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教材资源 引入源头活水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5
为有源头活水来——用“活”教材让英语课堂“活”起来一、引言21世纪的中国与国际接轨日益紧密,外语已经成为交流工具和时尚潮流。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教材,如何处理好教材中各板块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资源,在有限的条件下更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质量呢?这是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选用教材整合教材1、目前我市使用教材的特点分析农村小学正在普及英语教学,农村英语教学选用的教材应当适于农村小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适于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
例如我市主要使用新标准英语。
《新标准英语》学生用书色彩鲜艳,图文并茂,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编者力图体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教材内容和语言材料的取舍和安排上能以学生生活(包括个人生活,学校课内外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外国人的相处等)的题材为主要内容,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所选教学内容大量运用了歌曲、诗歌、韵句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大量的TPR活动。
可以十分肯定的是,这是一套优秀的教材。
可在使用《新标准英语》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足:(1)、学生用书和活动用书中有关字母、单词的书写和抄写的练习较少,这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
马承教授说过,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抄外国人学母语的思路,不能用一种模式学习英语,尤其不能一味模仿不见文字的英语学习,“哑巴英语”“文盲英语”应引以为鉴。
(2)、对于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周围英语学习氛围极其缺乏,话题材料篇幅偏长、词汇量偏大、偏难,无疑是增加了学习难度。
如Book 4 Unit 1, It’s More Expensive.一课中,powerful、expensive等词偏难,不易掌握,句型形式又较多。
(3)、《新标准英语》学生用书中的编排还不够合理,各模块之间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好像是一个个孤立的模块。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也能发现,有些模块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引源头活水,还地理本色摘要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注重问题探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中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乡土资源与中师地理教学整合的普适方法、发掘中师地理教学中融合乡土案例的价值追求与独特魅力。
关键词乡土资源中师地理教学整合实践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
乡土资源是有用地理的源头活水,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为此,我们要积极开发、挖掘乡土课程资源,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拉近教学情景与生活情景的距离,以地理的视角、思维和方法从社会案例中解析出地理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力,增强学生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探究能力。
一、引入乡土案例,实施合作探究学习(1)选择合适的乡土案例案例要有典型性,具有承载地理原理、规律的功能;案例要有适当的难度,具有多个角度、层次的探讨空间。
综合性太强、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太直白的案例对学生没有挑战性。
(2)乡土案例的呈现要图文结合,案例呈现后不要急于分析,要注意引导学生寻找其中所涉及的地理问题并确定最具价值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要给学生布置阶梯型的任务,阶梯型的任务既能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思维线索,又能让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学有所获。
(3)乡土案例分析要适时总结迁移。
乡土案例的“软肋”是不具普遍性,难以抽取普适性的原理、规律,为此要将乡土案例与教材案例相结合,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要适时总结,提取和概括案例中的原理,并以灵活多变的迁移、运用,促使学生对原理的认识趋于完整、深化。
(4)教师在乡土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组织者(课前预设、课堂有序)、引导者(激励参与、理清思路)、协调者(协调意见、帮助选择,达成共识),学生力所能及的内容教师要避开,力所“难”及的内容教师要帮助。
二、依托乡土资源,开展研究性学习“心动、手动、脑动、行动”,利用地理学科研究人地关系和综合归纳的优势,挖掘乡土资源中有研究价值和适宜学生研究的内容开展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原理去透视和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感性地理问题,增强探究、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刘玉珍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第08期【摘要】综观高中学生作文教学现状,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学生作文的难题。
其实我们可以从熟悉的教材入手,发动学生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本文试图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丰富学生写作素材,提高学生作文的自信心。
【关键词】语文教材挖掘运用写作素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学生作文的难题。
