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_庾信、王褒与南北文风的交融(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74.50 KB
  • 文档页数:3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腰”二句,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这种
痛苦和忧伤,对故国的真挚深情表达得淋 漓尽致。由于离恨绵绵,自己容颜憔悴了。 “恨心”二句,紧承上文进一步写出自己 从外形到内心的急遽变化,将故国之思抒 发得更加深沉,此处暗用《昭君辞应诏》 典。诗末二句为第三层:运用两个神话传 说来抒发自己南归无望的悲凉情绪,与开 头照应,构成一个充满亡国之痛与幽怨之 情的和谐乐章。
南北交流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南北书籍的流通。在晋室南渡以后,北方经 十六国时期毁灭性的动荡,文化遭到严重的摧残, 图籍几乎丧失殆尽。南朝书籍流入北方,对北人 文风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是南北方使者的互聘。伴随着双方外交使节的 互聘,双方在文学创作上也在不断地交流和学习 观摩,这对于南北文风的交融,也是具有重要影 响。 三是在对峙与战乱中,双方人才的流徙与迁转。 南北双方政治对峙,造成文士的流徙迁转,自然 也会对文风的交流起到一定的影响。。
(1)生平概况。

北周代魏后,更迁为骠骑大 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侯。 时陈朝与北周通好,流寓人 士,并许归还故国,唯有庾 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所以, 庾信一方面身居显贵,被尊 为文坛宗师,受皇帝礼遇, 与诸王结布衣之交,一方面 又深切思念故国乡土,为自 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 自由而怨愤。如此至老,死 于隋文帝开皇元年。有《庾 子山集》。


除了《拟咏怀》二十七首外,庾信后期的创作 在体裁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其中最值得注意的 是他的一些五言小诗,这类诗以强烈的感情构 成深挚动人的艺术境界,其风致已非常接近唐 人的五言绝句,如《寄王琳》. 王琳为武将,与庾信同时仕梁,平定侯景之乱有 功。当西魏攻陷江陵,梁元帝被杀时,他起兵讨 伐西魏所立傀儡皇帝萧詧,为元帝报仇。后来陈 羁先废梁敬帝即位于建业,他又起兵讨陈羁先, 不幸兵败被杀。庾信对王琳的忠于梁室,十分敬 佩。此诗是庾信收到王琳寄书后的回书。

由于萧纲等人力主新变,影响所及,促使当时的创 作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唐诗、律赋发展的 道路。庾信前期的创作,在这方面颇有贡献,已具 有“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 情。如《乌夜啼》: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 溪》。御史府中何处宿,洛阳城头那得栖。 弹琴蜀郡卓家女,织锦秦川窦氏妻。讵jù 不自惊长落泪,到头啼乌恒夜啼。 这首诗七言八句,声调铿锵,已基本符合 律诗的平仄。再如《燕歌行》拓展了七言古 诗的体制,不但篇幅变长以便铺叙,而且配 合感情的起伏,变逐句押韵为数句一转韵。 他早期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探索值得珍视。
第二节 庾信与王褒

一、庾信(513—581)字子 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 (今属河南)人。他自幼随 父亲庾肩吾出入于萧纲的宫 廷,后来又与徐陵一起任萧 纲的东宫学士,成为宫体文 学的代表作家;他们的文学 风格,也被称为“徐庾体”。 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 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 魏,在此期间,梁为西魏所 灭。北朝君臣一向倾慕南方 文学,庾信又久负盛名,因 而他既是被强迫,又是很受 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官至车 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2)后期作品内容。 “乡关之思”成为庾信 后期作品的突出内容。 能真正能够代表庾信的 文学成就。 他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 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 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 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 也更为成熟。杜甫在 《戏为六绝句》中说: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 云健笔意纵横”;又在 《咏怀古迹》中评论其 “暮年诗赋动江关”。
作者深刻感受着这种持续、浓重的忧愁对 内心的侵蚀与煎熬,诗人以无奈的自问结 束全篇:顺应天道变化,接受命运安排, 方能消愁解忧,可是自己何时才能做到呢? 他不能成为庄周,他无法忘怀业已沦亡的 故国,午夜梦回,目前的所作所为、所有 所得,就是自己所追寻、所梦想的吗?这 不是简单的功名的惆怅,而是一个人对生 存状态、生命价值与终极意义的扣问。永 远回不去的故国,才是忧愁永远无法消释 的根源所在。
(2)庾信的诗歌。


