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防疫免疫基础知识

动物防疫免疫基础知识

动物防疫免疫基础知识
动物防疫免疫基础知识

动物防疫免疫基础知识

1、免疫、免疫接种的概念

①免疫:指动物机体识别和消除非已大分子物质,用以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生理性、保护性反应。

②免疫接种:是给动物接种抗原(疫苗、菌苗)或免疫血清等生物制品.激发机体产生对相应病原体的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非易感动物,从而达到保护个体乃至群体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在预防传染病中,免疫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有效、最方便的手段。

2、免疫接种的分类

①预防免疫接种: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畜禽群进行免疫接种。

②紧急免疫接种:发生和流行传染病时,为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尚未发病的畜禽进行免疫接种。

③临时性免疫接种:临时为避免发生某些传染病而进行的免疫接种。如引进、外调、运输畜禽时,为避免途中或到达目的地后爆发某些传染病,而临时进行的免疫接种。

3、疫苗的种类

①菌苗、②疫苗、③类毒素。习惯上。把以上3种生物制品简称为疫苗。目前常用的疫苗有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a、弱毒疫苗:是利用毒力减弱的细菌或病毒等微生物经大量繁殖后制成的活苗,如:猪瘟、兔化弱毒苗NDIII系.IV系苗。

弱毒苗需低温冷藏,通常制成冻干苗可大大延长保存期。

b、灭活苗:将病源微生物(强毒或弱毒)大量繁殖后,采用物理或化学的(如甲醛)方法使其失活,但仍保留免疫原性制作的苗。

如:w、Q疫苗,不需低温保存(只要保鲜),接种途径只能注射(皮下或肌肉),常加入免疫增强剂(佐剂),能提高免疫应答和免疫期。

4、疫苗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疫苗选择:要充分了解当地传染病发生的种类和流行状况。常发病、常见病及危害严重的疫病必须列入常年免疫计划,如猪瘟、ND、W、Q等疫病。

②接种途径和使用方法:接种的途径有滴鼻、点眼、刺种、注射(皮下、肌肉)、饮水、气雾,每种疫苗均有最佳的接种途径。

总的原则:弱毒苗应尽量模仿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如:NDIV系弱毒苗以滴鼻、点眼方式进行。灭活苗均应注射(皮下、肌肉)如:w、Q疫苗(HC疫苗注射)

a、肌肉注射操作要点

部位:选择肌肉发达的部位,如颈侧、臀部等,

方法:左手固定注射部位.右手拿注射器,针头垂直刺肌肉内,左手固定注射器,右手将针芯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将药慢慢注入,若发现回血,应变更位置。

若动物不安或皮厚不易刺,可将注射针头取下,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紧针尾对注射部位迅速刺入肌肉

然后接上注射器,注入药液。

b、皮下注射

鸡:左手拇指与食指捏取鸡腹部皮肤,形成皱襞,右手持注射针管,在皱襞底部稍斜快速刺入皮肤与肌肉间,缓缓推入药液,注射完毕,药棉揉擦。

羊:左手拇指与食指捏取羊颈侧下或肩胛骨的后方皮肤,使其产生皱襞,右手持注射器针管在皱襞底部稍斜地快速刺入皮肤与肌肉间,缓缓推药,注射完毕,将针拨出,立即以药棉揉擦、使药液散开。

疫苗注射时和接种后要注意观察畜禽状态,有无反应(应激)。

免疫程序:科学方法应先血清学检测抗体;通常散养:HC、25

日龄左右一免,60-65曰龄二免。

③疫苗质量、保存、运输

A、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弱毒苗通常为真空冷冻、干燥后密封于小瓶内,油乳剂灭活苗如被冻结或油水分层等均应报废:评价好坏主要看接种后抗体水平。

B、保存:弱毒苗放普通冰箱或更低温度下保存,保存期1—2年;灭活苗通常是液体;宜在0—10℃下保鲜(冷暗处)保藏,保存期一般一年。

C、运输:均应注意冷藏(用保温箱或加冰块)避免强烈振荡破碎。

D、使用:a、准备接种的畜禽必须健康的;b、取出后应及时使用(不能反复放回冰箱);C、充分摇匀;d、剩余的疫苗应集中无害化处理;e、一畜一针;f、接种完毕,洗手、消毒。

动物防疫知识.

