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必修五课文详解带原文
- 格式:docx
- 大小:45.43 KB
- 文档页数:12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施耐庵)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水浒传》片尾曲《好汉歌》)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好汉歌》中的一句歌词,也是梁山好汉的作风。
路见不平尚该拔刀相助,更何况自己受了委屈?但是梁山好汉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的拳头打不下,一忍再忍。
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认识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豹子头林冲”。
1、施耐庵(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
2、《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作于元末明初。
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
是中国古代优秀长篇小说之一。
《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小说情节结构:
序幕(1 -):沧州遇故人
开端(2--5):酒店闻密谋
发展(6--9):接管草料场
高潮结局(10-12):杀敌山神庙
同学们通过预习认识到林冲性格中有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一面,说简捷点,就是他特别能忍。
请问林冲的忍表现在哪些地方?
引导、归纳:
林冲“忍”主要表现在:①巧遇李小二时说自己境况不辩白、不痛骂高俅,只说“因恶了高太尉”,自认是“罪囚”。
②听闻陆谦到沧州图谋害己,虽有买刀寻仇的一时之举,但“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也自心下慢了”。
③接管草料场,见草屋破败,寻思“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意欲长住,熬完刑期。
④路过山神庙,求“神明庇佑”,还是想得过且过。
⑤出外买酒前后锁门、关注炭火,庙中见火起,第一反应是拿起花枪去救火,他小心谨慎,害怕出意外,不想改变现状。
风雪描写及作用
①直接描写。
“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且密;“卷”写朔风之烈;“一天”写范围之广;“紧”写出雪降落的力度、速度、密度,令人想象出雪势之猛。
三次直接写风雪,不仅层次分明地描绘了这一场风雪越下越大、越下越紧的动态过程,而且紧密地伴随着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成为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
间接描写。
写草屋被“摇振”,被“压倒”,突出朔风之烈、雪势之大。
侧面描写:结合人物动作、感觉写风雪。
林冲借了雪光方能在山神庙看里面的情形。
还有林冲去沽酒时“把花枪挑了葫芦”,显然是因为天寒手冷。
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写草屋被雪压倒。
②作用:为人物活动创设了一个特色鲜明的背景;显然了惨烈、悲壮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情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怎样来塑造人物形象。
作品不是孤立静止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放在人物与环境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
作品把林冲置于两种矛盾中来表现。
一是与以高俅为首的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
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反”。
二是林冲自身思想的矛盾。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
这种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形
成了他安于现状和软弱动摇的思想性格。
但是他武艺高强,富有正义感,侠肝义胆,嫉恶如仇,思想性格中有反抗黑暗、扶持正义的一面。
这两种性格的矛盾斗争,构成了林冲的性格发展史。
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
《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契诃夫)
作者:契诃夫(1860—1904)是19世纪俄国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的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一生创作了3470多篇小说,有“短篇小说之王”之称。
著有《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套中人》、《姚内奇》。
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
背景介绍:19世纪末。
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三世即位后加强了恐怖统治,警察和暗探密布俄罗斯,大批革命者被流放,进步报刊被查封,政府对舆论钳制日益加深,告密之风日益盛行,许多要求自由的人惨死于政治迫害,在这种禁锢的比罐头还严密的专制制度下,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出现在知识界,契诃夫的《套中人》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作品开始时光从他的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他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晴天带雨伞,耳朵塞棉花,把脸也躲藏在竖起的大衣领里.如果仅仅这样,那么只是孤僻可笑罢了,就让他躲在角落里吧;然而不止如此,他还要把思想臧在“套子”里,这个“套子”就是沙皇政府压制人民自由的文告和法令,他老是一个劲地嚷着:“千万别闹出乱子啊!”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就让他自言自语吧,用不着理睬他.但是问题远不止此.他还要用“套子”去凑别人的思想.更令人诧异的是大家看见他都害怕.
小说的主要人物?——别里克科夫。
通过什么?——别人的谈话
小说怎样塑造这个人物?
集中表现在他的套子。
服装套:雨鞋、伞、棉大衣、表、小刀、脸、眼、耳朵。
思想套:告示、报纸、法令、常规、规矩
行为套:摇摇头、低声说、心慌、一个劲、慎重、多疑、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语言套: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环境套:卧室、床、帐子、被子、门、炉子、厨房
别里克科夫通过对他的塑造,体现他什么样的人物性格?
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
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
联系背景,你怎么理解文中描写别里克科夫?
他是沙皇制度下的忠实良民、忠心拥护者、卫道士,他守旧、落后、严守规矩,害怕出乱子,害怕变革现有的一切,而他的所作所为在客观上起着为沙皇助纣为虐的作用。
他用僵化的思想模式,道德规范辖制着大家,他既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
他是一个受沙皇专制制度毒害的可怜又可悲,可憎又可恨的人。
所以,你觉得套子指什么?
