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燃烧学自考复习资料

燃烧学自考复习资料

燃烧学自考复习资料
燃烧学自考复习资料

烟气的产生原因烟气因为燃烧反应物的混合基本上由浮力诱导产生的紊流流动控制,其中存在着较大的组分浓度梯度,在氧浓度较低的区域,部分可燃挥发分将经历一系列的热解反应,从而导致多种组分分子生成。

燃烧的分类按照燃烧时物质的状态分类可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固体燃烧;按照可燃物与助燃物相互接触与反应的先后顺序分类为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按照反应速度大小分类为热爆炸和一般燃烧;按照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种类分为化学反应燃烧和分解爆炸燃烧;按照反应物参加化学反应时的状态分类为气相燃烧和表面燃烧;按照着火的方式分类为自然和点燃。

可燃物的着火方式分为化学自然(不需要外界加热,而是在常温下依据自身的化学反应发生的),热自然(将可燃物和氧化剂的混合物均匀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当混合物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就会自动着火),点燃(是指由外部能源,使混合气体的局部范围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

毕渥数(Bi)是表征(表面对流传热能力)和(固体内部导热能力)相对大小的参数。Bi 小于(0.1)时,可以用集总热容法处理。

着火感应期:当混气系统已达着火条件的情况下,由初始状态达到温度开始骤升的瞬间所需的时间。

着火感应期影响因素当混合气体着火温度高,环境温度低时以及化学能高时,都会使着火感应期边长,而混合气体发热量和高的混合气体反应速度会使着火感应期变短。

灭火滞后:当系统着火后,要使其灭火,必须使其处于比着火更不利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的现象。

根据放热曲线和散热曲线的关系,可以发现系统对应的灭火所要求初温Te要小于系统的着火初温Tc。若系统的初温处于大于Te小于Tc,在系统是缓慢反应态时,系统不会自动着火,在系统是燃烧反应态时,系统不会自行灭火。要使系统灭火,初温必须小于Te,也就是说灭火要在更不利的条件下实现。

灭火措施有(降低系统氧或可燃气体的浓度)(降低系统环境温度)(改善系统散热条件)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火源能量的影响)(初始压力的影响)(初温对爆炸的影响)(惰性气体的影响)(爆炸极限图)

爆轰波的破坏作用(爆轰波传播速度很快,会使设备中的常用泄压装置失去作用)(爆轰波压力很大,特别是碰到器壁反射时,压力会增加的更大,因此破坏性极其严重,尤其是在管道拐弯处)(爆轰波对生物的杀伤作用)

爆轰波形成过程为:

1可燃预混气初始正常火焰在传播过程中,放出大量热量时已燃气膨胀,压力升高,压缩未燃气体,其作用相当于一个活塞,称为“燃气活塞”。

2“燃气活塞”压缩未燃气体,产生一系列压缩波,压缩波以波前声速向前传播。由于压缩波的压缩作用,使气体的密度和温度都有一微小增量,所以后面的压缩波比前面的快。

3经过一段时间,后面的压缩波与前面的压缩波重叠,形成激波;

4激波扫过的区域,压力突然上升,未燃混气被绝热压缩升温燃烧,形成爆轰波。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预混合气体的成分影响)(初始温度的影响)(初始压力的影响)(化学灭火剂的影响)

爆轰:主要靠激波的高压而使未燃气受到近似绝热压缩的作用而升温着火,使燃烧波在未燃区中传播的现象。条件:(初始正常火焰传播能形成压缩扰动)(管子足够长或自由空间的预混合气体体积足够大)(可燃气体浓度处于爆轰极限范围内)(管子直径大于爆轰临界直径)闪点在消防中的意义。

1闪点是衡量可燃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2闪点是可燃液体生产、储运的火灾危险性分类的依据;

3闪点是配置灭火剂供给强度的依据。

高闪点液体引燃点火方式为(对液体进行整体加热,使其温度大于燃点,然后进行点燃)(利用灯芯点火)

灯芯点火的原理为:由于毛细现象,灯芯将可燃液体吸附到灯芯中,又由于灯芯比热容小,灯芯上的液体的热对流运动被限制,因此很容易用小火焰加热,表面张力的平衡被破坏,从而使液体产生回流,即在液体表面上产生一个净作用力,驱使热流体离开受热区,而液面以下邻近的冷热流则流向加热区,回流加热的结果会使液体的整体温度提高,当灯芯附近的液体温度达到燃点,火焰就开始从灯芯向整个液面传播。