动物防疫知识 一、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一)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概念 1、动物疫病是指动物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2、动物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症状,且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叫做动物传染病。 3、寄生虫病,由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一定的部位而引起的疾病,叫做寄生虫病。 4、动物防疫,把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以及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等综合性技术措施称动物防疫。 (二)动物疫病的发生条件 1、具有一定数量和毒力的病原微生物 没有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 2、适宜的传染途径 病原微生物通过适宜的途径侵入到动物适宜的部位使动物感染。如果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体的部位不适宜,也不能引起传染病。如破伤风必须是破伤风梭菌经外伤侵入动物体,并在缺氧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才能引起动物发病。 3、动物对某种疫病具有易感性 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即没有抵抗力)叫易感性。因此,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到对其有易感性的动物体内时才能引起疫病的发生。 动物的易感性受诸多因素影响。不同种类的动物对同一种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不同,如炭疽杆菌羊最易感染,感染后表现最急性死亡;牛马次之;而猪则表现慢性经过,临床很难发现;狗、猫易感性更低。同一种动物,不同年龄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不同,同年龄的不同个体易感性也不一致,个体营养状况差的动物,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4、适宜的外界环境因素 ①对动物抗病能力的影响:如每年早春季节,青黄不接,饲料缺乏,动物消瘦,抗病能力下降,寄生在牛羊胆管内的双腔吸虫迅速发育繁殖,对牛羊危害增强,易引起死亡。 ②对病原微生物生命力、毒力的影响:如冬季气温低,利于病毒的生存,易发生病毒性传染病。 ③对生物媒介和中间宿主生命力、分布的影响:蚊子能传播多种疫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受季节的影响,炎热的夏季传播的机会增多。 (三)动物疫病流行的特点 ①散发性: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只有零星病例以散发在形式发生,如破伤风。 ②地方性流行病:发病数量较多,范围不广,常限于一个地区(如县、乡内),如巴氏杆菌病。 ③流行性:发病数量多,在较短时间内可传播到几个乡、县甚至几个省,如猪瘟。 ④大流行性:发病数量很多,范围非常广泛,可传播到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如口蹄疫。 ⑤爆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同类动物发病,如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 二、消毒技术 (一)、消毒的概念 消毒是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方法杀灭或清除外环境中各种病原微生物,使之达到不至于引起疾病的数量,一般以杀灭或清除率达到90%为合格。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动物防疫法》学习知识问答100题

1、《动物防疫法》立法目的有哪些? 答:与现行《动物防疫法》相比,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立法目的更加明确。其一是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法制的轨道,依法加强对动物防疫活动的管理。二是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三是促进养殖业发展。四是保护人体健康。五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如何理解?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动物防疫及其监督管理活动。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 本法适用的地域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包括我国的领陆、领水和领空以及驻外国的使、领馆和航行于公海或停泊于外国港口的我国的船舶和飞机。本法不适用于我国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本法对人的适用效力范围是我国领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单位包括机关法人、事业法人、企业法人、社团法人、还包括未取得法人资格的其他组织;个人包括我国公民,还包括进入我国国境的外国人、无国籍人。本法适用的人的行为即动物防疫及对动物防疫的监督管理活动。动物防疫包括有关单位和个人在动物饲养、经营、屠宰、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中预防、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各种活动。本法所调整的动物防疫活动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 进出境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不适用本法,而适用《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3、如何理解《动物防疫法》的调整对象? 答:《动物防疫法》的调整对象从动物、动物产品、动物疫病、动物防疫及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五个方面来理解: (1)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 家畜包括猪、牛、羊、马、驴、骡、骆驼、鹿、兔、犬等;家禽包括鸡、鸭、鹅、鸽等;人工饲养、合法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包括各种实验动物、特种经济动物、观赏动物、演艺动物、

动物防疫培训计划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动物防疫培训计划 篇一:动物防疫培训计划 篇一:20XX年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学计划 岳阳县职业中专学校 20XX年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学计划 为进一步做好村级兽牧员培训工作,在岳阳县阳光工程办具体指导下,特制定20XX年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教学计划。 一.培训意义与目标 岳阳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是湖南省生猪生产十强县,搞好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工作非常紧迫而又必要。搞好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要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新要求,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素质和对重大动物疫病快速处置和 防控的能力。通过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使广大村级防疫员实习国家在兽医方面制订的法律、法规;熟练操作动物防疫的基本技能;熟练掌握疫情的基本症状和疫情的报告程序;熟练学会动物的建档及信息的统计;懂得畜牧产业发展的基

