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十三现代世界经济模式发展与调整
- 格式:docx
- 大小:167.04 KB
- 文档页数:4
第11讲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创新与调整(1914—1945年)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时期,也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时期。
1.政治上: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经济上: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3.科技文化上: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政治方面(1)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1914年一战爆发,经历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等,最终同盟国战败,协约国取得了胜利;战争带来了深重灾难,也改变了世界格局。
(选修3)(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在《四月提纲》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国际关系方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秩序;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国际关系相对稳定;20世纪30年代,在大危机打击下,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法西斯国家加紧侵略扩张,世界动荡不安。
(选修3)(4)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隐含矛盾的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发展为世界全面战争,有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等战场,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结成同盟,最终打败了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
【2014考纲解读】1、经济危机惨痛的教训,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由此作为命题的立意点考查。
2.罗斯福新政中有关民生问题的措施,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所起的作用将会成为命题的切入点。
3、从罗斯福新政和30年代危机爆发,认识正确处理生产、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的重要性,作为命题的考点,考查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4、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给我们很好的启示:缓和社会矛盾、坚持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关注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将继续作为关注民生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5、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战后西方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加强中西经济运行机制的比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相互借鉴,互相学习,这将会成为高考的命题趋势。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现代史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国家福利制度等是学习的重点。
2014高考预测(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内容和影响,二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及影响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2)高考有可能链接其他知识点进行非选择题的命题,特别是链接现代史上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干预经济等几种经济模式进行分析、比较、概括、评价等能力的考查。
(3)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分析理解苏联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西欧福利国家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利弊,说明其经验教训等仍可能是2012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重点知识梳理】一、 1929--10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美国经济在20年代经济增长虚假繁荣,以及政府推行分期付款,形成消费与生产之间的矛盾,消费增长引起股票市场的狂涨,直接引发这次经济危机。
[网络构建][整体感知]一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主题一苏俄(联)经济模式中探索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对应学生用书第91页)■主题考向探究····························································以历史解释探究考查苏俄(联)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1.(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苏联工业化的相关史实分析。
斯大林执政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太多,说明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符合题意;苏联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故B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成为工业强国,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联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的贡献,D项不能全面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专题十三现代世界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时空坐标■知识线索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线索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1)19世纪中期以来,资本主义一直推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后,罗斯福新政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到20世纪70年代,各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混合经济”开始出现。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实行“福利国家”制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与“新经济”。
线索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2)20世纪30年代,苏联确立了“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必备知识§1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与改革一、俄国十月革命1.历史背景: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俄国无产阶级有革命政党的领导、有成熟的领袖;一战激化了国内矛盾。
2.历史进程: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四月提纲》指明正确方向;七月流血事件使列宁抛弃和平过渡的幻想;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之初巩固政权的措施:①政治:通过《告工人、士兵与农民书》,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②外交:通过《和平法令》谴责帝国主义,退出世界大战,并建议各国立即停战;③经济: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土地国有化,把土地及生产工具给劳动者使用;④组织:选举产生工兵苏维埃政府即人民委员会,初步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
新课标高考历史专题解析十三现代世界经济模
式发展与调整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专题十八现代世界经济模式发展与调整
一、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4)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5)罗斯福新政(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广东真题:
1.(2010?文综)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
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
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
这反映了当时
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2.(2009·历史)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3.(2009·历史)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
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
”这表明
A.罗斯福始终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
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 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
4.(2008·单科)地名变更往往同当时的政治背景相关,苏联历史上曾经发生下列地名变更:
①彼得格勒→列宁格勒②沙皇村→儿童村③勃列日涅夫→卡马河畔切尔西④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
A.②①④③ B.②③④① C.①④②③ D.①②③④5.(2007·单科)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6.(2011?文综卷)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6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7.(2009·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见《导与练》第66页
问题:(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①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②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
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①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②的合理性。
(2分)
(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利于经济发展。
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定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4分)
(3)福利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
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
(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论证皆可)(6分)
8.(2008·单科)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见《导与练》单元检测第262页
问题:(1)根据材料一,指出198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是什么二战后苏联进行了哪几次经济体制改革这些改革共同的局限性是什么啊(5分)
(3)你认为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简要说明理由。
(3分)
9.(2007·单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
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
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
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
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
(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6分)
三、单元概述:
俄国十月革命宣告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同时,也宣告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模式的诞生。
列宁果断地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找到了
一条正确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然而,以斯大林模式为代表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模式化、固定化,而失去活力。
苏联虽经历数次改革,但仍积重难返。
苏联也因此陷入困境,最终解体。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遭遇严重危机。
为了挽救资本主义,罗斯福实行新政,摒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运用国家权力大规模干预经济。
二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从而进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0世纪70年代,面对“滞涨”,各国减少国家干预,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
四、复习纲要:
五、复述内容: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2、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3、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5、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6、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六、重难点突破:
1、“斯大林模式”的内涵及评价
2、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演变《见《导与练》p65页》)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原因(见《导与练》p66页)
4、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见《导与练》p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