强迫着火:当一个冷的反应混合物被一个热源迅速地局部加热时,在热源附近就会引发火焰,并且这个火焰就会传播到附近的冷的混合物中去。这种引发火焰传播的过程即定义为强迫着火或引燃。

沸溢:发生油罐火灾时,热波在下沉过程中遇乳化水,使水汽化形成油包气的气泡,不断由下往上运动的现象。特点:(沸溢通常发生在接近燃烧过程的结束)(沸溢发生前表现出明显的征兆)(沸溢时燃烧速率和热辐射急剧增加)(沸溢发生时,大量的油品外溢)(火焰结构发生急剧变化)

喷溅:热波下降到水垫层时,使其中的水大量蒸发,蒸汽压迅速升高,把上部油品抛出罐外的现象。

油品燃烧速度随容器直径变化

1直径小于0.03米,火焰为层流状态,导热项占主导地位,燃烧速度随直径增加减小;

2直径大于1米,火焰为湍流状态,辐射项占主导地位,燃烧速度为常数,不受直径变化的影响;

3直径大于0.03米小于1米,火焰为由层流向湍流过渡状态,导热、对流、辐射项共同作用,燃烧速度随直径的增加,在0.1米处达到最小值,之后不受直径变化的影响;

喷溅:热波下降到水垫层,使其中的水大量蒸发,蒸汽压迅速升高,把上部油品抛出罐外的现象。

发生条件:原油具有形成热波的特性;原油底部存在水垫层;高温层与水垫层接触。

喷溅发生时的征兆:油面蠕动、涌涨;火焰增大、发亮、变白;出现油沫2~4次,烟色由浓变淡;发生剧烈的嘶嘶声。金属罐壁颤抖,伴有强烈的噪声,烟雾减少,火焰更亮火舌更大。喷溅的预防:减少油品含水量,减少油品粘度,设置冷却系统降温。

沸溢:原油在储油罐中发生燃烧时,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热波,热波在向下沉降的过程中遇乳化水,引起乳化水气化,大量蒸汽穿过油层向液面逃去,在向上移动过程中形成油包气气泡,使液体体积膨胀,向外溢出。

阴燃:固体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现象,通常产生烟和伴有温度升高的现象. 发生阴燃的内部条件是(受热分解能产生一定量的刚性结构的多孔炭固体物质);外部条件为(有一个合适的供热强度的热量,能产生合适的温度和合适的供热速率)。

全国2014年4月自考犯罪学(一)真题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狭义犯罪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 A.识别犯罪人 B.惩罚犯罪人 C.揭示犯罪发生的原因 D.抓捕犯罪人 2.认识到犯罪原因不是单一的,并提出三原因说的犯罪学学者是 A.龙勃罗梭 B.菲利 C.贝卡利亚 D.边沁 3.从研究方法上来看,犯罪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或者说主要方法是 A.人类学研究方法 B.生物学研究方法 C.社会学研究方法 D.心理学研究方法 4.贝卡利亚的犯罪学思想和刑罚理论不包括 A.“自由意志”说 B.行为中心论 C.罪刑法定 D.罪刑相适应 5.“炎热的月份或炎热的国家以暴力犯罪居多;寒冷的月份或寒冷的国家以财产犯罪居多”。下列选项中谁提出的理论最能支持以上论述 A.边沁 B.达尔文 C.李斯特 D.龙勃罗梭 6.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及其思想家们多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A.社会性的因素 B.家庭因素 C.人性中的“贪”和“利” D.自然地理因素 7.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案例分析、分类法、事实归纳法属于典型的 A.定量研究方法 B.定性研究方法 C.描述性研究方法 D.探索性研究方法 8.纵向研究法的一种主要研究形式是 A.同期群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逻辑推理法 9.犯罪学研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 A.定量研究法 B.定性研究法 C.同期群研究法 D.二次分析法

自考汉语言文学-训诂学笔记自考

北京自考“训诂学”复习题一 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 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唐代的 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的体例。“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 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