本知识,提高其应知、应会能力,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动物防疫员、疫情观察员、养殖业信息统计员、产业发展指导员,为促进岳阳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二.培训对象与规模 将要从事或正在从事农村畜禽防疫的16—60岁的村级动物防疫员。今年拟培训阳光工程村级动物防疫员学员50名。县内每个乡镇培训3到4人。 三.培训原则与方式 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从实际出发,针对村级防疫员自身的工作特点、职责要求,结合基层动物防疫面临的实际情况与主要问题,突出培训重点,创新培训内容、方式、手段和机制。岳阳县职业中专学校计划承担培训阳光工程村级动物防疫员50人的任务。实行以集中培训为主,个别辅导、经验交流、现场观摩、示范引导为辅的培训模式,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践操作问题的能力,对培训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切实提高培训的成效。 四.教学计划及安排 我校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班于20XX年10月28日正式开始,到10月31日结束。培训地点设在岳阳县职业中专。具体课程安排如下:班主任:张久如

大黄鱼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序列特征[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生物技术 大黄鱼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序列特征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大黄鱼,隶属于脊索动物门(Chordat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硬骨鱼纲(Osteichthyes)、鲈形目(Perciformes)、鲈形亚目(Percoidei)、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Larimichthys),为暖温性集群洄游鱼类,为传统“四大海产”之一,是我国主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大黄鱼肉质较好且味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除鲜食和制成特色风味水产品外,还具有药用价值。中医认为,黄鱼有和胃止血、益肾补虚、健脾开胃、安神止痢、益气填精之功效;对贫血、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及妇女产后体虚有良好疗效。但由于过度捕捞以及海洋环境恶化,野生大黄鱼产量急剧下降,大黄鱼养殖因此兴起。然而,近年来,在大黄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出现性成熟提早、病害频繁发生等问题,这些都说明大黄鱼的种质资源出现退化现象。 在长期的鱼类病害防治过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通过鱼类的适应性免疫系统进行病害免疫防治的重要性。由于免疫球蛋白是鱼类适应性体液免疫应答中最主要的介质。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是由四肽链组成的,即由二条相对分子量较小的轻链和二条相对分子量较大的重链组成,在免疫球蛋白分子轻链和重链的N端,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而有所变化,称为可变区,它赋予抗体以特异性。 因此,通过对大黄鱼免疫球蛋白基因的研究对增强大黄鱼免疫力,提高抗病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随机测序大黄鱼肌肉组织cDNA全长文库的克隆菌,获得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分析,总结分析其特征。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大黄鱼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的结构分析。 2.大黄鱼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序列与其他物种相比有何特征。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完美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 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 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 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 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 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 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 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 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 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 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 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 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动物检疫的基本知识

动物检疫的基本知识 (一)检疫的定义及意义 检疫(Quarantine):源自拉丁文Quarantum,原义是40天的意思。它起源于14世纪中叶,当时在欧洲大陆鼠疫、霍乱、疟疾、黄热病盛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当时在欧洲的威尼斯共和国,政府当局为了阻止传染病传入本国,规定凡入境的外来传船只和人员,一律采取在到岸之前,在锚地滞留(隔离)45天。在此期间,如果发现船上人员患有传染病,即不准船只进港和人员上岸;如果未发人员患有传染病,方允许船只进港和人员上岸。这种原始的带有强制性的隔离措施,在当时医疗系条件倘不发达的情况下,对阻止疫病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后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并发展成为现在“检疫”的概念,即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对有关生物体(包括人类、动物和植物等)及其产品和其他相关物品,实施科学的检验鉴定与处理,以防止有害生物(包括人类和动物致病菌、病毒、寄生虫及植物性病、虫、杂草等)传入国境或在国内蔓延及在国际间传播的一项强制性行政措施。 由此可知:检疫有两种基本属性:(1)强制性。即检疫是国家采取的强制性行政措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或阻止。它受法律保护。因此,许多国家,包括我们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2)预防性。即检疫可以防止疫病传入。而不是等疫病传入后再去控制。否则,不仅效果差,而且难度大,且代价高。

