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21.00 KB
- 文档页数:8
海岸角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方案授课地点Lecture room 授课教师黄勤海教学内容及过程老师:马克中午回宿舍睡觉吗?学生:马克中午从来不树胶✧结合课文练习题进行语言点操练及运用(PPT)刚✧语言点解析:“刚”,副词,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之前,用于主语后、动词前。
可以重叠为“刚刚”✧语言点导入,联系实际,提问导入。
老师:黄老师结婚了吗?学生:黄老师去年刚结婚。
✧结合课文练习题进行语言点操练及运用(PPT)✧比一比:刚——刚才按照教材中的辨析步骤进行不仅……也/还/而且✧语言点解析:“即使”,连词,用在第一个分句里,第二个分句常用“也”相呼应,一般表示假设的让步关系,也可以表示已经发生或存在的事情。
✧语言点导入,根据学生实际,提问导入。
老师:今天下雨,他去孔子学院学习汉语?学生:即使今天下雨,他也去孔子学院学习汉语✧结合课文练习题进行语言点操练及运用(PPT)(在)……上✧语言点解析:“上”,方位名词,用在其他名词后,除表示在物体的表面以外,还表示在某种范围内或某一方面,比如“在文化上”“在习惯上”等等✧语言点导入,根据实际,提问导入。
老师:中国的文化和你们国家的文化一样吗?学生:中国和我们国家在文化上有很多地方不一样✧结合课文练习题进行语言点操练及运用(PPT)四、课文就课文内容,将每课的问题用PPT展示学生听录音两遍,回答问题领读、齐读、点读,纠音就问题单上的问题让学生复述课文。
五、布置作业每个生词写三遍用本课所学的5个语言点分别造一个句子板书设计主语+不仅……,也/还/而且…… 不仅+主语1……,主语2+也……从来+不+动词…… 从来+没+动词/形容词+过……。
人教版四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案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一课:我的家乡在哪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
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二、谈话引导,导入。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
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三、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用“我的家乡在省市县”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
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
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四、全课小结第二课时一、上节回顾二、新授1、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2、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3、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4、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
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五、小结。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通用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通用5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案篇11、教材分析《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的词语、生动的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的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的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说重点本单元的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同学“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要引导同学根据课文的特点,了解叙述的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依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
培养同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的是充沛用电化教学手段,协助同学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同学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
让同学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同学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同学“边听边看,边读边思”的方法来同学,即引导同学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同学采用听、看、读、思、品的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我班同学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的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溢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的教学方法和电教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温度计的秘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1. 通过引导学生研究温度计的构造和原理,使学生理解液体都具有受热体积膨胀、受冷体积缩小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能力。
3、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难点】借助对各种液体的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在一般情况下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培养学生利用简单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1、课件,各种液体(牛奶、醋、酱油、水、酒、果汁、饮料等)、温度计、体温度、水槽、烧杯、锥形瓶、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小药瓶、带细塑料管的橡皮塞、热水、冷水、气球、象皮筋、彩笔等。
2、演示用温度计,每实验小组摄氏温度计数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看大屏幕:夏天个子高,冬天个子矮,遇热它便长,遇冷它就缩。
展示几种温度计,问: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继续问:说说你都了解哪些有关温度计的知识?学生回答师小结:温度计依据测量对象的不同有很多种类,要测体温就要用体温计,要测地温就用地温计,要测水的温度就用水温计。
温度计里装有液体,有红色的,也有银色的。
温度计内的液体一般为水银、酒精、煤油;液体一般为红色是为了看得更清楚。