殊不知我们的课本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便是这个道理。
问题在于不少学生身在宝山而不知山中有宝,如果能灵活挖掘并运用好我们教材中的素材,就一定能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挖掘开发教材资源,丰富学生写作素材,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 引用(化用)课文名句,扮靓写作语言。
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诗句,也有很多富于哲理的名言。
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荀子《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等。
写作中有时可引用名句拟题,倍添作文文采。
如2009年江西满分作文《兽首诚可贵,诚信价更高》的标题化用的就是裴多菲《自由与爱情》中的语句。
有时可化用诗文入文,增添人文内涵。
如“语文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潜过了落满雪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
”(《冷香飞上语文》)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草叶集》《荷塘月色》以及《威尼斯》等课文中的人事景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来,雅致大度而不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浅谈课本素材的整理与
拓展
作者:龚靖
作者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铁路中学
刊名:
中学语文(下旬·大语文论坛)
英文刊名:ZHONGXUE YUWEN
年,卷(期):2009,(9)
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1条)
1.期刊论文陈进前直接剪辑课本素材原汁原味测试能力-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9)
分析研究近几年跟化学学科相关的各套高考试卷可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即有相当多的化学试题是直接剪辑课本中的某些重要内容编制而成的,其特点是用原汁原味的课本素材来测试各种能力.这类试题跟课本的联系非常紧密,只要考生熟悉课本内容,对课本中的重点、难点有深入的理解,都能顺利解得正确答案;反之,若是复习过程中一味沉溺于题海,疏于对课本内容归纳整理,在考试中就容易遇到障碍,失去应该得到的分数.现选几例典型试题加以分析,供参考.
本文链接:/Periodical_zxyw-xx200909023.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12日。
挖掘教材勤探索,自有活水入清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的这两句诗常常被用来强调学生写作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素材。
然而在现实的写作教学中,这一点却常常是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强调写作要有素材的积累,可另一方面却是学生面临“无米之炊”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从文本挖资源是不二方法。
”课本资源是提升作文的良药。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语文学习最生动的例子。
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作为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引导、归纳、总结,最终让学生摆脱写作的困境。
下面我就作文的选材、语言、情感、立意等方面谈一谈如何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写作水平。
一、选材要“小”,要“精”《背影》从选入中学课本以来就被奉为叙事散文的经典,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背影》所选择的材料仅仅是年迈的父亲爬上月台给远行的儿子买橘子,从小处落笔,却以小见大。
《背影》是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文章,表现父子亲情可选的材料也很多,但是作者精心选择了父亲在特殊环境之下给我买橘子这样的材料,精心选材,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台阶》选取了父亲倾尽一生盖一间高台阶的房屋这样一件事情去表现如父亲一般的农民的辛劳、执着,立意深但选材很小。
《五猖会》中刻画刻板严厉的父亲也是选择父亲让我背书这样的事情去表达文章主题,同样是写父亲,选材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选材小而且精。
初中课本选取写人记事的文章不少,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我对老师的感激与思念,但是文章没有铺陈开去记叙事情而是精心选择了七件小事,有详有略地表达出文章主题;鲁迅的《藤野先生》也是精心选取了藤野先生给我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解剖实习、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等事情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以及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
学习这一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从自己熟悉的人物中选取典型材料表现文章主题。
比如有学生就写到《藏在绿豆汤中的母爱》选材很小,但是非常感人地表现了母亲炎炎夏日熬绿豆汤给我解暑的关爱。
甘肃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精选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浅谈从语文教材中挖掘与运用写作甘肃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精选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浅谈从语文教材中挖掘与运用写作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作为年轻教师,我对作文教学总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自己很重视,学生却不重视;花了很多时间批改、讲评,学生的作文水平却不见提高。
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现象,在作文教学上体现得很充分.十几年的作文练习,最后学生到了社会上连一篇象样的文章都写不出来。
