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国家大部制的特征及其启示

西方国家大部制的特征及其启示

西方国家大部制的特征及其启示
西方国家大部制的特征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b9267004.html,

西方国家大部制的特征及其启示

作者:王晓一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4期

摘要:大部制已成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必然选择,建构问责制政府需要进行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是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要求、是对政府职能清晰化、平衡性要求的一种回应。

关键词:西方国家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

大部制最早在英国实行,而后在美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相继推行。

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国内政治压力增大、政府机构弊端不断显现等背景下进行的。目前,我国政府职能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机构设置职能交叉、政府行政陷入困

境。在这种现实背景下,分析研究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特点并予以借鉴,为实现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大有裨益。

一、西方国家大部制的特征

(一)存在“独大”部门——超级大部

大部制改革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结构,避免政府职能交叉,实现为民服务为最终目的,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成效首先表现在其中央政府核心机构(Central Capacity)(内阁)数量较少(见表1),结构稳定。但是在各国的内阁设置上,并不是每个部门对应单一职能,权力简单的平均

分配,相反,有些国家根据本国情况形成了独大的超级部(giantdepartment)。“超级部”,意指扩大该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将多种内容和有联系的事务交这样的“超级部”管理。如英国的大文化部,在英国,无论是图书出版、电视电影、文化遗产、录音录像,还是体育、娱乐,都是由大文化部统管,甚至建筑、工艺、服装设计等看似离文化较远的方面也被包括其中。在美国,政府机构改革之

后也形成了几个名副其实的“超级大部”。

(二)职能“卸载”与转变,独立机构辅助大部

大部制的前提是“小政府”或“有限政府”。大部门制的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是实现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使政府的角色定位由直接管理者转到制定政策、服务社会和监督市场上来。西方

国家在大部制改革一开始就对政府职能定位作了明确的限定,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大部制改革

的重点内容,在改革的过程当中也的确做到了政府职能的“卸载”,达到了有效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卸载”意味着政府职能的退却,把相关职责退还给市场和社会。

(三)机构“分群”,大量执行机构设立

汉朝察举制探究

汉朝察举制探究 摘要: 本文探究汉代主要选拔制度——察举制。察举制不仅是是中国系统的选拔制度的首创探索,自身亦有其不同于后世的独特优点。梳理察举制建立、执行和发展演变的过程,探索察举选官的制度的特点及其政治影响,可为我们今天的选拔制度提供参考。 关键词:察举制选拔制度汉朝 引言: “察举”就是考察后予以荐举的意思, 即由三公九卿、地方郡守等官员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推荐给朝廷,并由朝廷考核后或直接授予官职或提高官位的制度。察举制是汉朝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其出现之前,中国历史上曾出现禅让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等选官制度。但中国古代史上真正意义上系统完整的选官制度正是从两汉的察举制度开始的,此后则逐渐发展不断演化,由九品中正制演变成科举制。可以说,察举制开辟了中国选官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先河,为汉朝提供了大量人才,是维系汉朝的统治的重要组成,也为此后的选拔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研究察举制的成果与教训,对保证当下的选拔制度的公平效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察举制的建立 1.背景 奴隶社会时期,除极特殊的破格提拔任命外,任用官吏基本依

照世卿世禄的原则,官员队伍完全被贵族垄断。到战国时期,出于称雄争霸的人才需要,许多国家都打破了世卿制, 开始招徕和选拔贤者充任官职,并形成养士的风气。特别是秦国, 推行军功爵制, 建立了以军功选拔任用官吏的制度,选贤任能,对其统一天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汉朝初年为奖励灭秦、楚的功臣,也基本因循了军功爵制。但由于汉朝建立了规模空前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后,战事逐渐平息,亟待补充多方面的治国人才,于是,建立正规化程式化的选拔制度以保证人才供应成为必须。 2.形成过程 察举制肇始于高祖,初步形成于文帝,定制于武帝。善用贤人是汉高祖赢得楚汉战争称王的关键因素。平定天下后,高祖亦特别注重官吏的选拔。高祖十一年, 诏曰:“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 吾能尊显之。”(《汉书·高帝纪》)此后文帝也两次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文帝纪》)并亲自策问考核候选官员。武帝时,布衣地主阶层势力崛起,参政武帝接受了董仲舒推行贤人政治的主张, 于元光元年“令郡国举荐廉各一人”, 对察举制做了明确的规定。在武帝的大力支持之下, 察举制得以推行开来, 逐步取代任子制与赀选制, 成为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 二、西汉形成的察举制基本方案 西汉是察举制的形成时期,察举规则自形成以来亦在不断变化。但总体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即特举和岁举。察举科目有贤良方

