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
- 格式:doc
- 大小:35.04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代文论万有文论解,乃中华文明之根本,是驰骋文坛之鞍马,其重要性无论今昔,皆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文论,在唇枪舌剑中论述一字千金的论文文学,居俗士之上,指挥文坛之下,令其气度自卓,味道独具。
中国古代文论,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源远流长,推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
古代文论,以创作为督脉,以比喻为纽带,以文学素养为基石,以文字文彩为根本,以文学才能为灵魂,以新意新调为灵感,以读书思索为养料,以批评为锤炼,以诗词文章为熔点,以充实润泽为发育,以高雅含蓄为突破,以自由表达为文言辞藻,以正负辩证为指路,以精神境界为助力,以精彩绝伦为丰满,以古今不同为芬芳,以文论论文为框架,以古典文学为主题,以文学手法为技巧,以传统美学为典范,以风骨精神为比喻,以纵深融洽为基调,以古今交融为经典,以论文结构为标准,以心灵意境为架构,以古今韵律为节奏,以古文诗词为精华,以优美文字为点睛,以触目鲜明为结局,以文学功力为收获,以文学理想为实践,以古文古句为灵魂,以文学情趣为灵感,以文学创作为完美,以典籍研究为支撑,以文论凝聚为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极具影响力,正规学术的文论,包含了大多数中国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文学的普及教育,更是一种研究古典文学的学问体系。
古文论家们,包括刘勰、颜真卿、程颢、唐太宗等,以其经典之作,让普通读者不费力气也可以得到比较有限的比较丰富的文学知识,了解古人的文学思想,更有助于提高天下文人的文学水平。
也正因如此,后世学者对中国古代文论有着极高的认可和重视,其影响绵延至今,仍渊源不绝。
今天,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仍然得到广泛的关注,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价值的参照,形成了一种以文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以不变应万变,以古为今诠释,以古人的智慧见解,来滋养中华文明的丰富的文艺风范,为我们提供优秀的思想支撑。
中国古代文论分期(一)先秦两汉——萌芽发展期⑴文论资料都是片段言论,多数散见在先秦诸子之中。
⑵文论、艺术论、诗论、乐论,往往混同并结合一起。
⑶以儒道两家理论最突出。
⑷先秦诸子和诗骚传统为中国文论奠基。
⑸汉代出现了若干单篇论文,但论述范围较窄,大概就一部书或一篇作品或一种文体或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主要围绕诗、赋这两种文体的讨论而展开。
⑹“依经立意”是汉代文学批评的基本特征,强调作品的政教作用、功利目的。
而反对谶纬之学与虚妄之言,体现了追求“真美”的文学倾向。
(二)魏晋南北朝——发展繁荣期⑴不再强调文学服务于政教的功利性,对“文”的认识已接近今天的文学,充分体现了文学审美观念的发展,对文学审美特性的认识:⒈爱好强烈的情感表现,如曹植说自己“雅好慷慨”(《前录序》)、陆机说“诗缘情而绮靡”(《文赋》)。
⒉重视语言文辞的形式美,如陆机说“遣言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文赋》),钟嵘说“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诗品》)。
⒊欣赏自然真切的景物描写,如陆机说“赋体物而浏亮”(《文赋》),刘勰在《文心雕龙》特列《物色》篇论述文学创作与自然风景的关系。
对于自然景物描写的欣赏,与要求诗歌语言流畅明朗,这二者结合起来,便具有了意境说萌芽的意义。
⑵不再是哲学、经学、史学的附庸,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又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相互渗透。
不仅产生了著名的文学理论的单篇论文,且产生了体大思精、体系完整的文学理论名著。
研究范围扩大,不仅讨论了作家还讨论了很多文体和问题。
⑶“建安七子”之崛起与魏晋风骨之张扬,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将文学流派及其文学批评的鲜明旗帜推上了文坛。
⑷南朝骈文理论大发展。
(三)唐宋——深入开掘期⑴文学理论资料超过以往各代总和,诗话、词话大量产生,唐宋人自选诗词选本量很大。
⑵唐代强调政教作用的理论再次兴盛,而注重文学审美与艺术的理论同时发展。
⑶唐代诗歌批评迅猛发展,诗、文批评分道扬镳。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一、先秦文论概述(1)文学尚未独立。
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
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尧典》(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
“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④可以怨——诗歌可以“怨刺上政”,对时事政治发表批评意见,可以宣泄一切正常人性和追求受压抑而生的种种怨愤不满。
⑤事父、事君——社会关怀,伦理教化。
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生态关怀,知识价值。
●“兴、观、群、怨”说全面概括了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如情感作用、认识作用、审美教育作用等,对后代文论有深远影响。
(2)文质彬彬: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形式——?情欲信,辞欲巧。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一、文论(文学理论)的产生人用文学和艺术来表现,用批评和理论来解释。
刘若愚说:“所有文学和艺术试图表现不可表现者,所有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也试图解释不可解释者。
”(《中国文学理论》5页)文学先于文论产生和发展。
文学产生并且有了相当的发展以后,要整理,于是出现了文论,就是对于文学的评论、批评。
整理,一面可以看出文学和其他学术(非文学)的不同,一面可以看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批评就得有眼光,有标准。
于是为批评的批评——批评的理论产生了。
批评的理论可以指导批评,同时对作家也有借鉴。
于是,批评变得有力量、有价值、有意义。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一是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一是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上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中古期论文的风气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是批评家试图建立一种完善的批评理论,使得批评言之有据,所以谓之完成期。
这是一个大概的轮廓。
可以再说详细一些。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学”,是广义的文学观念,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
