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抗震设计复习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35.95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木工程抗震设计复习资料

1.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长期积累和突然释放后传播到地面时发生的振动现象。

1.地震破坏的作用:

①直接灾害:

⑴地表破坏:地面裂缝、地陷、喷砂、冒水及山石崩裂、滑动等。

⑵结构物破坏:A.结构丧失整体稳定性而引起的破坏;

B结构强度不足引起的破坏;

C.结构塑性变形能力不足引起的破坏;

D.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坏。

②次生灾害:由于地震间接引起的灾害。

1.罕遇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3%的地震烈度值

1.多遇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2.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3.震中:震源正方向相应的地面位置。

4.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

5.震中距:建筑物到震中之间的距离。

6.震源距:建筑物到震源之间的距离。

7.极震区:在震中附近,振动最剧烈,破坏最严重的地区。

8.地震波: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根据在地壳中传播的位置不同,分为体波和面波。

①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的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一致的,在纵波由震源向外传播的过程中

介质不断被压缩疏松,所以纵波也称为压缩波,又称P波。纵波既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也能在液态与气

态物质中传播,通常其振幅与周期都比较小。而横波的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垂直的,是剪

切波,又称S波。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通常其振幅较大,周期比较长。

②面波:指沿地表或地壳不同地质层界面传播的地震波。包括瑞利博(R波)和勒夫波(L波)。瑞利波传播时,质

点在波的传播方向和地表面法向所组成的平面内做与波前进方向相反的椭圆运动,在地面表现为滚动形式。

勒夫波传播时,质点在地平面内产生与波前进方向相垂直的运动,在地面上表现为蛇行运动。面波使地面

既垂直振动又水平振动。

9.震级: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强度级别,它由震源所释放出的能量来确定。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是里氏震级。震级等于

标准地震仪记录到的震中距△=100km处地面最大水平位移的常用对数。

10.烈度:地震烈度是度量某一地区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11.抗震设防标准:

①抗震设防分类: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适度设防类。

②抗震设防标准:

A.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

B.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C.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D.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③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是指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设防并采取一定的抗震构造措施,以达到结构抗震的效果和目的。

抗震设防的依据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烈度按不同的频度和强度通常分为小震烈度,中震烈度和大震烈度。

④抗震设防目标: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水准设防的要求如下:

A.第一水准,在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一般不受损失或不需要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B.第二水准,在遭受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有一定损坏,但不至危及人民生命和生产设备

安全,经过一般修理后或不修理仍可继续使用。

C.第三水准,在遭受高于本地区规定的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至倒塌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12.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设计:首先按与基本烈度相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参数,用弹性反应谱发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按一定的组合原则进行组合,对构件截面进行抗震设计或验算,以保证必要的强度;

再验算在小震作用下结构的弹性变形。这一阶段设计,用以满足第一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第二阶段设计:再大震作用下,验算结构薄弱部位的弹塑性变形,对特别重要的建筑和地震时容易倒塌的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按第三水准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进行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并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12.怎样验算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

13.抗震概念设计: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

部构造的过程。

14..为什么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

地基土在静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将产生弹性变形和永久变形。其中,弹性变形可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永久变形的完成则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地震作用是有限次数不等幅的随机荷载,其等效循环荷载不超过十几次到几十次,并且作用时间很短,所以只能是土层产生弹性变形,其结果是地震作用时地基的变形要比相同条件静荷载产生的地基变形要小的多。因此,在有地震作用时,地基上的抗震承载力应比地基土的静承载力大。

15.场地的类别:建筑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4个不同的类别。

16.地基土液化的概念与机理:

在地震时,饱和松散的砂土或黏土,地震时易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丧失或减弱,甚至喷水冒砂,这种现象一般称为地基土液化。

地基土液化的机理是:地震时,饱和砂土和粉土颗粒在强烈振动下发生相对位移,颗粒结构趋于压密,颗粒间孔隙水来不及排泄而受挤压,因而使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当孔隙水压力上升到与土颗粒所收到的总的正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土粒之间因摩擦产生的抗剪能力消失,土颗粒变形同“液体”一样处于悬浮状态,形成液化现象。

16.影响地基土液化的因素:

①土层的地质年代;

②土的密实程度与黏粒含量;

③土层的埋深和地下水位的深度;

④地震烈度和持续时间;

17.液化土的判别与评价:

①液化的判别:分为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试验判别。初判时以地质年代、黏粒含量、地下水位及上覆非液

化土层厚度等作为判别条件。当初步判别认为地基土存在液化可能时,应采用标准贯入试验进一步判别其是否液化。

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先用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以上150mm,再将标准贯入器打至试验土层标高位置,然后在锤的落距为760mm的条件下,连续打入土层300mm,记录所得锤击数为。底下15m深度范围内实测值小于时为液化土,否则为非液化土。若基础埋深大于15m时,应判别15~20m范围内的液化可能性,此时临界值公式为。

②液化地基的评价:

⑴液化地基评价的意义;

⑵地基液化指数;

⑶地基液化等级与可能震害。

18.地震影响系数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的绝对加速度反应S a(T)与重力加速度g之比,是无量纲的。

19.动力系数β是指S a(T)与地震动加速度峰值│ẍg(t)│max的比值,是无量纲的。

20.地震反应谱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反应谱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结构阻尼比和地震动激励特性。地震动ẍg(t)的特性又取决于场地类别、震中距及地震烈度。

反应谱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