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检疫工作,尤其是出入境检疫工作。在世贸组织(WTO)谈判中,动植物检疫也始终是谈判的焦点,因为它是设置非关税技术性贸易性壁垒(TBT)的有效手段。为了消除由此引发的技术性贸易性壁垒,在WTO规则中有一个专门的规则----SPS协定(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我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第一条即明确规定:为了防止动物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植物危险性病、虫、杂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传入、传出国境,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和人体健康,促进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制定本法。 (二)动物检疫 动物检疫是遵照国家法律,运用强制性手段和科学技术方法,预防或阻断动物疫病的发生以及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间的传播。 1、动物检疫的目的和任务: (1)保护农、林、牧、渔业生产。众所周知,农、林、牧、渔业生产在世界各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免受国内外重大疫情的灾害,是每个国家动物检疫部门的重大任务。 (2)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当前国际间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的成交与否,具有优质、健康的动物和产品是关键。动物检疫工作不可缺少、事关重要。 (3)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动物及其产品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疫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据有关方面不完全统计,目前动物疫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常用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原理 免疫学检测即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体或利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由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均可通过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诱导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内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 细胞的克隆扩增,并分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由于抗体-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的特点,这种检测可以定性、定位和定量地检测某一特异的蛋白(抗原或抗体)。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最初的免疫检测方法是将抗原或抗体的一方或双方在某种介质中进行扩散,通过观察抗原-抗体相遇时产生的沉淀反应,检测抗原或抗体,最终达到诊断的目的。这种扩散可以是蛋白的自然扩散,例如环状沉淀试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双向免疫扩散实验。单向免疫扩散试验就是在凝胶中混入抗体,制成含有抗体的凝胶板,而将抗原加入凝胶板预先打好的小孔内,让抗原从小孔向四周的凝胶自然扩散,当一定浓度的抗原和凝胶中的抗体相遇时便能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以小孔为中心的圆形沉淀圈,沉淀圈的直径与加入的抗原浓度成正比。 利用蛋白在不同酸碱度下带不同电荷的特性,可以利用人为的电场将抗原、抗体扩散,例如免疫电泳试验和双向免疫电泳。免疫电泳首先将抗原加入凝胶中电泳,将抗原各成分依次分散开。然后沿电泳方向平行挖一直线形槽,于槽内加入含有针对各种抗原的混合抗体,让各抗原成分与相应抗体进行自然扩散,形成沉淀线。然后利用标准的抗原-抗体沉淀线进行抗原蛋白(或抗体)的鉴别。上述的方法都是利用肉眼观察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因此灵敏度有很大的局限。比浊法引入沉淀检测产生的免疫比浊法就是利用浊度计测量液体中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浊度,根据标准曲线来计算抗原(或抗体)的含量。该方法不但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且可对抗原、抗体进行定量的检测。

免疫检测的基础知识

免疫检测的基础知识 ELISA是一种免疫测定。免疫测定(immunoassay,IA)是应用免疫学技术测定 标本的方法。在临床检验中主要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体液中的抗体或抗原性物质。 1.1抗原 抗原是能在机体中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 生抗体和引起细胞免疫。在免疫测定中,抗原是指能与抗体结合的物质。能在机体中 引起抗体产生的抗原多为分子量大于5000的蛋白质,例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甲胎蛋白(AFP)等。小分子化合物在与大分子蛋白质结合后能引起机体 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称为半抗原(hapten)。例如某些激素、药物等。抗原的反应性取 决于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或称为表位(epitope)。一个抗原分子可 带有不同的决定簇,例如中可带有等决定簇。 1.2抗体 1.2.1抗体的结构 抗体是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Ig分五类,即IgG、 IgA、IgM、IgD和IgE。与免疫测定有关的Ig主要为IgG和IgM。Ig由两个轻链(L)和两个 重链(H)的单体组成。Ig的轻链是相同的,有κ(kappa)和λ(Lambda)两种型别。 五类Ig的重链结构不同,这决定了它们的抗原性也不同。IgG和IgM的重链分别称为γ (gamma)链和μ(mu)链。IgG的结构见图。

①木瓜酶裂解部位 ②胃蛋白酶裂解部位 重链和轻链的N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因各种抗体而异,称为可变区,分别用 VH和VL表示。两者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 部位,只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匹配,发生 特异性结合(见图),是抗体专一性结合 抗原的结构基础。 IgG可被木瓜蛋白酶分解为三个区段,其中两个相同的区段称抗原结合片段(Fab)。每个Fab都保存结合抗原的能力,但只有一个抗原结合位点,是单价的, 与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凝集或沉淀。另一区段称Fc段,无抗体活性,但具有IgG 特有 的抗原性。 IgG可被胃蛋白酶分解为两个片段,一个Fab双体,称F(ab')2,能和两个相 同的抗原结合;另一片段类似Fc,随后被分解成小分子多肽,无生物活性。 IgM是由五个单体组成的五聚体,含10个重链和10个轻链,具有10个抗原结合 价,由于空间位置的影响,只表现为五个抗原结合价。IgM分子量约为900000,IgG 分子量约为150000。 机体被微生物感染后,先产生IgM抗体,然后产生IgG抗体。经过一段时间,IgM 抗体量逐渐减少而消失,而IgG抗体可长期存在,在疾病痊愈后可持续数年之久。