当时的“文学”是和学术不分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两重含义。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莫(大约)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1-6、7-33)文,文献。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人们把属于词章一类的作品(讲究形式与修辞)称之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为“学”或“文学”。
班固批评屈原“露才扬己”“以离(罹,遭受)谗贼”,但“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汉书艺文志》)虽说“文学”一词与今天的含义不同,但毕竟汉人对“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自考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2.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党家、法家等。
其中,儒家文论主张以文章为德,关注文学的道德价值,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家文论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文学作品的自然性和灵性,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名家文论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如唐代名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哪些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孟子》、《史记》、《汉书》、《隋书》、《唐才子传》、《唐文粹》、《宋学士集》等。
其中,《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4.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标准,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中国古代文论具有丰富的话语资源,涵盖了多个历史时期和学派,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文学艺术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资源:
1.《文心雕龙》:由刘勰创作,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探讨了文学创作的原则、技巧和艺术风格,对后来文学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六朝文学批评:六朝时期(220年-589年)的文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音律、意境、辞藻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骈文、豪放、婉约等文风在批评中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3.唐代文学批评:唐代文学批评着重关注作者个性和创作功力。
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提倡志怪小说,同时强调诗歌应有崇高的品格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4.宋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注重文学的实用性,提倡“经世致用”、“志怪”等文学风格。
苏轼、黄庭坚等文学家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更为务实的要求。
5.明清小说批评:明清时期的小说批评更加注重情节的张扬、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抒发。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巅峰之作,对小说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了深刻见解。
6.经学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中不乏经学家的论著,强调文学应该符合儒家经典的教化功能,注重文章的经学内涵和儒家伦理观念。
这些话语资源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人的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
它们为后来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心学:又称为文学心理学,是研究文学创作心理与审美情趣的学说。
代表人物有刘勰的《文心雕龙》。
2. 古文辞章:研究古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文笔的优美程度。
代表作品有韩愈的《韩文公集》。
3. 文字学:研究文字的起源、演变和结构,以及文字的表意和表音特点。
代表人物有许慎的《说文解字》。
4. 音韵学:研究古代音韵体系和音节的发音规律。
代表人物有杜佑的《韵略》。
5. 诗学:研究诗歌的创作技巧和鉴赏方法,以及诗歌的形式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苏颂的《杂说》。
6. 赋论:研究古代赋的创作规律和表达技巧,以及赋的分类和鉴赏方法。
代表作品有杨雄的《赋易》。
7. 词学:研究古代词的创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词的音韵和格律。
代表作品有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戏曲理论:研究古代戏曲的创作规律和表演技巧,以及戏曲的音乐和舞蹈形式。
代表作品有李时中的《南戏正宗》。
这些古代文论范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文学创作和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批评孔子1、“兴观群怨”: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道”,故“尽善”;而《韶》乐又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而《武》乐是周武王之乐,武王是用武力夺取政权的,故“未尽善”,但《武》乐也具有“中和之美”,故“尽美”。
这种“尽善尽美”的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4、“文质彬彬”: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要完美统一,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主导作用。
孟子1、“以意逆志”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二、曹丕的《典论·论文》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
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
《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