知识管理基本概念总结

知识管理基本概念总结 王连娟 E-mail: Phone:82235403, 绪论知识管理概述 1.企业知识理论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是只是一体化的制度,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投入是知识,但知识有个人掌握,并专业化于某一特殊领域,由此知识的专业性就决定了生产活动需要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知识的各类专家的共同协作和努力,因此企业无非就是一种“团队生产”的组织形式。 2、知识管理的概念 ?巴斯(Bassi)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奎达斯等(P.Quitas)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 ?维格(K.Wiig)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艾莉(Verna Allee)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帮助人们对拥有的知识进行反思,帮助和发展支持人们进行知识交流的技术和企业内部结构,并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来源,促进他们之间进行知识的交流”。 ?法拉普罗(Carl Frappuolo)说“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 ?马斯(E.Maise)认为,知识管理是系统发现、选择、组织、过滤和表述信息的过程,目的是改善雇员对待特定问题的理解。 ?达文波特教授(T.H.Davenport)指出:“知识管理真正的显著方面分为两个重要类别: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 3、知识管理学派 ?技术学派 该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他们常常被卷入到对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讲,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 ?行为学派 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一般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经常卷入到对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为的评估、改变或是改进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说,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 ?综合学派 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成该学派的专家既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他们推动着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融合为自己所属的综合学派。 4、数据、信息与知识 1)、什么是知识 经合组织(OECD) 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把知识分为四大类,知道是什么(即知事,know-what,又称事实知识)、知道为什么(即知因,know-why, 又称原理知识)、知道怎样做(即知窍,know-how, 又称技能知识)和知道谁有知识(即知人,know-who, 又称人力知识)。前两类知识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以表述出来的知识,是显性的,而后两类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难以用文字表述,是隐性的。OECD知识分类不仅可看出显、隐性知识之间的区分,还详细地给出了显、隐性知识所包括的内容 2)、知识的分类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 ?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 ?实体知识和过程知识 ?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 5、本课程对知识管理内容的理解 1)、知识管理主体——知识管理者 ?CKO(CIO) ?知识经理 ?知识工人(个人知识管理) 2)知识管理客体——知识 ?知识的积累——知识地图 ?知识共享 ?知识创新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文化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曾经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曾经经历二次世界大战,今今天它又是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德国在二战后历经沧桑却从新崛起,迅速发展,这些都源于德意志民族在各个时代文化的发展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的经验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 文化就是指人类的确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这些集中体现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认识、价值取向、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研究方式、处世态度。通过这砦来影响每个人的信仰、理想、价值、人格、认识等。由此我们看出,社会的真正核心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人们内在心灵世界的人文精神。一个民族文化的确立,先有民族精神的孕育,然后有一种宗教信仰或哲学运动的产生,在这过程中使用社会上的每个人的思想或得更新,从而在生活工作中改变社会的面貌。从大的方面讲,一个民族的创造力与自觉能动性取决于文化这一核心,文明进步和发展的核心在于文化。 德国之所以在起伏的历史中沉浮不定,其中的文化的影响使其深刻的。首先,路德的宗教改革体现了现代精神。他强调个人的人格至上,以每个人的良心来指导个人的行动。这一点使个人从当时的宗教盲从,宗教压迫是解脱出来,使教徒可以去怀疑,去思考,让他们更具理性化。这一点从路德教的教义中有所体现。信仰不靠盲从,而与内心求知冲动怀疑联系在一起,爱因斯坦之所以提出相对论,就与他的怀疑精神密不可分。正是他敢干向牛顿力学体系提出怀疑,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才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相对论。路德教对德意志民族的影响从爱因期坦身上很好地体现出来。如今,社会上总是说我们国家缺乏创造力,深究其中原因,有些人提出提高国民素质,多培养高级人才,可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对需要改变的东西并没有多大改观,其实要增强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是要从最核心的文化上着手。并不是说我们也来办一个路德教就够了。这些关键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才能是这些有根本性的改变。 在教育方面,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虽然在战争中败给了拿破仑,自己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额的战争赔款,但他在这种服及其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力主办大学。他曾经说过:“这企图家必须用它的精神上的力量来弥补它物质上的损失。正上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的最好手段。”这一点恰好与抗战时期延安的情况相似。当时共产党刚完成万里长征,在延安这样艰苦环境中办起了延安抗大,并且一次次的掀起学习浪潮,使延安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不仅融和了各个层次的人,而且为抗战和解放战争乃至建国后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在文化环境方面,国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用其宽松的政治环境,无论这位学者的观点是这样还是那样,只要其理论言之成理,就有一席之地。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气氛。有交流有碰撞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因此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层出不穷,理性化的领导阶层,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这也正是德国在二战后能够从废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出生在德国的马克思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不说是德国文化的又一贡献。马克思

