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计算书设绘通则
- 格式:doc
- 大小:172.00 KB
- 文档页数:14
五种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计算保护区内系电子计算机房,长、宽、高为9×5×3.3=148.5m3门窗有缝不设泄压口,并不计海拨,静液柱压差。
也不计瓶头阀、单向阀及选择阀的局部阻力,试求各种气体灭火系统的灭火剂用量、管径压力损失和终点喷头进口压力。
(一)SDE2-15-2其中6×60是喷放时间,包括浸渍时间管段阻力:ρ.u阻力计算公式:△P=λZ.ε(pa/m)也可查DB32/399-2000附表zd由附表查得:q5-2=1187×(1.5+6.5+2.5)=12464(pa)[用DN70、u=13.52,查得△P=1187]q2-1=1478×2.5=3695[用DN50、u=13.25,查得△P=1478]q k=1.3Σp i=1.3(12464+3695)=21007 (pa)[注:1.3为“局部”损失]Po 1.6终端喷头入口压力:P2= - Pk = - 21007×10-6=0.8-0.021=0.779(Mpa )2 2Po[注:为过程中点压力]2P2=0.779Mpa>0.1 Mpa满足喷放要求(二)FM-200v c 148.5 8M = K··=1××= 106 (kg) s (100-c) 0·12177 (100-8)选用70L钢瓶,充装率≤1150 kg/m33Vp 管道内容积(m3)nV o=n·Vb(1- )R757=2×0.07(1- )=0.0647(m3)1407ππVp=10.5×0.052 + 2.5×2××0.042 = 0.02688(m3)4 4(2.5+0.1)×0.0647则Pm= =1.302 (MPa)1060.0647+ + 0.026882×1407管道阻力:5.75×105则P= q i2×L =B q i2×LD(1.74+2lg )2×D50.12DN40 B=12.2×10-5DN50 B=3.777×10-5则:P3-2 =3.777×10-5×15.142×10.5=0.09091 (MPa)P2-1=12.2×10-5×7.572×2.5=0.01748 (MPa)终端喷头入口压力:Pc=Pm-Σp i×1.3=1.302-1.3(0.09091+0.01748)=1.1936>0.5 MPaPm 1.302≥ = =0.651 MPa2 2满足喷放要求。
CO2自动灭火系统方案设计说明一、设计内容对发电机房等进行CO2自动灭火系统方案设计。
二、设计条件(由用户提供)3、CO2灭火系统瓶站应设置防护区附近的专用房间并设有围栏以及设置24V直流电源.4、保护区应为独立封闭系统。
5、储瓶装置采用自动称重报警系统。
三、设计1、设计依据1〕GB50193-93<<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2〕GB50263-97<<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3〕由对方提供的条件。
2、灭火方式本设计采用全淹没灭火系统的灭火方式,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喷射一定浓度的CO2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此时能将在其区域里任一部位发生的火灾扑灭。
喷射时间为60秒。
3、CO2灭火系统的控制方式为自动控制、手动控制、机械应急操作三种启动方式。
即在总控室有人工作值班时,应采用手动控制,在无人的情况下应采用自动控制方式,自动,手动控制方式的转换,可在灭火控制盘上实现(在防护区的门外设置手动控制盘,手动控制盒内设有紧急停止与紧急启动按钮。
4、防护区要求:1) 防护区必须为独立密闭区域;2)防护区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0.5h,吊顶的耐火极限>0.25h,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压强度不宜小于1200Pa;3)防护区的通风系统在喷放CO2灭火剂前应关闭,并设置防火阀门;4)喷放CO2前,必须切断可燃、助燃气体的气源,并停止一切影响灭火效果的设备;5)防护区的门必须采用自动防火门,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均能从保护区内打开。
5、在防护区外设置声、光报警及释放信号标志。
6、为保证人员的安全撤离,在释放灭火剂前,应发出火灾报警,火灾报警至释放灭火剂的延时时间为30s。
7、为保证灭火的可靠性,在灭火系统释放灭火剂之前或同时,应保证必要的联动操作,即灭火系统在发出灭火指令时,由控制系统发出联动指令,切断电源、关闭或停止一切影响灭火效果的设备。
8、防护区应有排风设备,释放灭火剂后,应将废气排尽后,人员方可进入进行检修,如需提前进入,需带氧气呼吸器。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Code of design for carbondioxid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sGB50193-93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1994年8月1日(目录)目录1 总则2 术语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 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2 全淹没灭火系统3.3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4 管网计算5 系统组件5.1 储存装置5.2 选择阀与喷头5.3 管道及其附件6 控制与操作7 安全要求附录A 可燃物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和抑制时间附录B 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附录C 管道压力降附录D 二氧化碳的压力系数和密度系统附录E 流程高度所引起的压力校正值附录F 喷头入口压力与单位面积的喷射率附录G 