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中四大理论流派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代表人物主要理论概念
医学模式、
希波克拉底、盖伦
克雷佩林
希氏把心理异常解释
为体内四种体液的不
平衡。
盖伦则认为是
由于大脑发育不完善。
心理学模式(心理动力
学,人本主义理论)弗洛伊德、罗杰斯心理异常的这种模型特别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正常和变态人格都是意识与无意识欲望驱动,或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
行为模式桑代克、斯金纳、
郝尔姆斯
行为主义理论模型的基
本概念就是学习。
1、经典条件反射与操
作条件反射。
2、强化。
3、泛化与辨别。
4、
榜样作用,模塑作用以
及学习
动机。
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模型间的整合)生物-心理-社会观点,
它主张将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整合成一种综合的临床观点。
治疗方法
电休克治疗(ECT)、化学
药物
让病人在更舒适更安全的
情境下重新体验过去的情感,领悟到其心理异常的
症结。
罗杰斯坚持认为,
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良
好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充分
必要条件。
1、经典条件反射。
2、强化与
操作条件反射。
3、不恰当的泛化与不恰当的辨别。
4、模仿学习技术。
变态心理学汇总第一节概述一、定义和对异常心理的解释1、与精神病学的联系和区别:相同点: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
不同点:变态心理学侧重研究和说明异常心理的基本性质与特点;个体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着重对异常心理的诊断、治疗、转归、预后,以及精神病的预防和康复。
2、精神分析对精神异常的解释: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命题一);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命题二);不合理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固着);自我处理本我和超我矛盾时产生焦虑,后被压抑。
3、行为主义对精神异常的解释:由于兴奋和抑制的冲突造成的。
4、存在人本主义的解释:存在的焦虑,存在和责任的冲突。
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及其区分1、正常心理的功能:保障人作为生物体顺利地适应环境,健康地生存发展;保障人作为社会实体正常地进行人际交往,正常地肩负责任;使人类正常地、正确地反映、认识和改造世界。
2、心理正常与异常区分的方法:标准化区分(李心天)医学、统计学、内省经验、社会适应标准。
病与非病三原则(郭念锋):主、客观统一,含有无自知力;心理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人格相对稳定。
第三节常见异常心理的症状常见异常:认知障碍情感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认知障碍:感知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智能障碍自知力障碍情感障碍程度: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怖性质:情感迟钝情感淡漠情感倒错脑器质性损害:情感脆弱易激惹强制性哭笑欣快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增强意志缺乏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兴奋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
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错觉、幻觉。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
感知综合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思维不连贯、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赘述、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第二章心理异常的理论解释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是指对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诊断治疗原则进行解释的各种理论或假设。
有关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很多,本章将围绕目前影响最大的四种理论模式进行讨论,包括医学模式、心理动力学模式、行为主义模式和认知模式,同时对有关心理异常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总结和评述。
第一节心理异常的心理动力学模式心理异常的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调无意识领域内的内心冲突在造成心理异常方面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内心矛盾冲突或情绪扰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
这一理论的建立,最早而又系统的观点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
一、心理分析学说的理论观点弗洛伊德的基本理论观点主要包括无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心理的发展学说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㈠无意识理论心理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作为一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主要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夹着的很小的一部分为前意识。