理想信念的概念

理想信念的概念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到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生命是一个不断超越极限的过程,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游的水天一色;登上山顶,看见的便是积翠如云的山色空蒙。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基础。理想信念是人生目的的体现,是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它对一个人的今后的道路是非常有影响的,邓小平曾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这个理想”。 什么是理想信念呢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先将理想与信念分开来谈概念。在一定意义上讲,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①

“理想标志着人与奋斗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指向未来的,为人们的行动指明方向的。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同时理想也是社会与国家历史共同见证的发展过程。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大,和更加精彩的国家奋斗发展史.”②对于大学生来说,理想信念有其特定的含义。当代大学生应当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要自觉的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树立为国家发展而奉献青春的远大志向,将自己的所学及所拥有的能力奉献到共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中。 而对大学生党员的要求则又提升了一个层次。先来理解一下党员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灵魂、政治优势和力量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性的核心问题,也是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首要条件。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理想信念教育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的首要地位和根本作用,高度重视并聚精会神抓好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始终保持共产党员队伍的先进性。”③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在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基础上,应积极向资历深的老一辈党员学习,追求更高的目标,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磨练意志,艰苦奋斗,树立用诚实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努力学习,认真做事,时刻准备着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

文化是什么有关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关于文化的定义及其特性 文化是什么?这的确是个很难一下子讲清的问题。俄国革命大师列宁在一篇文章里也承认,文化是一个谁也说不清的概念。当下中国对此有两种回答,一种认为,文化就是文化部管的那摊子事。在这些人眼中,文化实际就是文艺,因此文化通常与娱乐被归在一起。另一种回答则是泛文化,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构成文化。譬如,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甚至我们的大小便都与文化有关,--排泄文化。据说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试图给文化定义以来,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300余种,可谓蔚为大观。 如果对这300多种定义作一粗略梳理,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第一种是广义获狭义的定义法,第二种是功能性或主体性的定义法。 第一种定义方法 A.广义定义:将文化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文明之总称,或定义为人类生存方式。 这里要解释一下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大多数人文社科界学者认为,文明是文化的物质性、外在性的表现。一当人类开始使用石器,文化就产生了,但文明的出现要晚得多,一种文化只有在发展出了文字、金属冶炼与宫殿城墙时,才可谓产生文明。历史学家汤因比、斯

宾格勒都属于广义文化论者,他们都认为文化(文明)是一种生命体,有发生、发展、衰亡的不同阶段。 B.狭义定义:仅指精神性、观念性的东西。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庭顿反对文化的广义定义,他认为:"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文化的重要作用》新华出版社2002版前言第三页) 第二种定义法 A.功能性定义:笔者在漫话人文系列之四中,将文化定义为一种规则,这就是功能性定义。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也属于功能性定义。他提出:"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原始文化》1871英文版第一卷P.1) 英国社会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属于社会学中的功能学派,他对文化的定义也是功能性的。沿着这一思路,美国学者克鲁克洪 (C.Kluckholn)则提出了更精细的文化定义。 B.主体性定义:所谓主体性指的是文化的"属人性"。文化的主体性由于隐藏在文化的功能性之中,因此往往容易为人忽视。进入20世纪后,文化的主体性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德国学者格奥尔格西美尔首先看到了客体文化与主体文化的区别。他批评,自工业革命以来,

知识管理系统:目标与策略

知识管理:目标与策略 摘要: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本文旨在界定知识经济的概念,探讨知识管理的目标,比较分析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之异同,以促进我国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

