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方案

1、适用范围

适用于现场采用热流计法检测建筑不透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2、检测依据

2.1《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技术规程》(JGJ/T357-2015)

2.2《建筑物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及采暖供热量检测方法》(GB/T23483-2016)

3、技术指标

热流计的物理性能应符合下表规定

4、主要仪器设备

4.1 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现场检测仪

5、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须经培训考核合格的持证上岗人员,检验工作中,检验人员应认真负责。

6、试验方法

6.1 建筑物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测定

6.1.1建筑物围护结构主体传热系数宜采用热流计法进行测定。

6.1.2 测点位置:宜用红外热像技术协助确定,测点应避免靠近热桥、裂缝和有空气渗漏的部分,不要受加热、制冷装置和风扇的直接影响。被测区域的外表面要避免雨雪侵袭和阳光直射。

6.1.3将热流计直接安装在被测围护结构的内表面上,要与表面完全接触;热流计不应受阳光直射。

6.1.4在被测围护结构两侧表面安装温度传感器。内表面温度传感器应靠近热流计安装,

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宜在与热流计相对应的位置安装。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热源的直接影响。温度传感器连同其引线应与被测表面接触紧密,引线长度不应少于0.1m。

6.1.5检测期间室内空气温度应保持基本稳定,测试时室内空气温度的波动范围在±3K之内,围护结构高温侧表面温度与低温侧表面温度以满足下表的要求。在检测过程中的任何时刻不应高于低温侧表面温度。

温差要求

6.1.6热流密度和内、外表面温度应同步记录,记录时间间隔不应大

于30mm,可以取多次采样数据的平均值,采样间隔短于传感器最小时间常数的1/2。

6.2建筑物室内外平均温度的测定

6.2.1采用温度自记仪进行连续检测,检测数据记录时间间隔不应大于60min,测试持续时间不应少于72h。

6.2.2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的检测部位应为底层、顶层和中间层的代表性房间,且每层的测点数不应少于3个。

6.2.3温度自记仪的放置位置不应受到太阳辐射或室内外热源的直接影响。

6.2.4室外温度自记仪宜设置在百叶箱内;当无百叶箱时,应采取防护措施;感温测头宜距地面1.5~2.0m,且宜在建筑物不同方向同时设置室外温度测点。

6.4数据处理

6.4.1围护结构的热阻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式中:

R—围护结构的热阻;

T ij—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第j次测量值;

T oj—围护结构外表面温度的第j次测量值;

q j—热流密度的第j次测量值。

6.4.2外照射指数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式中:

K—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R i—内表面换热阻;

R e—外表面换热阻。

7、试验中注意事项

7.1对于轻型围护结构,宜使用夜间采集的数据计算围护结构的热阻。当经过连续四个夜间测量之后,相邻两次测量的计算结果相差不大于5%时即可结束测量。

7.2热流计法用环境箱的开口面积不应小于1.44m2。

7.3检测期间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温差不宜小于10K。

7.4检测期间,应采取措施使室内空气温度波动小于1K。

8、编发报告

8.1 编写报告应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8.2 报告内容一般包括:检测编号、建设单位、委托单位、监理单位、见证人及编号、委托日期、检测类别、检测项目、检测依据、检测结论。

8.3 报告的签订

报告按本实验室批准、归档、签章、发出。由现场检测人员进行签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