2018年10月自考00235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犯罪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35)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8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1月全国自考犯罪学(一)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是有关犯罪学学科性质的几种学术观点,其中多数人所赞同的并为教材所认可的观点是( ) A.法学观点 B.生物学观点 C.社会学观点 D.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观点 2.古典犯罪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 ) A.康德 B.黑格尔 C.贝卡利亚 D.边沁 3.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一行为是否为犯罪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认定,表明犯罪具有( ) A.社会性的属性 B.阶级性的属性 C.相对性的属性 D.随意性的属性 4.改革开放后,我国犯罪地域分布出现了向( ) A.西南倾斜现象 B.东北倾斜现象 C.西北倾斜现象 D.东南倾斜现象 5.心理分析法主要用于( ) A.研究犯罪动态 B.研究犯罪工具 C.研究犯罪构成 D.解释犯罪原因 6.经济转型过程中犯罪的增长,意味着经济对犯罪的作用一般是( ) A.直接的 B.事先的 C.被动的 D.间接的 7.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导致了个体犯罪欲念的( ) A.缓解 B.分化 C.扩张 D.收缩 8.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相关因素的是( ) A.气压 B.空间 C.工具 D.引起犯罪的现象 1

9.被害的受容性是指( ) A.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顺应状态 B.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容易成为加害者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征 C.被害人由于自身刺激的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对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驱动性 D.被害人在遭受侵害时的一种反抗状态 10.短期犯罪预测的预测时段一般是指( ) A.1—2年 B.3—4年 C.4—5年 D.5年以上 11.教育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的( ) A.临时性措施 B.战术性措施 C.战略性措施 D.被动性措施 12.人民调解委员会任期为( )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3.保罗·费尔巴哈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社区参与论 B.环境预防论 C.心理强制论 D.被害预防论 14.在下列方法中属于收集犯罪资料常用方法的是( ) A.问卷法 B.比较法 C.统计法 D.分析法 15.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经济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物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6.在我国犯罪数量统计一般( ) A.以实际发生案件数为主 B.以警方统计为主 C.以检察院统计为主 D.以法院最终判决数为主 17.已经发生并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是( ) A.犯罪率 B.相对暗数 C.绝对暗数 D.明数 18.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是( ) A.1950—1955年 B.1956—1965年 C.1966—1976年 D.改革开放之后 2

许威汉版训诂学自考填空

填空、选择 一、填空: 1、“训诂”合称始于汉代的《毛诗古训传》。 2、训诂是顺其条理解说故旧之言以教人。 3、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 4、古书的注释以毛亨注释的《诗经》的《诗经古训传》为最早,另一种是从实际语言材料里把“语言单位”抽出来,分门别类来说明意义的体系,这以作者尚难考定的《尔雅》,它是按语义分类编辑的字典为最早。 5、《毛诗诂训传》和《尔雅》这两部书都是古人最初的训诂实践的成果。 6、训诂学的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7、 8、训诂学的根本任务:第一,加强对训诂学史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学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 9、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 10、传统训诂学以经书的解释为中心。 11、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2、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学校,定为“五经”。王易的一经为《乐经》 13、“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 14、传统训诂学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15、总释群书语义的代表作是《尔雅》。 16、《释名》东汉·刘熙、《广雅》魏·张揖、《方言》汉·扬雄。 17、音义兼注的专著大致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单注一书的音义已归入注疏类,从略,一是注释群书的如《经典释文》唐·陆德明。 18、《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的许慎。 19、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解。这种注释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20、唐人还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作注释,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的《文选》又叫《昭明文选》。 21、史记三家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司马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刘宋时期的裴《史记集注》 22、李善注《文选》,几乎全力集中在注明出典方面。 23、汉魏六朝以来利用“四声别义”这一特点给古书注音。 24、朱熹的《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合称《四书集注》。 25、严复翻译十八九世纪世界名著,有过“信、达、雅”之说,翻译古文亦然。 26、“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情:实情。 27、以人民往视者。以:有。 28、“谓”:指的是。 29、“或”:说的是。 30、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 31、使用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32、如字:这个术语是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训诂术语,与“破读”、“读破”相对而言。 33、解释词义的方式有互训义界(推因) 34、揭示同义词内在联系及其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析言。 35、句读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何休《公羊传注·序》 36、“名与实”是小学研究的主线。 37、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外在形式的利用 38、作为以形索义的形训,分析字的形体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 39、《说文解字》是以形索义的典式。 40、有一种训诂的方法是以形索义,例如“弈”的“大”古代写作(P89页),像一个人正面站立的样子,本义是大;“弈”的“89 ”古代写作# 。本义是围棋。 41、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 42、“厥义”即字形中反映的词义,也就是笔意。

