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与融合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传承、创新与融合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出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本文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策,并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亮点、创新点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卓越工程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围绕工程能力这一核心问题,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要求在校内学习阶段,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推动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企业学习阶段,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加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成长,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树立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大学生高尚职业道德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立足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这一出发点,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矫正传统模式的不足,建构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及问题
但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育方式以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为主,忽视学生的主动性。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政治理论灌输而忽视情感启发、思维方式的培养。教师自觉不自觉的都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够的问题。造成的结果是而对大学生的情感世界、创新意识则关注较少,学生缺少认同感,缺少抬头率。
二是,讲授内容上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没有因时、因地、因对象制宜。四门课的教材客观存在着理论性很强,案例较少的问题。照本宣科是容易做到的,但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则是困难的。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教材收集整理具有时代性、典型性、说服力的案例,教学难免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是,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不能全面考查学生能力。在几门课的考核中,客观的存在着一张考卷定成绩的做法,并且在试卷考试中以知识点的考核为主,较少能考查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事实上决定了学
生对一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缺少过程控制的考核方式,最终只能导致学生以期末成绩为导向,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全程参与。这也事实上造成了学生在平时敷衍,在考前突击,在考后抱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进对策
传统教育模式制约着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主体性的发挥,必须创新教育模式,突出大学生的主体性。解决的办法是做到四个突破:
一是,理念转变突破。从“以教师为本”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理念,即以教师的知识传授、教学方法、课堂管理、考核方式为主,是“应试教育”的“教师中心”论。以学生为本,即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己任,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充满自信、发奋好学,诱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教学的活力,造就学生自负其责、自做选择的自我管理能力,培育学生团结、友爱、协作的集体感,开启学生洞察周遭事务的聪颖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更要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学生的需要去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从“以教师为本”到“以学生为本”,实际上是一种“换位意识”,实现这种突破,教师才能把引导学生与服务学生结合起来,从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造先导条件。
二是,多元化的目标定位突破。目标定位的多元表现为: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强调知识获得、观念转变、情感培育、价值观形成和行为变化等多元目标的实现;在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上,形成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实际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采取专题讲授、案例教学、讨论研讨、社会实践、网络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搜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道德与价值判断能力;在教育模式上,形成课堂教学、周末教育、社会实践等统筹安排、课程资源(图书、音像、网络、基地、地方特色文化等)充分利用的教育模式;在考核方式上,形成适宜的考核方式,发挥考试对促进学生知识、思想、情感、行为全面提升的作用。
三是,课程结构突破。打破四门课之间的界限,从整体上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与改革,形成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传统课程与网络课程相互促进的课程结构,整体上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组成,按照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分别给予学分;专题课、选修课以实践模块为主,采用调查、讨论、收集相关资料展览、参加相关活动等形式给定学分;网络课程根据学生的阅读量给定适当学分。
四是,教学心态突破。教师完成以我为主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心态转变。树立起学生的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关键的理念。学生的高参与度,既可以从学生身边的热点或焦点问题解决入手,也可以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采用问题研究型教学方式,组织学生每次课研究一个问题,同时也可以把有些内容直接留给以小组为单位的学生来解决等,以此来影响和感动听课学生。
五是,教学途径的突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途径应当由课堂教学延伸到
社会实践、周末教育以及个别辅导等课堂。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要改变过多采用讲授法、“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采取专题讲授、案例教学、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辩论、演讲比赛等多种教学方法,真正使教学内容“入耳、入脑、入心”。六是,考核模式的突破:从封闭到开放。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考核是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出一套试题,用闭卷或开卷的形式进行,根据试卷成绩记分,或加上平时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相加,作为记载成绩。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考的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过程,即不能反映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进步情况。开放的考核模式表现在三个方面:考试成绩构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假期社会实践考核成绩占30%,由辅导员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评定。期末考试要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成绩评定以检查学生听课笔记、阅读笔记与心得体会、讨论提纲与发言、作业、课堂表现及出勤等为依据;实践考核以社会调查与实践的总结或报告为主要依据。考试方式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期末考试可采用开卷考试或论文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考试可采用闭卷考试,或闭卷与论文考试相结合;各门课程可根据课程特点,采取更灵活、更便捷和重应用的考核方式。
三、关于当前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亮点、创新点的建议
一是,结合重庆先进文化建设实践,深入挖掘“抗战文化”、“红岩精神”的深刻内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形式,探索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推动“唱读讲传”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通过课间传箴言,课前唱红歌,课中讲红色故事,课后读红色经典,有机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红色文化”的宣讲结合起来。传箴言,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间放映制作精良、图文并茂的ppt;唱红歌,每堂课开始,在老师的组织下,同学们合唱精选的红色歌曲,振奋师生精神;讲故事,宣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相关度高的红色经典故事;读经典,教师布置自学内容,要求同学们在课后研读经典故事。把“唱读讲传”切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体系中。
组织和发动学生,在课前实施“九个一”学生自主学习,即学生就“一个名人、一句名言、一个故事、一首红歌、一首诗歌、一则新闻、一个建议、一个梦想、一个愿望”作课前演讲。
二是,推动建设“移动课堂”教学,“移动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性、互动性、交往性和反思性等多重特点,其课堂教学形式也丰富多彩、灵活多样。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一)参观考察
参观考察是教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和可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设定教学目的、选择考察地点、设计参观路线、进行考察总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