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2016年03月05日来源:世界(微信)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的成绩单都是由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 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 工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作为一个多工业中心的国家,德国的汽车工业、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均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均意识到制造业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德国作为为数不多、一直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楷模。 高度重视产业链发展 历史上,德国制造业一直将“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政治被各种垄断性集团所控制。例如,联合钢铁股份公司作为德国和整个资本主义欧洲生产力能力最大和最现代化的采矿-冶金托拉斯,控制着几百家企业,资本超过40亿马克,拥有职工约40万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作为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1936年所属企业职工达93300人,1939年总资产超过15亿马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15个最大的工业垄断组织和银行垄断组织拥有的资产高达660亿~700亿马克。 二战结束后,德国制造业垄断组织被强制拆分,大量资产被没收,厂房、设备严重毁坏,给德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依赖于原有的管理、技术、市场等,德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在原有垄断组织基础上拆分的德国大企业功不可没,西门子、大众、拜耳、巴斯夫等众多耳熟能详的企业集团给世界制造业市场带来一轮新的洗牌。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全球竞争压力的增大,德国制造企业展开了多次大范围的兼并重组活动。例如,汽车领域,1950-1980年间,德国较大规模的企业从11 家缩减至5家;到2010年,只剩大众、宝马、奔驰3家公司。 通过对德国制造企业一系列兼并重组活动的观察,不难发现,其对产业链的保留非常完整。例如,德国化工领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巴斯夫以原材料为主,拜耳以农用化学品、医药用品为主,汉高则以涂料、化妆品、洗涤剂等为主等,这样既保证了德国化工企业对整个化工领域全面的掌控,又减少了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提高了德国化工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在德国制造业的某个领域内,通常同时存在多家世界著名企业。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是什么? 1.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理想的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①理想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它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在阶级社会中,还必然带着特定阶级的烙印。 ②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在现实中产生,但它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绘,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的现实,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表达,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 (3)理想和空想的比较:科学的理想不同于人们头脑中的空想。空想尽管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没有实现的可能性。科学的理想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发展客观趋势的一致性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因而对人们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对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理想的分类: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

可以把理想划分为许多类型: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从理想的内容上划分,理想有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等。 (5)理想的重大作用:理想是现实性和预见性的统一。一方面,理想是人们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另一方面,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 2.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信念的含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 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信念的特征: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然而,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在不断变化的现实考验中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坚强。

汉代察举制

漢代察舉制 漢代入仕途徑 名詞解釋 1郎官:漢代郎官是皇帝的侍從,追隨左右,和天子接觸的機會很多,故易為天子賞識而擢升出任高位,任郎官是出仕的重要階梯。 2貲選:古代用錢財糧食買官爵,謂之貲(財富)選,在秦時已開始,漢武帝時更因連年用兵,國庫空虛,定武功爵,每級十七萬錢。靈帝時,每級官吏更可明買,如二千石官價值二千萬;四百石官值四百萬等。 3詔舉的日期:詔舉是不定期舉行的,國家遇大事或災異,例如皇帝駕崩、大婚,或碰著荒年、瘟役,日、月蝕或地震等,政府才下詔徵求賢人來解決問題或提供意見。政府也會因應某些特殊情況而徵求某類人才,例如漢武帝時要出使西域,需要精通外語,能吃苦和應變的人才,於是張騫便自薦,結果創下出使西域的創舉。 4徵:徵召是指皇帝仰慕某人的才德而指名徵聘,所以是最尊榮的入仕途徑。朝廷為示隆重,往往派車到地方迎接人才上京,謂之「公車」,如漢武帝便曾以此迎接大儒魯申公和辭賦家枚乘。 5辟:辟即是官吏自行委任所屬官僚。漢定中央長官如三公、九卿、太傅、大將軍及地方長官如太守、刺史等可以自選屬吏。這些屬吏日後可再經僱主推薦,升任其他要職,成為頗重要之一個出仕途徑。

察舉制內容漢初的選士制度,仍屬草創階段,各方面仍有末善之處,選才主要以被選者的出身為準。武帝開始著重個人的品格道德,並因應國家特殊需要而舉行特舉。大致上,漢代的選舉制包括定期與不定期兩種。 甲、察舉孝廉(孝子廉吏) 1. 內容 察舉孝廉,即由中央或地方官察選孝子廉吏,經中央審核後,授以郎官,在中央服務數年後,再授以正式的中央或地方官。這是定期性選舉,稱為「常舉」。此制源於文帝十三年詔舉的「孝悌」與「廉吏」,至漢武帝時始受重視,並定為常制。 「孝廉」是指孝子廉吏。孝子,即未為官而有德行者,主要著重個人言行;廉吏則指有德行的僚佐級官員,察選廉吏必須由地方長官保薦,重視吏的政績。「察廉」與「舉孝」的提倡,有淳化風俗的目的。其後,二者合而為一,成為選舉的定制,中央政府可由此吸納在朝和在野的人才。至於負責官員,武帝時,主要是國相和郡太守,其後全由郡太守負責。 2. 推行情況 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 年),下令都太守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但當時郡國反應冷淡,武帝遂於元朔元年(公元前128 年)再下詔,令「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此詔一下,各地郡守便不敢怠慢,皆每年察選孝廉到中央應責,此後察舉孝廉便成為西漢的定制。 3. 選舉規制 察舉制有一定配額。東漢和帝永和四年(92 年),規定「郡國(人)口二十萬以上,歲察一人,四十萬以上二人,六十萬以上三人.......... 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 人。」這是各地舉孝廉的人數比例,至於沿邊州郡,則略有優待。察舉孝廉的標準,以個人德行為主,漢室有意藉此鼓勵淳樸風氣。但發展至東漢,「孝」、「廉」併為一項,成為純粹的參政資格,失去原有淳化風俗的美意。順帝時,採納尚書令左雄之議,規定孝廉限年課試的法則,應舉年齡必須在四十歲以上。在公卿及郡太守薦舉後,亦頇參加考核甄選。自此,察舉制滲入考詴甄選,取才質素較有保障,《後漢書》載:「自左雄改制後,牧守畏法,莫敢輕舉。十餘年間,察選清平,號為得人。」乙、察舉茂材十三州部刺史設立後,權力日大,成帝時,規定刺史可舉人才,稱「秀才」。東漢時,因避光武帝劉秀的諱,改稱「茂才」。選舉茂才主要是據淳厚、質樸、節儉及謙遜四種標準。光武帝更據此具體定出「四行」:1.德行高妙,志節清白。2.明經行修,能任博士。3. 明曉法律,足以決疑。4.剛毅多略,勇足決斷。 察舉茂才,始於漢武帝一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 年)下詔:「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武帝明確指出,舉茂才的 原意是要得「非常之人」,負責特殊任務(如出使外國),以建非常之功,但武帝時察舉茂才應仍