动物防疫知识宣传

动物防疫知识宣传资料(一) 一、强制免疫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重大动物疫病,如牲畜五号病、猪瘟、猪蓝耳病、禽流感、新城疫等疫病实施强制免疫。 二、强制免疫病种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并实施强制免疫。生猪必须强制免疫注射猪五号病疫苗、蓝耳病疫苗、猪瘟疫苗;牛、羊必须强制免疫注射五号病疫苗;鸡、鸭、鹅等禽类必须强制免疫注射禽流感疫苗;鸡还要注射新城疫疫苗。 三、免疫后果动物接受免疫后,少数动物可能出现减食、减蛋、甚至死亡的免疫副反应,属正常现象,短期内出现减蛋、停食、减产、影响生长,这些免疫副反应所造成的损失均养殖户自行承担。个别动物接受免疫后出现死亡的,要及时上报乡镇兽医站,由县主管部门第一时间核实、拍照上报市、区主管部门,责成疫苗生产厂家进行补偿。 实施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制度 1、动物免疫标识包括免疫耳标、免疫档案,免疫耳标必须一次性使用,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非法生产、伪造和倒卖,动物凭免疫耳标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上市、买卖和运输。根据农业部《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对按照规定程序(第二条)实施了强制免疫注射的猪、牛、羊按一畜一标一证要求,填发《动物免疫证明》,佩戴耳标,建立免疫档案。对实施强制免疫的家禽,发放免疫证明,建立免疫档案。 2、必须凭有效免疫证明、耳标并经临床检查健康等条件,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对免疫证明上填写的耳标号与生猪耳标号不一致或免疫证明失效的,一律不得出具《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 3、防疫员必须对仔猪实行阉割、注射猪五号病疫苗和猪瘟疫苗后,才能发放免疫标识。 四、生猪新免疫程序即仔猪在25-40日龄时对其进行阉割,同时注射猪五号病和猪瘟疫苗,15天后再注射猪蓝耳病疫苗;然后在春秋两季普防时,再次注射猪五号病和猪瘟疫苗,确保免疫效果,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五、仔猪阉割首免好处实施阉割首免的仔猪,由于阉割日龄早,刺激小,有利于仔猪快速生长,同时减少了免疫空白期,提高了仔猪防疫水平,能降低发病数和死亡率。 六、动物检疫执法有关规定凡在境内交易、运输活畜及其产品的货(畜)主必须持有效的《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动物产品检验合格证明》以及《动物及动物产品运载工具消毒证明》。对自养自宰自用生猪,必须实行年宰检疫,并按规定回收《动物免疫证明》和耳标。 七、仔猪检疫执法规定根据《动物防疫法》、《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及《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贩运户或畜主必须凭耳标、《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在凤山县境内销售、调运仔猪等。 八、实行动物防疫申报制对未免疫的畜禽,养殖户(场)应积极主动地向所在地的兽医站报告,以便兽医站及时掌握有关情况。兽医站在接到申报后,必须及时按排人员进行防疫,不得拖延或拒绝等。 九、拒不接受免疫的责任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61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试行办法》第十四条: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内,对饲养经营的动物不按规定接受免疫的,由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责令限期免疫,拒不接受免疫的,实施强制免疫,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阻碍强制免疫的,按规定一次性处500元以下的罚款,请各养殖户自觉主动接受免疫。 动物防疫知识宣传资料(二) 一、动物传染病的一般特征 ①其特定的致致病性微生物存在,寄生虫、细菌、病毒和一些传染隆蛋白因子(如疯牛病)都可能引起传染病的发生。 ②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③通过血清学和病源学等检测方法,可以了解感染和免疫状况。 ④耐过动物多数情况下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力,在一定时期内不再感染本病。