1.无意识:在我国亦译作潜意识。
无意识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另一个是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
作为后一种含义的无意识之中,包含了各种为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允许的原始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以及与各种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无法得到满足的情感体验、本能欲望与冲动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的,但它们并不肯安分守己地呆在那里,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地活动着,不断地寻找出路,追求满足。
2.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可召回到意识部分中去的,即其中的经验经过回忆是可以记起来的。
其中的观念可以说暂时不属于意识,但随时能够变成意识。
3.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的心理部分。
这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不很重要,只是一个人心理活动有限的外显部分。
弗洛伊德曾作过这样的比喻,认为心理活动的意识部分好比冰山露在海洋面上的小小山尖,而无意识则是海洋面下边那看不见的巨大的部分。
各心理学流派心理咨询治疗方法比较
1.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和行为的重要性。
其治疗方法主要基于"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等原则,在过程中重视
观察和实验验证。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认知
行为疗法等。
这些方法的重点是帮助个体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和消除不良
行为。
2.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
精神分析心理学将心理问题视为潜意识力量与个体之间的冲突和不适应。
其治疗方法主要基于自由联想、梦境分析和分析中的转移等概念,通
过探索个体的潜意识冲突和解决内心冲突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精神分
析心理学的治疗过程通常较长,并需要严格的专业培训。
3.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4.认知心理学流派:
认知心理学强调个体的思维过程和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
其治疗
方法主要基于认知重构、认知行为疗法和问题解决技巧等,通过帮助个体
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信念来缓解症状。
认知心理学流派的治疗过
程侧重于个体的思维过程和行为模式的分析和调整。
虽然各个流派在治疗方法和理论假设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解决个
体的心理问题,并改善其生活质量。
选择哪种流派或方法取决于个体的需
求和问题性质,以及治疗师的专业背景和方向。
鉴于不同流派的治疗方法之间的相互补充与交叉,许多治疗师会采用集成方法,结合不同流派的方法来进行治疗。
这也称为"综合治疗",旨在为个体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
心理学书籍推荐《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心理病理学也叫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
它是研究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表现的科学。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本书《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
心理学书籍推荐《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朱光潜先生是一位多方面的学问家,不仅在文学、哲学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心理学方面也有过很深的研究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弗洛伊德、考夫卡和苛勒的学说以及“行为主义”都是朱光潜先生第一个引进的。
本卷就是他在心理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包括《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及六篇有关心理学方面的文章。
《变态心理学派别》成书于1929年,1930年4月由开明书店出版。
《变态心理学》写于1930年,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二书在材料的运用上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前者以流派为中心,后者以问题为中心,因此可以参照阅读。
书中作者将各派学者的观点详尽罗列,不偏不倚,不轻下论断,只把一个众说纷纭的学科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思考,自主研判。
精神分析讲座:变态心理学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学家朱光潜曾出过一本书,《变态心理学派别》,这书断言:研究隐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学通常叫做变态心理学。