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第一篇,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重要文论观点1、文章“不朽”说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
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
2、“文气”说《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可以看出,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三、陆机的《文赋》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
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4个列举题3个简答题4个论述题1个一、先秦1、孔子的文学观:①、孔子对诗歌功能的看法。
功利主义的文学观重视诗歌对调节个体心理、完善人的道德修养的特殊作用,重视诗歌在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作用。
②、“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对诗歌(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③、孔子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要求思想纯正,主张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提倡中正平和之美,以美善统一作为最高审美标准。
④、孔子将血缘关系作为社会成员联结的纽带,把“礼”这种外在规范解说成人心的内在需求,在此基础上把“仁”作为看成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
2、“兴观群怨”:这是孔子对诗歌(文学)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
“兴”,即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
“观”,即审视现实和自身的认识作用。
“群”,即互相感化,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
“怨”,即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3、孟子的文学批评方法:以意逆志:这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解诗的方法。
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体会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的重要原则和方法。
指的是要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知言养气: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这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两汉1、司马迁“发奋著书”说:这是由司马迁提出的文学创作理论。
指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创作者的志向,坚定他们”立言不朽”的决心,成为创作的动力。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对孔子“诗可以怨”的具体发明,说明历史上有名的著述都是心有郁积,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成为传世的佳作。
这一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象韩愈的“不平则鸣”,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等一系列有关怨的诗论就受其影响。
2、诗大序中的文学思想:诗乐舞与情志的关系:诗歌是人们内心的想法和情感的外观。
(物敢说)讽谏说:一方面,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一方面,认为诗歌应该对君上进行讽刺劝谏,以改良政治。
提出了“主文谲谏”的艺术方法,对于发展含蓄婉曲的艺术风格有重要的贡献。
把艺术创作中的情提到了一个重要位置,情志合一的提法有助于魏晋时期“缘情说”的发展。
三、魏晋1、刘勰的“风骨”理论:2、钟嵘“直寻说”:主张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A.强调感情真挚。
B. 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
“滋味说”: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
认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只有“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作品,才是“诗之至也”。
A.怨情的表达B.赋、比、兴手法的综合运用C. 风力与丹采并重。
3、曹丕的主要思想:(1)、关于文学批评的态度和原则反对好古贱今,批评当时“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不良风气,提出了“审己度人”的批评标准。
(2)、文气说鲜明地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主张。
并用以分析作家不同的才情与作品的不同风格。
曹丕的“气”一指作家的才情气质,二指与作家气质相通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3)文体论作家才能各有所偏,通才全才鲜有所见。
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
“诗赋欲丽”。
(4)文学价值论肯定文章有崇高的价值,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
4、陆机的主要思想:(1)、构思论:1.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
2.构思活动的情状:想象活动。
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2)、文体论:把文体分成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
“诗缘情而绮靡”说使诗从“止乎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赋体物而浏亮”说注重赋体对事物形象的描绘。
(3)、技巧论。
艺术技巧方面的几个重要原则:这就是“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4)、批评论艺术美的五个标准:应、和、悲、雅、艳。
强调语言的新颖独创。
四、隋唐1、陈子昂“兴寄说”:“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兴,指感兴、意兴,寄,指寄托,兴寄强调作品中寄托作者深沉的感慨。
《感遇诗》38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
2、皎然诗歌“取境”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他所说的“取境”,实际就是指诗歌意境的创造。
3、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及不足之处: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有拯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后期则是独善其身的阶段。