本规范用词说明总则1.0.1为了合理地设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生产和储存装置中设置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1.0.3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1.0.4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下列火灾1.0.4.1 灭火前可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1.0.4.2 液体火灾或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1.0.4.3 固体表面火灾及棉毛织物纸张等部分固体深位火灾1.0.4.4 电气火灾1.0.5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得用于扑救下列火灾1.0.5.1 硝化纤维火药等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1.0.5.2 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火灾1.0.5.3 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1.0.6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术语符号2.1 术语2.1.1全淹没灭火系统total flooding extinguishing system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防护区喷射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2.1.2局部应用灭火系统local application extinguishing system向保护对象以设计喷射率直接喷射二氧化碳并持续一定时间的灭火系统2.1.3防护区protected area能满足二氧化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2.1.4组合分配系统combined distribution systems用一套二氧化碳储存装置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灭火系统2.1.5灭火浓度flame extinguishing concentration在10 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扑灭某种火灾所需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2.1.6抑制时间inhibition time维持设计规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固体深位火灾完全熄灭所需的时间2.1.7泄压口pressure relief opening设在防护区外墙或顶部用以泄放防护区内部超压的开口2.1.8等效孔口面积equivalent orifice area与水流量系数为0.98的标准喷头孔口面积进行换算后的喷头孔口面积2.1.9充装率filiting ratio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与该容器容积之比2.1.10物质系数material factor可燃物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对34%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折算系数2.2 符号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1.1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分为全淹没灭火系统和局部应用灭火系统全淹没灭火系统应用于扑救封闭空间内的火灾局部应用灭火系统应用于扑救不需封闭空间条件的具体保护对象的非深位火灾3.1.2采用全淹没灭火系统的防护区应符合下列规定3.1.2.1 对气体液体电气火灾和固体表面火灾在喷放二氧化碳前不能自动关闭的开口其面积不应大于防护区总内表面积的3% 且开口不应设在底面3.1.2.2 对固体深位火灾除泄压口以外的开口在喷放二氧化碳前应自动关闭3.1.2.3 防护区的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 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25h 围护结构及门窗的允许压强不宜小于1200Pa3.1.2.4 防护区用的通风机和通风管道中的防火阀在喷放二氧化碳前应自动关闭3.1.3采用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保护对象应符合下列规定3.1.3.1 保护对象周围的空气流动速度不宜大于3m/s 必要时应采取挡风措施3.1.3.2 在喷头与保护对象之间喷头喷射角范围内不应有遮挡物3.1.3.3 当保护对象为可燃液体时液面至容器缘口的距离不得小于150mm3.1.4启动释放二氧化碳之前或同时必须切断可燃助燃气体的气源3.1.5当组合分配系统保护5个及以上的防护区或保护对象时二氧化碳应有备用量备用量不应小于系统设计的储存量备用量的储存容器应与系统管网相连宜能与主储存容器切换使用3.2 全淹没灭火系统3.2.1二氧化碳设计浓度不应小于灭火浓度的1.7倍并不得低于34% 可燃物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可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采用3.2.2当防护区内存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可燃物时防护区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应采用可燃物中最大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3.2.3二氧化碳的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M Kb K1A K2V 3.2.3-1A A 30A3.2.3-2V V -V 3.2.3-3 式中M 二氧化碳设计用量kgb 物质系数1 面积系数(kg/m2) 取0.2kg/m22 体积系数(kg/m3) 