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要:逆反心理,指的是在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逆反心理在学生中大致有四种表现形式:超限度逆反、情感逆反、自主逆反和人格逆反。笔者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公平的心态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的这种不良心理得到了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形成了健康心理、健全人格。

关键词:逆反心理;表现形式;公平尊重

逆反心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的心理现象。所谓逆反心理,指的是在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抵触情绪。它是集正确逆反和错误逆反为一体的心理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实践中的产物。

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使学生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这种心理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因素。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的这种心理,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消除这种心理。

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关键在于教师不能够从心里给予学生最基

本的尊重,也就是说。没有把学生当做一个有独立尊严的人,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所以学生出现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在学生中大致有四种表现形式:超限度逆反、情感逆反、自主逆反和人格逆反。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这几种逆反心理

呢?

一、超限度逆反,即客观要求超出主体的承受能力、知识水平时出现的逆反心理

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毛病却不给予理

解和帮助:教师不分对象的觉悟层次、问题的实质一概过高地“上纲上线”批评指责,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偏撵鸡。针对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教师要和家长多沟通。及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化的社会生活,现代化的信息传媒环境提高了学生成长的起点,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今天他们自身的成长已经被赋予许多现代化的因素,表现出稚嫩的现代意识,他们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青少年都渴望民主、平等。因此,他们厌恶专横、粗暴、专制的教育方式。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们与教师交往合作的愿望和兴趣极低,甚至对教师的教育反感、拒绝,即出现超限度逆反心理。所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心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就能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情感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出现的逆反心理

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周末了,班主任却还唠叨不停,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做其他事情如摆弄东西、收拾书包等。以示不满。教师要圆满地完成教学

任务,必须熟练掌握和运用教学规律,只有按照客观的教育规律教学,才有条件谈得上有成效的教育。我们首先应把学生当做一个人来看待和对待,并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就违背了教育规律,损害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和健康发展,扼杀了应赋予学生的快乐和自由空间。所以,教师应科学地分析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性表现,严谨治学,遵循教育规律的要求,科学施教,锤炼教学艺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减少甚至不再出现学生的情感逆反。

三、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

如教师动机良好却采用呵斥、讽刺、打骂、强行制止等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学生。或从相反的角度不关心、不理睬学生等,都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不满和抵触。为此。教师应该耐心地聆听学生倾诉和发泄内心的苦闷和烦恼,让学生在倾诉和发泄中得到心理调节,同时也使教师能较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以便给予启迪和疏导。粗暴、武断地批评,只能加重学生的压抑感。而无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自主意识。尊重是理解的前提,理解是尊重的表现。要理解学生。不要把成人或他人的看法强加给他们。教师只有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给予正确的疏导。

四、人格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而出现的逆反心理

如执拗、怪僻、暴躁、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神不安等,

少有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形式对抗他人(主要是教师、同学)。对于这种逆反心理,教育者要能够容忍,同时要敢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让学生用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或非自我,从而不断完善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总之,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活动方式对学生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反之。则会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灵。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使学生在教育中主动地得到启迪与引导,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