谈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

谈理想信念对人生的意义摘要:理想,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一种精神现象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对莫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里态度和精神状态。理想具有可能性、时代性等特征;信念具有稳定性、不同层次性等特征。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是我们能够成功的动力和源泉。当代大学生应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引言: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时代,人们的理想各不相同,同一阶级、同一时代人的理想也不尽相同。理想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才能实现,理想与实践相互作用,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推动着人们立足现实、眼着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从形式上看,理想是主观的精神现象。主体的需要、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影响人的理想的形成。但从内容上看,理想又具有客观的因素。理想具有时代性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因此,它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1) 信念具有稳定性。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地,科学的

网络文化的含义与特点

网络文化的含义 1、百度百科词条 网络文化是指网络上的具有网络社会特征的文化活动及文化产品,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是一种只在互联网上流通,而较少为非网民所知的独有文化。由于网络于全世界流通,各地的自身文化在被“提上”网络予人认识之外,也同时在网上被同化、融合、产生,甚至衍生成现实世界的文化,有些网上文化又会因着本身已经存在的同类演变出来,故此变化和传送的速度很快。 广义的网络文化是指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 狭义的网络文化是指建立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经济基 础上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是人们在互联网这个特殊世界中,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等方面的总称,包含人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2、学术论文 (1)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存在很多版本,总的来说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从网络的角度看文化,强调从网络的技术性特点切入,突出由技术变革所导致的文化范式变迁。 代表性的观点有:匡文波先生1999年在《论网络文化》一书中的定义:“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薪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

范晓红在《网络信息文化:花开谁家》一文中的定义:“以遍布全球的物理网络为物质基础,并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等技术的融合为手段,进行多元化的信息搜集、加工、传递和利用,构成了网络文化的核心,而这正是它的独特所在。因其信息量的空前丰富的特点,故又称网络信息文化或信息文化。” 藏学英2001年在《网络时代的文化冲突》一文中的定义:“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文化,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另一种则是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主要从文化的特性出发,强调由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所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如: 国外学者Michael Joyce认为:“网络文化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涉及一种不断进化的意识与认识,但不是一种技术决论。” 杨鹏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媒介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所进行的特殊方式的传播活动及其产物。”“对于网络的研究,宜从狭义方面入手,着眼点放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范围限定在网络文化中有关语言文字、道德伦理观念、网络文学艺术、网络社会行为等方面”。 苏振芳认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是一种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是一种具有交互性的文化”,“是一种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文化”。 冯鹏志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网上生存为核心内容的新文化形式,它不仅造成了人们对以往传统的占主流地位的文化价值规范的反思和检讨,而且也极大地扩充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文化生活的深度和范围,并

知识管理心得体会

知识管理心得体会 田志刚提到了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工作者的必备能力,这句话很赞同,很多知识或信息平时大家都在说,都了解,或者有些经验完全在自己脑袋里面,经验本身没有喜欢为方法论和模式。 为什么要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德鲁克说过,没有人为你负责,除了你自己,而你唯一的资本就是知识。在这里我还需要补充一句就是,你唯一的能力就是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PKM的最终目标仍然是提升自我的核心竞争力,体现知识创造价值,因此就需要再次强调了不能脱离了某个场景或领域来单独的谈个人知识管理,否则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在我们平时的问题管理,工作,技术研究,学习,时间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无处不体现知识管理的影子。 个人知识管理涉及到个人战略,个人效率和个人资产三个方面的问题。个人战略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导向,个人资产如知识库的积累,知识的转化等是基础;而个人效率则核心是时间管理和生产率,各种工具的使用。在目标导向下,我们注重平时个人资产的积累,利用好各种工具做到又快又好的解决问题即个人知识管理的初衷。 如果从个人知识管理涉及到的技能谈,应该包括收集分类资料的能力,根据问题快速检索资料能力,分析信息能力,整合信息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知识

