珍宝。
二、说目标教科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教科书的编写应该全面体现课程基本理念,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服务。
突出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思想,贴近“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总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担负着物理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整个教材的编写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材的每一章都有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章首图并配以文字引导使学生在看、听、读中获得有益的感受,让学生带着乐于、勇于探索兴趣的兴趣开始每一章的科学之旅。
章尾以我还想知道结束让学生尝试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基本理念。
此外教材每一章的章首还配有阅读指导使学生通过阅读明确全章的重点、难点学习内容,使学生体会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广而不深、有趣且有用;充分体现了注重全体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课程基本理念。
教材在处理具体内容时各章的重要定律、规律都通过科学探究的形式呈现;充分体现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课程基本理念。
教材还设置了是十一个科学世界,三个STS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的课程基本理念。
动手动脑学物理巩固了探究过程,科学世界,STS使学生关心科技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课程目标制订了以下几条,主要是学习兴趣的培养,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1、知识与技能:(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态及其应用”(2)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的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3)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新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2\\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能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3)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兴趣的培养,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决心,合作与交流的精神,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三、重难点:重点:1、六种物态变化的概念,吸放热形式。
2、晶体的融化凝固过程、特点,熔点、凝固点。
3、液体的蒸发及快慢影响因素,沸腾过程及沸点。
难点:1、升华和凝华定义2、液体的蒸发和沸腾3、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课程目标具有三维性。
八年级上册的三维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使学生初步认识声和光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互相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
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在过程与方法上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侓的科学态度;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
科学探究包括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而与科学探究并列的科学内容由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一级主题组成。
物质又划分为四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及变化这一二级主题对物态变化这一章的要求是(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