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自动化专业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涉及范围广,横跨众多应用学科,在工业领域具有广阔需求。自动化专业创建于1958年建校伊始,本专业所依托的自动化学科是我校“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北京市特色专业。作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之一,本专业创办了自动化卓越工程师班。
自动化专业为我校主体专业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学科交叉,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特点。随着专业建设的逐步深入,形成了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控制理论及应用、过程控制工程、电气自动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自动化专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新技术层出不穷,紧密联系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文化的进步。
自动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
电路原理,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技术实验(I)、电子技术实验(II),模拟电子技术,自动化导论,化工原理等, 自动控制原理(I)、自动控制原理(II),自动化装置,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检测技术及仪表,过程控制工程等。
专业方向课程包括:
控制理论与应用方向:系统辨识,最优控制,先进控制技术,人工智能及应用等。
化工控制工程方向:系统建模与仿真,过程设计控制与优化,计算机控制系统,化工安全评价等。
电气自动化方向:PLC原理及应用,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等。
特色课程包括:
北京市精品课程:过程控制工程、自动化装置、过程系统及控制工程仿真实践。
校级精品课程:自动化控制原理I、II,控制工程设计。
双语课程:过程控制工程、自动化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系统、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专业实践包括:
控制系统辅助设计、化工过程虚拟操作、电气自动化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实训、工程实训(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等。
课程学习与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途径包括:
通过课堂课程及校内实验、实践课程提高;通过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免试生提前参与研究等活动提高;通过多层次工程实践活动,包括案例教学、企业参观、专业展览、学科竞赛、实习、实训等多层次、递进的实践形式提高。通过CO-OP模式企业实践(带薪实习),保证实践环节连续性(企业实习->企业实训->毕业设计)来提高。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信息学科的源头,它涉及检测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号处理技术、通讯与网络技术和有关工艺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是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如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检测技术及仪表、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计算机过程控制等。
本专业培养具有仪器科学设计、制造、测量、控制及计算机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表设计制造、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未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发展趋势:1、微型化。随着微电子机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其应用领域也会不断的增加,因此微型化是未来仪器仪表的发展趋势之一。微型仪器仪表将不仅具有传统的仪器仪表的功能,而且能在自动化技术、航天、军事、生物技术、医疗领域起到独特的作用。2、多功能化。多功能的综合型产品不但在性能上得到提高,而且在各种测试功能上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3、智能化。未来仪器仪表的发展,将含有一定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现代仪器仪表中应用后,可以解决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一类问题。4、网络化。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internet技术正在逐渐向工业控制和智能仪器仪表系统设计领域渗透,未来测控仪器仪表行业将实现网络化。网络化仪器仪表的概念是对传统测量仪器概念的突破。
这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包括:
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原理、计算机原理及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光学工程、误差理论、嵌入式系统。
特色课程包括:
过程控制工程、测控技术及仪表、生物化学传感技术、测控软件技术、过程故障诊断技术、测控系统设计。
专业实践包括:
电工电子实习、电子技术实验、测控系统课程设计、过程检测仪表及监控系统实践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
课程学习与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途径包括:
通识教育课程、导师制、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实验教学、实验技能培养、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以及学科竞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本专业是任何行业和领域所需的数字信息处理专业。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多功能化、高效率、高可靠性,它更广泛的适用性和更强的渗透性不断地满足人们生活、学习和生产多元化的需求。本世纪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世纪。
这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包括:
离散数学、程序设计基础、算法分析与设计、数据结构、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软件工程。
特色课程包括:
数字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软件测试技术、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GPU计算、计算机仿真与智能系统工程。
专业实践包括:
程序设计实训、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课程学习与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途径包括:
通识教育课程、导师制、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应用软件实践、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各种信息学科竞赛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作为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包括信息的感知与获取、信息的表达与度量、信息的存储与传输、信息的识别与分离和信息的人机界面等。
本专业为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提供所需人才。电子信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行业。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其发展趋势是进一步以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器件为依托,从模拟向数字全面过渡,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显示与执行等全面进入数字化,由此诞生了各种新器件、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新方法。电子信息行业处于技术最前沿,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层次上都将有更大更高的需求,并将更多地与其它专业领域相结合。
这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基础、通信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随机信号、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特色课程包括:
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数字视频技术、编码与信息安全、移动通信、微波技术、现代电信交换、现代通信技术、现代通信系统设计和开发、通信电子电路、嵌入式系统设计、EDA原理及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工业检测仪器与信号处理、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化工过程信息处理与传输。
专业实践包括:
设置程序设计实训、应用软件基础、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校内外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实习、电子信息综合课程设计、信号分析与处理实验、信号仿真实践、通信实验系统设计和开发、毕业环节等实践环节;多种环节分别服务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信号分析与处理能力、硬件设计能力、通信系统能力等四种能力。
课程学习与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途径包括:
通识教育课程、导师制、军事训练、社会实践、素质拓展与创新、应用软件实践、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通信工程专业
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同属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相同,没有本质区别,且通信工程与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内涵相互交融,电子信息工程侧重于信息系统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问题,而通信工程侧重于通信系统和网络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