庾信是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的诗人,其诗今存 320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为后期作品。 (1)前期作品内容。作品留存下来的数量较少。 由于庚信在前期完全是一位文学侍臣,因此,庾 信前期的诗文,他在梁时的作品,特别是19至 36岁在东宫任职期间的诗赋,主要是奉和、应 制之作,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 歌声舞影、闺房器物的范围。如《和咏舞》、 《奉和初秋》、《鸳鸯赋》等题,属于萧纲率领 周围文人同题共作的篇章。
五、六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重点却在“虽言”、“定自” 两个虚词: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 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 在轻飘飘的达观中自适其志的庄周。这是反用典故,表明 “愁”之无可消释。 七至十句写景,句式巧拙相间,且能投射诗人独有的心境。 景物无不含“愁”:“残月”细瘦孤 独,形如“初月”; “新秋”清冷忧伤,情似“旧秋”。不同时间维度中的具 象的“月”与抽象的“秋”,在诗人的感觉之中没有什么 不同;朴拙的回环句式所强调的时间凝定之感,突现出 “愁”的深远弥漫。写出日复一日的无聊与绝望,看似简 单,其实精警非凡。“露泣”一联写景抒情,也是精美异 常。 可见诗人精切浑成的笔力。 夜露浓重,晶莹如珠,仿佛天在哭泣;流萤飘飞,无依无 傍,宛如点点细碎的火光。这两句兼用比喻与拟人写法, 刻画冷露与流萤两种初秋特有的典型景物,同时形象烘托 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繁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句式 工巧,与前两句恰成鲜明对比。
(3)庾信后期作品的特色

“乡关之思”大致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亡国之痛。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 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庾信遭适亡国之变, 内心受到巨大震撼。“正是古来歌舞处,今日看 时无地行”(《代人伤往》其二),这种沧桑之 感,使他更深刻地意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 间,如同 “一马之奔,无一毛而不动;一舟之覆, 无一物而不沉”(《拟连珠》其十九)。因此, 他在抒发个人的亡国之痛时,也能以悲悯的笔触, 反映人民的苦难,并归咎于当权者内部的倾轧与 荒嬉。
《拟咏怀》其十八: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这是一首感慨自己虽有才学,却于国无益,想学 庄子的旷达,又不能做到,所以忧愁无止。作者 的忧思,不只是仕途不达的失意之悲,更是不能 为国建勋的失志之恸,因而无法给自己留下排遣 或超脱的馀地。
一、二句写“愁”之产生,起笔不凡,耐人寻味:自己一生 之中都在追求着、梦想着获得食邑万户的显赫爵位,夜半时 分,却忽然愁从中来。外在功业(“侯”)与内心情感 (“愁”)并置,表面看来,似乎令他忧愁的原因是诗歌中 通常慨叹的怀才不遇、功业无成。事实并非如此,诗人的慨 叹也远非如此简单。庾信在西魏和北周先后官至骠骑大将军、 开府仪同三司,“位望通显”(《周书•庾信传》),他的 忧愁,不是仕宦不达的失意之悲,而是不能为故国建功立业 的失志之恸。惟有明白这一点,才能理解他在诗中为何无法 给自己留下排遣忧愁的余地,才能理解他午夜梦回、四顾茫 然、淹没在突如其来的忧愁之中的那种深刻、深沉的悲凉。 三、四句描写诗人“愁”中的所为所止:抚琴消忧,琴声 弥漫室内;举目观望,书卷堆满案头。对于中国古人来说, 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人格象征,君子常御,不离其 身。在生命价值虚无的境遇之中,孤高的琴与寂寞的书,成 为诗人生命的依据。
第七章 庾信、王 褒与南风北渐



一、教学内容: 北朝文学发展概况和庾信前后期的创作 二、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掌握北朝文学的概况; 2、了解掌握庾信前后期创作的变化以及后期集大成的创作 成就。 三、具体内容和要求: 1、北朝文学概况; 2、庾信生平及前期的创作; 3、庾信仕北后“故国乡关之思”的创作以及“集南北文学 之大成”的艺术成就。 4、《拟咏怀》二十七首、《哀江南赋》等作品介绍。 四、重点和难点: 1、庾信“故国乡关之思”的诗赋创作; 2、为什么说庾信是“南北文学的集大成者”? 3、怎样评价庾信其人?