全国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犯罪学试题

全国201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对策的科学称为( ) A.刑事侦查学 B.刑法学 C.犯罪学 D.罪犯矫正学 2.研究犯罪人的犯罪生涯或预测犯罪人未来行为方向或研究、预测特定罪犯矫正效果的方法是( ) A.全面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个案调查 3.依龙勃罗梭的观点,社会防卫的前提是( ) A.消除犯罪条件 B.鉴别犯罪人 C.消除贫困 D.严密立法 4.在当代犯罪学的研究中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 A.犯罪环境学 B.犯罪经济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社会学 5.菲利认为,犯罪饱和法则的主要表现之一是( ) A.犯罪数量的周期性变动 B.犯罪危害的周期性变动 C.犯罪结构的周期性变动 D.犯罪性质的周期性变动 6.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的实证学派学者是(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胡顿 7.根据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而非依据主题灵活设问的访谈被称为( ) A.直接访谈 B.间接访谈 C.结构式访谈 D.非结构性访谈 8.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犯罪产生的根源是( ) A.财产矛盾

C.社会分工 D.私有制 9.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统计规律的是( ) A.恒比定律 B.差别规律 C.漏斗效应 D.反射效应 10.反映犯罪现象的影响和传播规律的是( ) A.起伏律 B.消长律 C.辐射律 D.因果律 11.我国青少年犯罪占全部犯罪的70%-80%的时期是( ) A.50年代初期 B.60年代中后期 C.80年代初期 D.2000年以后 12.暴力犯罪的情感特征一般是( ) A.冲动性 B.冷静性 C.有同情心 D.好奇性 13.影响犯罪行为方式是隐蔽还是公开的是( ) A.犯罪行为的动力机制 B.犯罪行为的运作机制 C.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 D.犯罪行为的评估机制 14.社会学家和犯罪学家多用亚文化理论解释( ) A.男性犯罪的成因 B.女性犯罪的成因 C.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D.老年人犯罪的成因 15.犯罪动机是( ) A.犯罪的直接原因 B.犯罪的条件 C.犯罪的相关因素 D.犯罪的根源 16.下列诸项中,属于犯罪直接原因的是( ) A.犯罪意识 B.犯罪工具 C.犯罪时间 D.犯罪对象 17.下列诸项中,不属于犯罪社会原因的是( )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自考《训诂学》复习精华

一、填空 1、提出“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观点的是黄侃。 2、用来表明某字当读本音的术语是如字。 3、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当为(当作)。 4、揭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训诂术语是浑言、析言。 5、汉代郑玄对《诗》的注解称为笺。 6、关于《文选》的注解,以注明典故出处来源著称的注解著作是李善著《文选》。 7、将训诂的“训”解释为“说教而教之,必顺其理”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8、将训诂的“诂”解释为“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的清代学者是段玉裁。 9、古人最初的注疏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 10、古人最初的辞书式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尔雅》。 11、四书集注是指《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12、毛传:“思,辞也。”这里的辞指的是文句中的虚词。 13、术语中用来说明虚词的是辞或词。 14、为《史记》作注解的三家注的作者是裴因、司马贞、张守节。 15、“四声别义”大体出现的时间是汉魏六朝。 16、最早将“训诂”合用是汉代毛亨的《毛诗诂训传》。 17、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等几方面的内容。 18、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 19、汉魏以来的六朝经师利用四声别义的特点为古书注音。 20、《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收录了汉代毛亨的传、汉代郑玄的笺、唐代陆德明的释文、唐代孔颖达的正义。 21、传统训诂学中古人最早的训诂实践的成果是《毛诗古训传》《尔雅》。 22、古书中用来声训的术语是之言(之为言)。 23、训诂学的核心内容是解释词义。 24、〈史记三家注〉包括了刘宋裴因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的〈史记所隐〉、和唐代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25、朱熹〈四书集注〉包括《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集注》《大学集注》。 26、俞樾所著的训诂学著作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 27、“句读”一词最早见于何休所著的〈公羊转注.序〉。 28、〈说文解字〉中最常用的训诂方法是形训。 29、运用以形索义的原则必须以笔意为据。 30、〈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这段话揭示了音义关系的偶然性、约定性。 31、“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中的“成败”是一个偏义的合成词。 32、训诂的方法有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据文正义。 33、笔意是指能反映造字意图的字形。 34、王念孙说:“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他所说的连语指的是连绵词。 35、用反义词解释词义的现象称为反训。 36、“右文说”是由王圣美最早提出来的。 37、对于音义关系的探求,宋代王圣美提出了右文说。 38、“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义界。 39、“盗,逃也。”使用的训诂方式是推因。