这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成效?作文教学,到底路在何方?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在选文方面,力求每篇课文都有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又适合于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范例;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观,又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更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大部分师生过于关注外面的精彩,却忽视了身边的美丽;专心挖掘外面的金子,却忽视了身边的宝藏.所以,只有充分利用新课程标准的语文教材,以书本为中心,从教材中挖掘写作素材并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写作,作文教学才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一、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谁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我也始终有着这样一种感受:“课本,语文课本,它是一座富矿;它是一口深井;它是提高学生创作兴趣的源泉.用足语文课本,开动脑筋,灵活处理好这一阅读材料,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自然地激发。
〞于是,语文书中的许多课文自然就成了我们构思写作内容的素材,开掘创作灵感的源头,直至走上“脱贫致富〞道路的明灯: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夏衍的《囚绿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等等佳作都成了我们写作挥之不去的“情怀〞。
2014-06新视角调节的概念图,可以让学生在问题中思维细化,通过概念图的构建,知识前后联系,高度综合。
(1)免疫调节建立在什么物质基础上?(2)免疫系统包括组成、功能和应用,组成包括哪些?有什么功能?其中防卫功能体现在哪方面?教师板书如下: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免疫调节体液调节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防卫监控清除组成功能应用最后的总结中,通过问题的形式概括出概念,使学生对免疫调节中的内容进行归类,最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问题情境的设置中,学生会积极地去熟悉课本知识,整理知识。
通过概念图,寻找概念之间本质的联系,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体系和框架逐步得到完善并得到夯实。
参考文献:[1]缪美芳,王孟雨.高中生物学问题情境创设中问题系统的构建[J ].生物学教学,2013,38(2):13-14.[2]孙立祥.“问题串”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生物学通报,2011,46(12):31-33.(作者单位江苏省黄埭中学)•编辑薄跃华我们的教材就是作文素材库,初中语文课本中就有很优美感人的课文,在用词、造句、构思、谋篇等方面都很不错。
老师如果能将课本中的材料与作文训练联系起来,就能充实作文的内容,学生的写作素材就如“源头活水”奔涌而来。
一、巧借教材写励志作文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过来的。
失聪的贝多芬,艰难跋涉于荆棘丛生的黑白键上,用手指重重地叩响了神圣的《命运》之门,挥洒出一部音乐家顽强与厄运抗争的辉煌乐章。
司马迁忍受宫刑之痛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周文王受拘禁而演《周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因此,逆境是强者攀登高峰的垫脚石,是弱者走向毁灭的万丈深渊。
像《丑小鸭》《送东阳马生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课文就是励志的素材。
可以巧用《丑小鸭》中的故事情节,构思丑小鸭对生活磨难的不屈不挠以及不断的努力和追求。
唯有源头活水来——活用课本写作素材摘要:教材是专家们在中华文学宝库中挑选出的精华,师生如能利用好课本资源,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挖掘出许多经典素材,学生将其灵活运用到考场作文中,定会增色不少,老师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作文语文课文标题文体内容语言一、学课文的标题纵观高中人教版的课文题目,如《林黛玉进贾府》、《蜀道难》、《烛之武退秦师》、《过秦论》等,大部分题目的拟定都是以概括中心人物事件或论述观点为中心的,所以标题应该是对整篇文章主要内容或观点的概括。
学生如注意到这一点,就避免了将作文题目和作文内容分离的失误。
更有甚者,不注意这点,先写作文内容再拟题目,或者干脆忘拟题目,而导致失分。
当然,拟题时如果在概括观点的基础上再有些深意或加些修辞就更好了,如《祝福》、《大堰河——我的保姆》等。
其实每一单元有每一单元的文体特征,自然有每一文体拟题的侧重,讲解课文时可以分析,但针对高一学生的能力,作文拟题首先应该做到写记叙文概括主要人物或事件、写议论文准确亮出观点,其次再要求美化题目。
二、学课文的文体特征及结构在高中写作时,大部分学生会在记叙文和议论文两种文体中做选择。
不同文体有不同文体的特点要求,有些学生的作文文体不清。
针对这种现象,记叙文可以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讲解记叙文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要求,强调以其生动的情节和独具特色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课下结合所讲布置一篇写人或记事的记叙文加强印象。
议论文以《劝学》为例,总分的结构、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有理有据的思路可以作为学写议论文的重点。
课下让学生摹写议论文的结构,此外再强调观点和论据的完美结合才能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三、利用课文,丰富充实作文的内容1.巧妙借用课文内容,增强作文的思想内涵。
(1)熟悉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或文学人物的主要经历和事迹,比如苏武、苏轼、史铁生等。
(2)关注他人对该名人的评价,熟记并理解他们的名篇名句(有时陌生一点的名篇名言效果会更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摘要:从评价传统教学与管理模式出发,引出“创新班”的核心内涵。
随后在分析传统教材弊端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创新班”教材应具备的价值特征。
以中职药理学教材为例,深入探讨分析了甄选、建构职高“创新班”教材所要具备的若干要素。
关键词:创新班;教材;甄选;建构一、“创新班”的核心内涵传统班级教学与管理模式较为单一,集中表现为过多地强调教师的“管教”,轻视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主管理,对学生间的相互影响和激励重视不够,对学生的引导、评价和管理手段缺乏、方法简单,由此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也使整个教学活动停留在呆板,缺乏新意的状态上。