取0.7kg/m3A 折算面积(m2)A 防护区的内侧面底面顶面包括其中的开口的总面积m2A0 开口总面积m2防护区的净容积m3防护区容积m3防护区内非燃烧体和难燃烧体的总体积m33.2.4当防护区的环境温度超过100 时二氧化碳的设计用量应在本规范第3.2.3条计算值的基础上每超过5 增加2%当防护区的环境温度低于-20 时二氧化碳的设计用量应在本规范第3.2.3条计算值的基础上每降低1 增加2%3.2.6防护区应设置泄压口并宜设在外墙上其高度应大于防护区净高的2/3 当防护区设有防爆泄压孔时可不单独设置泄压口3.2.7泄压口的面积可按下式计算式中Ax 泄压口面积m2Qt 二氧化碳喷射率kg/minPt 围护结构的允许压强Pa3.2.8全淹没灭火系统二氧化碳的喷放时间不应大于1min 当扑救固体深位火灾时喷放时间不应大于7min 并应在前2min内使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30%3.2.9二氧化碳扑救固体深位火灾的抑制时间应按本规范附录A的规定采用3.2.10二氧化碳的储存量应为设计用量与残余量之和残余量可按设计用量的8%计算组合分配系统的二氧化碳储存量不应小于所需储存量最大的一个防护区的储存量系统设计3.3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3.3.1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设计可采用面积法或体积法当保护对象的着火部位是比较平直的表面时宜采用面积法当着火对象为不规则物体时应采用体积法3.3.2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二氧化碳喷射时间不应小于0.5min 对于燃点温度低于沸点温度的液体和可熔化固体的火灾二氧化碳的喷射时间不应小于1.5min3.3.3当采用面积法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3.3.3.1 保护对象计算面积应取被保护表面整体的垂直投影面积3.3.3.2 架空型喷头应以喷头的出口至保护对象表面的距离确定设计流量和相应的正方形保护面积槽边型喷头保护面积应由设计选定的喷头设计流量确定3.3.3.3 架空型喷头的布置宜垂直于保护对象的表面其瞄准点应是喷头保护面积的中心当确需非垂直布置时喷头的安装角不应小于45 其瞄准点应偏向喷头安装位置的一方图3.3.3 喷头偏离保护面积中心的距离可按表3.3.3确定S 喷头出口至瞄准点的距离mLb 单个喷头正方形保护面积的边长mLp 瞄准点偏离喷头保护面积中心的距离m喷头安装角3.3.3.4 喷头非垂直布置时的设计流量和保护面积应与垂直布置的相同3.3.3.5 喷头宜等距布置以喷头正方形保护面积组合排列并应完全覆盖保护对象3.3.3.6 二氧化碳的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M 二氧化碳设计用量kgN 喷头数量Qi 单个喷头的设计测量kg/min喷射时间min3.3.4当采用体积法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3.3.4.1 保护对象的计算体积应采用假定的封闭罩的体积封闭罩的底应是保护对象的实际底面封闭罩的侧面及顶部当无实际围封结构时它们至保护对象外缘的距离不应小于0.6m3.3.4.2 二氧化碳的单位体积的喷射率应按下式计算式中qv 单位体积的喷射率kg/(min m3)假定的封闭罩侧面围封面面积m2在假定的封闭罩中存在的实体墙等实际围封面的面积m23.3.4.3 二氧化碳设计用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V1 保护对象的计算体积m33.3.4.4 喷头的布置与数量应使喷射的二氧化碳分布均匀并满足单位体积的喷射率和设计用量的要求3.3.5二氧化碳储存量应取设计用量的1.4倍与管道蒸发量之和组合分配系统的二氧化碳储存量不应小于所需储存量最大的一个保护对象的储存量3.3.6当管道敷设在环境温度超过45 的场所且无绝热层保护时应计算二氧化碳在管道中的蒸发量蒸发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M 二氧化碳在管道中的蒸发量kgM 受热管网的管道质量kgDp 管道金属材料的比热kJ/(kg ) 钢管可取0.4kJ/(kg )T1 二氧化碳喷射前管道的平均温度可取环境平均温度T2 二氧化碳平均温度可取15.6H 二氧化碳蒸发潜热kJ/kg 可取150.7kJ/kg管网计算4.0.1输送二氧化碳管网的管道内径应根据管道设计流量和喷头入口压力通过计算确定4.0.2管网中干管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Q M/t (4.0.2)式中Q 管道的设计流量(kg/min)4.0.3管网中支管的设计流量应按下式计算式中Ng 安装在计算支管流程下游的喷头数量Qi 单个喷头的设计流量kg/min4.0.4管段的计算长度应为管道的实际长度与管道附件当量长度之和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可按本规范附录B采用4.0.5管道压力降可按下式换算或按本规范附录C采用式中D 管道内径mmL 管段计算长度mY 压力系数MPa kg/m3 应按本规范附录D采用Z 密度系数应按本规范附录D采用4.0.6管道内流程高度所引起的压力校正值可按本规范附录采用并应计入该管段的终点压力终点高度低于起点的取正值终点高度高于起点的取负值4.0.7喷头入口压力计算值不应小于1.4MPa 绝对压力4.0.8喷头等效孔口面积应按下式计算F Q i/q0 4.0.8式中F 喷头等效孔口面积mm2q0等效孔口单位面积的喷射率kg/(min mm2按本规范附录F 选取4.0.9喷头规格应根据等效孔口面积确定4.0.10储存容器的数量可按下式计算式中Np 储存容器数Mc 储存量kg充装率kg/L0 单个储存容器的容积L系统组件5.1 储存装置5.1.1储存装置宜由储存容器容器阀单向阀和集流管等组成5.1.2储存容器中充装的二氧化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剂的规定5.1.3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充装率应为0.6 0.67kg/L 当储存容器工作压力不小于20MPa 时其充装率可为0.75kg/L5.1.4 储存装置应设称重检漏装置当储存容器中充装的一氧化碳量损失10%时应及时补充5.1.5储存容器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15MPa 