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课程标准(汇编)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14
《普通话》课程标准
一、课程管理信息
课程名称:普通话课程代码:PT2BS12
教学单位:普通课教研室制定时间:2014年4月
编写负责人:陈穗蓉审定负责人:王刚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学分:6分课程学时:102 授课对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二、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和作用
《普通话》课程是针对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方针而设立的,是一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是我校面向中等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普通话口语表达水平。是一门在理论的指导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普通话》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主要的支撑作用,奠定了现代职业对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规格要求的基石。
《普通话》课程与职业综合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并驾齐驱,构建起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实用性——创设、模拟工作情境设计使用教学。
2、普适性——由“点——线——面——体”,从“拼音、字、词——句、段——绕口令
——对话”设计普适性教学内容。
3、针对性——从普通话等级证书的考级训练入手设计针对性教学内容。
(一)设计理念
本课程担负着培养与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之——普通话口语能力,提高学生职业语言素养,促进学生在现代教育中“教育底蕴,服务认知”的提升的任务,通过学习、训练,将使学生能够用标准或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有效地服务于幼师行业的发展。为此,以“能力训练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训练”为抓手,以“岗位、素质、能力、证书”为目标设计普通话课程学习任务。突出课程的特色建设,强调普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普通话是语音教学课,实践训练是主线,语音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程具体设计时设置了每一节课内容由点——线——面——体层层推进,教学方法静、动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使课程的设置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取得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二)总体设计思路
从学生对“行业岗位能力水平的认知”,确立对普通话课程的实用性、普适性、针对性的设计思路,结合普通话课程的“口耳之学”特点,遵循语音学习的科学规律。
(1)循序渐进,由“点——线——面——体”,从“拼音、字、词——句、段——绕口令——对话”设计普通话课程“普适性”教学内容。
(2)从行业需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创设、模拟工作情境,学生角色扮演设计普通话课程“实用性”教学内容。
(3)从岗位普通话等级证书要求入手,结合普通话等级证书的考级内容设计普通话课程的“针对性”教学内容。
理论为基础,实践为主线
现代化教学手段
课内延伸课外,校内延伸校外
(三)教学内容选择
1、了解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和音变的基本特点;了解方言与普通话声母、韵母、声调和音变的主要区别,结合方言进行声母、韵母、声调和音变的辨正练习;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有关要求,熟悉应试技巧,针对声母、韵母、声调和音变的读音错误和缺陷进行训练,并了解朗读和说话时应注意的问题。
2、理解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各结构要素,方音系统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主要对应关系。并能运用这一对应关系进行方音辩正。
3、掌握普通话语音系统,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音变的语音知识,做到正确发音,能使用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进行语言交际,朗读或演讲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具有实践性、实用性等特点,是一门应用型的人文学科。在课程教学上要突出其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效果。
(一)强化训练法
难点语音强化,采用强化训练练法,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突破难点,达到正音目标。
(二)情境教学法
在数学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趣,以形象为主体的主动、具体的情境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若创设的教学情境科学、适度、恰当,则在课堂上能起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强学生乐于参与、关注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沉浸在探索、思维和发现的身临其境的境界,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开发学生的智力、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因材施教法
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对学习过程的安排,这种安排不是僵死的固定的程序,而是根据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即
时生成的一种不稳定的认知图式,这种图式可以被学习者接受而成为经验,也可以因学习者的忽略而消失。因此,[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时选择、使用和调控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资源等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影响学习进程的各种因素间相对稳定的联系,其与学习者的特质、学习任务的性质以及学习发生的时空均密切相关,是一个有特定指向的认知场函数。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二)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有人认为,记忆能力的增进,是组织的结果,因为学生可以用各类别的标题作为提取的线索,从而减少回忆时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以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在教复杂概念时,教师不仅要有序地组织材料,而且,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清楚这个组织性的框架。
(四)模式再认策略
模式再认知识涉及对刺激的模式进行再认和分类的能力。模式再认知识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识别某个概念的一个新事例。比如:再认鲸鱼属于哺乳动物。模式再认知识的第二个重要的例子就是识别符合某个行为的条件或符合应用某个规则的条件。和概念一样,模式再认过程是通过概括和分化的过程学习来的。
七、考核方案
总分100分,其中包括:平时课堂个人表现20分;课堂语音训练表现20分,课堂职场情景综合表现20分,课后延伸训练与作业完成10分;期末考察成绩30分。
(说明:不同班级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成绩比例或考核办法)
八、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定义,认识普通话推广的重要意义,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2、了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等级标准,测试对象及要求和普通话水平测试试卷。
3、较系统地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知识和普通话声、韵、调、音变的发音要领;具备较强的方音辩证能力和自我训练能力掌握学好普通话的方法。
4、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训练共鸣控制和吐字归音。
(二)能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