与传统教学相比,职高“创新班”的“创新”集中体现在班级开展学习活动的形式上和学习内容的改革上。
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学习小组,合围而坐,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就是“创新班”的核心内涵,其中包括小组内学生间的合作和小组间的交流。
由此,教学内容也就相应地围绕引导和提升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来展开,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更侧重实效性和实用性,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蓬勃富有生机。
二、教材建设的价值分析1.“传统课”教材的顽疾弊端传统课教学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没有给予直接经验应有的重视,尽管书本知识的学习能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
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
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等弊端。
中职教学有统一的药理学授课教材,但书中内容已有近20年基本不变了,编排形式也很传统,与“创新班”的要求似乎不符,致使学生中产生了一定的排斥厌烦心理。
2.“创新班”教材的特色表征“创新班”教材所要体现的特点可概括为“开放”两字。
教材知识应该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体。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材绝对的一面,将毫无遗漏地把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视为教学的要本和唯一的目的。
为有源头活水来人常说,老师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须有“一桶水”。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知识接触面也越来越广,特别是电脑的普及和推广,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资源上一定要丰富这样才能吸引学生。
那么丰富的知识从哪里来?当然从学习中来,所以教学资源的储备和开发,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1、上网搜索收藏优秀网站。
只要是我上网发现的与教学相关且感觉不错的优秀网站和个人网页,我都会把它添加到网页收藏夹中,即使即用。
如基础教育教材网,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中国教师报,语文课件网,课程标准综合资源网等等。
从网络上获取图像、课件、教学设计、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时,在百度上搜集了几幅桃花的图片,作者的图像,又下载了配乐朗诵,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2、充分发掘教材资源,获取课堂所需信息。
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3、阅读各类书籍,剪切、编辑材料。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一定要多阅读一些跟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报纸,遇到一些好的教学方法、精彩的文章和一些教学素材,我就会把它摘抄下来或者剪切下来粘到笔记本上,把内容归类整理,以便查用。
如讲解古文时可以串讲一些历史典故,有关人物的故事。
同时,像一些的大事情例如世博会等,可以从网上搜集图片视频,将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观看,拓展学生的视野。
4、勤动手、巧制作。
结合教学实际,师生共同动手,制作一些卡片、图片、模型。
有些可临时用作课堂教与学,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我和学生一起动手做了一个赵州桥的模型,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中国石拱桥的结构特点;如教古诗文和名著时,我让学生把知识点整理后制作成方便存放、携带的小卡片,随时可以拿出来温故知新5、从生活实践中收集资源。
语文本身就是一本百科全书,生活中处处是语文,生活中处处皆学问,重要的是要及时的加工,转化,存储到手的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有效的做到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6、善用无形资源。
为有源头活水来——初中思品课的教学资源开发一、课程资源的含义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则仅指形成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一)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分: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直接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和来源。
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是课程的实施又离不开它,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
比如,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
条件性资源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使用的频率并不高。
要把思想品德课设计成多级教学的模式,需要相当多的条件:一是多媒体教室,做到人手一机;二教师要能自己开发网页,主题内的资源包;三是要考虑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并由教师控制整体的教学步骤。
(二)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分: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各种可以利用开发和建设的资源,主要有教师、学生、学校文化、教材、设施设备等各种软硬件环境等。
其中许多校内课程资源过去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处于一种闲置状态,一切以教材为中心,仅仅作为灌输教材上知识的陪衬,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
现在学校逐渐重视这种“软环境”的建设,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利用这种“软环境”,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情境。