储存容器阀上应设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19 0.95MPa5.1.6储存装置的布置应方便检查和维护并应避免阳光直射5.1.7储存装置宜设在专用的储存容器间内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的储存装置可设置在固定的安全围栏内专用的储存容器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5.1.7.1 应靠近防护区出口应直接通向室外或疏散走道5.1.7.2 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5.1.7.3 室内温度应为0 49 并应保持干燥和良好通风5.1.7.4 设在地下的储存容器间应设机械排风装置排风口应通向室外5.2 选择阀与喷头5.2.1在组合分配系统中每个防护区或保护对象应设一个选择阀选择阀的位置宜靠近储存容器并应便于手动操作方便检查维护选择阀上应设有标明防护区的铭牌5.2.2选择阀可采用电动气动或机械操作方式阀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12MPa5.2.3系统启动时选择阀应在容器阀动作之前或同时打开5.2.4设置在粉尘场所的喷头应增设不影响喷射效果的防尘罩5.3 管道及其附件5.3.1管道及其附件应能承受最高环境温度下二氧化碳的储存压力并应符合下列规定5.3.1.1 管道应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中规定的无缝钢管并应内外镀锌5.3.1.2 对镀锌层有腐蚀的环境管道可采用不锈钢管铜管或其它抗腐蚀的材料5.3.1.3 挠性连接的软管必须能承受系统的工作压力并宜采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不锈钢软管中规定的不锈钢软管5.3.2管道可采用螺纹连接法兰连接或焊接公称直径等于或小于80mm 的管道宜采用螺纹连接公称直径大于80mm的管道宜采用法兰连接5.3.3集流管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12MPa 并应设置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15 0.75MPa控制与操作6.0.1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应设有自动控制手动控制和机械应急操作三种启动方式当局部应用灭火系统用于经常有人的保护场所时可不设自动控制6.0.2当采用火灾探测器时灭火系统的自动控制应在接收到两个独立的火灾信号后才能启动根据人员疏散要求宜延迟启动但延迟时间不应大于30s6.0.3 手动操作装置应设在防护区外便于操作的地方并应能在一处完成系统启动的全部操作局部应用灭火系统手动操作装置应设在保护对象附近6.0.4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供电与自动控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当采用气动动力源时应保证操作与控制所需要的压力和用气量安全要求7.0.1防护区内应设火灾声报警器必要时可增设光报警器防护区的入口处应设光报警器报警时间不宜小于灭火过程所需的时间并应能手动切除报警信号7.0.2防护区应有能在30s内使该区人员疏散完毕的走道与出口在疏散走道与出口处应设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7.0.3防护区入口处应设灭火系统防护标志和二氧化碳喷放指示灯7.0.4当系统管道设置在可燃气体蒸气或有爆炸危险粉尘的场所时应设防静电接地7.0.5地下防护区和无窗或固定窗扇的地上防护区应设机械排风装置7.0.6防护区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并能自动关闭在任何情况下均应能从防护区内打开7.0.7设置灭火系统的场所应配备专用的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附录可燃物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和抑制时间附录B 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附录C 管道压力降注管网起始压力取设计额定储存压力 5.17MPa 后段管道的起点压力取前段管道的终点压力附录D 二氧化碳的压力系数和密度系数附录E 流程高度所引起的压力校正值附录F 喷头入口压力与单位面积的喷射率附录G 本规范用词说明G.0.1执行本规范条文时对要求严格程度的用词作如下规定以便执行时区别对待(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正面词采用宜或可反面词采用不宜G.0.2条文中应按指定的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颁布机关】建设部【颁布日期】 1999 年 11 月 17 日【实施日期】 2000 年 03 月 01 日【文件时效】有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Code of desing for carbondioxid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sGB 50193 — 93(1999 年版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实施日期: 1994 年 8 月 1 日工程建设标准局部修订公告第23 号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193 —93,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进行了局部修订,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局部修订的条文,自二000 年三月一日起施行,该规范中相应条文的规定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9 年 11 月 17 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通知建标[ 1993] 899 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7] 2390 号文的要求,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 50193— 93 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四年八月一日起施行。
