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固定取出临床路径

内固定取出临床路径

内固定取出临床路径
内固定取出临床路径

二、内固定取出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ICD10-Z47.003)

行内固定拆除术(ICD10-CM-78.6002)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1.doc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1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指导我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负责临床路径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评比、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 三、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管理工作。 四、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各科室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五、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六、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每月上旬召开本科室临床路径月度总结评估会议。

七、建立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医院相关科室和行政后勤部门要全力保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和各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工作事项应优先办理。 八、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测。 九、奖惩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检查考核体系,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医院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例数、费用对比、数据上报、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评比,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不力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视情况提出批评、处罚意见,重点追究有关科室主任的责任。 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二O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为规范医护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制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路径的定义: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

临床路径PDCA分析

PDCA案例一: 2014年临床路径持续改进分析汇报 问题背景: 自2012年6月开始执行临床路径管理,最初入径病种12种,涉及8个科室,2013年全年临床路径总入径数:1158人次,完成人数879,中途退出人数279,入径率55.89%,入组完成率75.9%,好转治愈率75.82%,2014年1-6月份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效果评价持续下降(详见下图),因此由张守仁院长组织讨论整改此项问题。 问题: 临床路径入径人数、入径率下降。 未入径完成中途退出入径率入组完成率1月111 56 19 40.32% 74.67% 2月111 35 8 27.92% 81.40% 3月122 35 9 26.51% 79.55% 4月131 26 9 21.08% 74.29% 5月114 33 15 29.63% 68.75% 6月125 31 7 23.31% 81.58% 目标: 提高临床路径执行率,使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至少达成三级医院指标:入径率达

50%,入组完成率70%。 寻找问题的原因: 一、信息数据搜集 1、通过嘉和病历系统统计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临床路径执行评价指标及效果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 2.综合今创病案信息管理系统,提取临床路径经济学评价数据及执行效率评价指标数据。 (见附表:2014年1-6月临床路径统计表及2013年临床路径统计表) 二、召开相关职能科室及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成员会议 1、 通过各次会议,利用头脑风暴方法,收集临床路径问题出现的原因,问题解 决的瓶颈及应采取的整改措施。(详见各次会议记录摘要) 2、 通过会议决定调整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成员,由张守仁院长亲自把 关,任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组长,副组长:孙成宏院长,以及朱新兵、陈维峰、范律贤、田雷、庄玉芝、刘景兰为成员;并建立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见南医政字【2014】31号发文) 三、将收集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 1、 鱼骨图原因分析 临 床路径入径及完成率下降 患者原因 监管问题 信息系统问题 临床医护人员 ICD 编码更换 职能科室无任何监管 嘉禾系统编码未更新 对路径统计数据无分析 路径管理委员会无作为 科室人员入径积极性差 执行流程不熟悉 路径维护工作不到位 患者不配合治疗 患者对路径不了解 新临床路径系统引进延误 患者提前出院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内分泌科评分标准(试行)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内分泌科评分标准(试行)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内分泌科评分标准(试行) 一、本标准分五个部分,实行量化千分制,其中“基础条件”占150分,“医疗技术队伍”占120分,“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占370分,“医疗质量状况”占260分,“科研与教学”占100分。 二、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1.所在医院应当为三级医院,医院认真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各项任务;2.专科所在医院应当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开展患者预约诊疗服务,并推行单病种管理;3.专科整体实力强,医疗技术水平高,医疗安全保障好;4.专科病房应当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且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数量达到治疗出院患者总数的2%。 三、标准中的相关技术指标,如无特别注明,均指评估时上一年度的数据。 四、标准中部分指标内容可累积计分,但最后得分不超过标准分。 五、学科带头人是指具有正高级职称、临床水平高、教学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强、能带动学科持续发展和梯队建设的专科负责人。 六、学科骨干是指在专科内某一专业发展方向具有较高学术

和技术水平、作为学科带头人后备力量的高级职称人员。 七、本标准中包括的人员是指人事关系或执业地点在所在医院的人员。其中聘用人员是指在本单位执业注册并履行职责1年以上、年工作时间8个月以上。 序号 检查内容 标准分 评分标准 备注一 基础条件 150 1

发展 环境 (5) 医院专科建设发展规划 3 专科建设管理的组织完善得3分;规划欠合理得1分;无规划不得分。 医院有扶持专科建设的政策或措施 2 政策、措施齐全得2分;政策措施不完善或不得力得1分;无明确的政策、措施或不落实不得分。