分享),归纳和演绎能力,结构化思维能力,工具应用能力,知识融合贯通和显隐性转化能力。如果用一句话说还是应用知识并创造价值的能力。 田志刚提到了知识显性化是知识管理工作者的必备能力,这句话很赞同,很多知识或信息平时大家都在说,都了解,或者有些经验完全在自己脑袋里面,经验本身没有喜欢为方法论和模式。而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文字系统和结构化的整理出来,因为沟通的时候我们很难想得这么系统,沟通的时候往往很能说但是一让正式的写出来往往就手足无措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在知识从显性转为你隐性的经验和技能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沉淀,还得讲其显性化出来,这一方面是结构化思维能力的锻炼,也是我们知识管理里面谈到的分享创造价值的体现。所以我们平时不仅仅关注阅读,也关注写作,阅读往往是显性到隐性的转化,而写作则是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两者必须要相互融合并贯通。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我们的学习速度是远远无法跟上知识和信息的指数级产生速度的。每个人必须设置自己的信息过滤器,许多东西就不应该在读完了才知道是垃圾,这样也浪费了你的资源---时间!那究竟应该怎么办?这就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你需要知识你的领域方向和关注哪方面的知识,一个是你需要知道如果从一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8b9267004.html, 德国制造业发展近况、政策举措及启示 作者: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8年第02期 关键词:制造业创新工业40数字化 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普遍深陷债务泥潭,唯德国经济表现出众,逐渐成为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引擎。究其原因,除完备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金融市场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是德国快速走出危机阴霾的根本所在。研究德国制造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梳理近年来德国鼓励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近年来德国制造业发展情况 (一)整体走势在波动中趋稳 金融危机爆发后,德国制造业总体表现良好,虽然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大幅回落192%本文数据来源:德国统计局官网及笔者计算(本文增速均为扣除价格因素的实际增长率),但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及旺盛的国内外需求推动下,2010年强势拉升至184%;2011—2012年受制于 欧债危机传导效应,德国制造业再次小幅探底,但很快于2013年反弹,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和增长,至2016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637313亿欧元,同比上升164%。同时,德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走势基本一致,表明工业对经济复苏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动作用。在对经济发展贡献方面,自2006年至今,除2009年受欧债危机影响,德国制造业对增加值的贡献曾下降到20%以下,其它年份始终维持在22%—235%之间相对稳定的水平。201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增加值的比重达226%,高于欧盟16%的平均水平,也远高于法国、英国等主要工业国家。 (二)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 德国是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不仅拥有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更是占据了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在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化工制药、电子电气产业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以2016年为例,德国制造业营业总额为16899亿欧元,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基本药物产品及试剂等高附加值等高端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营业额分别为4046亿欧元、2285亿欧元、1298亿欧元和474亿欧元,占营业总额的239%、135%、77%和28%。 (三)直接或间接拉动就业 截至2016年12月,德国制造业拥有雇员542万人,其中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产品、药物产品及试剂、钢铁行业雇员数分别为81万人、94万人、31万人、11万人和7万人,合计占制造业雇员总数的40%以上。特别地,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快速兴起,随着