2018年10月自考《犯罪学(一)》真题【自考真题】

2018年10月自考《犯罪学(一)》真题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狭义犯罪学又被称为 A.犯罪现象学 B.犯罪原因学 C.犯罪预防学 D.犯罪对策学 2、从知识结构上看,犯罪学是一门 A.综合性学科 B.边缘性学科 C.单一性学科 D.独立性学科 3、刑事古典学派中,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学者是 A.边沁 B.费尔巴哈 C.贝卡利亚 D.迪尔凯姆 4、犯罪学的鼻祖是 A.达尔文 B.龙勃罗梭 C.加罗法洛 D.李斯特 5、下列选项中属于菲利犯罪预防思想的是 A.社会防卫措施 B.刑罚制裁 C.报应刑论 D.制定国际法典 6、当代犯罪学研究中,犯罪对策的核心内容是 A.心理预防 B.治安预防 C.社会预防 D.刑罚预防 7、先秦时期提出“禁奸止过,莫若重刑”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墨子 C.韩非 D.商鞅 8、新中国犯罪学研究起步于 A.建国初期 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9、与其他方法论的研究者相比,思辨方法论的研究者更经常采用 A.调查研究 B.实验研究 C.定量的文献研究 D.定性的文献研究 10、由美国司法部出版的犯罪统计资料是 A.《统一犯罪报告》 B.《全国犯罪被害调查》 C.《犯罪白皮书》 D.《杀人犯罪补充报告》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犯罪人的社会学特征是 A.犯罪人的人生观 B.犯罪人的认知能力 C.犯罪人的社会地位 D.犯罪人的需要 12、下列选项中关于犯罪人分类表述错误的是

A.以精神状态是否正常为标准,分为常态犯罪人和病态犯罪人 B.以情绪状态为标准,分为预谋犯罪人和激情犯罪人 C.以反社会程度为标准,分为初犯、偶犯、累犯、惯犯、职业犯 D.以组织形式为标准,分为犯罪团伙、犯罪集团、黑社会组织 13、犯罪现象流量、流向的一般运动过程体现的是 A.犯罪规律 B.犯罪状况 C.犯罪特点 D.犯罪属性 14、我国犯罪结构存在着区域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犯罪类型结构中,比较突出的犯罪类型是 A.侵财型 B.侵犯人身权利 C.暴力型 D.聚众型 15、以下选项中,一个国家内决定犯罪区域分布状态的是 A.个体因素作用的结果 B.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C.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D.社会与自然因素作用的结果 16、一定地域的年度内刑事发案数与年均总人口数之比,称为 A.犯罪数 B.发案率 C.犯罪明数 D.犯罪暗数 17、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次犯罪高峰出现在 A.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B. “十年动乱”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改革开放攻坚期 18、由犯罪统计“漏斗效应”所致,统计数据与实际数量最接近的部门是 A.警方 B.公诉机关 C.审判机关 D.监狱 19、对犯罪学中的被害人概念阐述错误的是 A.本概念中的犯罪是指刑事犯罪 B.被害人合法权益的损失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C.被害人既可能是已遭受犯罪行为侵害者,也可能是尚未遭受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具备被害性者 D.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承受者 20、当代古典犯罪学派的犯罪原因观是 A.性恶论 B.自然犯罪论 C.相对自由意志论 D.理性选择理论 21、犯罪生物学理论中,体质生物学的代表性研究是 A.犯罪家族研究 B.染色体异常研究 C.孪生子犯罪行为研究 D.体型与犯罪研究 22、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在受到挫折后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反应类型是 A.内罚性反应 B.外罚性反应 C.无罚反应 D.过罚反应 23、对西方犯罪学影响巨大,被视为现代犯罪学理论基础的是迪尔凯姆的 A.犯罪生态学理论 B.紧张理论 C.控制理论 D.失范理论 24、社会控制理论的假定是 A.社会中存在自己所鼓励的文化目标并提供实现这种文化目标的合法手段