中医院临床路径管理附件

附件1、 满洲里市中蒙医院 临床科室临床路径病种名称 内二科:中风(脑梗塞)心悸(室心早搏) 内一科:胃脘痛(慢性胃炎)肺炎喘嗽(支气管肺炎)(儿科)普外科:腹股沟疝(疝气)圆翳内障(白内障) 骨科: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桡骨远端骨折(非手术) 妇科:带下病(盆腔炎)正常分娩 针灸科:面瘫(面神经麻痹)项痹(颈椎病)

附件2 中医临床路径执行情况评估表 路径名称科室名称医院名称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TCD代码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ICD代码(6位码) 入径例数填表人日期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入径病例,填表单位应尽量使用标准中医病名并配用TCD代码,如无标准中医病名 相对应的代码(无TCD代码)请在中医病名后标明病名出处(如诊疗常规版本、教材版本等等)。对应西医病名务必规范准确并配用ICD-10疾病编码,请使用标准6位码。 3.路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如认为不规范或不可操作请说明具体情况。

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临床疗效评估表路径名称科室名称医院名称 路径对应标准中医病名 TCD代码 路径对应标准西医病名 ICD代码(6位码)

注: 1.统计表编号由数据录入人员进行编码和录入,填表者不需要填写该项。 2.本表针对出径病例。本表治疗方法指本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方法,如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推拿等。如仅采用其中一种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单一治疗方法”一栏,注明中医治疗方法名称并进行疗效统计;如联合采用2种或2种以上中医治疗方法的病例,需填写此表单的“综合治疗方法”一栏,依据使用中医治疗方法的种类数量统计病例数量,并进行疗效统计。 3.治疗效果中三项指标依据各病种临床路径中出院标准/出路径标准进行具体填写。

临床路径病种目录精编版

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及其病种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 CP)是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治疗、护理、康复、检测等所制定的一个最适当的,能够被大部分患者所接受的照护计划。是既能降低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和医疗费用,又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诊疗标准。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的同时,还提高了团队协作,增加了患者本人的参与,使医疗护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是目前许多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医疗工具。 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等多个相关学科研究者针对某个 ICD对应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 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诊疗计划,以规范医 疗服务行为、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临床路径病种: 卫生部于2009年末出台22个专业112个临床路径病种,随后于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又先后推出临床路径病种,截止2013年2月一共345个临床路径病种。 一、呼吸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肺血栓栓塞症 2.社区获得性肺炎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支气管扩张症 5.支气管哮喘 6.自发性气胸 7.肺脓肿 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9.结核性胸膜炎 10.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慢性支气管炎 12.特发性肺纤维化 13.胸膜间皮瘤 14.原发性支气管肿瘤 15.原发性肺癌内科治疗 二、消化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1.肝硬化腹水 2.轻症急性胰腺炎 3.胆总管结石 4.胃十二指肠溃疡 5.大肠息肉

6.反流食管炎 7.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8.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9.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10.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 11.溃疡性结肠炎(中度) 12.上消化道出血 13.十二指肠溃疡出血 14.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15.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 三、神经内科14个临床路径病种 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脑出血 3.吉兰—巴雷综合征 4.多发性硬化 5.癫痫 6.重症肌无力 7.病毒性脑炎 8.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 9.肌萎缩侧索硬化 10.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11.颈动脉狭窄 12.颅内静脉窦血栓 13.视神经脊髓炎 14.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 四、心血管内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1.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2.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3.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 4.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6.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7.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8.房性心动过速 9.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10.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11.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 12.主动脉夹层(内科) 13.肾血管性高血压 14.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1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6.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