学习动物防疫基本常识

学习动物防疫基本常识 1、动物防疫的含义是什么? 动物防疫包括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动物产品的检疫。动物防疫意指在动物健康状态下,要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动物疫病的发生;当一些动物发生疫病后,要采取各种措施制止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当一些动物发生重大疫病后,要采取扑杀所有发病动物及其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的动物等严厉措施,及时消灭所有发病和死亡的动物,同时,无害化处理被污染的物品,并经过该疫病2个潜伏期的观察,确认不再有新的发病动物;防止疫病传播。 2、国家为什么要立法规定对动物进行防疫?哪些动物要进行防疫? 1997年7月3日,国家主席令(第87号)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使我国动物防疫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使我国的动物防疫工作成为国家的强制性行为,成为人民的意志。之所以对动物防疫工作进行立法,一是动物疫病如果不采取有效防制措施,则经常会发生全国大范围流行,畜牧业就不可能发展。二是动物疫病中有200多种是人畜共患病,会传染给人类,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动物疫病传染人,引起人疫病流行,成千上万的人死于动物疫病。三是动物疫病发生后如果不及时扑灭,就会传染流行,发病会由小到大、由轻到重。对一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的其他动物,都要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制定的防疫方针、计划和方案,采取切实有效的防疫措施,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保护人体健康。 3、为什么在动物健康饲养状态下就要采取防疫措施? 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动物疫病具有传染性、群发性,一旦发生疫病,很快在动物群体内传播开来并将传播出去,在数天甚至一天内使饲养的大多数动物就有可能发病。二是发生的许多传染病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发病动物多数会死亡;即使可以治好的疫病,由于大批动物发病,治疗费用很高,而且发病后严重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也会造成重大损失。三是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发达,动物疫病种类越来越多,疫病传入和发生的机会越来越多。因此,一个饲养动物的专业场(户),在平时饲养时,在动物健康时,就要切实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把疫病发生的危险性降到最低限度。 4、什么方法能使动物机体产生免疫? 能使动物产生免疫的方法主要有:即常说的“接种疫苗’’(打预防针)使动物产生抵抗这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这是防止动物疫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措施。现在很多疫病可以用接种疫苗的方法来进行防制。 5、接种疫苗发生“过敏反应”后怎样进行抢救? 个别动物接种疫苗后,出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皮肤出血等较严重的过敏反应,特别是发生倒地休克时,应立即进行抢救。一般是给过敏动物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地塞米松注射液等进行治疗;轻度过敏反应,如体温稍有偏高,或停食,但无其他异常时,1~2天内可以康复,不必治疗。 6、疫苗如何保存? 不同的疫苗,保存的要求也不同。一般灭活疫苗,或者是呈液体状的疫苗,应在2~8℃条件下保存,疫苗不得结冻。如果是呈冻干固态状疫苗,应在-10~-15℃条件下保存。 必须注意:不论是灭活疫苗,还是弱毒活疫苗,保存的温度都要保持恒温,不得时高时低。包括在疫苗运输过程中,也要保持相应恒温。 7、接种疫苗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接种疫苗后,动物能否产生有效的免疫效果,取决于很多的因素。除了选择优质疫苗、严格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等外,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疫苗使用前应检查疫苗的名称、厂家、批号、有效期、物理性状、贮存条件等是否与说明书相符。要明确装置、稀释液、每头剂量、使用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并严格遵守。对过期、无批号或不明来源的疫苗禁止使用。 (2)接种弱毒苗前后一周内禁用抗生素类药物及含有抗生素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因为抗生素对细菌性活疫苗具有抑杀作用。 (3)稀释冻干弱毒疫苗时,严禁用热水、温水及含氯等消毒剂的水稀释,最好用0.9%生理盐水稀释。疫苗稀释后应放阴凉处,并尽快用完。夏天一般不超过2小时,冬天一般不超过4小时,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4)接种前要检查动物是否健康,禁止给不健康的动物接种疫苗。因为不健康的动物接种疫苗免疫效果差、或无效,甚至加重病情。 8、注射接种疫苗应注意哪些事项? (1)为防止接种疫苗时传播疫病,注射接种过程中应严格消毒、细致操作。注射器、针头应洗净煮沸10~15分钟备用,注射疫苗的针头最好一头(只)动物换一个,无条件时必须一栏动物换一个。给动物注射过疫苗的针头,不得再插入疫苗瓶内抽吸疫苗,可用一个灭菌针头,插入瓶塞后固定在疫苗瓶上专供吸疫苗用,每次吸疫苗后针孔用挤干的酒精棉花包裹。吸出的药液不得再回注到瓶内。接种部位以3%碘酊消毒为宜,以免影响疫苗活性。 (2)注射器刻度要清晰,注射的剂量要准确,不漏注、不白注。进针要稳,推液不宜太快,不得打“飞针”,保证足量的疫苗真正注射到动物体内。 (3)注射部位要准确,而且要严格用3%碘酒局部消毒再注射,如肌肉注射一定要把疫苗注射到肌肉内,切勿注射到皮下或脂肪内或体外或体腔等部位。 9、制定科学的接种疫苗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是指动物一生中各种疫苗接种的次数、次序和日程。动物接种疫苗时的日龄不同、疫苗接种次数不同、前后接种疫苗的间隔时间不同,免疫效果都会不一样。免疫程序关系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但免疫程序不是固定不变的,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免疫程序,应根据本场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免疫程序。