全国2019年04月自考(000235)犯罪学(一)学试题及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犯罪学(一)试题 课程代码0023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 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广义犯罪学较之狭义犯罪学,研究范围增加了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预防 D.犯罪规律 2.对犯罪学属于“正题法则”学科的定位,说明犯罪学研究的是 A.自然科学 B.事物规律 C.行为规范 D.人文科学 3.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研究的犯罪概念 A.前者范围更大 B.范围一致 C.后者范围更大 D.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点是 A.推进理论的抽象化和概括性,促进对现象之间关系的精确分析 B.能够比较深入、比较全面地认识研究对象,有助于探讨事物的本质特征 C.可以用来研究十分复杂的犯罪现象和犯罪问题 D.能够用来研究内在的心理问题和其他社会互动过程 5.下列属于加罗法洛的“法定犯罪”行为的是

A.杀人 B.强奸 C.盗窃 D.堕胎 6.意大利犯罪学派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A.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 B.运用思辨的方法研究犯罪 C.运用普查的方法研究犯罪 D.运用演绎的方法研究犯罪 7.犯罪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起步于 A.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D.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 8.将犯罪原因归结为人的与生俱来的、源自于人类祖先的、被称为原罪的恶的意志,其突出表现在 A.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犯罪研究 B.中世纪时期的犯罪研究 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犯罪研究 D.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启蒙思想家的犯罪研究 9.对犯罪统计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A.官方犯罪统计具有权威性 B.官方犯罪统计避免不了犯罪暗数的存在 C.被害者调查没有瑕疵 D.自我报告的调查对象更适用于青少年犯罪 10.在犯罪学研究的资料收集阶段,关注所选择对象典型性的实地研究方法是 A.个案研究 B.局外观察法 C.参与观察法 D.非结构访谈 11.对犯罪行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社会学之犯罪行为概念内容最为广泛 B.犯罪学之犯罪概念内容范围大于刑法学之犯罪概念内容范围 C.刑法学之犯罪概念内容以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为本质属性 D.除罪化行为仍需要犯罪学予以关注 12.与安乐死、高利贷、赌博等属于同一类型的犯罪是 A.卖淫 B.强迫卖淫 C.贩毒 D.制造毒品 1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彻底禁绝了 A.流氓团伙 B.娼妓制度 C.反革命破坏 D.拐卖人口 14.我国改革开放后犯罪现象呈现出最为显著的规律是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犯罪学(一)

全国2018年10月自考试题犯罪学(一) 课程代码:0023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以下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属于微观性预防的是() A. 倡导主文化 B. 克服社会弊端 C. 提高家庭结构的合理性 D.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在下列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不属于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是() A. 搭建自行车棚 B. 开展就业指导 C. 加强旅馆业的管理 D. 被害预防 3.在下列措施中,属于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第一层次的有() A. 转处 B. 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改造青少年 C. 刑罚预防 D. 邻里照看 4.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治安应达到的要求,是社会治安治理的() A. 最终目标 B. 战略目标 C. 阶段性目标 D. 长期目标 5.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措施属于() A. 罪前预防 B. 罪中预防 C. 罪后预防 D. 重点预防 6.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 A. 犯罪预防 B. 犯罪控制 1

C. 打击犯罪 D. 改造罪犯 7.在犯罪研究中,凡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动方向同增同减的,叫做() A. 先行关系 B. 后行关系 C. 逆相关关系 D. 顺相关关系 8.犯罪意向调查推测的对象是() A. 被害人的亲属 B. 犯罪人的邻居 C. 公安人员 D. 具有犯罪倾向者 9.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可以分为() A. 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B. 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C. 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 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10.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和居无定所的被害人是() A. 孤独型被害人 B. 挫折型被害人 C. 职业型被害人 D. 流动型被害人 11.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被称为() A. 初犯年龄 B. 累犯年龄 C. 差别年龄 D. 高峰年龄 12.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外化表现是() A. 犯罪心理 B. 犯罪现象 C. 犯罪行为 D. 犯罪动机 13.支配犯罪行为发生的是() A. 生理病变 B. 生理异常 C. 犯罪动机 D. 潜意识 14.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 A. 犯罪遗传生物学观点 B. 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 C. 犯罪心理学观点 D. 犯罪精神病学观点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严打”是在() 2