【艺术表现要点】 一是诗歌塑造了一个为乡国离恨折磨而消瘦憔悴、 悲痛欲绝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栩栩如生。感情强 烈激楚而又悲回婉转,风格苍凉老成而又清新绮 丽,诚所谓“绮而有质,艳而有骨,清而不薄, 新而不尖。”(《升庵诗话》)。 二是用典高妙。除末尾两句是明典外,其余李陵、 昭君两事均属暗典。同时用典又兼比喻,以古喻 今,以男女喻君臣,以神话喻俗事,丰富多样, 顺手拈来,无不自然贴切。 三是对仗匀称工整。全诗各联除七、八两句外, 都做到了词性、平仄以及句子结构上下相对。诗 歌确如杜甫所说:“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 动江关。”
(4)《拟咏怀》诗

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以五言组诗的体 制,从多种角度抒发凄怨之情,直承阮籍 《咏怀》组诗的抒情传统,尤称杰作。如其 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
曲,羌笛断肠歌。纤腰减束素,别泪 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译文】
身处北国信息断绝,祖国的使者也不见到
不过,北方文学中所具有的质朴、刚健
的特点也是南方文学所缺少的,南北方 的文风在政治对峙的同时,在这一时期 也有相互交融的趋势。特别是庾信、王 褒等南朝作家入北以后的创作,将南方 文风的华美与北方文风的苍凉浑朴相结 合,形成了兼具南北之长的新风貌,对 南北文风的交流和融合作出了重大的贡 献,同时也对后来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 了直接的影响。
来。 胡人用茄演奏的曲使我落泪,羌人用笛伴 奏的歌使我断肠。 腰围因悲伤而消瘦,眼睛因流泪而损伤。 离恨之心始终不会止息,红颜憔悴青春不 会再来. 南归的希望就象精卫想填海,青山崩裂堵 黄河一样地渺茫。
【思想内容要点】 1、全诗分三层,开头四句为第一层:写诗 人被羁留异国,念念不忘家乡,但望断 “榆关”,杳无音信,企盼亲人,不见 “汉使”。“断”、“绝”二字,正好确 切地表达了这种失望、惆怅的心情。一旦 听到“胡笳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羌笛”的乐器声,便引 发了他的愁思和离恨。此处暗用李陵《答 苏武书》典。 “纤腰”四句为第二层:因诗人身仕北朝, 故国之思难以直言,于是借闺中思妇以自 况,进一步抒发自己怀念故国的忧伤。

二是羁旅之愁。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 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虽然他北迁以后得到的 “高官美宦,有逾旧国”(宇文逌《庾子山集 序》),但内心深处却深切思念着故国乡土, 有 “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之感(《拟咏怀》其 三),时常为自己身仕敌国而羞愧,因不得自由而 怨愤。责备自己的羁留为“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 薇”(《谨赠司寇淮南公》)。因此他的羁旅之恨 与忧生之嗟是交织在一起的。他以“涸鲋常思水, 惊飞每失林”(《拟咏怀》其一)的意象致概于个 人生存的软弱。倪璠作注解时借以发挥道:“子山 入关而后,其文篇篇有哀,凄怨之流,不独此赋而 已。”(《注释庾集题辞》)可谓深契庾信后期文 学的精神特质。

他的代表作《拟咏怀》 二十七首。是将南朝文 学的修辞技巧,尤其是 声律,用典、骈偶等手 段和深沉真切的感情相 结合而形成的融合南北 文风的代表性作品。虽 非一时之作,但其主旨 则有相似处,大体围绕 自伤身世,思念和哀悼 梁代亡国的内容来展开。 而艺术上的俊逸劲健, 浑成苍凉,更是他晚年 诗风成熟的标志。
第一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方政治上的对峙与分 裂,文学上南北分途发展,其差异就更为明显。 这一时期,南方文学一直比较繁荣,其清绮文 风也一直为北人所向慕。北方则由于一直是在 少数民族统治之下,文化较为落后,文学的发 展相对滞缓。有影响的作家相对较少,北魏时 的温子昇、由魏入齐邢邵以及同时的魏收,尽 管有“北地三才”之称,但创作也基本上以学 南为主。
2、主题思想:诗歌借一个流落胡地、心
念汉朝的女子,抒发了诗人长期羁留北国, 到老不得南归的痛苦和思念故国的幽怨情 思。全诗以流落的思妇自喻,并以纤腰消 瘦、眼睛损坏和容颜迅速衰老等,表达爱 国思乡感情之炽烈,最后又用两个典故, 表达无法南归之痛,情真语痛,感人至深。 本诗全用对偶句组成,各联属对工整, 而又恰切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全诗隔句 用韵,音节和谐,对于表现哀痛之思,不 无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