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方案

2017年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方案为有效防控我区动物疫病,提高动物防疫人员技术水平,推动智慧动监工作顺利进行,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的 为适应新时期动物防疫工作需要,着力培养一支懂政策、技术强、善服务的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在前期进行了年轻化、知识化的升级换代后,计划于2017年2月对调整后的人员通过动物防疫理论知识与实战操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系统培训,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业务素质和实践技能。 二、培训时间、地点 时间:2017年2月21-23日三天。 地点:理论学习在农林局14楼会议室,实战操作在**生猪屠宰场。 三、培训内容 (一)动物防疫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2. 《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 3.《动物产地检疫规程》 (二)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职责 (三)动物防疫基础知识 1.疫苗免疫 2.消毒 3.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 4.疫情巡查与报告

5.样品的采集、保管和运输 6.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 7.主要动物疫病流行特点、临床表现与防控 (四)实战操作 1.免疫技术操作训练 2.采样技术操作训练 四、参训人员(共71人) 1.村级动物防疫员(职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员)40人; 2.每个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动物防疫的技术人员各1名共9人; 3.畜禽水产中心技术人员7人; 4.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科人员4人; 5.每个乡镇负责动物防疫管理人员各1名共11人。 五、培训耗材 1.实验动物:50只鸡、10只羊、10头猪; 2.学习资料:《**省免疫操作规范年培训手册》80册。 六、培训教师 聘请**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教师。 2017年2月4日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关于免疫学的一些基本知识

Scfv:单链抗体可变区基因片段 完整抗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体内应用时难以穿越血管进入靶部位。单链抗体(single—chain antibody fragment):一种有效治疗淋巴瘤的疫苗。对抗体基因重组,由抗体重链可变区和轻链可变区通过15~20个氨基酸的短肽(linker)连接而成。在目标特定的scFv上连接放射性核素、生物毒素、药物,将极大增强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5000,仅为完整抗体的1/6。 单链抗体相对分子质量小,容易通过血管壁,容易穿透实体瘤,是导向药物首选的载体;单链抗体免疫原性弱,不易引起超敏反应和排斥反应;单链抗体无Fc段,不与非靶细胞的Fc受体结合,在影像分析中非特异性少;单链抗体在体内清除快,用作造影时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单链抗体易于构建和表达,易于大批量制备等优点。 CD20抗原 CD20是在B细胞表面表达的四穿膜蛋白家族的跨膜蛋白,并且已在来自周围血以及淋巴组织的B细胞上发现。CD20表达从早期前B细胞阶段持续至浆细胞分化阶段。相反,而在造血干细胞、血浆细胞和其他正常组织中不表达。除在正常B细胞中表达外,CD20还在例如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和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LL)等B 细胞源性恶性肿瘤中表达。已知表达CD20的细胞在包括炎症的其它疾病和病症中起作用。 CD20抗原是一种B细胞分化抗原,仅位于前B细胞和成熟B细胞,它在95%以上的B细胞性淋巴瘤中表达,

CDRs: 比较不同特异性抗体的VL和VH的氨基酸顺序显示,变异仅集中在其中少数区域的氨基酸上(15%~20%),称为超变区(hypervariable)超变区是抗体的抗原结合位,与抗原决定簇的结构互补,故又称为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s,CDRs) 。hBAFF:人B淋巴细胞激活因子,与人体免疫调控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属肿瘤坏死因子(TNF)超家族。作为B淋巴细胞发育的正调节因子,具有促进B淋巴细胞分化、存活的作用,而过多的B淋巴细胞可导致B淋巴细胞过度活化,促使机体产生大量抗核抗体等。导致炎症反应,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CAR-T, 全称是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这是一个出现了很多年,但是近几年才被改良使用到临床上的新型细胞疗法。和其它免疫疗法类似,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病人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清除癌细胞,但是不同的是,这是一种细胞疗法,而不是一种药。 CAR-T治疗流程:第一步,从癌症病人身上分离免疫T细胞。第二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给T细胞加入一个能识别肿瘤细胞,并且同时激活T细胞杀死肿瘤细胞的嵌合抗体,T细胞变身CAR-T细胞,靶向杀死癌细胞。第三步、体外培养,大量扩增CAR-T细胞,一般一个病人需要几十亿,乃至上百亿个CAR-T细胞。第四步、把扩增好的CAR-T细胞输回病人体内杀死癌细胞。