套子也可以说成是规矩,模式等。
总之是一种限制、约束,甚至是束缚,它限定和主导人“应该怎样、
不该怎样”。
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产物。
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和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全城的人又为什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
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
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
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
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
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别里科夫死后,大家有什么反应?
明确:"大快人心",从心里感到自由。
但为什么一个礼拜没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呢?课文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归纳:只要沙皇专制度没有推翻,就会在这块土壤上不断滋生出新的别里科夫,所以生活还是老样子。
作者启迪人们,沙皇专制统治不推翻,腐朽的思想不铲除,就永远存在着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
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沙皇的腐朽反动的统治。
讨论小说塑造这个人物的意义何在?
揭示沙皇专制制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毒化,号召人们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作者简介: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几天的彭泽令。
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导入:人说:“学而优则仕”,是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有这么一个人,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甚至为自己的得以辞官归隐与自然为伴高兴得写了好多首诗词,他就是——陶渊明
2.整体感知:朗读课文,解释重难点字词释义
胡、奚、焉、何:为什么
形,形体,指身体。
役,奴役
谏,谏止,劝止。
翳翳,阴暗的样子。
景,日光。
释题:本文的题目是《归去来兮辞并序》。
辞:是一种文体,它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是战国时期屈原创造的,如,楚辞
去、来都是归的意思,作者用去、来进一步强调归(回去、回家、归隐)。
3.深入研读:
文章层次: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本文叙事思路:
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本文的情感思路:
(一)归心似箭,自责自悔:辞官
(二)天伦之乐,自安自乐:归途抵家
(三)田园之乐,隐居之乐:家园之乐--田野之乐--劳作之乐--出游之乐
(四)综述情志,乐天安命:如何度过余生
思考: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设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
明确:自责(“田园将芜”),自悔(“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自觉、自醒(“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中间二、三段作者是通过想象回家途中、到家后生活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归隐的决心的。
都写了哪些地方?
归途、居室、庭院、田野、劳作、山水。
第四部分抒发来怎样的人生感慨?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如何正确理解结尾处两句话“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明确:陶潜顺应自然,乐夫天命超生死,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也流露出他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思想情绪,这是他欲冲破黑暗而不能的保身之计,也是他人性减弱的一种表现。
滕王阁序(王勃)
王勃: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初唐四杰之一。
写作背景: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
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层峦一作:层台;即冈一作:列冈;仙人一作:天人;飞阁流丹一作:飞阁翔丹)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轴通:舳;迷津一作:弥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一作:虹销雨霁,彩彻云衢)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四美具,二难并。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遥襟甫畅一作:遥吟俯畅)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见机一作:安贫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关于文体
骈文,是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文多以四、六字句为主,兼以杂言,所以后来也称骈文为“四六文”。
骈文讲究排比、对偶,注重藻饰和用典,讲究运用平仄,声韵要求严格。
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自无可取,但如果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第一部分: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
(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
(空) 地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
(物) 人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
(人)
第二部分: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
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流丹”,“耸翠”,“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2.远近变化之美——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立体化的审美观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中景
“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远景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
千古绝唱。
)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
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第三部分:
看看作者抒发了哪些人生感叹。
请简要概括并用原句印证。
(1)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对自然的感慨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3)“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抒发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现出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6)“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作业: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逍遥游(庄周)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二虫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
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
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反。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第一、二段:
第1段中列举了哪几类事物?它们达到了逍遥之境没有?为什么?
明确:鲲鹏、野马尘埃及蜩与学鸠。
形体硕大的的鲲鹏腾空而起,乘海风飞上万里高空,可谓雄奇壮丽,然而它须“海运将徙”“去以六月息者也”,这说明它仍“有所待”,没达到逍遥之境。
那么,就更不要说“以息相吹”的野马尘埃和“枪榆枋而止”的蜩与学鸠了。
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小知”指野马尘埃及蜩与学鸠,“大知”指鲲鹏。
“小知不及大知”总结上文。
“小年”指朝菌、蟪蛄、众人(普通人),“大年”指冥灵、大椿、彭祖。
“小年不及大年”开启下文。
同时,有了这总结上文、开启下文的语句,才使文章的诸多设喻,显得多而不乱,繁而不杂。
第三段:
这一段中,除了圣人、神人、圣人外,还列举了哪几类人?他们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没有?为什么?
明确:一类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或称之以出类拔萃之佼佼者),这四种人自鸣得意,以为生活得很惬意。
其实,他们和斥安鸟一样,目光短浅,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一类是宋荣子之徒,其虽比前四种人高明一些,能置世人的赞誉与责难于度外,认请自物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但仍未达到逍遥之境。
一类是列子之属,其比宋荣子更胜一筹,御风而行,飘然若仙,不汲汲于利,几近于神,然也未臻逍遥之境界。
此三者,一言以蔽之,有所待也。
待,就是凭借、依靠之意。
德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这是为利所驱;“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是为名所累。
那四种人待于功名利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修养不够,列子“虽免乎行”,仍要“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