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 格式:docx
- 大小:17.70 KB
- 文档页数:6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探析
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当前国家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做了很大努力,迫切需要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的
研究。本文对历史文化遗产中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一般措施进行了
分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理论研究
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理论是指引。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门综合科学,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建筑学、宗
教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因此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
培养必须多元化,应培养五种类型的人才:一是知识广博,对本领
域有较深理解和独到见解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保护利用文化遗产的科技型人才;三是熟悉掌握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
艺的专业型人才;四是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规划、修复、考古、鉴定
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五是熟悉文化遗产工作和规律,有大局意识、协
调能力,懂经营善管理的管理型人才。对于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可
以有几种培养方式:一是以专家引领项目实施带动人才培养。这种
方式以大遗址考古发掘对人才培养尤其明显,如安阳殷墟考古发掘
培养了李济、梁思永等世界知名专家和一批优秀学者。二是以高校
专业整合设置强化人才培养。这种方式主要是政府根据国家、地区
及社会、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需要,对高校专业进行调整设置,如清
华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均开设有文化遗产
相关专业。三是以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助推人才培养。如贵州黔东
南州举办的首期文物建筑勘察测绘培训班,以短期集中培训的方式,培养出一批能够对古建筑进行勘察测绘,运用CAD制图的专业技术
人员。四是以联系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支持人才培养。五是以健全
人才评价、考核、选拔和激励机制,推动人才在工作实践中自学培养。
人才队伍建设是理论研究的关键,理论研究促进人才队伍素质提升。文化遗产因受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很多不同的
非健康状态,造成理论研究内容广泛,数量繁多,但归结起来需研
究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理论研究,如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分类、鉴定、保护、管理、利用、传承等。二是法律法规研究,对
长期使用的法规进行调查研究,做好修改准备工作,如《文物保护法》第66条规定: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擅自修缮不可
移动文物,明显改变文物原状的。尚不构成犯罪,由县级以上人民
政府文物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要处罚款或吊销资质
证书。这条间接说明属私人所有的建筑一旦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后,其产权就不完全属于居民私人所有了,居民要修缮、迁移、拆
除必须报批,否则属违法行为,严重时还可能造成犯罪。这与《中
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第71条:“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
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的规定不相适应。三是
保护技术研究,如文物保护工程勘察适用技术及规范规程,保护材
料和修复工艺,病虫害及霉菌防治等。四是安全性和稳定性研究,
对古建筑、石质文物的安全稳定状态与损坏程度规律进行研究等。
五是文化遗产承载的历史、社会、文化等信息研究,为文化遗产的
传承奠定基础。
二、健全法律法规,制定保护政策
建立完善、丰富、具体的法规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目前,在国家层面文物保护现行有效的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目前在征求意见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1989年)、《考古涉外
工作管理办法》(1991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等;在省级层面有其人大制定的文物地方性法规,文物保
护法规体系基本形成。但是,就贵州而言,相关法律仍需健全。贵
州自1982年至今公布了4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型文物保护单
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损坏的机理不同,应制定文物修缮保护实施细则,制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程。2012年至2014年,国
家公布了3批传统村落,目前相关保护发展条例未制定。
法律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强制性和相对稳定性,而政策相对灵活,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制定政策无需投入过多经费,效果明显。全国政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指出,政府是文化
遗产的第一保护人。只有政府主导,大力支持,积极协调,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才能保护好文化遗产。政策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
举措,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来制定政策:一是研究制定适宜文化遗
产保护的配套政策,对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决不能擅自拆毁、迁建、重建。二是改革当前搬迁补偿政策和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土
地政策。三是制定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产权转让或租赁政策。四
是制定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优惠政策等。
努力使政策与法规相辅相成,适宜文化遗产的类型、分布特点和事
业发展需要,建立起全方位保护、管理、利用、传承文化遗产的法
律政策制度。
三、加强安全监管,适时动态监测
安全监管和动态监测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和方法,良好的保护以强有力的监管和适时科学的监测为前提。通过监管和适时监测,
能够及时发现和查处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对文化遗
产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首先,根据文物所在区域和位置情况,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以及周围环境影响情况,开展定期、不定期和季节性安全检查、监测
和行政执法,建立文物安全监管和行政执法巡查制度,使之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建立文物安全检查和动态监测档案,对可能存在的
安全隐患和病害,如古建筑的残损、糟朽、歪闪、变形,古遗址的
坍塌、开裂、风化,古墓葬壁画颜料和色彩、霉菌,石质文物风化、霉菌等情况进行记录,对文物整体、单体、局部、细部、病害部位
拍照,作出病害程度评估说明,针对各类病害努力提出解决的办法
措施,对不同时间记录的病害分析比对,努力分析病害在各类文物
中的发展速度和影响情况,探索其规律。其次,完善文物安全联席
会议成员单位联合执法制度,落实成员单位主要领导文物安全责任制,实行文物安全责任追究制。建立文物督查考查评估报告制,对
文物保护单位按级别确定考查时限,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
实行每年考查评估,省级及以下级别文物保护单位考查评估时限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