临床路径管理登记本53024

临床路径管理记录本 科室: 年份: 医学院附属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一)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二)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并同药剂、检验及财务等部门共同制定临床路径的文本; (三)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四)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流程 各科室: 临床路径一般应当按照以下流程实施(流程图附后): 一、患者住院后病房经治医师首先对患者时行检诊。在患者住院后24小时内,经治医师会同科室个案管理员对住院患者进行临床路径的准入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科主任。 二、符合准入标准的,经治医师按照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在长期医嘱中下达“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开具诊疗项目,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为其提供诊疗服务的计划,并将评估结果和实施方案通知相关护理组。护士在病房护士工作站录入“进入临床路径”医嘱。(注:“进入临床路径”该条医嘱不收费) 三、相关护理组对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医嘱和相应的护理版临床路径为病人实施整体化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环境、制度等)、健康教育、正确执行医嘱、病情观察、护理措施的落实等。 四、经治医师会同个案管理员根据当天诊疗项目完成情况及病情的变化,对当日的变异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并由经治医师逐项填写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不能空项。医师版临床路径表中的诊疗项目完成后,执行(负责)人应当在相应的签名栏签名。相关护理组完成护士版临床路径表。如果患者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经治医师和相关护理临床路径的原因。(临床路径表的规范填写纳入医疗护理文书管理) 五、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出院时,经治医师要在《临床路径管理病例个案评价登记本》中逐项登记该患者信息,有无变异等,中途退出临床路径的患者信息也要登记,并注明退出原因。

卫生部临床路径合集

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的标准住院流程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的均按此执行。 一、诊断依据。 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 (1)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分型:(1)免疫介导(1A型);(2)特发性(1B型)。 二、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必要时0点、3点等); (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 (4)胸片、心电图、腹部及妇科B超; (5)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CA、GAD),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C肽释放试验(病情允许时); (6)并发症相关检查(新诊断糖尿病和病程超过5年定期复诊者):尿蛋白/肌酐、24h尿蛋白定量、眼底检查、神经传导速度、超声心动图、颈动脉和下肢血管彩超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胰岛β细胞自身抗体(IAA、IA-2等),行动态血糖监测(血糖未达标和/或血糖波动较大者); (2)相关免疫指标(血沉、CRP、RF、免疫球蛋白全套、补体全套、ANA和ENA),自身抗体(抗甲状腺、抗肾上腺、抗卵巢、抗甲状旁腺抗体等),内分泌腺体功能评估(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旁腺、垂体)。 三、选择用药。 1.胰岛素治疗方案选择及剂量调整: (1)餐前短效(或速效)和睡前中效(长效或长效类似物)胰岛素方案; (2)三餐前短效和早晚餐前中效胰岛素方案; (3)预混胰岛素注射方案; (4)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 2.口服降糖药:二甲双胍、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8岁以下不宜使用)。 3.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0天 五、出院标准。 1.治疗方案确定,血糖控制达标或血糖趋于稳定。 2.患者得到基本技能培训并学会自我血糖监测。 3.完成相关并发病的检查。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和/或合并症。 六、变异及原因分析。 1.出现急性并发症(低血糖昏迷、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乳酸酸中毒等),则按相应路

内分泌科个病种临床路径简介

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1型糖尿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ICD-10:E10.2- E10.9)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2.具备1型糖尿病特点: (1)通常年轻起病,起病迅速,症状明显,中度至重度的临床症状,包括体重下降、多尿、烦渴、多饮、体型消瘦、酮尿或酮症酸中毒等。 (2)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水平低或缺乏;可出现免疫标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抗原抗体(IA-2);需要胰岛素治疗;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3.分型:(1)免疫介导(1A型);(2)特发性(1B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WHO诊断标准及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糖尿病宣传教育和管理。 2.饮食疗法。 3.运动疗法。 4.自我血糖监测、低血糖事件评估。 5.体重、尿酮体监测及并发症检测。 6.胰岛素强化治疗及联合口服药物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一般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E10.2- E10.9 1型糖尿病(不伴急性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

消化科上半年临床路径总结分析-pdca

消化科上半年临床路径总结分析-pdca 消化科上半年临床路径总结分析与持续改进 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09〕116号)、《卫生部关于印发<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的通知》(卫医管发〔2009〕99号)和《重庆市红十字会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渝红院〔2011〕68号)文件精神及相关要求,至2011年以来我科逐步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确定了临床路径小组成员及职责,有效管理临床路径的实施方案。 一、上半年入组情况 30 消化性溃疡 25 20 15收治病人数 纳入路径数 10 5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 16急性非重症胰腺炎 14 收治病人数12 纳入路径数 10

