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1.2-探索酸的性质(第1课时)教案-浙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1.2-探索酸的性质(第1课时)教案-浙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1.2-探索酸的性质(第1课时)教案-浙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1.2-探索酸的性质(第1课时)教案-浙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科学上册探索酸的性质(第1课时)教案浙

教版

课题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了解酸的主要性质。了解酸碱指示剂及其使用方法,会正确使用pH试纸。

2、技能领域: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3、情感领域:开展“自制酸碱指示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酸的概念形成。

教学难点会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和酸碱度。

教学策略及教具青桔子,盐酸、硫酸(浓,稀)、硝酸、,酚酞、石蕊试剂,蓝色红色石蕊试纸,白醋、水、酸果汁、盐酸,玻璃棒、点滴板。

板书设计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一、酸:

酸是在水中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都是(H+)这一种粒子的一类物质(三种强酸和醋酸的电离方程式)

二、酸碱指示剂

教学过程

(突出重点、难点、分层次处理、呈现具体课内练习)

设计意图

九年级化学金属习题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同步练习(附:答案) 课题1金属材料 1.下列不属于 ...合金的是 A.焊锡B.黄铜C.生铁 D.石墨 2.在金属铝所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导电性B.导热性C.延展性 D.还原性 3.以下各组物质中都属于纯净物的是 A.石灰水、水银?B. 钢、24K金?C. 蒸馏水、汽油 D. 大理石、金刚石5.人类使用材料的历史就是人类的进步史。下列物品的主要材质当时不是通过化学变化获取的是 A.马踏飞燕(青铜器)B.龙泉剑(铁器)C.金缕衣 D.塑料器具6.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给人强烈的视觉冲 击,它的主体结构为四根巨型钢筋混凝上制成的核心筒。其中 钢属于 A.金属材料:B.合成材料 C.天然材料D.复合材料 7.2009年2月12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就法国佳士得公司拍 卖圆明园兔首和鼠首两件文物,发表严正声明:中国对其拥有 不可置疑的所有权。这两件文物均为青铜器,青铜属于 A.金属材料? B.合成材料 C.无机非金属材料??D.复合材料 8.金属材料在人类活动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性质属于金属共性的是( ) A.硬度很大、熔点很高 B.有良好的导电性、传热性 C.是银白色的固体 D.易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答案:DD C A C A A B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1.“金银铜铁锡”俗称五金。在这五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A.铁B.金 C.银 D.铜 2.下列物质中,不能 ..在氧气中燃烧的是() A.金箔B.铁丝 C.木炭D.氢气 --

3.下列金属中,只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不能与稀硫酸反应的是( ) A.镁B.银C.铜D.铝 4.下列关于铁、铝、铜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银白色的金属B.都能被磁铁吸引 C.都能与氧气反应? D.都能与硫酸锌溶液反应 5.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含有Mg、Al、Cu、Ag等金属。为了回收重金属,将旧手机部件浸入足量稀盐酸中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固体中含有的金属是 A.Cu、Ag B.Mg、Ag C.Al、Cu D.Mg、Al 6、在氯化铜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留在滤纸上的物质是() A、Fe和Cu; B、Cu;C、Fe;D、Mg和Cu 7.下列物质中能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是() A.Ag ? B.Fe?C.NaOH溶液? D.HCl溶液 8.将甲、乙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丙的硫酸盐溶液中,甲表面有金属丙析出,乙表面没有任何变化。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甲>丙>乙B.丙>甲>乙 C.乙>甲>丙 D.甲>乙>丙 9.A、B、C、D是四种金属单质,A能从B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B,但A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相同条件下,C、D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H2,且D比C反应剧烈。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A.A、B、C、D B.B、A、C、D??C.D、C、A、B D.D、C、B、A 10.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投入稀盐酸中,只有甲能产生气体;将乙投入丙的硝酸盐溶液中,乙的表面有丙析出。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甲>乙>丙B.乙>甲>丙C.丙>乙>甲 D.甲>丙>乙 11.将M、N两种金属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M表面析出铜,N没有明显现象。据此判断,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 A. N>Cu>M B. M>Cu>N? C. Cu> M >N? D. M > N> Cu 12.有A、B、C三种金属,如果把A和B分别放入稀盐酸中,A溶解并产生氢气,B不反应;如果把B放到C的硝酸盐溶液中,过一会,B表面有C析出。则A、B、C三种金属的活动 --