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2011年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1年1月自考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连语 2.读如 3.推原 4.之为言 5.音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辨析古书异例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古书异例包括倒文、______、______、变文等。 2.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______,三、______。 3.《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属于训诂方式中的______。 4.析言又称______、______,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

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______的通别。 5.学习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和唯物的观点。 6.继张相《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先生的《______》。 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的《经典释文》。 8.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______。 9.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______的《尔雅正义》和______的《尔雅义疏》。 1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项。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乐府诗《妇病行》:“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 复:又。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 益:副词,更加。

自考犯罪学

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的发展变化。 犯罪的消长律:是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犯罪的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狭义的犯罪学:探索犯罪发生的原因及其规 律的科学。 广义的犯罪学:研究犯罪对象、犯罪原因及 犯罪预防和控制的学科。 狭义犯罪与广义犯罪学之间比较:关系:二者是包含关系。狭义犯罪学是指探索犯罪发生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犯罪发生的原因,它的知识体系包括犯罪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犯罪原因研究和理论;广义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预防和犯罪控制的学科,不仅涵盖了狭义犯罪学,而且还包括控制和预防犯罪对策的研究。 犯罪研究对象:犯罪现象、犯罪原因、犯罪 对策 犯罪现象:犯罪事件的发展、变化中外部形 态和联系。两个视角:犯罪事件和全部或部 分犯罪事件的集合体。 犯罪原因:增加犯罪发生概率的各种实物或 现象。 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 犯罪。是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犯罪控制:国家专门机构在犯罪行为发生后 或过程中采取的把犯罪数量和犯罪质量限制 在社会所容忍的正常范围内的强制性手段。 犯罪预防:为消除犯罪原因和条件,防止和 减少犯罪发生而事前采取的社会性和专门性 的综合性措施。 犯罪学研究意义:认识犯罪;指导刑事政策;促进刑事司法体系的变革与发展;推动犯罪 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犯罪学的科学性质与地位:犯罪学属于“正 题法则”的学科:三个特征:探求规律使 用实证的科学研究方法一次只研究很少变 量的倾向。犯罪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犯 罪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关系:区别:一是研究目 的不同,刑法的目的是预防犯罪保护法益, 从而正确制定和适用刑法;犯罪学目的是有 预防犯罪,是从法律之外的更宏观的是社会 角度去研究犯罪的学科,更重视社会实际问 题的接解决。二是研究对象不同,刑法学研 究的是刑法及其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而犯罪学主要研究犯罪现象、犯罪规律、犯罪原因以及其犯罪对策。三是研究方法不同,刑法学主要采取的是规范分析的方法, 而犯罪学主要采取的是事实分析法。联系: 犯罪学研究为刑事科学研究提供素材与经验 性证据,犯罪学推动刑法学的变革与完善; 刑法学研究为犯罪学研究明确重点。犯罪学与刑事政策学的关系:二者研究对象 ---犯罪的概念是一致的;犯罪学对犯罪的 认识是形势政策学研究的基础;从预防犯罪 的角度来看,犯罪学研究内容较刑事政策学 广泛。 犯罪学与社会学的关系:联系:首先,二者 起源是分不开的;研究内容是相同的,犯罪 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 象,是犯罪学和社会学共同内容和主题;研 究方法一致,社会学研究方法是犯罪学研究 的重要方法。区别: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研 究内容的广度远远大于犯罪学;犯罪学对犯 罪现象的研究深度大于社会学对犯罪问题的 研究。 