老师在每小组的桌上放了一杯热水、一杯凉水和一支水温计,你们知道要做什么吗?实验时应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后师:把水温计依次放入两杯水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指名说)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当把水温计放到热水中时,水温计的液柱会迅速上升,当把水温计放到冷水里,水温计的液柱会迅速下降,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知道温度计的液柱为什么会升降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温度计的秘密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提出问题:同学们,在每个小组的课桌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冷热两杯水,一支温度计,现在同学们把温度计分别放在热水和冷水里,注意观察液柱,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实验)实验汇报学生猜测(温度计内的液体体积发生了变化)猜测可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英语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案课题: Unit One My classroom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读单词classroom window light picture floor board 等。
2,能够掌握句式What is in the classroom?并能在具体生活中运用。
二、教学重点:学习What’s in the classroom?及相关单词:classroom, window, door, picture, board, light。
教学难点:1. window一词的发音2.在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时,注意单词复数的读音。
三、教具准备:1.教学课件2.教学录音带3.单词卡4.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四、教学过程:(一)Revision1.教师播放第一册Recycle 1单元中得“Chant and find”部分,学生跟着录音一起说。
2.教师出示与chant内容相符的图片,问:“What’s in the picture?”让学生进行回答。
Picture一词由这里引出。
3.复习pencil, ruler, bag, book, pencil-case, sharpener, eraser,等单词。
4.引导学生用以上单词做问答练习,如:What’s in the bag? What’s in the pencil-case ?5.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可再追问:How manypencils/pens…?使学生能用复数进行回答。
如:What’s in the pencil-case? A ruler, two pencils…(二)Presentation1.教师把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贴到黑板上,说:This is a classroom.What’s in the classroom?2.学生听懂后,教师可先试着让学生回答,能说出英文的学生给与表扬也可让学生用中文回答。
1 古诗词三首清平乐·村居一、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解读】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本首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此外,多加积累优秀诗文,提高诗歌阅读能力。
1二、教材解析(一)编者意图1.单元导语纯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
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喜爱的某个地方,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解读】从单元导语第一条可以确定课文主题,第二条处更加明确了本文的学习及教学任务,即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尽情发挥想象力,提升诗歌感悟能力。
2.课后题解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可以应用在“文本理解”的部分。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
3.课下注释①﹝清平乐﹞词牌名。
“乐”,这里读yuè。
②﹝村居﹞词题。
③﹝吴音﹞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今属江西)时写的。
此地古代属吴地,所以称当地的方言为“吴音”。
④﹝翁媪﹞老翁和老妇。
⑤﹝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亡”,这里读wú。
(二)文本解读1.言外语境①作者简介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府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由于与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1《我们班四岁了》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我们班四岁了》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与班级共成长》的第一课。
本课主要有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我们班的成长足迹”,主要回顾班级的成长历程,回忆班级中发生的有趣或难忘的事。
第二部分“我们班很棒”,主要寻找班级的优点和问题,并想想金点子让班级更棒。
第三部分“班徽设计大赛”,主要学习如何结合班级实际,设计一个主题明确、简洁美观的班徽。
第一课时主要梳理成长历程,分享难忘回忆,并从中找到班级优点。
教材选取了“班级诞生”和“建立中队”两个小学阶段较为关键的节点,带领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回忆, 逐步唤醒他们对班级成长历程的记忆,这是教材的“明线”。
教材还关注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成长感受,以分享难忘故事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回忆三年中开心、有趣、难过等事情, 再次感受到在班级中成长的快乐和温暖。
在学生重温难忘故事的过程中,巧妙地将班级的优点融入其中,作为一条“暗线”呈现,激发学生为班级自豪的情感。
学情分析四年级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一个关键期。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既渴望独立,又希望有集体的归属感。
虽然他们在班级中生活、学习了三年,但对自己与班级之间的联系没有深刻的认识,对班级在自己的成长路上所起的作用比较模糊。
班级已经成立三年,凝聚力有些涣散,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在减弱,亟需通过回望班级的成长足迹, 唤醒美好的回忆,发现班级的优点,激发对班级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以四件礼物为载体,回顾班级诞生、中队建立、取得成绩等节点,分享自己的成长纪念品,初步感受自己与班级共同成长的喜悦感和荣誉感。
2.举办分享会,交流春秋游、运动会、综合实践周等活动,分享班级生活中的难忘故事,发现班级优点,初步产生集体归属感,增强热爱班级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回忆班级成长的重要节点和自我成长的难忘故事,认识班级的优点,增强热爱班级的情感。
教学难点:以自己的难忘成长瞬间联结班级的成长关键点,唤醒对班级的自豪与依恋之情,初步形成集体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