精品教案 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

《元素周期表》 郑怡10101570104 一、教学内容分析 《元素周期表》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元素周期表》。本节课为《元素周期表》第二课时,以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为主要教学内容。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是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这部分知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从理论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作为基础元素化学的理论指导,也为学生继续学习打下理论基础.本章内容虽然是理论性知识,但教材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相互融合,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是很有利的。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学生虽然已经知道元素周期表结构,学生的每本书的最后也附有元素周期表的彩图。但那时学生们所学的元素彼此是独立的。而高中学习本节之前,老师也相应地提到过不少的元素周期律,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此为元素周期律。 通过上一课时的讲解学生们已经明确地知道了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以及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但对于同主族元素随着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还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应用周期律还没有涉及。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分析,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 2、通过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来感知主 族元素的递变规律; 3、通过对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的归纳,能初步学会总结元 素递变规律的能力,具有把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与元素组成微粒的结构 初步联系起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 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3、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的分析、处理数据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结构的联系能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通 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主义观念;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求知与探索“感性→理性→感性”的认知过程;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总结思考的科学态度。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金属和金属材料

金属和金属材料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常见的金属材料 1、金属的共同物理性质 有金属光泽、能导电、能导热、有延展性等。不同的金属物理性质也有很多差别,如:多数金属常温下呈固态,汞是液态:多数金属是银白色的(铁在粉末状时呈黑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铁、钴、镍能被磁铁吸引,其他金属一般不能被吸引。 2、金属的物理性质与用途 金属的物理性质应用 具有金属光泽贵重金属如金、银、铂等可作装饰品 机械强度大加工成多种工具、如铁锤、剪刀等 延展性好制成车辆外壳、钢丝绳、铝箔纸 导电性好电极、电线、电缆 传热性好铁锅、铝壶等 3、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1)合金:是在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从而得到具有金属特性的混合物。合金的用途比纯金属更广,是因为合金与组成它的金属相比:硬度更大、熔点更低、因而性能更优越,加工更容易。 (2)常见的合金:生铁()、不锈钢()、黄铜()、青铜()、铝合金()等。 知识点2 常见金属的化学反应 1、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1)镁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表面形成氧化膜。点燃时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固体,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化学方程式: (2)铝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常涂在铁器的表面用来保护铁。 化学方程式:

(3)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在纯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 化学方程式: (4)铜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反应,加热时才反应,红色的铜变为黑色的氧化铜。 化学方程式: (5)金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很高温度下也不能被氧化 2、金属与酸的反应(发生置换反应) (1)反应规律:金属 + 酸→盐+ 氢气 (2)反应条件: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面的金属(如镁、铝、铁等)能与酸(一般指盐酸、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并且金属位置越靠前,与酸反应越剧烈;而氢后面的金属一般不与酸反应产生氢气。 ②酸必须是除硝酸、浓硫酸外的非氧化性酸(如盐酸、稀硫酸等)。 ③生成的盐应为可溶性盐。 金属 稀盐酸稀硫酸 现象化学方程式现象化学方程式 镁 铝 铁 铜 3、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 (1)反应规律:金属+ 盐→新金属+ 新盐 (2)反应条件: ①K、Ca、Na三种金属非常活泼,不能将其单质直接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前面的金属置换后面的金属; ③反应的盐必须是溶于水的。 简记: (3)规律:当一种金属和几种盐的混合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时,其中排在活动性顺序中最后的金属优先被置换,然后再依次置换出稍后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两金属间距越大,则上述反应越易发生。