校外课程资源—是指学校范围之外的各种用来开发和建设课程的资源。
主要有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
过去,这些资源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用,因为学校几乎是对外封闭的,学生们在一个狭窄的世界中学习,生活被抽象成几门课程,课程被简化为几本干巴巴的教材,而校外各类资源的拥有者们也缺乏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所以各种校外资源闲置现象十分突出。
为有源头活水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制定,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本文以初中课教材文本为视角,探讨在实践中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利于初中美术课探究活动的开展和情感课堂的建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随着新课程观的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课程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三)部分也明确指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初中美术课教材文本之水,相对于丰富的生活之水,和与之日益繁荣发展的美学及人文学科之水来说,是一渠相对的平静之水。
如何让初中美术课教材文本的这渠平静之水活起来呢?对初中美术课教材文本的提炼与拓展,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一、深入提炼教材文本的情感性——拓展活水的源头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
我在讲七年级开篇课《格尔尼卡》前,我查找了表现战争的几部片子,反复看了几遍,对照作品,设计出以战争片花一幕为开头。
我认为恰当的导入方式是上好欣赏课的重要一环.通过情景模式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再让学生猜一猜,有一个画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很多,他是现代立体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一生作品风格多样,巧变不竭,但却保持着自己粗犷、刚劲的艺术个性,他是谁呢?学生回答,毕加索。
这件作品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欣赏起来是有较大的难度的,但在介绍作者、作品背景等一系列的铺垫,再加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美术作品,化难为易,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主动探究的机会,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对世界多元文化宽容和尊重的情感,也让学生真正的理解和学到了东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充满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其课程建构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其课程的追求,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其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就成为我们对思想品德课堂的迫切期盼和现实要求。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和教学时间的限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导致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也因此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
那么,怎样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精彩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挖掘教材资源,寻找生活的切入点教材是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
有时候对教材内容的适当取舍,能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
教材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设置的内容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从而使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构建、形成及发展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比如人教版版八年级教材第5课《多元文化地球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生动的例子和图片。
如第56页“中华民族的节日与习俗”,第64页“中国小留学生来自异乡的电子邮件”等材料,真实的教学内容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热爱和探索。
发掘教材资源引入源头活水
摘要: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教师应该更好的用好教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内驱力
1 用足用好语文相关教材
苏教版语文教材宛如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画卷,质朴而新颖。
她不仅培养习惯,打好基础,而且强调积累,注重渗透,还力求简约,便于教学。
与其相配套的由特级教师李吉林主编的《小学语文补充阅读》则语言规范,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与教材相互融通,相互渗透。
备课时,我通常借助《补充阅读》,首先找到与新课相关联的资料,用于帮助、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或扩充阅读,积淀学生底蕴。
如:在指导学生预习《莫高窟》、《林冲棒打洪教头》、《郑成功》等课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补充阅读》上的助读材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课文所介绍的人物或事物的历史背景,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教完《小镇的早晨》、《鼎湖山听泉》后指导学生阅读《我爱家乡的小河》、《海滨仲夏夜》等情景交融的文章,让学生感受家乡风貌、祖国山水的美丽迷人,激发起学生从小对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憧憬之情。