8 6 4 2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 16上半年每月入组路径汇总示: 14纳入路径数 12 10 8 6 4 2 1月2月3月4月5月6月 二、可见,入组率较低的月份主要是1月、2月和6月。分析其入组率低的原因有一下几点: 1、病人方面:1月、2月、6月因天气、节日原因,病人就诊减少;且部分患者带有其他系统的基础性疾病入院,以及住院中发现其他方面的疾病或者出现并发症,导致无法入组临床路径。 2、科室方面:部分医师对临床路径的认识不够,导致部分可以入组的病人没有入组;另外,部分医师未重视临床路径分重要性,即使知道可以入组的,但为了工作上的便利,就故意遗漏部分病人。

3、医院反面:医院对入组临床路径的条件部分存在不合理现象,如治疗时间过短,费用的限度,导致入组率下降。 医院方面科室方面 医师重视、认识不够 时间、费用的限制过窄 入组率降低 带有其他基础疾病需治疗 发现新的疾病出现并发症 病人方面 三、整改措施 1、科室组织学习院临床路径相关文件,加强了解科室临床路径入组条件,并每月检查各位医师入组情况,对入组数较差的医师调查情况,合理培训辅导。 2、加强医患沟通,宣传临床路径的优点,让更多的患者同意治疗。 3、与医院医务科协商,共同修改科室临床路径不合理规定以增加入组率。 四、效果评价 2014上半年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较2013年全年均有较好的提高,考虑与医院、科室对其重视较前提高有关,另一方面,科室的发展让更多的病人愿意来我院救治,提高了患者的入住率进而加大了临床路径入院病人的数量。

内分泌科临床路径副本

垂体催乳素瘤临床路径 一、垂体催乳素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垂体催乳素瘤(ICD- 10: D35.2 M82710/0 )。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协和内分泌代谢学》(史轶蘩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Wilson JD 主 编,Harcourt Publishers Limited,1998 年,第九版)和《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性腺功能减退和泌乳:女性表现为月经紊乱或闭经,男性表现为性功能低减。部分患者可合并泌乳或触发泌乳。 2. 垂体腺瘤压迫周围组织的临床表现:如头疼、视野缺损;部分患者合并其他垂体功能减低的临床表现。 3. 血清学测定催乳素水平显著升高。 4. 鞍区MRI提示垂体有占位性病变。 5. 除外其他垂体疾病以及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生理性、药理性催乳素水平的升高。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协和内分泌代谢学》(史轶蘩主编,科学出版社, 1999 年,第一版)、《Williams textbook of endocrinology 》(Wilson JD 主编,Harcourt Publishers Limited,1998 年,第九版)和《临床诊疗指南-内分泌学分册》(中华医学会

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 药物治疗:溴隐亭为首选药物。溴隐亭治疗适用于:对溴隐亭敏感、无不 可耐受及不良 反应的患者。 对溴隐亭不耐受或治疗效果不佳者可选用其他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不适用药物治疗情况:肝肾功能异常、对药物治疗不敏感或不能耐受其副作用。 2. 手术治疗: 大腺瘤及出现肿瘤压迫症状、各种原因不能坚持药物治疗以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 3. 放疗或伽马刀治疗:不作为一线治疗。适用于不能耐受药物及手术治疗或手术后辅助治疗患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0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 1 0:D35.2 M82710/0 垂体催乳素瘤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 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和电解质;

消化科疾病临床路径

消化系统临床路径(6个) 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 (3)腹水检查; (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CT或MRI,超声心动检查; (2)24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七)腹腔穿刺术。 1.适应证: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

内分泌科国家临床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2)西医诊断标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具体证候诊断: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 ②胃肠实热证 ③脾虚胃热证 ④上热下寒证 ⑤阴虚火旺证

⑥气阴两虚证 ⑦阴阳两虚证 (2)兼证 ①瘀证 ②痰证 ③湿证 ④浊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TCD编码:BNV060)和2型糖尿病(ICD-10编码:E11.902)。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临床路径-消化内科

临床路径-消化内科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 一、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原因不明的呕吐、胸及上腹痛、反酸、烧心,小婴儿可有喂食困难、营养不良、发育停滞等症状,对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的哮喘等,应当考虑GERD可能。 2.实验室检查:通过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下端24小时pH值监测;胃镜检查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体位治疗。 2.饮食治疗。 3.药物治疗:胃肠促动力剂、抑酸剂、黏膜保护剂。 4.外科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1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 (2)C反应蛋白(CRP); (3)肝肾功能、电解质; (4)食管下端24小时pH值监测。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血气分析; (2)胸部、腹部平片; (3)腹部B超; (4)食管钡餐造影; (5)胃镜检查等。 (七)选择用药。 1.胃肠促动力剂。 2.抑酸剂。 3.黏膜保护剂。 (八)出院标准。 1.诊断明确。 2.除外其他疾病。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计划总结

