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世情小说与社会考试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2
世情小说:世情者,世态人情也……世情小说应该是指那些以描写普通男女的生活琐事、饮食大欲、恋爱婚姻、家庭人伦关系、家庭或家族兴衰历史、社会各阶层众生相等为主,以反映社会现实(所谓世相)的小说。——向楷《世情小说史》
文史互正:所谓文史互证,即文学与史学互为补证。以文证史以史证文
以稗说存史:《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除了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外,正文从明宪宗成化(1465-1487)末年写到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止。小说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所叙述的诸多内容可和正史、笔记中的史料相印证。
《儒林外史》对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呈现: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与精神状态作了全面描摹。
一.执着于举业的士子
一)困厄的人生——以“二进”为例
1. 60岁的老童生周进:
(1)薛家集的遭际
周进应考到60岁,还是个童生,只好到薛家集去教书糊口,却受尽新进秀才梅玖的奚落。偶然路过的举人王惠更加飞扬跋扈,自吹自擂,夸耀自己的身份;大吃大喝,却让周进陪在旁边用“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下饭。
2)参观贡院,头撞号板
当他进省城参观贡院时,大半生没有取得功名所郁积的辛酸悲苦,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
2.范进
范进考了二十余次,到54岁还是童生。进考场时“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由于周进同病相怜的赏识,考取了秀才并又中了举,脆弱的神经经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强烈刺激,竟然发了疯,半天才清醒过来。
二)愚昧无知,才华枯萎(埋首经书注疏,研习八股而不暇他顾)
(1)知识贫乏:主考官范进——苏轼为谁?儒生匡超人——“先儒”为何意?八股信徒张静斋——八股由何人制定?
(2)能力缺失,不能经世致用(一心只读圣贤书——厌弃劳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深陷穷困潦倒之中)倪霜锋穷经皓首,至死方悔:“就坏在读了这几句死书,拿不得轻,负不得重,一日穷似一日。”
(3)才华枯萎——以马二先生为例
马二先生是个正派人物,他古道热肠,乐于助人。他与匡超人萍水相逢,却怜才助贫,赠送银两、衣物,让他回家侍奉父母;对蘧公孙,虽是初交,却不惜罄囊为之销赃弥祸;对骗过他的洪憨仙,仍捐资为之装殓送殡。马二先生痴迷于八股文,结果变成了一个麻木愚昧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他那套文思定势取消了他鉴赏美景的能力,所以游西湖时,对这“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浑然不觉。他的才华枯萎了,头脑里除了八股文那些套语之外,已经没有其他词汇了,所以游了半天西湖,搜索枯肠,才说出一句“真乃…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的套话。
(三)扭曲的人性匡超人——从纯朴青年到无耻之徒
流落他乡时,一心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所以几回自心里恨极,不如早寻一个死处!)但是,他逐步发生了变化。先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惟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后又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
二、抛却了科名的“名士们”科举制度的派生物——沽名钓誉的“名士”
科举制度的派生物就是产生了一批沽名钓誉的所谓“名士”.他们或因科场败北,或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于是这些不甘寂寞的“聪明人”就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他们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这群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作者通过莺ㄕ湖边、西子湖畔和莫愁湖上的庸俗闹剧对他们作了抉肤剔骨的描绘和讽刺。
三、真儒理想与精神家园以杜少卿为代表——“品地最上”,“海内英豪”,“千秋快士”,“儒林豪杰”是作者吴敬梓的自寓、自况和化身
一)辞却科举,拒绝入仕——八股国里的叛徒
辞却征辟和廷试,不媚不敬科举入仕的府县官僚、举人、进士
二)挑战封建权威——离经叛道的勇士
携妻游园,支持抗婚逃婚(沈琼枝),反对纳妾
三)轻财好士,多济友朋,有豪侠之风
《镜花缘》表达的进步女性观。
1.女子才情与胆识不输于男子
2.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
3.女子有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政治的权利
《金瓶梅》反映的人伦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金瓶梅》展现出了明代社会对传统人伦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的颠覆)
一.对传统人伦关系的背离
1.夫妻关系
⑴夫妇无义
妻叛夫:潘金莲之背叛武大、西门庆、李瓶儿之背叛花子虚、庞春梅之背叛周守备。
夫凌妻:陈敬济(西门大姐、冯金宝)
⑵夫妻之逆道
见色忘义——潘金莲、李瓶儿、陈敬济、西门庆、庞春梅
处富贵而失伦——王六儿与韩道国夫妇
2.父子关系
亲不慈子不孝——西门庆与陈敬济
为子之道——陈敬济事父母
二.义利关系的重构
见利忘义与轻财好施并存常峙节与西门庆
三)人性之沉沦——恶之花潘金莲为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将人性之丑恶的完全释放苛待迎儿折磨婢女秋菊为满足情欲毒死武大为争宠专房害死李瓶儿母子为报私仇唆使西门庆置宋蕙莲于死地将私生子丢进马桶
清代小说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镜花缘:批科举——对文化制度的反思
(一)揭露八股取士制度对人们精神的戕害
1.白民国——知识分子空疏不学、浅薄无聊
2.淑士国——知识分子的穷酸迂腐
(1)酒保之呆——儒巾素服,而上戴著眼镜,手中拿著折扇,斯斯文文
(2)驼背老者之迂腐——身穿儒服,面戴眼镜,手中拿著剔牙杖,坐在那里,斯斯文文,自斟自饮。一面摇著身子,一面口中吟哦,所吟无非“之乎者也”之类。
(3)老者——看似儒巾淡服、举止大雅实则庸俗鄙陋
3. 才女待榜——试子患得患失的心态
林宛如——热情爽朗、秦小春——天真活泼
待到发榜之时:见二人坐在椅上,面如金纸,浑身瘫软,那眼泪如断线珍珠一般直朝下滚。
(二)黑齿国——科举营私舞弊现象(无公正性可言,对选拔人才也无实际意义。)
卢亭亭之母缁氏——三假一替
颜紫绡——“文字不佳,幸亏众姊妹替她润色,才能取中”
(三)对科举制度的新认识
科举并非士人唯一的人生出路,读书之人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为,且并不比科考仕进低人一等。
学问之大小无关乎科举得中与否。
科考是活地狱,是对人性的摧残。
李汝珍否定了八股取士的方式,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科举制度本身。考试的方法很多,只精通一种足矣。这在当时来说,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