本规范由公安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负责。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目次1总则2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2 符号3系统设计3.1 一般规定3.2 全淹没灭火系统3.3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4管网计算5系统组件5.1 储存装置5.2 选择阀与喷头5.3 管道及其附件6控制与操作7安全要求附录 A 物质系数、设计浓度和抑制时间附录 B 管道附件的当量长度附录 C 管道压力降附录 D 二氧化碳的Y 值和 Z 值附录 E 高程校正系数附录 F 喷头入口压力与单位面积的喷射率附录 G 本规范用词说明附录 H 喷头等效孔口尺寸附录 J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管道规格附加说明附:条文说明1总则1.0.1 为了合理地设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安全生产管理}防火控制和安全图设绘通则防火控制和安全图设绘通则前言本标准规定了“防火控制和安全图”的设绘通则。
本标准是新订立的标准,在主要内容条款上阐明了绘制“防火控制和安全图”的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设绘注意事项和校审要点,并提供了参考图样,以利于设绘图纸的规范化。
本标准提供的参考样图图名一为以前习惯名称“防火控制图”,另一图名为“防火控制和安全图”,以后应取标准名称“防火控制和安全图”。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防火控制和安全图的设绘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核审要点、质量要求。
本标准还附了防火控制和安全图的参考样图。
1.2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和完工船舶防火控制和安全图的设绘。
2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2.1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a)GB3894.1~3894.9-83船舶布置图图形符号b)国际海事组织海大决议A654(16)“船舶防火控制图识别符号”c)国际海事组织海大决议A760(18)“与救生设备和装置有关的符号”2.2设绘依据图纸a)总布置图b)舾装部分:救生设备布置图;消防设备布置图;防火分隔图;舱室布置图;舱室门布置图;c)动力部分:机舱布置图;机舱机械通风管系图;应急发电机室布置图;主机灭火系统图;消防控制室布置图;d)系统部分:机舱压载、舱底、消防管系图;全船消防水管系图;喷淋系统图;应急消防泵、喷淋泵布置图;应急消防泵舱海底阀箱;舱室通风布置图;外装区舱室通风布置图;空调风管布置图;空调机室布置图;全船CO2灭火系统布置图;CO2站室布置图;e)电气部分:通信及报警和航海设备布置图;火警探测和报警系统布置图;电力设备布置图;驾驶室电气设备布置图;3基本要求3.1“防火控制和安全图”是提供给船级社主要审图内容之一,本图应包含SOLAS第II-2章第20条规定的内容,即图上应清楚地标明:每层甲板的各控制站,“A”级分隔围蔽的各防火区域,“B”级分隔围蔽的各防火区域,连同探火和失火报警系统、喷水器装置、灭火设备、各舱室和甲板出入通道等设施的细目,以及通风系统,包括风机控制位置、挡火闸位置和服务于每一区域通风机识别号码的细目。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一、系统概述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是一种常用的灭火系统,它利用二氧化碳的特性来灭火。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以有效地控制和灭火火灾,并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二、系统设计要求
1、系统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系统设计应考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确保系统的有效性。
3、系统设计应考虑火灾发生时的环境条件,确保系统的可操作性。
4、系统设计应考虑火灾发生时的火灾扩散情况,确保系统的有效性。
5、系统设计应考虑火灾发生时的火灾控制情况,确保系统的有效性。
6、系统设计应考虑火灾发生时的火灾报警情况,确保系统的有效性。
7、系统设计应考虑火灾发生时的火灾控制和灭火情况,确保系统的有效性。
8、系统设计应考虑火灾发生时的火灾控制和灭火设备的安装位置,确保系统的有效性。
9、系统设计应考虑火灾发生时的火灾控制和灭火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确保系统的有效性。
10、系统设计应考虑火灾发生时的火灾控制和灭火设备的操作和使用,确保系统的有效性。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1 总则1.0.1 为了合理地设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
1.0.2 本规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生产和储存装置中设置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
1.0.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下列火灾:1.0.4.1 灭火前可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1.0.4.2 液体火灾或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1.0.4.3 固体表面火灾及棉毛、织物、纸等部分固体深位火灾。
