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县基本县情(2012)

  • 格式:doc
  • 大小:83.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县情

麻栗坡地处滇东南。嘉庆元年(1796年),粤、湘、川、黔客商纷纷来此经商,形成麻栗坡街,因四面诸山均有麻栗树而得名。

一、建置沿革

麻栗坡县历史悠久,渊远流长,但建置较晚。县城内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西汉为郡都梦县地,蜀汉、晋为兴古郡进桑县(后为都县)地。唐初为黎州地,乾符六年(879)为通海都督地,南诏为部地,宋为大理通海都督矣部(后为最宁镇矣尼迦部)地,元为宁远州矣尼迦部地,明为阿迷州八寨长官司地(隶属临安府),清为开化府牛羊土司地。光绪十二年(1886年)会勘中越边界,设立界桩,于此驻绿营后设都司,二十四年(1898年)设交涉副督办(直属省),下设6个对汛。民国3年(1914年)3月改交涉副督办为特别区对汛督办。1949年1月县境解放,6月成立马列县人民民主政府,1950年3月设麻栗坡市(隶属文山专区),1955年12月改市为县,1958年11月西畴、麻栗坡两县合并,1961年10月分开,设麻栗坡县建制至今。

二、县情概况

麻栗坡县位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东经104°33′03″至105°18′04″,北纬22°48′54″至23°34′02″之间。县境东部与富宁县连接,西部与马关县毗邻,北部与

西畴县、广南县相连,东部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河江省同文、安明、官坝、渭川、黄树皮、河江“五县一市”接壤,国境线长277公里,占中越陆地边界线长的13.9%、占云南省国境线长的20.5%、占文山州国境线长的63.2%。全县国土面积2334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9.9%,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形自西向东倾斜,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最高海拔2579米(省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最低海拔107米(国家级天保口岸盘龙河出境处),县城所在地海拔1053米,森林覆盖率为35%。全县年平均气温18.4℃,无霜期305天,降水量875.3毫米,蒸发量1271.1毫米,日照时数1517.3小时,相对湿度84%。全县辖4镇7乡96个村(居)民委员会1935个村民小组。境内有国家级口岸1个、边民互市点14个、边境通道108条。县城距州府文山74公里,距省会昆明419公里,距越南河江市64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市380公里。

降水、气温情况表

三、人口民族

(一)人口

人口情况表(一)

单位:人

人口情况表(二)

备注: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农业户数、农业人口为预计数。(二)民族文化

有民族民间服饰、腊染及许多待开发的珍贵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多姿多彩,有彝族支系倮家人“荞菜节”、瑶族传统节日“盘王节”、苗族传统节日“花山节”、壮族传统节日“花街节”,都各具特色,情趣浓郁。

四、特产资源

(一)土地资源。全县土地总面积约为359.7万亩,其中:农耕地28.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宜林地14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牧场、草地25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9%;荒山、荒坡125.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4.7%;水面1.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4%;不能利用的裸露岩石39.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全县自然土壤和耕作土壤共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石灰岩土、水稻土6个土类。全县耕地土壤分为6个土类、10个亚类、15个土属、17个土种。全县人均耕地面积1.13亩。

(二)矿产资源。麻栗坡县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样。目前,已探明的38个固体矿产中,黑色金属有铁、铬、锰;有色金属有锡、钨、缶、锌、钴、镍、镁、锑、汞;贵金属有金、银;稀有金属有钽、铌、铍;稀土元素有镓;化工原料非金属有硫、砷、重晶石、刚玉、云母、石棉、高岭土、

水晶、硅石、电气石、冰洲石、粘土、天然油石、绿柱石(部分可达到宝石级即祖母绿);燃料矿产有煤。其中:锡矿床(点)28处,地质品位0.4%,累计地质储量5455万千克;钨矿床(点)23处,平均地质品位0.45%以上,累计地质储量936000万千克,人均拥有3.41万千克。其他矿种地质储量93亿千克。

(三)生物资源。县内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有植物330余种,水、陆野生动物120余种。植物资源。县境内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云南穗花杉、银杏、伯乐树、长蕊、木兰、藤枣、异形玉叶金花等10多种珍稀植物。二级保护植物有苏铁蕨、桫椤、秃杉、红椿等36种。野生动物。主要有豹、黑熊、岩羊、猴、蟒蛇、眼镜蛇、鳄鱼以及各种鸟类、昆虫类和水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蜂猴、鳞虫;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黑熊、蟒蛇、眼镜蛇、红原鸡等30多种。

(四)水能资源。全县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有盘龙河、畴阳河、八布河和南利河4大河流,境内流程249公里。河川径流量17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5.7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6498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02.5万千瓦,预计可开发利用约82万千瓦,现已开发利用62.487万千瓦。

(五)名胜古迹。全县共有省、州、县文物保护单位16个,春秋、北宋时期的铜鼓、铜斧、铜锛、铜锄以及援越抗法、抗美时期许多遗物、遗址等现已作为文物保护。小河洞遗址属我国滇东南地区新石器遗址中年代较早的一种类型,

是滇东南地区现今发现的唯一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县内的老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和省州开展“红色旅游”的重要基地;大王岩崖画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崖画精品”;有以倮人古朴民俗为代表的民族风情和以岩溶和原始森林为主的老君山原始森林、云岭自然保护区、马鹿塘电站坝区、猫猫跳峡谷、曼棍洞、阴阳风洞、穿洞、峰林等自然景观。全县旅游景点集自然风光、边境贸易、边境旅游、民族风情和跨境旅游为一体,可开展多种类型的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观光、科普、科研、教学等多功能的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先后开通麻栗坡—越南河江—河内—海防—下龙湾,越南河江—麻栗坡—昆明等旅游线路。

五、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716万元,比“十五”末增长78.8%,年均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620万元,比“十五”末增长28.8%,拉动GDP增长9.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05638万元,比“十五”末增长1.3倍,拉动GDP增长4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9458万元,比“十五”末增长75 %,拉动GDP增长25.4个百分点。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由上年的27.5:36.9:35.6调整为23.4:41.5:35.1。全县人均生产总值9149元,比“十五”末增加4915元,年均增长11.9%;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6%,比“十五”末提高4.7个百分点。全县城镇人口达7.12万人,城镇化率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