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技术试题(仅供参考)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一、选择题、填空题
1、踝关节侧位中心线经内踝上( 1 )cm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2、头颅侧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外耳孔上2.5cm
3、副鼻窦瓦氏位摄影体位要求听眦线与暗盒成多少度角:37度
4、乳突梅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45度)角,经被检侧乳突射入暗盒中心
5、膈上肋骨正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深呼气屏气)
6、肺后前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深吸气后屏气)
7、腹部摄影摄影球管与探测器之间的距离:(1米)
8、最常用于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对比剂是:(硫酸钡)
9、常用于灌肠检查的对比剂是(医用硫酸钡)
10、用于脑血管造影的最佳对比剂(碘苯六醇)
11、膝关节髁间凹后前位片,髁间凹呈:(切线位投影)
12、膈下肋骨摄影,采用的呼吸方式为(深吸深呼后屏气)
13、心脏右前斜位摄影,曝光前须先:(口服硫酸钡)
14、颅骨凹陷骨折,应选择哪一摄影位置:(切线位)
16、颈椎侧位像,显示的部位:(下颌骨、上下关节突、寰枢椎)而不显示的部位:椎间孔狭窄
17、CT机房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40%-65%)
18、腰椎椎弓峡部断裂,正确地摄影体位是:(腰椎双斜位)
19、视神经孔后前轴位摄影,矢状面与台面呈(53度)
20、观察颈椎椎间孔病变,正确的摄影体位是(过屈位)
21、CT值定标为0的组织是:(水)
22、目前,对胃肠道疾病检查最佳的方法是(内镜)
23、肠穿孔、胸腔积液、肠梗阻、骨盆骨折四种病变,哪个不适合于立位摄影(骨盆骨折)
24、透视和摄影都要利用的X线特性是(穿透性)
25、心脏左前斜位,摄影的角度是(60度)
26、变动管电压法计算管电压的公式为(V=2d+c )
27、腰椎正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脐孔上3cm )
28、胸部后前位的摄影距离: 1.5米
29、CT增强中最常用的对比剂有:离子型有机碘水和非离子型有机碘水
30、手后前斜位的中心线经下面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第三掌指关节
31、用于显示手舟骨最佳摄影体位: 腕关节尺偏位
32、髋关节正位中心线经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垂线向外( 2.5 )cm处垂直射入暗盒中心
33、头颅正位(后前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枕外隆突)
34、汤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多少度角,由前额部经两外耳孔连线中点相应高度射入(30度)
35、副鼻窦柯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多少度角,经鼻根射入(23度)
36、乳突许氏位中心线向足侧倾斜多少度角,经被检侧乳突射入暗盒中心(25度)
37、乳突梅氏位摄影体位要求头转向被检侧,且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成多少度角(45度)
38、腰椎正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垂直射入暗盒中心(脐孔上3cm )
39、膈上肋骨正位中心线经以下哪个部位水平射入(两肩胛下角连线中点)
40、膈下肋骨正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深吸气呼出后屏气)
41、腹部前后位曝光时呼吸方式为(深吸气呼出后屏气)
42、足的正位、斜位中心线应对准: ( 第三遮骨基底部)
43、胸部疾病首先采用那种检查方法( 摄影)
44、最常用于消化道造影检查造影剂是( 硫酸钡)
45、高危患者、婴幼儿心脑血管造影时最好选用的对比剂为(非离子对比剂)
46、有关髋关节前后位摄影的要点(双足跟并拢,足尖自然外旋)
47、外伤性颅底骨折,禁止使用的摄影体位是(颅底颌顶位)
48、心脏右前斜位时,X线从患者的(左)侧摄入体内
49、胸部摄影,中心线经(第6胸椎入射)
50、心脏左前斜位,摄影的角度是(60度)
51、结肠造影检查前的准备有(清除结肠内容物)
52、颈椎正位摄影,中心线应(向头侧倾斜15°角,对准甲状软骨下方射入探测器中心)
53、医学影像技术包括(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核医学检查技术等。
55、碘过敏试验方法有(口含或口服试验)、(静脉注射试验)、(结膜实验)。
56、常用的阴性对比剂有(空气)和(二氧化碳)
57、肱骨远端正侧位片至少包括(肘)关节,胫腓骨近端正侧位至少应包括(膝)关节。
58、头部摄影的基准线有哪些。
(瞳间线、听眦线、听眶线、听鼻线、听口线)
59、普通X线检查主要指(普通X线摄影)和(造影检查)
60、数字X线检查包括(CT )、(DR )、(DSA )
61、静脉肾盂造影时,注药完毕后于(7 )分钟,(15 )分钟和(30 )分钟各摄肾区片一张。
62、优质X线照片条件有(符合诊断学的要求)、(适当的影像密度)、(恰当的影像对比度)、(良好的锐利度)、(较少的影像噪声)。
二、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
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2、CT值:是通过人体正常组织结构之间、正常组织和病理组织之间的密度差异来显示组织结构和病变。
3、部分容积效应:在同一扫描体素内含有两种以上不同密度的组织时,所测得的CT值不能真实反映任何一种组织真实的CT值,而是这些组织的平均CT值。
4、X线摄影方向:X线摄影时,X线中心线投射于被检肢体的方向。
5、听眶线:为外耳孔与同侧眼眶下缘间的连线。
6、MRI水成像:是指对体内静态或缓慢流动液体的MRI成像技术。
7、造影检查:对于缺乏自然对比的结构或器官,可将密度高于或低于该结构或器官的物质引入器官内或共用网间隙,使之产生对比以显影即为造影检查
8、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对比剂后的扫描。
9、CI伪影:CT图像中与被扫描组织结构无关的异常影像,可能影响诊断
10、窗口技术:将CT值有选择的进行适当的灰阶图像表达,提供最大诊断信息的技术
11、X线摄影体位:是指X线检查时被检者身体的姿势。
三、简答题。
1、CT扫描检查注意事项?