1.0.4.4 电气火灾。
1.0.5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得用于扑救下列火灾:1.0.5.1 硝化纤维、火药等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
1.0.5.2 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火灾。
1.0.5.3 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
1.0.6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全淹没灭火系统total flooding extinguishing system 在规定的时间,向防护区喷射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2.1.2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local application extinguishing system 向保护对象以设计喷射率直接喷射二氧化碳,并持续一定时间的灭火系统。
2.1.3 防护区protected area 能满足二氧化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
2.1.4 组合分配系统combined distribution systems 用一套二氧化碳储存装置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灭火系统。
2.1.5 灭火浓度flame exting uishing concentration 在101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扑灭某种火灾所需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CO2灭火系统计算书设绘通则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标准规定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计算书”的计算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录。
1.2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时“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计算书”的编制。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2.1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a) CB/T3294-1998船用二氧化碳灭火装置。
2.2设绘依据图纸a)设计任务书或技术规格书;b)总布置图;c)机舱布置图;d)有关的设备厂商资料。
3 基本要求3.1“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计算书”是二氧化碳灭火装置选型和系统设计的依据文件,应能提供各类被保护处所所需二氧化碳数量、施放时间(二氧化碳输送管路直径)、喷嘴端压力以及喷嘴数量的计算依据、公式及方法,且应满足入级规范或公约的要求。
3.2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有高压与低压系统之分,通常,船舶对二氧化碳的需要量在200瓶(68L)或10吨以上时采用低压系统比较经济。
3.3为了方便计算,缩短设计周期和避免重复劳动,拟采用表格化计算。
4 内容要点4.1 二氧化碳需要量与气瓶数计算4.1.1 机舱二氧化碳需要量注2:X水平面的位置: 在这个水平面上,机舱棚的水平面积等于或小于从双层底至机舱棚最低部分的中点处水平面积的40% 。
4.1.2其它处所二氧化碳需要量注1:本表的计算满足CCS(1996)规范,SOLAS (1983)法规等要求。
注2:二氧化碳需要量按最大的一个货舱/货油舱确定CO2瓶数,然后与机舱所须瓶数相比较,取较大值。
4.2 机泵舱施放总管管径计算(2)施放总管壁厚见附录B4.3喷嘴孔总面积计算4.3.1喷头入口处流量(2)喷头入口处压力可按附录E方法计算,亦可参考实船计算资料;(3)系数1.52Y与0.77Z见附录F或附录G。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1 总则1.0.1 为了合理地设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生产和储存装置中设置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
1.0.3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下列火灾:1.0.4.1 灭火前可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1.0.4.2 液体火灾或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1.0.4.3 固体表面火灾及棉毛、织物、纸张等部分固体深位火灾。
1.0.4.4 电气火灾。
1.0.5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得用于扑救下列火灾:1.0.5.1 硝化纤维、火药等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
1.0.5.2 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火灾。
1.0.5.3 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
1.0.6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术语、符号2.1 术语2.1.1 全淹没灭火系统total flooding extinguishing system 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防护区喷射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2.1.2 局部应用灭火系统local application extinguishing system 向保护对象以设计喷射率直接喷射二氧化碳,并持续一定时间的灭火系统。