酸的性质教学设计说明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 一、备课标 (一)课程标准:课标分析: 本节课涉及第一、第二和第四两个一级主题。 “一、科学探究”之(四)“完成基础的学生实验” 8.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1.认识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年和用途,知道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常见酸碱溶液的稀释方法。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之(二)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1.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 ⑥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二)化学具体目标: 1.认识氧气、二氧化碳、铁、酸、碱、盐等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 以描述。 2.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粒观、变化观。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5. 能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6.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 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进行加工。

7.能主动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9.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10.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二、备重点、难点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常见的酸;二、酸的化学性质。按照教学要求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在第一部分,通过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记住它们的主要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初步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在第二部分,通过探究实验比较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理解酸的一般性质,认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材重点确定为: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学会稀释溶液,理解并掌握酸的通性 重点知识:酸的主要性质,浓盐酸、浓硫酸的特性,学会稀释溶液,。 教材难点确定为:学习演绎的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从观察和实验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重点过程与方法:从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采用比较和对比的方法,依据酸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运用演绎的思维方式,根据酸的组成和结构特点,得出硫酸也具有与盐酸相似的性质与变化。 重点情感类目标:1.体验合作学习和科学探究的乐趣。 2. 通过实验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备学情 (一)分析学生的起点知识和能力,思维障碍;学生对酸并不陌生,经常能接触到酸雨、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也知道许多物质有酸味。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有知道盐酸能与大理石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水溶液称作碳酸。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特点,这些学生并不清楚,也急于了解更多有关酸的知识,这既是本节知识的线索,也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起点。 (二)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估计有90%的学生能够通过醋酸、柠檬酸、乳酸、酸奶等名词入手,通过探究盐酸的化学性质与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氧化还原反应(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中学化学新课程降低了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学习要求,突出了对科学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基本观念的形成。化学学习的重心从背诵、记忆具体事实及概念原理转移到理解可迁移的核心概念和对更为根本的学科知识结构进行深层理解上。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化学问题时遵循一定的顺序、按照特定的线索和步骤去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合理的、科学的、优化的思维程序能够加速解决问题的思维进度,提高思维活动的实际效益;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快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解决较复杂的开放性问题,避免盲目地或纯凭经验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内容。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它贯穿、延伸于整个中学化学教材。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进行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此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建立氧化和还原概念的基础上学习,具体有两个核心:1、氧化性和还原性与价态以及电子转移的关系;2、怎样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具有氧化性、还原性,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形成过程方法,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发现氧化剂、还原剂的判断规律及其运用。 另外,也想通过此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形成有序思维,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初步形成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对于氧化还原理论的学习感觉枯燥,大多数学生能依据化学方程式中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来进行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判断,有些学生则是靠死记硬背来解决问题。凭已有的经验,能说出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但不多也不成规律。对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认识和体验不足。 实验基础:经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和必修1一二单元的实验探究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但由于初中校的差异,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研究物质性质的程序方法不清楚。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 教学目标: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 联想情景导入 “酸甜苦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味道,正是这多种滋味使人们味口大开。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物质都有酸味,如食醋、发酸的面包、橘子、可口可乐,这些物质为什么都有酸味呢?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酸的性质吧! 重点知识详解 一、什么是酸 (一)物质的电离 1.电离:一些物质溶解于水或受热熔化而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叫做电离。 2.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集团。带正电荷的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叫阴离子。 3.电离的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如NaOH=Na++OH-。物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和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所以,整个溶液不显电性。 4.酸:物质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生活中的许多水果都含有酸。。 二、酸碱指示剂 1.酸碱指示剂:在酸或碱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有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2.酸碱指示剂可以定性地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3 指示剂酸性溶液(pH<7) 碱性溶液(pH>7) 石蕊试液(紫色) 红色蓝色 酚酞试液(无色) 无色红色 蓝色石蕊试纸红色不变色 红色石蕊试纸不变色蓝色 三、酸有哪些性质 1.酸的通性。 (1)酸跟指示剂的作用: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与碱的作用: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 HCl+NaOH=NaCl+H2O Cu(OH)2+H2SO4=CuS04+2H2O