2017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2017年,我院临床路径工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规范了临床医疗行为,体现了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缩短了住院天数,降低了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活动公开透明,密切了医患关系。现将我院一年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目前已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

二、2017年1-10月临床路径信息统计 三、存在的问题

1.临床路径变异率高。 能成功完成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完全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平均住院费没有逐年降低,因为我院本身次均费用低,收费标准由县级标准调为市级标准,且每年平均住院费用与前一年比较的增长率在逐年下降。 3.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工作执行力度缺乏。 由于实施临床路径增加了管理成本,临床路径需要专人审核,流程需要不断维护升级,增加了科室的工作量,导致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有抵触情绪。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等,导致路径变异率高。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4.临床路径评估、评价、统计分析还不到位。 由于我院未设立独立的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且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以来,虽在临床路径的评估审核工作上作了许多的工作,但仍有一定的不足,如:未对临床路径病历进行逐一检查,对变异情况无分析总结等。 5.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起步晚、水平低,未达到全覆盖。 临床路径工作开展以来,仍有部分临床科室未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如:外四科、中医科。且实施的临床路径病种仍为单一病种,未开展合并路径病种,处于临床路径管理的起步阶段,水平较低。 四、下一步工作安排:

26 内分泌科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 (2017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 2 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2013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主证 肝胃郁热证(消渴病前期、早期) 阴虚火旺证(消渴病早期) 气阴两虚证(消渴病中期) 阴阳两虚证(消渴病后期) 兼证 瘀血证 痰湿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 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2 型糖尿病)的患者。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排除消渴病痹证及消渴肾病者,因其需进入相关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全血细胞分析,血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心肌酶谱,肌钙蛋白 I,血酮体、血乳酸、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干化学血糖快速定量。测量身高、体重、BMI、血压等指标;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三餐前、三餐后 2 小时、睡前、必要检测夜间 0 时、凌晨 3 时等时间点的血糖),动态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脂;口服糖耐量试验和同步胰岛素和/或 C 肽释放试验;胸部正侧位片+心胸比、心电图、腹部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型,血粘度,胰岛细胞抗体三项、C-反应蛋白、 DIC 初筛、动态红细胞沉降率、甲状腺功能、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肾上腺功能、垂体功能、心钠素、血浆醛固酮、血管紧张素、肝炎病毒系列、腹部 B 超或彩超、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电监护、交感皮肤测定、肢体动脉检查、双光能 X 线骨密度检查、PPG 指、趾动脉检查、激光多普勒血流检查、CT、MRI 等影像学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主证 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 ②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③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④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 (2)兼证 ①瘀血证:活血化瘀通络。 ②痰湿证:行气化痰,祛湿降浊。

医院临床科室住院超30天PDCA案例

运用PDCA控制住院超30天患者数量 (肿瘤血液科) 【主题背景】我院目前为创三甲医院的关键时期,又是医保制度改革时期,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监控过度诊疗行为,完善服务流程,我院制定了《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管理规定》,并在全院推广实施。根据规定要求科室要严格监控,及时对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进行上报、登记、统计、分析、评价,查找原因,持续改进。 Plan-一计划 肿瘤血液科对2020年4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进行评价分析,以查找原因,找寻缩短住院天数的方法。 3、登记统计结果:我科2020年4月至8月,住院时间超过30天的患者个8例。 4、计算方法:分别统计4、 5、 6、 7、8月每月住院超30天人数,同时统计PDCA后住院人数,进行对比。

我院质控要求 医务科承担监管责任,负责对超长住院日病例进行重点跟踪,对住院日超长原因进行深度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反馈并力促科室持续改进。对超30天住院患者进行超长住院原因分析及进一步总结、整改。 现状分析 2020年04月至2020年08月, 我科超30天住院情况: 超30天住院问题分析: 主要原因: 1、因病情需要恢复时间长 2、合并感染

3、慢性病并发症多 次要原因: 4、病员生活不能自理,拒绝出院。 5、病情重,家属要求住院治疗。 6、家属工作繁忙拒绝接患者出院。 组建组织 1.分析成员:科主任、主诊医师、护士 2.具体分析 检查表 各岗位分别总结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并汇总,针对具体问题分析。