2.1.3 防护区protected area 能满足二氧化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
2.1.4 组合分配系统combined distribution systems 用一套二氧化碳储存装置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灭火系统。
2.1.5 灭火浓度flame exting uishing concentration 在101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扑灭某种火灾所需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条文说明1 总则1.0.1 本条阐明了编制本规范的目的,即为了合理地设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使之有效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
二氧化碳是一种能够用于扑救多种类型火灾的灭火剂,它的灭火作用主要是相对把减少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降低燃烧物的温度便火焰熄灭。
二氧化碳是一种惰性气体,对绝大多数物质没有破坏作用,灭火后能很快散逸,不留痕迹,又没有毒害。
适用于扑救各种可燃、易燃液体和那些受到水、泡沫、干粉灭火剂的沾污容易损坏的固体物质的火灾。
另外,二氧化阶是一种不导电的物质,可用于扑救带电设备的火灾。
目前,在国际上已广泛地应用于许多具有火灾危险的重要场所。
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美国、英国、日本、前苏联等工业发达国家都已制定了有关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规范或标准。
使用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保护图书、档案、美术、文物等珍贵资料库房;散装液体库房;电子计算机房;通讯机房;变配电室等场所,也可用于保护贵重仪器,设备。
我国从五十年代即开始应用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八十年代以来,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应设置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场所作出了明确规定。
这对我国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际上对卤代烷的使用限制越来越严,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应用将会不断增加。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能否有效地保护防护区内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首要条件是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
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本规范的编制,是在对国外先进标准和国内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的。
它为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技术要求。
使系统的设计作到正确、合理、有效地达到预期的保护目的。
本规范也可以作为消防管理部门对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工程设计进行监督审查的依据。
1.O.2 本条规定了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规范所涉及的灭火系统,既包括全淹没方式灭火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也包括局部应用方式灭火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主要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生产和储存装置的火灾防护。
气体灭火设计说明及计算书090817本工程分别按七氟丙烷灭火系统、高压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进行消防设计。
七氟丙烷方案:一、设计依据GB50370-2005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263-2007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A400-2002 《气体灭火系统及零部件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二、设计条件保护区平面图;保护区性质:发电机房及储油间。
三、设计计算说明1、本工程采用全淹没单元独立系统对保护区进行消防保护。
2、本系统海拔高度修正系统K=1;保护区最低环境温度T=20℃。
3、本系统具有自动、手动、机械应急三种启动方式。
在有人工作或值班时采用手动/自动开关操作方式;无人时采用自动方式;火灾自动报警或电气控制系统出现故障时采用应急操作方式。
3.1自动控制原理:自动状态下,当防护区一路探测器发出火灾信号时,声光报警器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注意;当第二路探测器发出火灾信号后,自动灭火控制器开始进入延时阶段(0~30秒可调),同时发出联动指令,关闭联动设备(通风空调、防火卷帘等)。
延时后,向该保护区对应的启动瓶发出灭火指令,打开启动瓶容器阀,启动灭火系统,灭火剂经管网释放到相应防护区,实施灭火。
控制器面板喷放指示灯亮,同时,控制器接收到反馈装置的反馈信号,防护区门灯显亮,避免人员误入。