酸+碱——盐+水 (3)酸与盐作用:酸与盐作用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2HCl+CaCO3=CaCl2+H2O+CO2↑ BaCl2+H2SO4=BaSO4↓+2HCl 酸1+盐1=酸2+盐2 (4)酸与金属氧化物的作用: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HCl+CuO=CuCl2+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5)酸与活泼金属作用:酸与活泼金属作用生成盐和氢气。 Fe+2HCl=FeCl2+H2↑ Zn+H2SO4=ZnSO4+H2↑ 2.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四、酸的个性 1.盐酸:盐酸是氯化氢气体的水溶液。纯净的盐酸是无色有刺激性酸味的液体,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有白雾产生)和腐蚀性,一般密度是1.19g/cm3。工业盐酸常因含有杂质(FeCl3)而呈黄色。盐酸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一种不溶解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通常用硝酸银溶液检验盐酸和氯离子的存在。 HCl+AgNO3=AgCl↓+HNO3 2.硫酸:纯硫酸是无色粘稠油状液体,难挥发,密度较大,约为1.84g/cm3,可与水互溶。常用的浓硫酸质量分数是98%。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如果浓硫酸不慎溅到皮肤上,要先用干布擦去,然后用大量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冲洗,严重时立即送医院。 (1)浓硫酸具有脱水性: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点在纸上或火柴梗上,可观察到纸上或火柴梗因炭化而变黑。 (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硫酸还能直接吸收空气或其他气体中的水分,而具有吸水性。因此,浓硫酸常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3)浓硫酸的稀释:浓硫酸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在稀释浓硫酸时,必须把浓硫酸慢慢地沿玻璃棒或容器壁流入水里,并不时地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

酸及其性质教案

密封线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记住浓盐酸、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及特性; 2、掌握盐酸化学性质; 3会熟练书写酸的化学性质中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记住相应的反应现象 过程与方法: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重点:1、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 2、盐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记忆 重、难点突破:通过演示、观察、对比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盐酸性质,对于化学性质中出现的化学方程式采用找规 律、多写、多练的方法来记忆。 三教学准备: 实验仪器和药品: 仪器:试管、试管

药品:一瓶浓盐酸、一瓶浓硫酸、稀盐酸、稀硫酸、镁条、 生锈铁钉、碳酸钠、、氯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氯化钡溶 液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 多媒体课件 四教法设计:实验探究,比较,概括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诱人的水果,引导学生说出看到它们的即时感觉--酸 【设问】:水果为什么酸→什么是酸→酸有哪些性质→课题酸及其性质 【探究新知】:多媒体展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酸,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什么是酸引出酸的概念。 【活动天地】: 【过渡】:酸是广泛存在而又非常重要的物质,今天我们来认识两种在化学世界里常见的酸---盐酸硫酸。 【展示】:多媒体展示浓盐酸和浓硫酸试剂瓶标签上的内容 【交流】:学生交流讨论得到的信息。 【学生活动】:1观察浓盐酸,浓硫酸的颜色状态, 2打开瓶塞观察现象 3 闻气味,

九年级化学-盐的性质练习

盐的性质练习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 1.实验室常用于检验碳酸盐的方法是() A.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 B.放入水中,不溶解的是碳酸盐 C.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 D.加入稀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下列区分海水和蒸馏水的方法中,不可行的是() A.滴加硝酸银溶液 B.加热蒸发 C.滴加澄清石灰水 D.滴加酚酞试液 3.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不合理的是() A.A B.B C.C D.D

