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 格式:docx
  • 大小:31.91 KB
  • 文档页数:1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伤寒沦》是中医讲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好书,是中医

的理论基础。辨证论治,首重八纲,《伤寒论》首先说明了八纲辨证的方法。虽然它并没有明文提到八纲,但实际上处处都是讲八纲辨证,而且讲得非常具体,一一都出诸实践,有理、有法、有方、有药,不落空谈;是中医书籍中最切合实际的一部著作,所以历代中医师都非常重视,注释者亦最多,这些注家,对仲景的精义各有发挥;但也正因注家繁多,

人自为说,因而莫衷一是,反晦原意,致有注释看得越多反

使人有糊涂之感,我认为这是得失相等的。其实,伤寒论》的原文,除个别句文外,一般还是很好懂的,与《内经》不同。《内经》是古代韵文,例如“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

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等。《伤寒论》则是古代白话文,譬如“啬啬恶寒,浙渐恶风,翕翕发热” 等句,都可能是当时的俗语、形容辞,都给保留下来了。可见作者的本意,就是要使人易于了解,而不是故意使人费解。

当然,其中也有部分是韵文式,那是另一回事。因此我主张读白文,不读注解本,尤其是西医师学习中医,对医学与文学都有一定的基础,不看注解,多读原文,不为一家之言所拘,则更能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读的方法,可拣为数约占

之六七的、容易看得懂的先读;然后拣约占十之二三的、

不易懂的读;最后再读那些很难读的条文,为数不过占十分之一;老实说,这些难读的条文,实在已属可有可无的了。

这是一。

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方法,是以六经为基础的。

讲到六经,就必须承认两点:第一点是承认经络学说,寒论》的六经,是与经络学说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

经,合之则为六经。第二点是承认《伤寒论》六经与《内经热论》

六经的一致性。有些中医同道,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思想上很混乱,他们似乎承认经络学说,又似乎不承认经络学说;似乎承认《伤寒论》是《内经》之发展,又似乎与《内经》不同,这是不对的。尽管《伤寒论》中在某些枝节地方

与《内经》有些不同,但它的思想发源、理论指导,是与《内

仲景在他所著的《金匮》中,如《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等篇内,也说明这个问题。

其意义即是:外邪侵犯,由肌腠经络而腑而脏,是其常;由经犯脏,或径犯脏,是其变。常者轻,变者重;常者缓,变者速,各有其一定的过程。故离开经络而谈六经,其弊也浅;分割《伤寒论》与《内经》中的六经为两回事,其弊也拘。

要知《内经-热论》是根据经络来讲的,它所举的六经症状,虽然不够完全(《伤寒论》作了很大的补充),但毕竟是根据

经络而表达的,其具体症状,在临床上都可以看得到,怎么

可以说它是不同呢?其中最大的误会点,是在《内经》说“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的两句话。人们认为《伤寒论》的三阴病多是宜温,三阳病也不尽可汗,无法解释《内经》的两句话,遂认为仲景《伤寒论》是特创的见解,与《内经》不同,不是一个体系,其实完全不合。

要知道《内经•热论》是单论热病在六经的变迁,它始终是

热证,后世刘河间心知其意,故云“六经传受,自始至终,皆是热证”,所以在三阴可泄。所谓“泄” ,不一定是用“下” 法,但是包括“下”法在内。譬如少阴病之急下存阴,是热病,是“下”法;同时少阴病之黄连阿胶汤证,旨在养阴泄热,也是热证,也是“下”法。而“三日可汗”之意,也不是说三阳经都要发汗,而是三阳经可从汗解。太阳不必说,少阳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濈然汗出而解;阳明欲解时,里气通,壮热退,也多是从汗解的。

而整个《伤寒论》却是论六经的各证(主要是伤寒),以其范

围广、变化多,补充了《内经》之不及,补充了具体方药,比起《内经》来,是大大的发展了。我常常说:仲景的《伤寒论》丰富了《内经•热论》的内容,叶天士的《温热论》又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发展着的。

如果执而不化,强加分割,则势必步步荆棘、处处是矛盾了

如承认《伤寒论》的六经是从《内经•热论》六

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话,由是而知《伤寒论》决非仲景个

人所创作,也决非个人经验,因为个人经验,不可能如此富而准确。更不是个人的推想与杜撰,如果是杜撰,那是经不起考验的,又不足为训了。我的看法,《伤寒论》有三种文字,不能等量齐观。第一种是已经总结为规律性的颠扑不破的文字。譬如太阳病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少阳病之口苦咽干目眩;阳明病之胃家实;太阴病之自利不渴、腹满时痛;厥阴病之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少阴病之脉微细、但欲寐等等,均是主要规律性文字,必须记熟的。六经主要方剂,如太阳之麻、桂、大小青龙、栀豉;阳明之葛根芩连、白虎、承气;少阳之大小柴胡;太阴之理中;少阴之白通、四逆;厥阴之乌梅、当归四逆等,亦是主要规律方剂,也是必须熟记的。第二种是个别经验,其中可能掺杂后来诸师记录用方经验之语在内。

譬如宋本《伤寒论》29 条、30 条,证象阳旦、四逆、脚挛急、谵语等同时并见,治法以先复阳、后复阴,最后用下治其谵语。这方法是否妥当?值得考虑。诚如杨杏园所谓“从未见过,古人亦无此条例” ,真是见道之言。这一类经验,固然还应重视,但毋须过分,与第一种的条文相比,两者不能同等看待,如果一律看待,反钻入牛角尖了。第三种是四言韵文式的文字,这与《伤寒论》正交朴实无华、字字着实的文字文法,迥乎不同,不可能是一个人的手笔,这可能是王叔和所加入的。

例如116 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

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功 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就是四言韵文一类的文字。

当然我们也要重视,但非原作,就不能与规律性的文字等量 齐观了。所以必须分别此三者的不同,方能很好地读《伤寒

至于文字上面有传写错误的, 譬如 176 条:“伤

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就明明是 传写的错误了。白虎为清热之剂,如何说是里有寒?白虎汤 并不能退表热,如何说是表有热?以前注家对此条各有所 解,振振有词,有的说“寒”字是作“邪”字解的;有的说

寒”是指远因而言,今已郁而化“热”矣;有的说“寒” 字古人作 “痰”字解,详引古书以鸣其博。 此均为妄人妄语, 蹈注疏家恶习者也。不思仲师一部大书,千言万语,无非欲 使人明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大纲,焉有于此条则突发奇 想,而将绝对相反字面用于其间,引人故入歧途,使后人多 出如许议论耶?全部文字处处明了,独此相反,决无其事, 理不可通,其误无疑,改之最为了当。但是又有人说,表有 寒也不可用白虎,当改为表有热里有热,如《金鉴》引王三 阳即作此说法,这就不妥当了。如果如此,即当云“表里俱 热”,不应云“表有热里有热” ,盖古人文法不如是。

知“表有寒” ,不是指寒邪而是指表有恶风、恶寒、肢厥等

指热邪,知此,则文义目顺。后人误以“寒热”二字指病邪,

论》。 症之简称,乃续上二条而言之。

里有热”亦是指热症,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