村级动物防疫员技能培训教材

村级动物防疫员技能 培训教材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二OO八年六月

序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指由乡村聘用,承担着行政村动物防疫工作的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是动物强制免疫、畜禽标识加挂、免疫档案建立和动物疫情报告等重要防疫措施实施的主体力量,在保证我国动物卫生安全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村级防疫员存在发展不平衡,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极不适应目前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需要。 为了加快乡村兽医队伍建设, 适应动物防控工作的需要,农业部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村级队伍防疫员培训的通知”,组织对村级队伍防疫员开展培训。对村级队伍防疫员实施有效的培训,是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精、服务好的基层防控队伍的有效途径,十分必要。 为了做好培训工作,农业部兽医局组织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写了《村级动物防疫员技能培训教材》。该教材包括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岗位职责和职业守则、动物保定、免疫接种、寄生虫防治、消毒、畜禽标识及养殖档案管理、样品采集、病死动物处理、疫情巡查与报告等兽医技能操作技术内容,通俗易懂,技能性较强。 我们希望,该教材在村级动物防疫员培训工作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为培养兽医高技能人才做贡献。 张仲秋 2008年6月

目录 第一章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岗位职责与职业守则 (1) 一、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1) 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2) 三、加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2) 四、村级防疫员的岗位职责 (4) 五、村级防疫员职业守则 (4) 第二章动物保定 (6) 第一节动物的保定方法 (6) 一、猪的保定 (6) 二、马的保定 (7) 三、牛的保定 (9) 四、羊的保定 (12) 五、犬的保定 (13) 第二节动物保定注意事项 (14) 第三章免疫接种 (15) 第一节疫苗基础知识 (15) 一、疫苗的概念 (15) 二、疫苗种类 (15) 三、疫苗的有效期、失效期、批准文号 (17) 四、疫苗的贮藏与运输 (19) 第二节免疫接种 (21) 一、免疫接种的类型 (21) 二、免疫接种的准备 (21) 三、注射器的使用 (25) 四、免疫接种 (28) 第四节几种主要动物疫病的免疫接种 (40)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 (40) 二、鸡新城疫 (44) 三、口蹄疫 (48) 四、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51) 五、猪瘟的免疫 (53) 六、猪链球菌病 (56) 七、布鲁氏菌病 (57) 八、绵羊痘和山羊痘 (59) 九、炭疽 (61) 十、狂犬病 (62) 第五节免疫反应的处置 (63) 一、观察免疫接种后动物的反应 (63) 二、处理动物免疫接种后的不良反应 (64) 三、不良免疫反应的预防 (64)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医学免疫学免疫球蛋白

医学免疫学免疫球蛋白 大纲要求 一、基本概念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三、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四、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五、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 六、抗体的制备 一、基本概念 (一)抗体(antibody, Ab) 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 (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 指具有抗体活性的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二、免疫球蛋白(Ig)的结构 (一)Ig的基本结构 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借链间二硫键连接组成。 可变区(V区)和恒定区(C区) 可变区:H链近氨基端(N端)1/4或1/5区域内的氨基酸、L链近N端1/2区域内的氨基酸序列多变,称为V区。 超变区(HVR):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称为HVR,也称为互补决定区(CDR)。一般CDR3变化程度更高。 骨架区(FR) 恒定区:H链和L链靠近C端区域的氨基酸序列相对稳定,称为C区。

免疫球蛋白的类、亚类、型、亚型 根据CH不同分为五类: CH:γαμδε Ig: IgG IgA IgM IgD IgE 亚类:IgG1~IgG4; IgA1、IgA2。 根据CL不同分为两型:κ型、λ型 亚型:λ1~λ4 (二)Ig的功能区 L链:VL、CL。 H链: VH、CH1、CH2、CH3(IgA、IgG、IgD)VH、CH1、CH2、CH3、CH4(IgM、IgE)铰链区:位于CH1与CH2之间,易弯曲。各功能区主要功能: VH、VL:与抗原特异性结合部位 CH和CL:遗传标志所在处 IgG的CH2和IgM的CH3:激活补体 IgG的CH2/CH3和IgE的CH4:结合细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