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理想信念及其作用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1.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从理想的概念上看,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一定有实现的可能性,也就意味着行为人通过自己的艰苦的努力,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如果违背客观规律,没有实现可能性,一定不是理想。理想一定要有现实的、实现的可能性。没有实现可能性,违背客观规律的,是空想,而不是理想。 另外,理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所以,理想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理想是信念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信念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态度。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或“合金”。 信念不仅是人们内心坚定的、坚信不疑的一种思想,信念还会外露为人们的行为和实践的意志。所以,信念是内外的结合。另外,信念和人格密切相关,稳定信念是人格可靠的一个表现。没有坚定的信念,则该人格是不可靠的。 理想和信念是密切联系的。它们是同一种人类精神现象即信仰现象的两个侧面。任何信仰都包含着信念和理想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分别是这一信仰的基本信条和这些信条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人类生活在世界上,对于自身所处的世界,对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总是有所把握和相信、有所期望和追求的,这其实就是人类的信仰现象。其中,人们对世界和自身及其关系的把握和相信,就是信念,而他们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想象,就是理想。理想与信念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常说,理想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那么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人的信念,就是人们所相信的观念和秉持的理念。追求一种理想,就意味着相信这种理想是正义的并且能够实现,而这种相信本身就是一种信念。 (二)理想信念的基本特点 1.理想信念具有思想性与实践性。 理想和信念首先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的追求,作为人的意志精神的产物存在。因此,理想和信念具有思想性。人必须有思想,没有思想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但是理想和信念不但要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而且还要把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理想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但必须有实现的可能性。而信念是人们对某种思想或事物的坚信不疑,但同时又要身体力行,因此我们说理想和信念具有思想性,同时又具有实践性。 2.理想信念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比如在封建社会,很多人确信王权、皇权至上,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意味着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应当是社会主义,最高的理想和信念应当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不是某个人的统治,而是全体人民真正当家作主。所以,不同时代的人们会有不同的理想和信念。即使在同一时代,不同的国家也有着不同的理想和信念。 另外,理想和信念是有阶级性的。比如,在当今社会,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理想主要是由资本主义社会所决定的。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的理想和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理想是不同的。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在同一个国家,不同阶级的人,理想和信念也是不相同的。 3.理想信念具有多样性与共同性。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可能有着不同的理

知识管理总结

1、什么是知识: 从经济和资源观点定义:知识是一种包含了结构化的经验、价值观、语境信息、专家见解和直觉等要素的动态的混合体,它为评估和利用新经验与信息提供了环境和框架。它源于知者的头脑,并为知者所用。在组织中,知识不仅常常内嵌在文件或数据库中,而且还存在于日常活动、流程和规范中。简单地说,知识是可用于行动的信息。可用于行动”是指在恰当的地点、恰当的时间和恰当的背景下以恰当的方式获得相关的信息,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候用它来帮助决策。知识是决策、预测、设计、规划、诊断、分析、评估和直觉判断的关键资源。它形成于个人和集体的头脑,并为之共享。它无法从数据库中产生,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经验、成功、失败和学习中产生。 2、什么是信息:信息是有意义的数据,并以数据的形式存储、传递,数据通过加工转换 成信息。信息二数据+背景。 4、知识创造的模型:(1)一个动态交互:知识转移

(2)两种知识形式:隐性和显性知识 (3)三个知识聚合层次:个人,小组,组织 (4)四种知识创造模式:社会化:个体之间通过联合活动和接触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外部化:以易于理解的形式表达和描述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将显性知识转化成更复杂的显性知识,包括显性知识的交流、分发、系统化等过程;内部化:在个体或组织规模内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的过程。 (5)四个知识转移场所(Ba):起源场:指个人可以分享经验、感觉、情绪和心智模式的场合。起源场是一个存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空间,个人借助同理心与同情心而超越人际间的藩篱,以关怀、爱、信任与承诺构筑人与人知识转换的基础。该空间为“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组织网络;对话场:这是提供团体分享心智模式与技能的场合,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沟通而成为共享的知识,关键成功要素在于选择具有不同特殊知识或能力的人组成一个项目小组或是跨部门的团队,通过对话平台使得这些人的心智模式和技能转化成显性知识。因此,对话场提供一种良好的“外部化”组织网络;系统化场:系统化场针对“组合化”提供一种良好的组织网络,使得显性知识能以较便利或是书面的方式在整个组织间流通。信息技术(如网络、视频会议等)为组织知识创造提供一种虚拟化且更具效率的合作环境。 行动场:行动场为“内部化”提供共享的组织网络,个人利用虚拟的沟通媒介,内化显性知识成为己身的隐性知识,例如操作手册或虚拟实境演练方案。 (6)知识创新的螺旋过程:组织内的各个场所具有动态性,能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然后再进而将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从个人层次到群组层次再到组织层次,最后到跨组织层次,并借此一周期循环而持续的创造新知识。 5、德鲁克的《后资本主义》中的三个发展阶段:工业革命:知识被用来改良生产工具、流程和产品。生产力革命:知识被用来解决工作的问题。管理革命:知识运用于“知识”本身之上。 6、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流程:(1)现状评估:从资源和能力两方面分析。(2)差距分析:如组织缺口分析。(3)策略制定:包括知识愿景的确定;优先试点的 确定;战略规划模型的确定。 7、简述知识的生产所用的工具、方法、手段:(1)个人方面:专家目录或黄页;知识地图(2)集体方面:知识产权;人际网络架构;核心流程;项目经验与教训(3)外部方