3.2发生火灾报警,在延时时间内发现不需要启动灭火系统时,可按下启动灭火控制器上或手动控制盒内的紧急停止按钮,即可阻止灭火指令的发出,停止启动灭火系统。
4、各防护区的气体灭火信号应发送到消防控制中心。
5、气体灭火系统防护区要求:5.1防护区应以单个封闭空间划分, 同一区间的吊顶层和地板层需同时保护时,可合为一个防护区。
5.2防护区的围护结构及门窗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h;吊顶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25h;围护结构及门窗的允许压强不宜小于1200Pa。
5.3防护区应设置泄压口,应位于防护区净高的2/3以上,宜设在外墙上。
CO2灭火系统计算书设绘通则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计算书”的计算依据、基本要求、内容要点、图面要求、注意事项、校审要点、质量要求以及附录。
1.2本标准适用于详细设计阶段时“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计算书”的编制。
2 引用标准及设绘依据图纸
2.1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a) CB/T3294-1998船用二氧化碳灭火装置。
2.2设绘依据图纸
a)设计任务书或技术规格书;
b)总布置图;
c)机舱布置图;
d)有关的设备厂商资料。
3 基本要求
3.1“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计算书”是二氧化碳灭火装置选型和系统设计的依据文件,应能提供各类被保护处所所需二氧化碳数量、施放时间(二氧化碳输送管路直径)、喷嘴端压力以及喷嘴数量的计算依据、公式及方法,且应满足入级规范或公约的要求。
3.2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有高压与低压系统之分,通常,船舶对二氧化碳的需要量在200瓶(68L)或10吨以上时采用低压系统比较经济。
3.3为了方便计算,缩短设计周期和避免重复劳动,拟采用表格化计算。
4 内容要点
4.1 二氧化碳需要量与气瓶数计算
4.1.1 机舱二氧化碳需要量
注2:X水平面的位置: 在这个水平面上,机舱棚的水平面积等于或小于从双层底至机舱棚最低部分的中点处水平面积的40% 。
4.1.2其它处所二氧化碳需要量
注1:本表的计算满足CCS(1996)规范,SOLAS (1983)法规等要求。
注2:二氧化碳需要量按最大的一个货舱/货油舱确定CO2瓶数,然后与机舱所须瓶数相比较,取较大值。
4.2 机泵舱施放总管管径计算
(2)施放总管壁厚见附录B
4.3喷嘴孔总面积计算
4.3.1喷头入口处流量
(2)喷头入口处压力可按附录E方法计算,亦可参考实船计算资料;
(3)系数1.52Y与0.77Z见附录F或附录G。
4.3.2喷嘴孔总面积
(2)喷嘴孔总面积亦可按瓶头阀总截面积和施放总管截面积较小值的
35%~85%选取。
5 图面要求
5.1 文件幅面原则上采用A4 。
5.2 计算方法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
5.3 计算过程中数据正确,有效数字位数统一。
5.4 书写整齐,清楚,无误;所用的设计符号,数学符号,物理量符号等均应符合标准。
6 设绘注意事项
6.1 文件编制前,除熟悉任务书或规格书以及规范、公约的规定外,还应正确计算各被保护舱室的舱容,并确定使用高压或是低压系统。
6.2当直接采用规范未作规定的公式或方法计算时,应当加以说明。
7 校审要点
7.1 检查计算方法是否满足有关规范、规则和公约的要求。
7.2 检查计算内容是否正确、完整。
8 质量要求与等级规定
等级的表达方式采用下表形式
9 参考资料见附录A
附录A
《CO2灭火系统计算书》参考资料
相关规范、规则及标准
a)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5分册第5章第3节
b) 钢质海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5分册第6章第3节
c) 钢质内河船入级与建造规范第七篇第三章第四节
d) 需入国外船级的相应船级社规范
e) GBJ5-XX《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公安部技术标准)
附录B
“CCS”规范关于CO2管子内径、壁厚与流通量的规定(1996年)
附录C
螺纹接头管件当量长度(以m计算)
附录D
焊接联接管件的当量长度(以m计算)
附录 E
二氧化碳施放管道压力降计算
氧化碳无火系统的施放管道压力降与流量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L
Z 0.044D
Y
D
100.8705Q 1.25
5.25
5
2
+⋅⋅⋅⨯=
- (1)
式中: Q ——计算管段的流量(kg/min ); D ——管道内径(mm ); L ——管道当量长度(m );
Y ——压力系数,10-1MPa.kg/m 3,见附录F 或附录G ;
Z ——密度系统,见附录F 或附录G 。
为了计算方便,将(1)式变换成下面的形式:
2
1)2
2
1Z )Q
Z B(Z
Q L A Y Y -+⋅⋅+= (2) 式中: 5.25
5
D
100.87051
A -⨯= (3)
4
D
4950B =
(4)
计算步骤:
a) 绘出管路计算图; b) 管段流量分配; c) 管段当量长度计算;
d) 静压水头计算,见附录J 或附录K ;
e) 以储存压力与静压水头的差值作为起始压力P 1。
根据P 1查附录F
或附录G ,得出Y 1与Z 1;
f) 利用(3)、(4)式计算A 值与B 值; g) 将Y 1、Z 1、A 、B 代入(2)式,求得Y 2值; h) 根据Y 2值,查附录F 或附录G ,得出Z 2值;
i) 根据Y 2、Z 2查附录F 或附录G ,得出P 2,P 2则为计算管段的终端
压力。
这样将前一管段的终点压力作为后一管段的起点压力逐步计算,直至喷嘴入口。
附录 F
高压(5.17Mpa)系统的Y、Z值
附录G
低压(2.07MPa)系统的Y、Z值
附录H
高压贮存系统(5.17MPa)每平方毫米的当量喷头面积的施放流率
附录I
低压贮存(2.07MPa )系统每平方毫米的当量喷头面积的施放流率
附录J
高压贮存(5.17MPa
)系统各压力下的静压水头
附录K
低压贮存(2.07MPa )系统各压力下的静压水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