这书的主要内容就是讲精神分析,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还有夏可和让内的理论。
在那个年代,变态心理学就是精神分析。
五十年代后,出现了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到了七十年代,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技术用于心理治疗。
这些心理学派里的相关理论,完全可以转化成精神分析术语加以理解。
精神分析之前也有人研究变态心理学,不过那研究只停留在描述水平,就是用医学与精神病学的视角去表述、呈现精神症状相关现象。
那个时候,临床上发现很多的怪毛病,比如老年痴呆,还有发生于年轻人的早发性痴呆。
还有,有些病人会有幻觉妄想症状表现。
一些学者只能从现象学角度去描述,无法进行系统的病理研究。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心理异常原因的看法主要归为两个方面:一是器质因素,二是心理因素。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按照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去研究异常心理现象。
从变态心理发展过程看,越来越将异常心理看作心理障碍,看作疾病,所以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与临床精神病学涉及范围大体相同,他们的不同点:其一,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范围的理论体系,临床精神病学是精神病学理论体系。
其二,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分支学科,临床精神病学是医学分支学科。
学科简史一、早期学说公元前400 年,古希腊医学之父Hippocrates 提出了体液学说,认为人的心理差异和性格差异都与体液密切相关。
人体存在4 种体液:血液生于心;黏液生于脑;黄胆汁生于肝;黑胆汁生于胃。
4 种体液正常混合人则健康,抑郁症是黑胆汁过多,焦虑症恐怖症是黄胆汁过多。
二、现代学说1. 精神分析理论首创19 世纪末,盛行20 世纪,他不仅是精神病理学和医学心理学主流派,也是西方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的主流派。
创始人Freud。
在探讨神经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中,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理论来源于临床实践,来源于著名的Anna 病历。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由心理结构;人格结构;性本能;梦解析;心理防御五部分组成。
2. 行为主义理论,理论基础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是20 世纪中期创立的。
3. 认知理论Beck和Ellis在70年代提出认知理论。
Beck认为认知区分两个水平,表层的认知是我们意识到的,深层的认知是潜意识的信念。
这种信念影响着表层认知,而表层认知又影响着情感,行为, 生理唤醒水平。
4. 人本主义理论20世纪50年代由Rogers和Maslow创立的,Rogers认为个体都具有自己选择成长方式发展和提高方式。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和“共情”是走向自我实现的要素。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区分1. Maslow正常心理十项参考有充分的适应能力;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恰当的评估;生活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人格完善;有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良好;能控制情绪;个性发挥不违背集体利益;个性要求不违背社会规范。
变态心理学(异常心理学)各派别观点各派别观点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防御机制理论:自我为摆脱由不可接受的性驱力和攻击驱力的威胁所引起的焦虑和其他消极情感的手段。
可以按照对现实的歪曲程度或出现的先后、同心理障碍间的联系,加以分类。
关于心理障碍的理论解释与治疗主张:在人的内心深处经常存在着本我、自我和超我间的斗争,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不合理性的本能冲动激发的和驱动的。
正常人和异常者间的区别基本上是程度上的,正常同异常是连续的。
正常人三种人格结构是平衡的,而心理失常者是失衡的。
人的大多数心理障碍有童年期的根源。
病人的症状是有深刻含义的,症状仅仅是一种伪装。
必须揭穿症状的真面目,为此可采用催眠、自由联想、释梦、错误分析、阻抗和移情分析等手段。
通过解释修通”过程,使病人领悟——心理分析疗法。
后弗洛伊德思想家及其对经典心理分析理论的修正1、由强调本我转向强调自我的作用,由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2、由强调性驱力或力比多,转向重视个人实现与社会关系3、由注意童年期的精神创伤转向当事人的现状和进行中的发展人本主义观点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与治疗主张:自我实现的需要或驱力受阻所致。
受阻的原因,一是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同其真实的自我之间不一致,二是因为不能满足基本需要。
人有自我指导能力。
只要真诚地对待,通感地理解和无条件地积极关心与尊重来访者,耐心地加以引导,访者,来访者便能恢复自我指导能力。
心理治疗家不仅要帮助心灵受到伤害的人,而且应当帮助功能正常的人过上更丰富的生活。
存在主义心理学观点1、R.May的本体论:不能依据强加于人的理论观点来了解人而只能依据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主观感觉来了解他,变态行为往往是个人为防范知觉到的威胁伤害这种主观自我感觉的策略。