4.除去硝酸钾溶液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钾,可加入适量的()A.稀硝酸B.硝酸银溶液C.硫酸钾溶液D.碳酸钠溶液 6.现有以下六种物质,请选择相应物质的字母填空: A 活性炭 B 酒精 C 钛合金 D 石墨E.氧气 F.小苏打(1)化学实验室常用的燃料;(2)发酵粉的主要成分; (3)吸附冰箱内的异味;(4)可用作电极的 是; (5)可用于制人造骨的是;(6)可供给病人呼吸的是。 7.以下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OH NaCl HCl B.FeCl3 Na2SO4 HCl C.NaHCO3 KCl HCl D.Ca(OH)2 Na2CO3 KOH 8.以下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能鉴别出来的是()A.HCl、Na2CO3、CaCl2、HNO3 B.FeCl3、NaOH、MgSO4、HCl C.NH4Cl、NaOH、K2SO4、BaCl2 D.KNO3、AgNO3、KCl、NaCl

9.以下物质间的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①C→CO→CO2 ②Cu→CuO→CuSO4 ③Na2CO3→NaCl→NaNO3 ④CaCO3→CaO→Ca(OH)2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0.我国民间有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返青粽叶”是不法商贩用硫酸铜浸泡过的,误食这样的粽叶包的粽子有害健康。在物质分类中,硫酸铜属于() A.混合物 B.氧化物 C.盐 D.酸

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广西藤县第二中学蒙洁玲 一、总体设计思想 本节课将采用学生-建构型为主,以教师-传授型为辅的教学观,充分体现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在教法上选用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注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1、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实验,探索酸的性质;2、表述活动:通过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3、应用活动:酸的性质及复分解反应的应用;4、拓展活动:会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知识点分析 本节课选自鲁教版初中化学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的第一节酸及其性质(第二课时) (二)课标分析 1、学生从酸与金属氧化物,盐等反应认识酸的通性 2、知道酸的通性有哪些 (三)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酸碱指示剂、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浓硫酸的腐蚀性等内容,本堂课主要是学习稀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酸的化学性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教学与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核心素养; 2、通过酸与盐,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的模型认知素养,并建构复分解反应模型观; 3、通过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写化学方程式,进一步完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评价目标 1、通过复习酸的定义,诊断学生对酸的定义的认识水平; 2、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探究的水平; 3、通过对复分解反应模型的分析,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认识进阶和认识思路的结构化;

【归纳】中考复习:九年级化学《盐和化肥》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中考复习:九年级化学《盐和化肥》知识点归纳与练习 一、盐的概念及常用的盐 1、盐的概念:由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酸根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或者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 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2、常见的盐: 物质俗称物理性质用途 氯化钠NaCl 食盐 白色粉末,水溶 液有咸味, 溶解度受温度 影响不大 (1)作调味品(2)作防腐剂 (3)消除积雪(降低雪的熔点) (4)农业上用NaCl溶液来选种 (5)制生理盐水(0.9% NaCl溶液) Na+ 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分布,促进 细胞内外物质交换Cl- 促生盐酸、帮 助消化,增进食欲 碳酸钠Na2CO3纯碱(因水溶液呈碱 性)、苏打 白色粉末状固 体,易溶于水 用于玻璃、造纸、纺织、洗涤、食品 工业等 碳酸氢钠NaHCO3小苏打 白色晶体, 易溶于水 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 医疗上,治疗胃酸过多 碳酸钙CaCO3石灰石、大理石 白色固体 难溶于水 建筑材料、补钙剂 备注1、粗盐中由于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无水氯化钙可用作干燥剂) 2、碳酸钠从溶液中析出时,会结合一定数目的水分子,化学式为Na2CO3·10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纯净物),俗称天然碱、石碱、口碱。 风化:常温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失去结晶水而变成粉末。(化学变化)Na2CO3·10H2O= Na2CO3+10H2O 3、2Na H CO3△Na2CO3+ H2O+ CO2↑NaHCO3+HCl===NaCl+ H2O+ CO2↑ 3、粗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1)实验步骤:研磨、溶解、过滤、蒸发 (2)实验仪器: 实验步骤实验仪器其中玻璃棒的作用 研磨研磨钵/ 溶解烧杯、玻璃棒加速溶解 过滤铁架台(带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溅出漏斗外 蒸发铁架台(带铁圈)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3、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1)、碳酸钙的化学性质: ①与酸的反应:2HCl + CaCO3 = CaCl2 + H2O + CO2↑ ②高温分解:CaCO3高温 CaO + CO2 ↑ 2)、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这两个反应可用于检验NaOH是否变)(1)与酸的反应:2HCl + Na2CO3 = 2NaCl + H2O + CO2↑(2)与碱溶液的反应;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3)、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与酸的反应; HCl + NaHCO3 = NaCl + H2O + CO2↑ 4)、检验溶液中存在CO32-的方法:

酸的性质探究第1课时

酸的性质探究(第1课时) 第1课时稀酸的性质探究(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浓盐酸的挥发性和浓硫酸的脱水性。 (2)理解稀盐酸和稀硫酸与碱性氧化物的反应。理解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3)知道盐酸的主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体验,增强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引入:今天我们要学习酸的性质,谁想上台跟我合作完成一个实验? 动手实验:学生和教师同时操作,分别将稀硫酸和浓硫酸倒入两杯蔗糖中,搅拌, 老师的烧杯里面的蔗糖发黑膨胀,学生的烧杯里没有明显变化 过渡:我的黑面包新鲜出炉啦!为什么他就没有做出来呢?我们到两组对照实验中去寻找答案! 在PPT上以图示呈现分组实验的内容: (1)向柠檬酸溶液和柠檬酸晶体中分别放入镁带(2)先在稀盐酸的瓶口上方放置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然后在浓盐酸的瓶口上方放置。 哪个小组来描述第一个实验的现象?这个实验可以说明什么呢? 第一个实验说明酸的性质一般要在水溶液中才能体现出来。 说明酸的性质要在溶液中体现出来。 因此,用酸进行化学反应时,一般在水溶液中进行。 谁来描述第二个实验的现象? 同样是盐酸性质却有所不同,这个实验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说明同种酸,浓度不同,性质可能不同。 刚才黑面包的奥秘就在此,因为浓硫酸有脱水性,能使蔗糖、纸张等物质炭化变黑,黑面包实验说明浓硫酸有脱水性,稀硫酸没有脱水性。通过这三组对比实验,能说明什么呢? 酸的性质研究(第2课时) 稀酸的性质探究(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酸的五条通性。 (2)应用酸的通性来设计实验,鉴别盐酸和NaCl溶液。 (3)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记忆。 2.过程与方法 (1)体会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规律的过程。 (2)学会用“规律”指导学习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质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辨证关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同种酸所处的环境不同,性质不完全相同。同时,知道稀盐酸具有五条化学性质,大家回忆一下,是哪五条?用小黑板呈现稀盐酸的五条化学性质。下面我们来看看稀硫酸的化学性

九年级下册化学 盐的化学性质(教案)

第3课时盐的化学性质 李度一中陈海思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3)根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 1. 盐的相似化学性质。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 盐的化学性质。 【教具准备】 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 2-(或HC03-)离子的检验,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知识。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 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 按要求判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 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 H20、Ba( 0H) 2、Ca( 0H) 2。 2.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 5. 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 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交流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 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 2AgN03=2Ag+Cu(NO3)2 反应条件:①盐必须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2. 盐+酸→新盐+新酸条件:满足复分解反应条件即可。 3.盐+碱→新盐+新碱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4.盐+盐→新盐+新盐条件:①满足复分解条件,②反应物均必须可溶。 【随堂巩固练习】 依据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能的请完成化学方程式,并说明理由。