答:(1)CT检查必须注意放射线的防护;
(2)认真了解病史及既往影像检查资料;
(3)注意增强扫描中的过敏反应;
(4)对危重患者的处置。
2、头颅骨后前正位摄影要点?
答:(1)体位:俯卧,前额及鼻尖贴摄影床面,上肢弯曲,手扶床面,保持身体稳定。
头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重合并垂直。
听眦线垂直床面。
胶片上缘超过颅骨顶部,下缘超过颏部。
(2)中心线:经枕外隆凸垂直射入探测器。
3、心脏右前斜位摄影要点?
答:(1)体位:右前胸与面板成45°,右手背放于臀部,屈肘内收,左手上举抱头。
(2)中心线:经左腋后线,第6胸椎高度垂直射入探测器。
4、腰椎前后位摄影要点?
答:(1)、体位:仰卧,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一致并垂直。
两上肢平放在身体两旁,冠状面与床面平行。
下肢弯曲,脚踏床面。
(2)、中心线:对准脐上3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
5、MRI扫描的禁忌症?
答:(1)带心脏起搏器的患者;
(2)颅脑手术后有动脉夹存留患者;
(3)体内有铁磁性物质患者,如枪炮弹片、金属异物存留等;
(4)心脏手术后有人工金属瓣膜患者;
(5)金属假肢、金属关节等置换患者;
(6)有胰岛素泵、神经刺激器患者;
(7)怀孕三个月以内患者。
6、CT密度分辨力的定义?其主要影响的因素?
答:(1)CT密度分辨力又称低对比分辨率。
它表示CT设备对于密度差别的分辨能力,以百分数表示。
(2、因素:探测器灵敏度、采集层厚、像素噪声、系统的MTF。
7、DSA的禁忌症?
答:(1)碘和麻醉剂过敏;
(2)严重的心肝肾疾患;
(3)严重的血管硬化或穿刺血管严重阻塞病变;
(4)急性炎症、高热;
(5)严重的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障碍;
(6)穿刺部位感染。
8、胸椎后前位摄片时的摄影要点?
答:(1)体位:仰卧,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床面正中线一致并垂直于床面。
两上肢放于身旁,身体保持稳定。
(2)中心线:对准肩胛骨下角连线中点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9、膝关节前后位摄影要点?
答:(1)体位:仰卧或坐位,膝关节伸直放在探测器上,膝部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垂直。
(2)中心线:经髌骨下缘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0、输尿管造影的适应症?
答:(1)子宫病变,如炎症、结核以及肿瘤;
(2)子宫输卵管畸形,子宫位置或形态异常;
(3)确定输卵管有无阻塞及阻塞原因和位置;
(4)各种绝育措施后观察输卵管情况。
11、危重患者和急诊患者的X线摄影注意事项?
答:(1)必须的急救准备:相关临床医护人员应在现场,同时做好不测时的抢救准备工作。
(2)对病情的把握:X线摄影前对病情要有基本的判断,在控制并保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大致稳定的前提下才能进行X线摄影检查。
(3)尽量减轻对患者的影响:X线摄影曝光前,尽量先做好相关的其他准备工作,包括先设置好摄影条件,以减轻X线摄影过程对危重患者和急诊患者的不利影响。
(4)适应性变通处理:在不影响X线基本诊断的前提下,对规范化摄影位置规定的体位、角度、焦点至探测器的距离、中心线入射点等可做一些变通处理,即采用“适应性摄影位置和摄影技术”。
(5)避免医源性损伤:摆放位置的动作务必轻柔小心,避免造成“医源性损伤”。
(6)、及时处理及时补救:X线曝光完成后,要迅速进行模拟图像或数字图像的后续处理,尽快向影像诊断医生或临床医生提供符合要求的图像;若图像不符合要求,一般应立即予以重新摄影。
(7)注意防护:注意X线防护,采取各种措施,控制或减少患者和医护、医技人员的X线剂量。
(8)避免感染:对开放性外伤患者和手术患者应有无菌意识,尽量做到无菌操作,避免对患者造成“医源性感染”。
12、静脉肾盂造影适应症?
答:(1)尿路结石、结核、囊肿、肿瘤、慢性炎症和先天性畸形;
(2)原因不明的血尿和脓尿;
(3)尿路损伤;
(4)腹膜后肿瘤的鉴别诊断;
(5)肾性高血压的筛选检查;
(6)了解腹膜后包块与泌尿系的关系。
13、静脉肾盂造影禁忌症?
答:(1)碘过敏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者;
(2)严重的肾功能不良者;
(3)急性尿路感染;
(4)严重的心血管疾患及肝功能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