2、V. Frankl的意义疗法:人行动的主要的意义疗法目的不是为了寻求快乐或权利,而是寻求意义,只有通过估价,人才能发现意义。
人过工作、爱他人、爱世界,通过面对自己的痛苦才能发现价值。
比较变态心理学中四大理论流派的差异1,在对变态心理学的认识上:心理动力学流派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强调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在造成心理异常方面起关键作用,认为人的内在矛盾冲突或情绪紊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人本和存在主义理论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等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只有在成长早期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才能发展出无条件的自我关注,这样个体才能意识到自己是由价值的,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实现潜能。
相反,如果自我实现的过程受阻就会产生异常行为;行为主义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发展和行为的作用,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异常行为是习得的,是一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是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的;认知理论代表人物贝克和艾利斯认为异常行为的产生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和认知过程的系统的消极偏向。
2,在对异常行为的治疗上2.1在对异常行为的治疗原理和目的上:心理动力学理论着重于发掘人类的内心世界,找出潜意识中冲突的根本原因,来治疗异常心理;人本和存在主义着重在以一种轻松自在的环境让来访者审视自我,接纳自我,为自我实现扫清障碍;行为主义认为既然不良的行为时习得的,那么就可以通过另一种学习而消失,目的在于找出问题行为,然后运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或观察学习的原理,让患者建立更适当得行为来代替那些问题行为;认知主义着重于从失调的心理事件中寻找心理障碍的原因或病理基础然后加以改变其不适当的认知模式来达到治疗目的。
2.2在对异常行为的治疗特点上精神分析疗法:1治疗目标:缓解症状和改变人格,协调人格结构;2病人的选择:竭斯底里,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3治疗的时间:疗程一般很长,需要2~5年,一般为每周两次,每次一个小时行为疗法:1强调以行为为中心2强调当事人目前的行为和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不强调对可能的吗历史性的决定因素分析3强调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并力图使自己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原则和程序基础之上4 当事人被期望成一个积极地角色,注重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人本主义疗法:1主张从健全发展的人身上起观察人的基本属性2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3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4有当事人主导治疗过程5治疗师做当事人的朋友和伙伴认知疗法:通过校正不当认知从而使来访者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2.3在对异常行为的治疗方法上精神分析疗法:通过内省方式,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将这些痛苦体验挖掘出来,让焦虑的情绪得以发泄,并对病人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使其领悟,从而改变原来的行为模式,重建人格,达到治疗目的。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在20世纪初创立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格思里,赫尔、桑代可,斯金纳等的影响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斯金纳更是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推向了高峰,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并对强化原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强化理论得到了完善的发展。
他根据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设计的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曾经风靡世界。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
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
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
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比较变态心理学中四大理论流派的差异
1,在对变态心理学的认识上:心理动力学流派强调动力因素的重要性,强调无意识领域中的心理冲突在造成心理异常方面起关键作用,认为人的内在矛盾冲突或情绪紊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人本和存在主义理论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等在个体成长中的重要意义。