九年级科学上册 2_1《金属材料》教案 (新版)浙教版

2.1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及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能区分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合金,能说出合金和纯金属在组成和性能上的区别,知道合金比纯金属用途更广泛。 3、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材料。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收集、整合信息的方法。 2、学习设计和进行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 1、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用途体现其性质”的观念。 2、培养学生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理使用金属保护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及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2、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一组金属制品的图片(马踏飞燕、司母戊鼎、铝合金制品、日常金属用品)。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提问:(1)生活、生产中常用金属有哪些?(2)你知道人类目前用途最广的金属(铜、铁、铝)被人类应用的时间前后吗? 录像展示:人类利用金属的发展史。 过渡: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金属材料的相关知识。 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用途的因素 讲述故事:1912年,英国探险队的船只,在去南极的途中,因天气十分寒冷,可是用于取暖的煤油却漏光了,以致探险队员全部冻死在南极冰原。原来装煤油的铁桶是用锡焊接的,而锡却莫名

其妙地化为了灰尘。1867年冬天,俄国彼得堡海军仓库的大批锡砖,一夜之间不翼而飞,留下了泥土一样的灰色粉末。 提问:①听了上面两个小故事,你能猜出产生事故的原因吗?②在日常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因为不恰当使用金属而导致的尴尬事吗? 过渡:看来熟悉金属材料的性质非常重要,我们一起通过科学探究得到我们想知道的知识。活动探究:利用发给小组的金属材料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 总结:①常温下是固体(汞除外)②有金属光泽③有延展性④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⑤密度较大⑥熔点较高。 指导学生阅读课,了解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和部分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比较,之后提问。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炮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讨论:物质的用途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它是否是决定物质用途的唯一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总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还应该综合考虑价格、是否美观、资源存量、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三、了解合金及其应用 过渡:目前已制得的纯金属只有90余种。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仅有的这些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国防技术现代化的需求。因此合金材料应运而生。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 提问:1、我们在生活中所见到的金属是不是纯金属? 2、什么是合金?合金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常见的合金有哪些?(重点了解生铁和钢两种铁的合金。) 3、合金与纯金属在物理性质上有什么不同? 四、金属的污染与回收利用 1、金属污染的危害。 2、金属的回收利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新授课: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2、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 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合作、竞赛等方式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四)教材与学情分析: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对学生来说最熟悉,根据反应所需条件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但是,Zn、Fe之间的活动性强弱通过这个性质,就很难做出判断。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顺利进入中等层次,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来解决。在探究了金属与酸的反应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能够与酸反应的金属可以通过此方法来判断其活动性强弱,但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其活动性又如何判断呢?这就要求学生再寻求新的实验方法和新的反应来判断,要求学生调动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进入第三种化学性质: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探究学习中。这样,通过问题,将三个不同的层次串联在一起,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求知、探究

活动之中,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自主建立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最后利用小结,就可以将学生在三个层次中得到的活动性片断综合在一起,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活动性顺序。

华师大九年级科学酸碱盐知识点

华师大九年级科学酸碱 盐知识点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第一章酸碱盐知识点一、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常见的有:石蕊溶液、酚酞溶液。 溶液 在酸溶液中在碱溶液中指示剂 石蕊溶液红色蓝色 酚酞溶液无色红色 二、常见的酸 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闻溶液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进鼻孔 (如右图所示),千万不要直接凑近鼻子闻,因为这样做很危险! (一)、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 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 原因有挥发性无挥发性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 原因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分析: (1)①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的瓶盖 后,看到有白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 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②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而略带黄色。 (2)浓硫酸的质量增加,原因是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吸水性。因此,实验室

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如右图所示)。 状元笔记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都会变稀,但原因不一样。浓硫酸变稀,是因为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盐酸变稀是因为挥发性,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因此,浓盐酸和浓硫酸都要密封保存。 (二)浓硫酸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实验探究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的原因:因为浓硫酸能将纸张、木材、布料、皮肤(都由含碳、氢、氧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里的氢和氧原子按2:1即水的形式夺取出来,生成黑色的碳。我们做实验时不掌握好浓硫酸的这一“个性”,很可能就会腐蚀皮肤、衣物。 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步骤: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不慎将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的处理方法: 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涂上碳酸氢钠溶液的目的是把稀硫酸中和掉-----生成无腐蚀性的物质。 (三)、酸的化学性质 1.酸能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在酸溶液中变红,无色酚酞不变色。 2.活泼金属+酸=盐+H2

