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4.2 光的反射(一)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4.2 光的反射(一)教案

4.2光的反射(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知道光源,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及相应的实验技能。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光的反射定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反射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难点:掌握实验的技能。

●教学器材:

方形玻璃水槽、激光笔、牛奶、硬纸板、镜子、

自制的有法线的量角器(用纸画好拿去过塑即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油光进入我们的眼睛。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物体本身不会发光,我们也能看见这是为什么呢?

光→人眼(光的接收器)

直接发光的物体→光源

间接发光的物体→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备注:光在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光的反射?

2 什么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入射角、反射角?

3 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

4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能能在法线同侧吗?

5 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与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1光的反射现象: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1)入射光线AO

(2)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

(3)反射光线OB。

(4)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

(5)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6)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提问:引入入射角∠i及反射角∠r的意义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可能情境:甲认为,数学题常用“东偏南20°”来表示方向,所以入射角∠i及反射角∠r是表示光线传播方向的;乙认为,甲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地理上也是用角度来表示方向的。)

3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1)提出问题: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即: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

反射光能能在法线同侧吗?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①如图所示,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桌上,再把一张纸板竖直地立在平

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垂直于镜面。②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③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几次,并注意观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④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角i和r。⑤纸板ENF是用两块纸板连接起来的,把纸板NOF向后(前)折,看在纸板上是否还能得到反射。(3

实验次数入射角

∠i

反射角

∠r

反方向入射,光路

是否重合

反射光线、入射光

线与法线的相对位

把纸板NOF

向后(前)

折,在纸板

上是否还

能得到反

射光线

1 0°0°是位于法线两侧

2 30°30°是位于法线两侧

3 45°45°是位于法线两侧

4 60°60°是位于法线两侧不能

反射定律①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平

面内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④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4)评估交流

①怎样使纸板能稳定地竖直在平面镜上?

学生在讨论中提出多种方案,如在纸板后做一个支架,用纸盒的一

个侧面,用泡沫包装盒,等等。

②怎样得到“一束光”?

有人首先提出用太阳光,但马上有人反对,认为太阳光不是“一束

光”,又有学生想到前一节刚做的小孔照相机,其外筒可以利用,

透过外筒上的小孔,能得到“一束光”。可是,如果阴天怎么办?

用手电筒。集中大家的讨论结果,认为用一张开有小孔的黑纸蒙着

手电筒,就能得到“一束光”了。有学生提出用激光笔,效果更好。

③怎样画出光的径迹?

问题提出后,立即有学生想到,把光对着O点入射,分别沿着入射

光和反射光线点点,用直尺连接OA、OB即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了。

④为什么有些同学的实验失败了?

比如,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度数很接近,但是不相等?

演示实验一:在玻璃盒中点燃蚊香,使里面充满烟雾,比较手电筒

的光线与激光光线射入其中的效果。

演示实验二:用激光演示仪演示光的反射。

在演示实验的启发下,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

A光的路径记录不够细心;B角度的测量不准确;C光束不够细。

⑤如何改进实验,使实验更容易进行并使数据更准确?

A改用激光笔作光源(可以使光路更清晰);

B在纸板上先细心地画好角度。通过改进再进行实验.

C可以用方形玻璃水槽,在底部放一面小镜子,装满水,滴入一些

奶茶、自制一个合适的量角器,贴在水槽后面。(可以避免纸板容

易导致不垂直的问题,水中的每一个位置都可以入射,都可以显

示光路;另外,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可以直接读出来,避免了

确定光线的位置、测量角度的手法等问题造成的误差对实验数据

的影响,同时,更省时间。)

(四)效果检测:课堂训练(下发本节习题,随堂测试部分)

三课堂小结(结合授课实际进行)

四作业(下发本节习题,综合测试部分)

五教学反思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教师总结。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