功利主义的诗歌主张1、提倡诗歌的观风俗和补时政的作用。
2、诗乃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3、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4、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言直而切”,直书其事,切近事理;“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体顺而肆”,文字流畅,易于吟唱。
白居易诗论的不足:1,全面继承汉儒的诗教理论,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2,否定了文学除讽谏外的其他本质特征。
3,完全否定了南朝文学,表现出僵固的文学发展观,否定了文学的进步和发展。
4、韩愈:(1)不平则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者,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送孟东野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荆潭唱和诗序》)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不仅是对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以抒情”、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对宋以后的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北宋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梅圣俞诗集序》),成为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想传统。
(2)“气盛言宜”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高下者皆宜也。
”(《答李翊书》“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和人格境界。
“气盛”则“言宜”,即先道德后文章,人品与文品统一。
五、两宋1、严羽《沧浪诗话》的思想内容:(1)、以兴趣说为中心的诗歌批评论:“兴趣”,由钟嵘的“兴”和司空图的“味”合成而来。
钟嵘: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司空图:象外之象诗歌应当吟咏情性,要做到意境深远、景象优美,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味。
(2)、以妙悟为中心的创作论。
2、李清照“别是一家”:提出词“别是一家”说,力主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线。
她认为的两者区别主要在于:1、诗、词声律要求不同。
诗的声律要求简单粗疏,而词的音律、乐律规则要求严格。
2、诗要求语言的节奏美,则词不仅要求语言的节奏美,而且要求歌唱时的音乐美。
3、黄庭坚:(1)点铁成金:黄庭坚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方法,意在活用古人的成语典故来追求字句的翻陈出新。
《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2)夺胎换骨:黄庭坚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方法,意在化用或翻用古人诗句中的意蕴而加以扩充改造。
“山谷曰:诗意无穷,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
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惠洪《冷斋夜话》卷一所引六、明1、王夫之的诗歌理论(1)关于诗歌抒情性的论述;把有情和无情作为诗歌雅和俗的界线:对七子派摹拟格调掩没性情表示强烈不满,肯定性灵派的性灵说,但强调情不是欲,情必须符合诗教传统。
把诗歌与哲学、历史区别开来:反对诗歌以“奇理”、“议论”入诗;认为历史要“从实着笔”,诗歌则要表现情感,即事生情,“即语绘状”,注意的是由事实生发出来的情感和形象性。
(2)关于诗歌意境创造的论述:情景说;认为诗歌中的情、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
(3)关于诗歌创作过程的当下性和自发性:“现量”说;在诗歌创作上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4)王夫之的诗歌鉴赏论:“读者自得”说;在诗歌欣赏上强调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作者对其创作有一定意义,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不仅可以而且应该以自己角度去理解和体验。
2、汤显祖的戏曲主张(1)、重视思想内容,不受音律束缚。
《与宜伶罗章二》信中:《牡丹亭记》要依我原本,其吕家改的,切不可从。
虽是增减一二字以便俗唱,却与我原作的意趣大不同了。
实质:内容和形式关系的不同认识并非不重视音律:唱有三紧,一要调儿记得远,二要板儿落得稳,三要声儿唱得满,才算在行。
(2)、提倡神情合至,描绘理想境界。
汤显祖特别重视文艺创作中“情”所起的作用,他说著名的《南柯记》《邯郸记》这“二梦”的创作,都经历了“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复甘义麓》)过程,并把他平生的戏曲创作活动一概称之为“为情作使”。
3、李贽童心说童心说(文学理论):“夫童心者,真心也。
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童心即真心,即作者的真情实感。
七、清1、金圣叹小说理论:一、区分史传文学和小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却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谈第五才子书法》二、对《水浒传》主题的认识:一方面,谴责造反英雄,竭力反对招安。
另一方面,肯定《水浒》的进步性,同情受压迫的人民。
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形击:只如写李逵,岂不段段都是妙绝文字,却不知正为段段都在宋江事后,故便妙不可言。
盖作者只是痛恨宋江奸诈,故处处紧接出一段李逵朴诚来,做个形击。
其意思在显宋江之恶,却不料反成李逵之妙也。
擒放:《水浒传》不是轻易下笔,只看宋江出名,直在第十七回,便知他心中已算过百十来遍。
若使轻易下笔,必要第一回就写宋江,文字便一直帐,无擒放。
草蛇灰线法: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
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皆动。
2、李渔的戏曲主张:一、以舞台演出实践为基础,认为“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二、提出了“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等命题,全面广泛地论述了戏曲创作中的诸多问题,三、在结构第一的原则下,同时又提出“立头脑”、“减头绪”、“密针线”等一整套创作理论。
八、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境界说的理论):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含义多样,不拘一格。
1、指精神之造诣境地: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比经过三种之境界。
2、指意境或者某种艺境:“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