利用课本每个练习中熟记成语的训练项目,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摘
录成语佳句,积累词汇;同时还经常性地开展成语接龙赛,背诵古诗词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学有收获。
认真研读苏教版教科书,经常能发现文中有许多可以设计成学生续写或仿写的妙处,如:《鼎湖山听泉》一文中写道: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堂上,学生被这美景深深吸引,七嘴八舌地为这段文字续编:那像钢琴一样明快的,是泉水绕过树根,拍击卵石的声音;那像二胡一样舒缓的,是溪流穿过草丛,流连花间的声音……又如《莫高窟》一文中描写壁画上形态各异的飞天,学生展开了想像的翅膀:有的手持短笛,缓缓吹奏;有的腾云驾雾,悠悠飘来;有的轻歌曼舞,裙带飘逸……从而形象地体现了一种“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空,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空”的意境。
教材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载体,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大胆实践,不拘一格地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着眼点,活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教育功能。
所以学习一篇文章,并不是说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一课就学完了。
作为一名创新性的教师,应该更懂得活用教材。
如在学完课文后,我会让学生做一些拓展练习。
加强练笔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方式。
2 学科渗透,有效生成新知
新课程明确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同时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通过自主的“消化”、“吸收”,才能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营养”。
小学生虽然还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阶段,但我们不能低估了他们的潜能。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参与的精神,让他们通过对各门功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筛选,提炼出对语文学习有用的资源。
当然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不断学习,勇于探索,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如:在学习《郑成功》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对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一历史背景的了解,可以让他们结合社会学科《郑成功收复台湾》一课进行预习,在学完课文总结时还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介绍社会书上学到的历史名人的情况,再重点记叙一件对国家、对人民有突出贡献的事情。
3 社会实践,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它告诉我们教育不要拘泥于教科书,要敢于冲破以教材为中心,要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如今,对居住于高楼小区内的学生而言,麦苗青青菜花黄的田园景致已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放眼四望,满眼尽是高楼林立,满耳都是车水马龙的喧嚣。
传统意义上的农田耕作式的社会实践已不易组织进行了。
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动脑,不断创新,就不乏新的教学资源,哪怕是一些十分平常的事情。
如:第八册习作三要求学生描写秋天的树叶。
我们组织学生在河边道旁踏秋,观察秋叶的千姿百态与缤纷色彩,还采集了不少落叶带进了课堂相互品味,相互交流。
结果学生的习作写得形象逼真,非常精彩。
为了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劳动观念,我们学校中高年级还开辟了“红领巾植物种植园”。
当夕阳映红了天边的晚霞时,经常会看到师生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播种灌溉,有的锄草犁地。
第八册习作七要求学生仿照例文《摘茄子》,写参加过的一次劳动,学生通过课内外结合,由感而发,写出了一篇篇劳动过程具体详实的优秀作文。
另外,让学生设计校徽、拟写春游建议书、参加消防中队、环保中队、交警中队的活动,拟写社会调查报告等,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才干,增强了自主合作的精神,同时也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学生也会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
4 抓住契机,激活内驱力
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是在学习之前先行给出的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包摄性较广、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它是
一种帮助学生认识和处理知识信息的“线索”,又是一种理解、记忆与运用知识的“脚手架”。
学习《黄河的主任》一课时,我采取了围绕课文,引入竞赛的方式导入课题:课前预习中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阅读报刊杂志、询问父母等渠道了解“黄河、纤夫、羊皮筏子”等的知识并进行简要整理,然后在课堂上以知识竞赛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
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还补充了课文内容,为课文学习做好情感与知识的铺垫。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
例如《鼎湖山听泉》《黄果树瀑布》、《黄山奇松》等,由于时空的限制,孩子们不能亲眼目睹他们的风采,但我们可以运用丰富的学习资源弥补这个遗憾。
比如制作多媒体课件,变以文字为单一载体的信息呈现方式为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使之保持高而持久的注意力,为我们深入阅读教学打好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走进“大语文”的广阔天地,语文教学就会充满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