(完整版)九年级化学金属专题训练

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先后次序(判断滤液和滤渣成分)问题: 例1:锌、铁、铜组成的混合物投入到硝酸银溶液中,谁先反应? 例2:锌投入到硝酸银和硝酸铜混合溶液中,谁先反应? 练习: 1、向硝酸银、硝酸铜、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铁粉,待完全反应后,再过滤。下列情况不可能的是( )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Fe2+、Mg2+; B、滤纸上有Ag、 Cu,滤液中有Ag+、Fe2+、Mg2+; C、滤纸上有Ag、 Cu,滤液中有Fe2+、Mg2+; D、滤纸上有Ag、 Cu、Fe,滤液中有Fe2+、Mg2+。 2、往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根据上述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A、滤渣中一定有铁粉 B、滤渣中一定有铜粉 C、滤液中一定有Fe2+ D、滤液中一定有Ag+、Cu2+ 3、把一些Zn粉放入Fe(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中,完全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根据 以上现象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滤渣中一定有Zn、Fe、Ag B、滤渣中一定有Fe、Ag ,可能有Zn C、滤渣中一定有Zn、Fe,可能有Ag D、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有Zn、Fe 4、向硫酸亚铁、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不溶物A和溶液。将A放入少量稀硫酸中,有气体产生。则A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5、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和铁的混合物,充分反应后得到一些固体,过滤,向固体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体放出。对上述固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定含有锌;②一定含有铁;③一定含有铜;④可能含有锌;⑤可能含有铁;⑥可能含有铜; A、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⑥ 6、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插入一块铁片,只有气泡产生.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铁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C.不溶物可能含有氧化铜 D.滤液一定含有硫酸亚铁、硫 酸 7、某同学将一小包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和蓝色滤液,并对滤液的组成进行探究。 ⑴锌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⑵同学们对滤液中所含的溶质做出多种猜想,其中有两种猜想可能成立,这两种猜想是: ①溶质为;②溶质为。 ⑶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来验证以上猜想。 方案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方案一如果猜想成立 方案二如果猜想成立 金属与酸反应的图像问题: 练习1、将质量相等的A、B两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两份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 盐酸中,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写出 能从中得到的正确结论。(已知:A、B的生成物中均为+2价) (1)生成H2的质量:A B (2)相对原子质量:A B(3)反应速率:A B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A、B均排在。 2、等质量的A、B、C三种金属跟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都生成+2价的硫酸盐, 生成氢气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三种金属的活动性是A>B>C B、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是A<B<C C、反应消耗硫酸的质量相同 D、反应速度最慢的是C,最快是A 3、用质量相等的锌粉和铁粉,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等质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 产生H2的质量和反应所用的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曲线a、b分别表示锌、铁的反应情况 B、盐酸均反应完,锌、铁有剩余

1 常见的酸和碱(B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常见的酸和碱(B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 Teaching design of common acid and alkali (the second class of case B)

1 常见的酸和碱(B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在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本教案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 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 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①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 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③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 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acl溶液、na2s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洁净紫甘蓝叶片、剪刀、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 铜丝、试管夹、酒精灯。

教材延伸 ①活动探究 (1)表格中应加一些生活可作指示剂的物质做对比实验,这样感性认识会更丰富,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更紧密。在(1)的表格下面对应两种指示剂加“规律性认识”,有利于小结、系统认识知识。 ②在除锈这一块应补充一点,“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锈”,这样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场合或要求下可使用不同的除锈方法。-- 环节一:慧眼识酸 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 ①滴加石蕊溶液; 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 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