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说苏东坡一生的功绩在黄州、惠州、儋州

人文社科学院10汉语言文学一班张旅10205023

苏轼的一生中有个最明显的转折点,那就是乌台诗案。在此之前,这位被皇帝称为“天下奇才”的苏学士曾经满怀信心,一再向朝廷上书,出谋划策,希望得到重用,以便使出浑身解数,做下一番惊人的大事业。在此之后,他大彻大悟,知道仕途艰险,立功不易;而且认识到自己过于天真,过于单纯,对付不了官场上极其复杂的人事斗争。他宁肯不做“官人”,只做诗人,从此只以文学创作作为终身事业。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想法,而是一种明智的抉择。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始终在官场上全力拼搏的人们,也无论是新党、旧党,也无论是君子、小人,一个个纷纷落马。倒是他这位埋头从事文学创作的谪臣,却捧出了一篇篇惊天动地的诗文,万古流传,他的人生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对于苏轼的一生功业,与其叫后人妄加评论,倒不如让他“夫子自道”,看他自己是怎么说的?

在他的晚年,从海南遇赦回到大陆之时,他对自己的一生功业作了一个最简洁的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既然说明自己的功业是从乌台诗案以后贬到黄州之时算起,所指的当然是文学创作而不是做官。东坡这个地名在黄州,东坡先生这个外号也是他自己叫出来的。东坡这块地方真是一块神奇的地方。在来到此地之前,他是“官人”苏轼;来到此地之后,他却摇身一变,成了旷代文人苏东坡。那些陷害他的小人原想逼他走进死胡同,置他于死地;想不到这一逼,竟然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钻出来的时候,豁然开朗,居然走进了文学创作这一片无限广阔的新天地。他建功立业的地方,不再局限于险象环生的小小官场,而是进入千家万户,广大民间;他从此不再介意一时的是非得失,因为他的名篇杰作必将跨越时空,流传千古。他来自大自然,现在又回到大自然,与鱼虾麋鹿为友;他来自民间,现在又回到民间,与村夫野老为邻。快哉!快哉!

苏东坡正式被贬谪共有三次,一次是1080年被贬黄州,一次是1094年被贬惠

州,一次是1097年再贬儋州。1100年,也就是在他去世前一年,苏东坡曾自嘲总结自己的一生“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虽是自嘲,足见这三次贬谪对苏东坡影响很大。

湖北黄州,是他“平生功业”的第一站。以后东坡在其所作的《书韩魏公黄州诗话》中说:“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陋巷小民,知尊爱贤者。”他谪居此地时,既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流连忘返,又“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如他弟弟苏辙所说的“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矣”。他创作的激情,如波涛汹涌而至,真是挡也挡不住。日后流传千古的名篇,大都完成于黄州。试想:海内外的中华儿女,有谁没有读过前后《赤壁赋》与“大江东去”等等壮丽诗篇!广东惠州,是他“平生功业”的第二站。当时远贬岭南,大都生还无望,本是令人十分伤感的事。但是惠州父老的热情欢迎,岭南气候的四时皆春,使他十分高兴。《宋史·苏轼传》中说他在惠州“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他为惠州地方上做了不少好事,还天真地写诗说: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芽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东坡在惠州的主要生活事件可概括为四:

一是遇到好友吴复古,并相处多日。关于吴复古的资料介绍甚少。林语堂先生对吴复古的评价颇为生动“他与苏东坡要好,难道是有所求取?特别是等到苏东坡在朝得势吗?可是他向苏东坡从无所求。……吴复古是真正的道士,身体精神,轻松自在,一心无忧无虑,……过一种为人所艳羡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要获得此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必须摆脱名利,吃粗茶淡饭,穿衣住处不讲究,步行千里,睡在旷野,不视为苦事。……他时隐时现,等于随时提醒苏东坡,倘若他不为政治所纠缠,他就过那种飘荡不羁的日子。”我以为,吴复古与苏东坡有相似之处,但毕竟又不同。相似于他们的性情投机,不同于吴复古飘然若仙,超凡脱俗;而苏东坡虽才华横溢,卓然不群,然毕竟身在尘世,甚至曾经仕途通达,但是一旦遭难,苏东坡便有着吴复古的心态。这说明在心底里,两人共通。苏东坡就像一个晶莹剔透的透明玻璃杯,而吴复古是一个宜兴紫砂陶壶。一点相同:里

面装的都是绝好的清茶香茗!

二是虽是贬谪,但充分显示了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当地官员根本不将他看作贬官,反而以能有此机会与他一聚为荣。惠州当地和周围的地方官员都争相与苏东坡结交,成为挚友。有病有灾必有人探望;有事情需要帮忙必有人相助,可谓民风淳朴,世情不薄。而且他的许多当年故友竟然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徒步行走数千里地,从中原去岭南看望他。即便是现在疯狂的fans 们也不会粉到这份儿上的。依据林语堂先生的史料:苏州一位姓卓的佛教徒,去看望苏东坡在宜兴的儿子,恰值两个儿子正因为久未听到父亲的消息十分焦急。这位卓先生说“这个容易!惠州也不是天上,是不是?若是走着去,总是可以找得到。”于是,“姓卓的便步行出发,走上这条漫长的道路,横越大庾岭,走得满脸紫赯色,两脚厚茧皮,他走到了”!他在黄州的好友也写信,要行千里之遥前往看他,被他“到惠将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的回信所婉拒了。

三是苏东坡在惠州居住期间,与他当年在杭州西湖时一样,对惠州西湖(原称为丰湖)的水利建设十分关注。捐献许多钱物用于湖堤、桥梁和停榭的建筑。由苏东坡资助僧人希固所建的横于平湖与丰湖之间的石堤的西新桥成为堤上一景,后人称为“苏公桥”。“更难得的是,他亲自与建筑民工为伍,巡视施工进度,监督施工开支。因此到西桥竣工之日,他与全城父老共同庆祝,尽情欢宴了三日。”

四是苏东坡在惠州,有一段令他极为伤心的事情,那就是他的爱妾王朝云可能因疟疾病死于惠州。苏东坡被贬时,姬妾相继离去,只有她随东坡二十三年,至死不渝。来惠州时,朝云三十一岁,死时只三十四岁。苏东坡一生的几个女人中,朝云最称知己。她死后,苏东坡遵照朝云遗愿,把她安葬在城西丰湖边离寺院不远的小山的松树林旁。传说朝云死后,东坡每晚仍梦见朝云回家给他的幼子哺乳,她每次回家,下衣总是湿漉漉的,问她何故,朝云说因要涉水过湖所致。东坡听后深为感动,又想起民众涉水过湖,多有不便,于是便资助栖禅寺僧人筑堤修桥,在平湖与丰湖之间构筑起一道新堤,让朝云晚上不用涉水回家,这便成了苏堤的来历。所以我国有两个苏堤,分别在杭州西湖和惠州西湖。此后,苏东坡一直鳏居未娶。苏东坡曾写咏梅词怀念朝云:

玉骨哪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花丛,倒挂绿毛么凤。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