探究德国工匠精神对国内制造业的借鉴下

探究德国工匠精神对国内制造业的借鉴<下> 文/董鹏颜骄杨骆骊季京晶 <接上期——> 三、德国工匠精神的形成机理 工匠精神的延续性发展,与德国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以及其在政策、制度、教育等层面的充分保障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工匠精神的形成是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复杂过程。从其本身的基本内涵来看,长期积累的技艺经验是技术升级的前提,而质量文化意识的提高是促进德国工匠精神形成的内因。在客观上,良好的经济环境、行业的精确定位细分、鲜明的产业导向等因素又加速了这一进程的推进。 1.德国制造实现自我超越的核心:严谨的工匠精神 德国工匠精神历经了数百年的培育与积淀,即使在机械复制时代也从未断流枯竭,反而静水流深。工匠之所以具有“职人气质”,是因为德国工匠精神植根于深厚的社会文化传统之中。德国工匠,于职业,有着热衷的情怀;于产品,有着止于至善的追求。他们兢兢业业、苦心钻研,力图实现产品质量“从99%到99.99%”的完美跨越,德式认真比起日式认真更甚,这是德国人融入骨髓的性格特征,其背后蕴含着更深刻的美学情怀[9]。德国讲求“匠心”,而非“匠气”,不是因循守旧,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同时,德国还针对出口产品建立事前管理、事中监控、事后处理程序,完善的管理体制使得企业能够及时解决遇到的产品问题。在无比严格的质控下,德国从生产机械、化工、电器设备,到厨房用品、体育用具,乃至一支圆珠笔都秉持着“但求最好,不怕最贵”原则,严选材料、严格工序、严格检验,每一个成品都是世界上过硬的产品。 2.产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制度是工匠精神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

制造业领域工匠精神的形成,离不开生产技术这一物质基础,而生产技术的发展又离不开职业教育对制造业人才的培养。1871年德国统一后,小学、中学、工商学校、技术学校和综合性大学的完整教育体系得以很快建立,到1890年时文盲率已经下降到1%以下。而德国的技术人才培训体系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1969年德国制定了《职业技术培训法》,规定青年人必须参加技术培训,企业有义务为青年工人提供技术培训的岗位。这使得很多有益的经验得以有效保留,也使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得以传承[10]。“德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建设应用科学大学与工业大学,专注于工科和理科专业;二是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体制是一种由国家立法支持,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的职业培训体制。中学毕业后的年轻人中的一半可以选择国家认可的350种职业培训课程中某一种进行学习,约三分之二的年轻人曾参加过培训并获相应证书,从而获得专业技术认可、开启职业生涯,成为德制造业强有力的前沿军和后备力量。三是善待员工。德国政府和企业非常重视员工的幸福指数,认为企业员工满意度、产品质量与技工的职业技能掌握程度同等重要,是影响其制造业发展水准的关键因素。据Stepstone公司于2017年统计德国工资报告显示,德国工程师是所有工种中收入最高的职业之一,仅次于医生和律师。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技师,其收入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技术的熟练掌握,成为高级技工或是取得工程师文凭后,收入还将显著增加。在学徒管理方面,德国通过制定全国统一标准和企业培训指导计划来加强监管,以提高学徒的培养质量。同时,学生在正式上岗之前也要接受不低于三年的学徒训练,且要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培训资格证书。这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为培养其刻苦务实的工作作风打下基础。 3.行业体系精准定位,纵向深耕 高度细分的行业使得企业能够保持其自身竞争优势。德国企业尤其是隐形冠军企业,扎根单一细分行业深耕,有限的目标使得企业精力能够聚焦,从而生产的优质产品为顾客满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使其产品远销全球。这些细分领域的企业保证德国制造的基础生产,被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剂”。精准的行业定位,长期致力于细分行业的纵向深耕,使得企业能够在固定领域持续发力,一方面逐步积累行业经验,使得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期追平;另一方面在客户关系上的长期经营,能够提供可靠的质量以维护他们的关系,而且企业30%以上的员工都跟客户有着非常频繁的接触,拥有较强的客户粘性。当然,客户关系的维护不仅基于双方感性的情感基础,更在于企业经济理性的选择,即能否能够让客户对自己的产品形成依赖感,这样的依赖感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所决定的,而这一点正是德国中小企业的优势所在。据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显示,75%的隐形冠军企业认为客户很难从市场买到替代他们的产品。在短期技术领先市场水平的情况下,企业的理性选择是在帮助顾客的同时并获得竞争优势,进一步巩固自己产品的独特性,从而能够和客户维持长期稳定的互利关系[11]。 4.德国工匠精神在行业协会中得到滋养 德国向来重视产业、企业集群,既形成竞争态势,激发最佳效能,也增强行业内沟通与协作,加速新技术的迅速传播与应用,这也是行业协会得以成立的背景。行业协会具有高度的统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