确定要因: 根据各组提出问题,讨论结果,提出主要影响患者超30天原因问题: 1.诊断时间长 2.化疗后并发症多,骨髓抑制 3.治疗周期长 对策拟定: 科主任主诊医师护理人员患者本人 诊断时间长定期组织科室内 理论知识考核加强专科知识学 习,提高个人能 力 总结患者症状及 生活情况,协助 诊断 积极进行疾病宣 教,了解疾病情 况 化疗后并发症多,骨髓抑制制定多种并发症 诊疗措施 按时复查,提高 危急意识 积极做好护理工 作,避免不良事 件发生 适当锻炼,增加 营养,提高耐受 性 治疗周期长根据个人情况制 定诊疗计划 诊断后积极治 疗,缩减治疗周 期 做好心理指导加强医患沟通

内分泌科 门诊诊疗常规

初诊糖尿病诊疗常规: 1)必做项目: 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 ALT、AST、r-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BUN、Cr、LDL-C、HDL-C、CHO、TG、肌酸激酶、电解质、尿酸、血糖; 指尖血糖(2小时) 尿常规 2)选做项目: OGTT、血酮体 糖尿病诊疗常规: 1)必做项目: 糖化血红蛋白 ALT、AST、r-G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BUN、Cr、LDL-C、HDL-C、CHO、TG、尿酸、肌酸激酶、血糖; 指尖血糖(2小时) 尿常规 2)选做项目:

胰岛素+C肽;血酮体、电解质、尿微量蛋白/肌酐 (眼底、血管、神经、骨密度等、糖化) 糖尿病足诊疗常规: 1)必做项目: 血常规、CRP、PCT ALT、AST、r-GT、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BUN、Cr、LDL-C、HDL-C、CHO、TG、血糖、尿酸、肌酸激酶、电解质; 下肢血管超声 足部平片(正斜位) 2)选做项目: 尿常规、分泌物培养、胰岛素+C肽;血酮体 糖化血红蛋白 乙肝、凝血

妊娠合并糖尿病门诊诊疗常规 必做项目 1.空腹、1h、2h OGTT 2.肝肾功、电解质、血脂 3.尿常规 可选项目 4.甲功三项+TGAb、TPoAb 眼底 1.糖化血红蛋白 2.胰岛功能 3.尿蛋白/肌酐 妊娠一过性甲状腺毒症门诊诊疗常规 必做项目 1.甲功三项+TRAb、TPoAb、TGAb 2.肝肾功能、血常规 3.甲状腺超声 4.尿碘/肌酐(定义时间,非晨尿)

5.Hcg 可选项目 1.血糖、血脂 2.血沉 3.尿常规 妊娠期亚临床甲减门诊诊疗常规 必做项目 1.甲功三项+ TPoAb、TGAb 2.尿碘/肌酐 可选项目 1.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血脂、血沉 2.甲状腺超声 3.铁蛋白 骨质疏松门诊诊疗常规 必做项目: 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骨代谢标志物双能X线骨密度(腰椎、髋部)

内分泌科相关试验(再整理)

内分泌科相关试验(再整理)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目的: 通过测定血糖浓度变化,间接了解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推测胰岛分泌功能。 操作方法: 1.试验前三天,每天进食碳水化合物不少于150g,并且有正常的体力活动。 2.试验开始前禁食10~16小时,但可以饮水。 3.空腹抽血2ml置干燥血清管后,将82.5g葡萄糖(儿童按1.75g/kg体重,总量不超过75g), 溶于300ml水中5分钟内一次服完. 4.服糖水后30min,60min,120min,及180min分别取2ml血标本置试管中,需在试管上标明取血时间。 结果判断: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2h血糖≥11.1mmol/L, 诊断为糖尿病 空腹血糖<7.0mmol/L及7.8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 为糖耐量低减。 注意事项 1.整个过程需禁食,禁止吸烟,禁止喝茶及其他饮料,避免剧烈运动。 2.葡萄糖粉应完全溶解,全部服下,如遇呕吐,量不足均应改期实验。 3. 如需延长试验,则服糖后240min, 300min加抽血糖, 为5hOGTT试验,其余均相同。 4.血标本应立即进行血糖测定,以免影响血糖结果。 5. 试验期间应避免精神刺激,心肌梗塞,脑卒中,感染,外伤,手术等应激状态下不能做至少2周。 6.试验前应停用影响OGTT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苯妥英钠,烟酸3-7天。服用糖皮质激素者不做OGTT。 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原理: 垂体分泌ACTH量受体液中皮质醇浓度所调节; 地塞米松等抑制垂体分泌ACTH作用强

