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及先进事迹简介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40.01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及先进事迹简介

(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按得票排序)

王清印

王清印,男,籍贯山东菏泽,中国共产党,汉族,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遗传学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博导、所长。

王清印研究员一直从事海水养殖生物的遗传育种、繁殖和发育生物学、海洋生物技术等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及省部级各类课题20多项,在对虾、扇贝等重要海水养殖动物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新品种培育和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主持推广应用,为建立和发展我国海水养殖动物良种培育和健康养殖技术体系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表现在:1.培育出我国第一个人工选育海水养殖动物新品种‚中国对虾‘黄海1号’‛,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系统配套的亲虾促熟、优质苗种培育、疾病诊断与防控和健康养殖的技术体系。《中国对虾‚黄海1号‛新品种及其健康养殖技术体系》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第一完成人。针对我国对虾养殖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从1997年开始,率领其团队开展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新品种选育技术研发及其养殖配套

技术体系建设。选育的中国对虾新品种具有生长快、养成率高等特点。2004年1月通过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水产新品种证书。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同行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重振和恢复我国北方沿海的中国对虾养殖业提供了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支撑,建立的技术体系对其它水产生物的育种和养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006年以来,‚中国对虾‘黄海1号’‛被农业部推荐为水产养殖主导新品种,并在渤、黄海沿海省市推广养殖,推广养殖面积超过30万亩,产值逾20亿元。

2. 提出了同时改良多个性状与控制种质退化的理念,建立了‚水产生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为我国海水养殖生物育种的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重要贡献。‚水产生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是在系统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近30年来在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的经验和教训、借鉴了畜牧育种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的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不仅可以进行单性状的选择育种,还可以进行多性状的复合选择育种。技术要点包括:利用最佳线性无偏预测统计等技术,对各种遗传参数和选育指数进行科学精确的估算,科学制定育种计划,进行育种进展的估算;家系和个体的标记技术的开发(包括物理标识和分子标记识别技术);在选育的进程中,控制近交效应,避免遗传衰退,从而使选择可持续地获得遗传进展。课题组开发出国内第一套水产动物育种分析、管理软件—水产动物育种分析与管理系统(AQUABREEDINGS,软

件著作权登记号:2007SR08004),已被4个国家级遗传育种中心采用。该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地应用到中国对虾、大菱鲆、罗氏沼虾、青虾、罗非鱼等品种的选择育种工作中,如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2号‛养殖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1-002-2008),显著地提高了育种的效率和精准度,得到本学科领域的广泛好评。他还先后5次主持召开全国水产生物育种学术研讨会,大力推动水产育种新技术、新理念的的研究与应用。为水产生物育种的学科发展与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在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以及健康养殖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获得多项有应用潜力的知识产权。为主或参与研发已经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有9项。如:应用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建立了栉孔扇贝三倍体诱导、苗种培育、幼体暂养以及养殖技术工艺和操作规范。三倍体群体养殖的综合经济指标比二倍体提高25%以上。《栉孔扇贝三倍体苗种生产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为第1发明人。这项成果是‚主要海水养殖动物多倍体育种育苗和性控技术‛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6完成人)。

4. 重视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坚持科技创新与渔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突出成绩。2002年以来,应聘担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水产生物遗传育种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他坚持科技创新,大力加强能力建设和学科发展,针对水产生物育种研究中的

热点和难点问题,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组织全院育种学科的科技队伍开展创新型研究,服务于产业发展,不断做出新的成绩。显示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国内水产生物育种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已用中英文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报告260余篇,2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培养博士后、博士及硕士研究生50余名。先后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农业部神农创新团队、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王武

一、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

1964年起,王武教授曾在无锡郊区河埒乡前后蹲点11年,期间,他总结出池塘养殖高产技术,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池塘养鱼技术体系——太湖流域池塘养鱼高产技术体系。特别是增氧机的合理使用技术,将‚救鱼机‛转变为‚增产机‛,至今仍在全国水产养殖业中广泛应用,成为是养鱼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80年代起,他在上海崇明垦区盐碱地池塘蹲点8年,走遍了崇明县每一个养殖场,举办了无数次培训班,建立起一整套适合当地养殖特点的大面积高产技术,仅三年就将崇明的池塘养鱼引上科学养殖的轨道,为解决上海市‚吃鱼难‛作出了贡献。

90年代起,王武教授主要从事河蟹的人工繁殖与养殖研究,建立起河蟹生态养殖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二、将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

自2005年主持农业部渔业科技入工作以来,王武教授总结出科技服务标准化工作法——‚五个一‛工作法,提高了渔业科技入户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质量,得到渔业重点县的主管部门和养殖户的一致好评。

5年来,王武教授主持的全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累计实施了73个渔业示范县,指导渔业科技示范户共3万户,示范水面126万亩,累计带动养殖户共60万户,带动养殖水面共911万亩。示范户每亩每平均增收268元/年,每户平均增收8105元/年。累计增效54亿元,平均每县节本增效7400万元,比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平均数提高近2倍。养殖户三年平均增效超过部规定10%的标准。

三、总结群众经验,因地制宜创建各种养殖模式

王武教授提出各示范县要根据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技术模式,推广模式化生产。

安徽当涂县在王武教授的指导下,创建了河蟹生态养殖新技术——‚当涂模式‛。经四年努力,年均增幅超过11%;科技示范户累计增收1.1亿元;辐射带动近1万个养殖户,养殖水面30万亩,河蟹产量超过1万吨,河蟹年产值达7.9亿元,占全县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