刑事古典学派:时代背景,18前世纪欧洲的 “黑暗时代”,宗教神学主义色彩浓厚,18 世纪后,启蒙思想和学说兴起,,社会契约 论和理性思想逐渐受重视;思想基础,理性 主义思潮下,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民主、自 由思想深入人心,个人、自由主义广泛流行, 人们对残存的酷刑进行了猛烈批判。影响: 刑事古典学派的理论观点和体系作为启蒙运 动的产物,其所主张的树立合理主义,功利 主义的刑罚观,主张消除不合理的、非人道 的犯罪人处遇制度等思想,对西方国家的刑 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贝卡利亚:贝卡利亚是18世纪意大利著名 的法学家,刑事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和最重要 的代表人物,他通过其著名的代表著作《论 犯罪与刑罚》,对后世的犯罪和刑罚理论与 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犯罪研究史上占 有重要的地位。 边沁:英国著名的功利主义哲学家、法学家、 古典犯罪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西方 法律思想史和伦理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学说对19世纪以后的刑事立法、刑事司 法及犯罪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意志自由论:主张犯罪是人基于自由意志而 理性选择的结果 行为中心论:由于人们都有同等的意志自由, 人们主客观条件是完全平等的,因而判处刑 罚必须以客观表现出来的犯罪行为作为标准。 报应刑论:罪从刑生,无罪无刑,罪是因, 刑是果。 犯罪预防论:通过实施刑罚对犯罪人进行报 应的同时,也达到一般预防的目的,起到了 预防犯罪的效果。 龙勃罗梭:意大利著名精神病学家、法医学 者和犯罪学家,长期以犯人为对象进行解剖 学和人类学研究,于1876年发表了《犯罪 人论》。他是犯罪人类学派的创始人,被视 为犯罪学的鼻祖。他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论及 刑罚目的在于防卫的预防观。 天生犯罪人论:认为犯罪人是出生在文明时 代的野蛮人,其生物特征决定了他们从出生 时起就具有原始野蛮人的心里以及行为特征。 加洛法洛:意大利法学家、犯罪学家龙勃罗 梭的学生,实证派犯罪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885年发表代表作《犯罪学》,提出自然犯 罪的概念及与之相适应的犯罪预防观。 李斯特:李斯特是德国著名的刑法学家、犯 罪学家,他对影响犯罪的社会因素的研究成 果丰富,对其后的犯罪学理论有着重要的影 响。 简述刑事古典学派和犯罪实证学派的主要犯 罪学理论观点评析:刑事古典学派:a 意志 自由论,其关于犯罪原因的分析都建立在 “意志自由论”的基础上 b 行为中心论 c 报应刑论 d犯罪预防论评析:刑事古典学派 的理论观点和体系作为启蒙运动的产物,其 所主张的树立合理主义,功利主义的刑罚观, 主张消除不合理的、非人道的犯罪人处遇制 度等思想,对西方国家的刑事立法和刑事司 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实证犯罪学派 a 用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 b 批判刑事古典学派的“自由意志论” c主张 刑罚制度改革 d主张刑罚外探索犯罪预防、 矫正罪犯的措施 简述20世纪后的当代犯罪呈现的特点评析: 1、犯罪学研究呈现出学派众多、理论多元 的景象 2、犯罪社会理论成为犯罪学研究的 主流(a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犯罪学研究 的主要方法 b 社会原因被视为犯罪的主要 原因 c 犯罪的社会预防成为犯罪对策的核 心内容) 3、犯罪预防理论得到更多的研 究 4、青少年犯罪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 问题 5、犯罪被害人的研究拓展了犯罪学 研究深度和广度 6、犯罪学研究的国际交流 与合作日益密切 简述新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的犯罪形 式与犯罪学研究的主要特点:1、马克思主 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法论研究犯罪 问题 2、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发展和丰富 社会主义犯罪学理论3、将社会治安综合治 理、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作为犯罪学研究的根 本任务4 、广泛开展了犯罪学理论的国际交 流和合作5、及时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实 践,为预防和治理犯罪服务6、犯罪学研究 方法的运用得以进一步改进 中国成立后犯罪状况:1、1949-1954。第一 次犯罪高峰的特点:1、犯罪类型主要是政 治性犯罪 2、犯罪主体是旧社会的反动遗留 势力 3、年龄偏大,中老年为主。 犯罪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思辨研究和实证研 究、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探 索性研究具体步骤和方法:选题、研究设 计、资料收集、资料处理和分析、撰写研究 报告。 社会学中犯罪行为:违反社会规范并损害社 会秩序,应当受到规范处罚的行为。 刑罚学中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违反刑法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学中犯罪行为:那些具有一定社会危害 性的、需要采取强制或者其他有效措施进行 惩治、控制、矫正及防范的反社会行为。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答案】C 【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答案】A 【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答案】B 【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答案】B 【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