试验剂量的地塞米松对血或尿激素测定影响不大 可由血尿皮质醇的改变来反映垂体分泌ACTH的功能及肾上腺皮质功能是否依赖于垂体功能。 方法: 皮质醇节律及过夜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大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中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方法(1) 皮质醇节律及过夜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目的:观察皮质醇节律改变及有无皮质醇增多。 方法:对照日查血皮质醇(8am、0am) 0am抽血后服地塞米松1.5mg 8am查血皮质醇。 结果分析: 正常人或单纯肥胖者血皮质醇(F)节律存在,或服药后血皮质醇节律≤4ug/dl或较服药前同时间下降≥70%。 皮质醇增多症:血F节律消失,或血F>4ug/dl,或较服药前同时间下降<70%。 注意点: 1.严格掌握服药时间及药物剂量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

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方法以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消化内科疾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退出,对患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成因。结果142例消化内科疾病患者中,其中34例患者发生临床路径退出,退出率为23.94%;患者发生临床路径变异,变异率为66.20%;影响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因素为疾病变异因素占44.12%,患者因占32.35%,医师因素占23.53%。结论在消化内科疾病给予临床路径中,虽然疾病因素不可控制, 但是可以从患者、医师两方面入手加以控制,从而尽可能的降低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概率。 标签: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变异退出 临床路径于2002年提出,以医学临床为主要研究范畴,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从含义上来说,临床路径主要是指在根据疾病的类型建立与之相承接的治疗模式,并且在一定标准规范的引导下减少变异效率,从而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水平[1]。对此,本院对影响消化 内科临床路径变异退出的因素加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消化内科疾病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国际卫生部颁布的六种疾病类目。男79例,女63例,年龄最大为76岁,年龄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41.24±7.29)岁。其中,肠息肉摘除71例,急性胰腺炎31例,胆总管结石22例,肝硬化腹水15例,胃食管反流3例。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已住院治疗为主要方式,将符合标准的消化内科患者纳入临床路径体系中,规范操作行为,将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各种方案、护理措施均填写进度表中,以便对患者的临床路径加以监督管理。在临床路径变异退出观察中,要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针对退出因素加以归纳总结, 由专家组控制,严格流程,切实有效的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 1.3 评判标准 以传统分类方法为依据,临床路径退出可以划分为三类:第一,因疾病本身

临床路径文件 文档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临床路 径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2-12-14 15:48:00 内卫医政字〔2012〕1325号 各盟市卫生局,厅直属各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各附属医院:根据《卫生部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65号)有关要求,结合自治区实际,卫生厅组织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期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1.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期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 2.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评价指标 二0一二年十二月六日 附件1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期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十二五”期间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卫医政发〔2012〕65号),全面推进我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确保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效,结合自治区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2015年末,全区二级以上医院(含二级)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应当达到: (一)三级综合医院不少于15个专业60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至少包括心血管介入、神经血管介入、骨关节植入治疗和肿瘤性疾病等病种。 (二)三级专科医院不少于10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应当包括各专科主要病种。 (三)二级综合医院不少于10个专业40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至少包括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骨科、肿瘤科主要病种。 (四)二级专科医院不少于8个病种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应当包括各专科主要病种。

(五)自治区各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定点医院还须将尿毒症、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疾病、耐多药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肺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直肠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血友病、Ⅰ型糖尿病、甲亢、唇腭裂等20个大病保障和救助试点病种纳入到临床路径管理。 二、重点内容 (一)不断提高临床路径管理病例入组率和完成率,动态监测变异率。 各医院要加强对本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的质量管理与控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于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病例,其入组率不得低于50%,入组后完成率不得低于70%。到2015年末,力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达到本院出院病例数的50%。同时要加强对变异病例的管理,实施小组要定期组织对变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估,针对变异发生较为集中的环节,分析变异原因,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逐步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持续改进体系,力争临床路径实施的变异率≤15%。 (二)进一步细化各病种临床路径及分路径。 各医院要在卫生部印发的相关病种临床路径基础上,依据《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处方集》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各病种临床路径,优化诊疗流程,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