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只有在成长早期得到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才能发展出无条件的自我关注,这样个体才能意识到自己是由价值的,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实现潜能。
相反,如果自我实现的过程受阻就会产生异常行为;行为主义重视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发展和行为的作用,代表人物华生认为异常行为是习得的,是一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是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的;认知理论代表人物贝克和艾利斯认为异常行为的产生于人们的不合理信念和认知过程的系统的消极偏向。
2,在对异常行为的治疗上
2.1在对异常行为的治疗原理和目的上:心理动力学理论着重于发掘人类的内心世界,找出潜意识中冲突的根本原因,来治疗异常心理;人本和存在主义着重在以一种轻松自在的环境让来访者审视自我,接纳自我,为自我实现扫清障碍;行为主义认为既然不良的行为时习得的,那么就可以通过另一种学习而消失,目的在于找出问题行为,然后运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或观察学习的原理,让患者建立更适当得行为来代替那些问题行为;认知主义着重于从失调的心理事件中寻找心理障碍的原因或病理基础然后加以改变其不适当的认知模式来达到治疗目的。
2.2在对异常行为的治疗特点上
精神分析疗法:1治疗目标:缓解症状和改变人格,协调人格结构;
2病人的选择:竭斯底里,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
3治疗的时间:疗程一般很长,需要2~5年,一般为每周两次,每次一
个小时
行为疗法:1强调以行为为中心
2强调当事人目前的行为和影响这些问题的因素,不强调对可能的吗历
史性的决定因素分析
3强调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作用,并力图使自己建立在科学方法的原则和
程序基础之上
4 当事人被期望成一个积极地角色,注重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人本主义疗法:1主张从健全发展的人身上起观察人的基本属性
2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
3反对教育的行为控制的治疗倾向
4有当事人主导治疗过程
5治疗师做当事人的朋友和伙伴
认知疗法:通过校正不当认知从而使来访者的情感和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
2.3在对异常行为的治疗方法上
精神分析疗法:通过内省方式,用自由联想的方法将这些痛苦体验挖掘出来,让焦虑的情绪得以发泄,并对病人的谈话内容进行分析解释,使其领悟,从而改变原来的
行为模式,重建人格,达到治疗目的。
行为疗法:现代行为治疗同时关心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和意识过程,从根本上改变人的不利行为。
1系统脱敏是在松弛条件下,按照轻重
强度顺序将诱发反应的境遇呈现给患者,让他逐步习惯这种剌激,消除敏感
状态。
可采用实践脱敏法,即让患者由轻至重逐渐暴露于不良情绪的场景,
同时给予奖励,使之产生顿顽,逐步达到脱敏目的。
此法适应于焦虑、恐惧
等不良情绪治疗。
2厌恶疗法是行为疗法的一种,即用引起痛苦反应的非条
件刺激与形成不良行为的条件刺激结合,使病人在发生反应的同时感到痛
苦,从而对不良行为厌恶,使不良行为逐渐消退。
常用的厌恶剌激有电击、
药物、手腕套皮筋、厌恶想象等。
适应症是治疗酒瘾、吸烟、贪食、吸毒、
性变态者。
3生物反馈疗法由美国心理学家Miller提出,即借助仪器将体内
原不能察觉的生理活动信息记录放大,并转换成视昕信号,通过仪表显示出
来,以便人们认识与体验,从而学会有意识地控制自身心理生理活动,调整
机体功能,防治疾病。
此法适应症是紧张性头痛或偏头痛患者,也用于由于
过度紧张导致的心理功能障碍和各种心身疾病。
人本主义疗法:有存在主义疗法、完形疗法和现实疗法。
存在主义疗法关注“什么是存在?"了解病人在现实生活中怎样理解和体验存在强调此时此地可以做些
什么来解决目前的痛苦,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潜能,驱使他去改善自身的状
况和人际关系,建立自己的生活目标。
完形疗法又称格式塔疗法,要求病人
从整体上去认识自己的各个方面,说出现在此时此地的认知和体验。
现实
疗法治疗者认为人的心理行为是由于人不能负责任所导致的,治疗的中心
任务是帮助病人承担起个人的责任,积极解决现实问题。
认知疗法:Ellis合理情绪疗法(也称ABC理论)认为非理性信念是心理行为障碍的症结,治疗的目标就是除去非理性、不合理的信念,并以正确的信念取代之
合理情绪疗法的ABCDE模型与举例
模型举例
A-诱发事件父母拒绝为女儿买自行车,尽管曾许诺过;
B-信念女儿认为“父母出尔反尔,言行不一,不喜欢自己”;
C-后果女儿感到愤怒、沮丧,对父母吵闹,发脾气;
D-辩论有针对性地系统提问,使患儿认识到错误信念是反应的原因;
E-效应改变信念,不良行为和情绪反应消除。
Beck认知疗法强调改变深层的认知结构,采用交谈和行为矫正相结合的技术,强调解决当前问题。
Beck认为,应激导致认知结构正常活动功能的损坏,应
激过强时,个体原始的、自我中心的认知系统可能被激活,使之作出极端、绝对、
单向的判断,思维失去了意志的控制,出现病理心理各种症状。
因此,改变不良思
维是治疗的关键。
一般治疗开始每周1~2次,以后每2周1次,共12~20次。
3在对异常行为治疗的评价上
精神分析疗法:首先疗效并不很肯定,其次,它疗程太长,花费太大,再次,对病人的选择条件较高,很少有人能成为接受分析者;过于强调生物本能,尤其是性,强调过头了忽视了社会环境的力量
行为主义疗法:风格明快简洁,疗效值得肯定。
但是很多人指责它对人进行操作和控制,损害人的基本利益,第二是来自于心理动力流派的批评,认为光改变外在行为时不行的,因为内在冲突并没有消除。
人本主义疗法对人的能力的积极信念,但是有点轻视理念的价值,其次这个体系是个人主义取向,再次,治疗师显得过于消极,最后它排斥任何诊断和评估忽视具体技术和策略的应用
认知疗法:它结合运用了多种理论与方法,反映出各种疗法的整合趋势,它是适应性最广的一类疗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用于治疗多种心理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